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大宋理财:青苗法与王安石的金融帝国(全彩插图本)
》
售價:NT$
500.0
《
安全感是内心长出的盔甲
》
售價:NT$
305.0
《
快人一步:系统性能提高之道
》
售價:NT$
505.0
《
我们为什么会做梦:让梦不再神秘的新科学
》
售價:NT$
352.0
《
算法图解(第2版)
》
售價:NT$
356.0
《
科学的奇幻之旅
》
售價:NT$
352.0
《
画艺循谱:晚明的画谱与消闲
》
售價:NT$
653.0
《
新民说·现实政治史:从马基雅维利到基辛格
》
售價:NT$
454.0
|
編輯推薦: |
本书演讲嘉宾均为国内外人文社会科学各领域的顶尖教授,所有讲座都是学者们长期研究的结晶,有着各自的学术脉络,而这些内容之间又能形成对话和互文关系,产生不同于单一脉络中的新解读,触发学者和读者的新思考。
|
內容簡介: |
本书根据 2017 年清华大学新雅书院和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高等科学研究所联合举办的政经哲系
列讲座整理而成。政经哲研讨课(PPE)是清华大学新雅书院为政经哲专业学生量身定做的系列课程,
邀请国内外人文社会科学的顶尖教授进行授课,由汪晖教授担任主持人,以扩展学生知识视野,达到
通识教育的目的。
本书定位于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读物,一方面向大众传播和普及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另一方面
展示清华大学文科建设的卓越成就、雄厚的科研实力和优质的教育水平,体现清华大学重视文科的发
展定位。
|
關於作者: |
汪晖,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首批文科资深教授,主要著作为《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2013年与哈贝马斯同获“卢卡·帕西奥利奖”(Luca Pacioli Prize),2018年荣获德国安内莉泽·迈尔奖。在国内外有着巨大影响力。
|
目錄:
|
世界历史中的帝国:超越后殖民 彼得·邦 // 001
欧洲建设:后国家与民主的矛盾 张 宁 // 020
寻找亚洲原理 孙 歌 // 052
漂移、碎裂与亡灵出没:数码时代的性别与父权 戴锦华 // 088
2014:民族问题的世界变局与中国抉择 郝时远 // 117
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演变轨迹 马 戎 // 152
“新清史”与中西学术 沈卫荣 // 180
三代理想与儒家传统 张志强 // 219
九次危机:中国的真实经验 温铁军 // 272
中国国际收支结构和资本外逃问题 余永定 // 324
路德·次贷·金砖 崔之元 // 343
创造不同的未来:中国、巴西和国家发展的新道路 罗伯特·昂格尔 // 368
|
內容試閱:
|
《创造不同的未来》汇集了清华大学新雅书院首次开设的“政经哲课
程”(PPE)的十二次演讲稿。课程由新雅书院与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
高等研究所联合举办。2017年,应新雅书院和院长甘阳教授之邀,我担任
这门课程的讲席教授,并负责第一期课程(2017年秋季至2018年春季)的
策划和安排。新雅书院是清华大学通识教育实验的大本营,此前开设的通
识课程享誉校园内外,但“政经哲课程”是新设选修课程,如何展开,我
们都没有经验。在与甘阳教授、赵晓力教授(新雅书院副院长)进行初步
商讨之后,我确定首届“政经哲课程”以系列讲座的形式进行。
所谓“政经哲课程”,顾名思义,即不限人文与社会科学各专业领域,
以营造综合视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与思想能力为目标;但作为一门课程,在突破学科边界的同时,也需要考虑演讲主题的相关性或互动性,在多重知识视野中聚焦当代中国与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在广度中谋求深度,在错综复杂的图谱中突出关联性或节点。基于这一考虑,我邀请了国内外
十四位顶尖学者,从政治、经济、历史和国际关系等不同方面,审视当代
世界面临的尖锐挑战。
对于中国而言,多民族统一国家的政治结构、历史脉络、政治经济状
况及其面临的挑战,无疑是全球化和区域化时代最为重大和严峻的挑战之
一。如何理解这一挑战,寻找克服危机的途径,对于重新理解中国历史、
探寻中国未来极为重要,而重新理解中国又离不开世界视野。同样,重新
理解中国的努力也势必对重新认识世界及其挑战提供新线索。郝时远、马
戎、宝力格、沈卫荣、张志强五位教授从不同的方向和领域凸显了多民族
统一国家的历史形成、知识系统和面临的多方面挑战,直接触及中国及其
文化的力量和困境。康明斯(Bruce Cumings)、彼得·邦(Peter Bang)教授分别探究了20世纪和21世纪的新帝国与古代罗马帝国的历史格局及其
演变;与上述两种帝国视野不同,张宁、孙歌教授在区域范畴下分析了欧
洲和亚洲的演变脉络、认同政治、文化与政经结构及其在全球化条件下的
危机和可能性。这四个讲座与关于中国多民族共同体的五个讲座涉及的对
象完全不同,但在理论和历史脉络中又紧密相关。温铁军、余永定、崔之
元、昂格尔(Robert Unger)教授立足当代危机,分别从历史和未来的维度,探索全球化时代的中国道路和全球未来。戴锦华教授是大众文化研究领域的专家,她通过对电影文本的分析,探究数码时代的性别与父权。这些学者的讨论并未聚焦于民族、区域和国家形态,而是从经济、社会政策和文化再现方面,探索危机的深度和可能的道路;事实上,离开这些探索,也不可能展现民族、区域和国家形态在全球化和区域化进程中的来龙去脉。
所有这些讲座都是学者们长期研究的结晶,有着各自不同的学术脉络
和完全独立的意义,但将这些讲座放置在一起,形成对话和互文关系,有
可能产生不同于单一脉络的新解读,在学者之间和听众之中触发新思考。
由于讲授者都是各领域的顶尖学者,尽管讲座以问题为中心,但不可避免
地涉及各领域的丰富学术脉络,参与这门课程的同学既对讲座充满兴趣,
又不能完全理解讲座的内容,是可以预料的状况。因此,课前的阅读和课
后的讨论是消化、吸收讲座内容的必要途径。随着讲座的渐次展开,同学
们的学习状态从初期的不适应、抓不住重心,到通过理解每次讲座的主旨,逐渐在各讲座间建立相互关联、对话甚至辩难的关系,形成较为深入的理解,讨论渐入佳境。在学期结束前的最后一次讨论课上,参与“政经哲课程”的所有同学各自选择与课程讲座有关的主题作课程报告,报告的深度和同学们之间的互动讨论显示课程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本次课程由孔元博士和汪沛博士担任助教,他们在安排讲座、组织讨
论和整理讲座记录的过程中做了大量工作。本书的编辑整理工作是在他们
博士后出站、离开清华之后完成的,感谢他们在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为
本书的出版所做的努力。本杰明整理了彼得·邦和昂格尔教授英文讲座稿,史庆、黄梓朋将讲座稿翻译成中文,清华大学新雅书院政经哲专业学生杨茂艺、马峻、李圣乔、彭中尧、李骁原、王静姝、尉煜桐、朱晓堃、胡卓炯、刘雨桐、孔祥瑞整理了中文录音稿,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博士后袁先欣、李培艳、傅正、杨涛对录音稿进行修订,在此一并致谢。
汪晖
2020年3月10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