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如见你
》
售價:NT$
234.0
《
人格阴影 全新修订版,更正旧版多处问题。国际分析心理学协会(IAAP)主席力作
》
售價:NT$
305.0
《
560种野菜野果鉴别与食用手册
》
售價:NT$
305.0
《
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一部洞悉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经典之作)
》
售價:NT$
286.0
《
锂电储能产品设计及案例详解
》
售價:NT$
505.0
《
首辅养成手册(全三册)(张晚意、任敏主演古装剧《锦绣安宁》原著小说)
》
售價:NT$
551.0
《
清洁
》
售價:NT$
296.0
《
组队:超级个体时代的协作方式
》
售價:NT$
352.0
|
編輯推薦: |
1.雅斯贝尔斯是一位有着强烈使命感的哲学家,他坚信唯有哲学能改变人的思维方式,使人类摆脱生存的虚无感和对死亡的恐惧。
2.本书条理清晰,通俗易懂,内容丰富,观点精辟,兼具知识性与普及性。
3.本书使读者沉浸在对终极问题的思考中,既是一次探索未知领域的思想漂流,又是一场提升能量密度的知识盛宴。
|
內容簡介: |
本书旨在帮助读者建立哲学思维。雅斯贝尔斯对哲学的意义、宇宙与生命、历史与当下、人、爱,以及死亡等问题的阐述,使读者置身于终极思考之中,进而理解哲学思维究竟是什么以及如何从哲学角度去思考问题。通过这本书,他为读者指引了一条通往哲学世界的道路,使我们对自己、人生和世界的认识更加清晰。
|
關於作者: |
卡尔·雅斯贝尔斯,20世纪重要哲学家、存在主义代表人物之一。曾担任海德堡大学、巴塞尔大学教授。他在认识论、精神病学、历史学、教育学等领域皆有重要贡献,并提出了“轴心时代”的概念。他主张哲学应当为人的自由而呼吁, 应当注重人的生存, 并以此作为一切现实的核心。他的思想深刻影响了汉娜·阿伦特、伽达默尔、保罗·利科等思想家。著有《论历史的起源与目标》《悲剧的超越》《伟大的哲学家》《生存哲学》等。
|
目錄:
|
译者序
上篇 哲学家眼中的哲学是什么样子的
第1 讲 哲学是什么
第2 讲 哲学的本原
第3 讲 哲学与世界
第4 讲 哲学的生活方式
第5 讲 哲学的历史
第6 讲 如何学习哲学
下篇 对宇宙、生命、爱与死亡的思考
第7 讲 宇宙与生命
第8 讲 历史与当下
第9 讲 根本知识
第10 讲 统摄
第11 讲 无条件的要求
第12 讲 人
第13 讲 爱
第14 讲 死亡
|
內容試閱:
|
“尝试跳出自己的影子”
这本书既不是一本“大部头”,也不是一碗“心灵鸡汤”,而是写给每个人的“哲学思维课”。“大部头”意在对宏伟哲学体系的全面展开,虽然适合学术著作,但其体量往往让读者望而却步;“心灵鸡汤”试图用温暖灵动的话语拨开心中的阴霾,却无法触及深层次思考。本书所谓的“哲学思维课”,不是一种逻辑思维的练习,引用雅思贝尔斯在德文原著中的话来说:“‘哲学思维课’就是‘尝试跳出自己的影子’。”“自己的影子”指的是固化了的思维。“跳出自己的影子”意味着沉思自己在思索之路上的种种偏见、盲从和半途而废。其中“尝试”二字,暗示这是一种容易失败,并且永远在路上的状态。
本书以短句和口语化为主要特色,因其来源于雅思贝尔斯应德国的电台和电视台邀请所做的两次讲座。雅思贝尔斯在讲座中避免使用复杂的哲学概念和探讨过于深奥的主题,而是以平实自然的语言将自己多年的哲学思考娓娓道来。因此,读者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不会感受到作者是以掌握真理的哲人的姿态向读者输出哲学知识,更不会感受到作者是以阅历丰富的过来人的姿态向读者灌输“心灵鸡汤”。相反,雅思贝尔斯在本书中更像是一个与读者在思想之路上偶遇的同行者,他仅以同行者的身份同读者聊聊自己哲学的思考历程,而不会向读者许诺可以获得任何终极的答案。
那么,他的“哲学思维课”是如何展开的呢?
