新書推薦:
《
一个英国军事顾问眼中的二战
》
售價:NT$
1265.0
《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徐毓枬译本)(经济学名著译丛)
》
售價:NT$
306.0
《
瘦肝
》
售價:NT$
454.0
《
股票大作手回忆录
》
售價:NT$
254.0
《
秩序四千年:人类如何运用法律缔造文明
》
售價:NT$
704.0
《
民法典1000问
》
售價:NT$
454.0
《
国术健身 易筋经
》
售價:NT$
152.0
《
古罗马800年
》
售價:NT$
857.0
|
編輯推薦: |
1. 日本“鬼才”建筑师长坂常从第一本《半建筑》的书名获得灵感,亲自撰写的设计理念集,涉及个人成长、建筑设计、家具设计、空间改造、人居思考,在日出版后广受好评,被全新引进中国!
2. 装帧为穿线裸脊平装,去掉了常规意义的“封面”,将阅读的自由还给读者,是“半建筑”理念在书装设计上的完美延申。
3. 采用60克瑞典Holmen书纸,448页的书有着异常轻盈柔韧的质地和触感,提升阅读性。
4. 为让每本书都达到有水泥砖一般平整度的粗砺感、书籍外书口的整本破边状态,本书采用人工装订、手工破边,每天只能做出不到60本!
|
內容簡介: |
日本建筑师长坂常,近年来活跃于世界设计舞台,以蓝瓶咖啡御用设计师的身份为国人所熟知。长坂常针对安藤忠雄、隈研吾等上几代建筑师追求完美造型和主观空间的设计理念,提出了“完整性是一种束缚、居住人需要自由和参与”的新设计理念;与完全从零开始设计相比,长坂常更多从事建筑空间再造设计,他强调通过改变建筑原有的功用来进行“认知更新”;同时在建筑和功能性家具中寻找平衡,所谓“半建筑”就是其设计理念的最佳概括。《半建筑Ⅱ:日本建筑设计师长坂常设计理念》是其有感于《半建筑》的出版,通过“认知更新”亲自撰写的姊妹篇,更系统地呈现了其对建筑、家具、人居环境的思考。
|
關於作者: |
著者:长坂常
Schemata 建筑计划代表。1998年毕业于东京艺术大学,后成立工作室,现于北参道设有事务所。从家具到建筑,再到城镇建设规模各不相同;种类也十分广泛,从住宅到咖啡馆、店铺酒店、澡堂等都有涉猎。对于任何尺寸的产品,他都有以1∶1的比例制作的自觉,从材料开始探索并进行设计,在国内外积极展开活动。他从日常事物、环境中寻找新的视角和价值观,提出“减法”“误用”“知识更新”“看不见的开发”“半建筑”等独特的思考方式,树立了自己独特的建筑师形象。
译者:堀川英嗣
1978年生,男,日本东京人。山西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文学博士。著有《持志斋旧藏北魏平城书法拓本集》。译著有《盛唐诗韵——纪念吴昌硕先生逝世九十周年暨西泠印社社员作品集》西泠印社出版社,2017;西岛慎一《书坛回想录》西泠印社出版社,2023等。致力于书法、翻译研究。
|
目錄:
|
代序 山中一宏 009
由来 长坂常 021
半建筑01 混凝土丛林 031
半建筑02 工作室Schemata 045
半建筑03 脱离桌面设计的建筑 057
半建筑04 未完 071
超偶然诞生的平板桌 097
半建筑05 随心所欲重新组合的关系 121
半建筑06 建筑与家具之间:预制的接口 141
半建筑07 建筑与家具之间:从家具到建筑 165
开放式展陈 175
设计动线 183
设计库房 191
蓝瓶咖啡 197
半建筑08 看不见的开发 227
半建筑09 异地移筑 257
从工具中诞生的设计 287
极端的物尽其用式家具 293
固有思维的革新 297
高本贵志 305
堂前先生家的牙科诊所 313
半建筑10 尾道 351
Still in LLOVE 371
半建筑11 落后一整圈的领跑者 381
半建筑12 设计小岛 409
跋语 427
《半建筑II 》编后记 429
彩色图版说明 439
照片版权署名 442
|
內容試閱:
|
实际上我在这本《半建筑》之前,出版过另一本名为《半建筑》的书。然而,其内容却截然不同。