一方面,找到一个支点。哲学家常常被误解为避世超脱之人,他们试图寻找一个独立于当下此在的“阿基米德点”,并期待获得一种超越性,由此便以真理拥有者的姿态臧否尘世的一切。但在雅思贝尔斯看来,只有当我们同时与世界交织在一起时,我们才具有真正的超越性。不“出世”的思考无法做到独立,不“入世”的独立只能使思考空洞。“尝试跳出自己的影子”并不意味着与影子的彻底告别。
另一方面,独处与对话。作者在书中会涉及一些哲学史知识,但本书的旨趣在于学习哲学思维,而非罗列哲学史知识。独处与对话是作者给出的两种学习哲学的方式。在与世界的交织中保持独立,意味着哲学思维的训练既要求独处,也要求对话。在独处中,深入自己的历史,与自己对话,从而看见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影子”;“尝试跳出自己的影子”在此意味着能看见“自己的影子”。在对话中,真正重要的是倾听别人和对一切可能性保持开放态度;“尝试跳出自己的影子”在此意味着尽可能与别人“交换影子”。
本书中的有些语句与思考,因时代与文化的差异,可能无法引起读者的共鸣和理解。但本书所要呈现的是哲学精神的表达。所以,雅思贝尔斯的“哲学思维课”所提供的,绝不是用绝对的光亮彻底消灭“影子”,而只是用一盏光亮微弱的灯,让“影子”不在绝对的黑暗中隐没。
在此,我要感谢出版社的信任和支持,让我完成了人生第一本译著,同时感谢我的学生周孙梨协助校对了部分译稿。由于译者能力有限,译文不免有错漏之处,恳请读者朋友批评指正,也希望有更多的人通过这本小书关注哲学。
哲学与世界的关系
无论哲学是什么,它都存在于世界之中,并且必然与世界相关联。
为了走进无限之物,哲学冲破了世界的外壳。但为了在有限之物中找到自己独特的历史基础,它又折返回去。
为了在永恒中体验当下,它推进到了超越世间存在的遥远的范围。但是,即使是深邃的沉思,其意义也在于回归人类此时此地的存在。
哲学瞥见了至高的标准,瞥见了可能性的星空,在看似不可能的光亮中,在人的此在的表象中寻找通往人的尊严的道路。
哲学是面向个人的。它建立了一个由在追求真理的意志中相互依赖的人组成的自由共同体。哲学思考者想要进入这个共同体。这个共同体始终存在于世界之中,但无法在不失去其真理的自由性的条件下,成为一个世俗的组织。哲学思考者无法知道自己是否属于这个组织。没有权威能决定他受接纳与否。他希望以这样一种方式活在他的思考之中,使这种接纳成为可能。
世界是如何与哲学相关的
但是,世界是如何与哲学联系在一起的呢?大学里有哲学教席。如今,它们在那里处境尴尬。哲学由于传统而受到礼貌的尊重,但在暗地里却受到轻视。人们普遍认为,哲学讲不出什么真正有分量的东西。它也没有任何实用价值。因此,虽然人们在公开场合会提到哲学,但它真的存在吗?它的存在甚至是通过对它的拒斥得到证明的。
这一点可以从以下评价中感受到:哲学太复杂了。我听不懂。对我来说太深奥了。那是专业人士的事。我没有这方面的天赋。因此,它与我无关——但这就好像有人想说:一个人不必关心人生的根本问题;一个人可以孜孜不倦地投身于某一特定领域的工作或学术,而不去思考或质疑它的意义,除此之外,他还可以有自己的“观点”,并对此感到满足。
这种拒斥正在变得愈发激烈。一种愚昧的生命本能憎恨哲学。哲学是危险的。如果我懂了哲学,我就要改变我的生活。我就会发现自己处于另一种心态中,以全然陌生的眼光看待一切事物, 不得不重新做出判断。还是不要做哲学思考了!