2020 年,中国的听松文库编辑事务所提出想要将我旧作
中的《B面变成A面之时》[大和press,2009 年。增补版为鹿岛出版会,2016年]、《我的想法》[LIXIL出版,2016年]和《Jo Nagasaka/Schemata Architects》[Frame Publishing,2017 年]等书汇编成一本书。起书名的时候,听松文库提出“希望用中文将长坂先生的工作理念表达清楚”。我思考后提出了“between architecture and furniture[建筑和家具之间]”这一书名,但被听松文库大喝一声说“太弱了”。
听松文库坚持认为应该起一个更具冲击力的书名,于是,编者朱先生提出了“半建筑”这一书名,仅用三个汉字就将我的工作定义表达得清晰明了。汉字竟能这样用啊,我从中国人身上学到了汉字的使用方法。
如果把书名定为“between architecture and furniture”,那既不是建筑师,也不是室内设计师,更不是家具设计师,的确很难界定我工作的范围,也会有难以后续发衍下去的问题。所以说“半建筑”这样明确的定位是有必要的。一旦在书名上用足以统括我设计概念的新名词“半建筑”来描述我的设计工作,确实一下子就有了恍然大悟的感觉。从此后,我们把这个概念放在工作的核心位置进行思考,能更加专注地投入其中,工作也更加顺利。
对于《半建筑》这一书名,不仅是我,周围人的反响也出乎意料地好,大家都异口同声地说“像常[长坂常]的风格”。然而,就在听了大家的感想反馈后,我微妙地注意到,与我之前设想的“between architecture and furniture”相比,更多人对于“半建筑”一词,其实是以“完成一半,也就是未完成”的意思来解读的。别人眼中的我和我认为的自己之间有很大的偏差。我又发现这种认知上的“偏差”很有趣,很值得尝试去做更深入的思考挖掘。如果把我迄今为止所做过的工作、关心的事情都融入到“半建筑”一词的意义当中的话,将会是一本如何有意思的出版物呢?基于这样的想法,我就尝试从头开始再写一本《半建筑》。一本作者相同、书名相同,但内容绝不相同的书。
如果把撰写这本书也当成一项设计来做的话,那么这种开始方式确实很像我在做建筑设计时的工作方式。与完全从零开始设计全新建筑的项目相比,我平日里做的最多的是将旧建筑翻建以调整其使用功能的设计工作,所以常常以改变旧有建筑物的功能生发新认知来激发我的设计神经,换句话说,就是“认知更新”。
如今,主动去了解自己以往不熟悉的东西,然后把获得的新认知,通过我的设计理念和手法,传递给大家,已成为我设计思考的根本。
“认知更新”这一概念,其实是我在东京艺术大学上学时,从担任二年级设计课程的汤姆· 赫尼根老师那里学到的。当时的设计课题是:以芝浦运河为地基,在其上方建造一座只有一条单轨铁路的车站。
在这个课题的开题报告中,如果没有阐明你对于这片地基形貌特征的发现,就无法说服老师让你进入下一个阶段去绘图室画图纸。有那么一些同学,因为一直找不到地基特征而没完没了地被老师滞留在一这阶段继续思考,最后,甚至还有同学穿着浮潜设备潜入臭水沟般脏臭的运河里去寻找启示。所幸我在这之前已经有了一些自己的新发现,而不必随他们潜入臭运河中去摸爬。我偶然发现运河堤坝的墙壁上有一条水线痕迹,因其与实际的水位之间还有一段距离,所以我知道了芝浦运河的水面位置其实上下变化很大;同时注意到芝浦运河虽是一条运河,但因其离海近,所以水位线还是会受到潮水涨落的影响这一特点。于是,那个课题作业,我利用海水潮汐的动力,设计出来一座依据季节变化而改变营业时间的澡堂,而并非单轨车站。我至今仍然记得自己发现“运河居然也会潮涨潮落”时的狂喜,以及那时想要将其通过自己的建筑完美展现出来,而拼命投身于设计中的心情。从这个经历中我第一次体尝到“认知更新”带来的乐趣,直到今天我都仍然很珍视这种感觉,并一直努力践行以再次实现“认知更新”。
与“半建筑”这一概念名词相遇,本身对我来说无疑也是一次重要的“认知更新”,在撰写本书时,我想从“半建筑”一词出发,整理积累在我脑海里的各种设计工作经验,继而有新的发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