然后是指控者,他们想用完全不同的全新的哲学取代过时的哲学。
许多政客发现,如果哲学完全不存在,他们更容易进行他们卑劣的交易。如果大众和官员没有思想,只有僵化的智力,他们就更容易被操纵。必须防止人们变得严肃认真起来。因此,哲学是枯燥乏味的。让哲学系的教席缩减下去吧!哲学讲课中的废话越多,人们就越早对哲学之光视而不见。
因此,哲学周围充满了敌人,其中大多数是那些并不真正了解哲学的人。资产阶级的自满、墨守成规的生活方式、对经济福祉的满足感、仅从技术实用性的角度来评价科学的价值、无条件的权力意志、意识形态的狂热、天才作家的文学自信—— 在所有这些事情上,人们都在以他们的反哲学而骄傲。他们没有意识到, 他们的反哲学本身就是一种哲学,只不过是一种颠倒的哲学,而这种反哲学一旦得到阐明,就会自我湮灭。
哲学渴望真理
关键在于:哲学渴望完整的真理,但世界并不渴望。哲学扰乱了平静。
但真理是什么,这本身就是一个问题。哲学以统摄的方式在多重意义上寻求真理。它寻求但不占有一种真理的意义和本质。因为对我们来说,真理不是一个静止的存在,而是一个不可完结的、无限的运动。
世界上的真理永远处于冲突之中。哲学将这种冲突引向极端, 但解除了其中的暴力。在与万物打交道的过程中,真理通过思想者之间的交流和自身的透明化向哲学思考者显现出来。
凡哲学思考者都关心人,倾听他们说什么,观察他们的所作所为,愿意与他的同胞们一起承担人类共同的命运。
因此,哲学不会成为一种教条。它不断地与自己发生冲突。
哲学精英与大众
哲学是为作为人的人而存在的,还是为精英而存在?根据柏拉图的观点,只有少数人才有能力掌握哲学,并且只有经过长期的训练才能掌握。普罗提诺说过,世上存在两种生活,一种是智者的生活,一种是芸芸众生的生活。斯宾诺莎也只对极少数人的哲学抱有期望。只有康德认为,由他开辟的小道可以变成宽阔的大道—— 哲学是为所有人服务的;如果不是这样,那就糟了。哲学家们就像档案的建立者和保管者,档案中的一切都必须经过仔细的核实。
与柏拉图和普罗提诺以及几乎整个传统相反,我们追随康德。这本身就是一个哲学决定,对哲学思考者的内心状态具有重大影响。这个决定给了现实一记响亮的耳光。这表示:迄今为止就是这样,今天就是这样。但绝不能再这样下去,绝不该再这样下去。人作为人的诉求,往往被隐瞒、压抑,被置之不理和视而不见, 但终究渴望得到别人倾听。决定权掌握在每个个体手中。
我们是在将我们这个时代必然缺乏天才的哲学的状况视为一种美德吗?不,感受到我们自身的平庸,人作为人的平庸,却能够理解过去的伟大人物,并为自己所用,敬畏地看待他们,而不将他们神化,这种经验给了我们勇气:对我们来说可能的事,对几乎所有人来说也是可能的,只要他们愿意。
独立的哲学思考的另一个敌人,因而也是人类自由的另一个敌人是被误认为民主的思想。诚然,从长远来看,与大众不一致的东西必然消失。没有引起反响的东西从一开始就不具有现实性。但如果说:我们知道现实是什么,那就错了。现在不产生影响的东西将永远不会产生影响。人类是不会变的。相反,仍然孤立存在的东西会传播下去。还没有引起反响的东西,会引起反响。但重要的是:在小的圈子里真实存在的东西可以成为一个时代的现实,并在结果中证明自己是现实。尚未走进大众的东西,将来可以深入到大众中去为了真理的自由,在喧嚣的宣传中走向大众是不可避免的。
在这种不确定性中,只剩下一件事:相信人类自由的可能性, 并将其与超越性联系起来,没有超越性,这种信念就不可能真正确立。
哲学思考者的独立性
哲学开始意识到自己在世界上的无力—— 它几乎没有引起什么反应,它不是塑造世界的力量也不是历史的构成要素!直到现在似乎依然如此。
但是,哲学对个人而言绝不是无力的。相反,它是人类通往自由之路唯一的强大力量。只有它才能使内心的独立成为可能。
在我的自由、我的爱、我的理性中,唯一完美的依托就是这种独立性。我无法创造它们,只能从它们中创造。
如果我到达了把自己献给自己的地方,我就与万物和我自己拉开了距离。就像从我永远无法真正立足的外部立场出发,审视着正在发生的事情和我自己正在做的事情。仿佛只有在那里,我才会沉入历史的真实之中。从那里发出的光芒,使我内心的自由得以增长。只要我从这个角度看问题,我就是独立的。
这种独立是平静的,没有暴力,没有反抗。在这种独立中, 自由不是空洞的。将自己局限于自身并不是独立。相反,独立性渴望存在于世界之中。它敢于在命运的指引下,涉足对自己来说危险的环境,并希望能够驾驭这些环境 但它总是屈从于它不能违背的标准,因为这些标准来自它的起源之处。违背就是自我毁灭。
哲学的意义是什么
哲学至少教导我们不被欺骗。它不允许我们忽视任何事实和可能性。它教导我们正视可能发生的灾难。它扰乱了世界的平静。但它也能防止我们把轻率视为理所当然,把灾难视为不可避免。因为未来的事仍取决于我们。
如果哲学在思考上有活力,如果哲学的论证有说服力,如果讲述哲学的人诚实可靠,那么哲学就可以成为拯救的因素。它本身就能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
但是,面对可能的彻底失败,即使是在人毁灭之时,哲学依然维护人的尊严。人与患难中的同伴团结在一起,坚定地以真理为基础,期待着可能到来的一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