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历史的教训(浓缩《文明的故事》精华,总结历史教训的独特见解)
》
售價:NT$
286.0
《
不在场证明谜案(超绝CP陷入冤案!日本文坛超新星推理作家——辻堂梦代表作首次引进!)
》
售價:NT$
265.0
《
明式家具三十年经眼录
》
售價:NT$
2387.0
《
敦煌写本文献学(增订本)
》
售價:NT$
1010.0
《
耕读史
》
售價:NT$
500.0
《
地理计算与R语言
》
售價:NT$
551.0
《
沈括的知识世界:一种闻见主义的实践(中华学术译丛)
》
售價:NT$
398.0
《
大思维:哥伦比亚商学院六步创新思维模型
》
售價:NT$
332.0
|
編輯推薦: |
《解读博物馆:知情者说》一书讲述了博物馆这一独特机构的基本构成和工作机制,涉及博物馆研究的诸多议题,涵盖博物馆治理、藏品研究、策展、观众研究、筹款、文物保护、博物馆教育、建筑、志愿者、博物馆职业道德准则等内容。全书的叙事饱含哲学思辨,其文本用词却是脚踏实地的,体现了博物馆不为公众所知的另一面。本书是基于作者教授了14年的必修课:解读博物馆——这也是本书的书名,作者试图建立一个理想化的叙事框架,希望在博物馆的期望与现实之间取得平衡。书中多处提及作者在博物馆工作的经历,记录了作者及其同事在解读、反思和处理博物馆专业问题时遇到的困难和阻碍。此外,全书对博物馆的治理及领导、藏品的征集、资金的筹措、博物馆的维护及安保等问题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论述。本书的出版可以作为博物馆学专业的入门教材,书中内容对文博专业的在校师生、博物馆领域的工作者及其他公益性单位的从业者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
內容簡介: |
本书从一位拥有近五十年工作经验的博物馆专业人士的角度,对博物馆及其运作方式进行了深刻而坦诚的审视,内容涉及博物馆的基本构成和工作机制,以及博物馆日常运作和基础业务的方方面面。作者史蒂文·米勒结合自身在博物馆工作的经历,记录了他在处理博物馆专业问题时的具体措施,以及他对于“何为博物馆”“博物馆为何而存在”等诸多问题的思考,是从现实的角度解读博物馆整体构成与内部协作的实用书籍,有助于读者全面、深入了解博物馆这一独特机构。
|
關於作者: |
史蒂文·米勒(Steven Miller),现任纽约州加里森市博斯科贝尔庄园执行董事、西顿霍尔大学兼职教授。他拥有近五十年的博物馆工作经历,历任藏品研究员、馆长、教育家、顾问和作家,并曾在六家美国历史类博物馆担任领导职务,包括本宁顿博物馆、莫里斯博物馆等,曾撰写大量博物馆主题的文章,并为西顿霍尔大学博物馆专业硕士项目授课十余年。
译者简介
章亿安,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文物与博物馆学硕士,现任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员,中国古陶瓷学会会员。致力于博物馆学、藏品保管等领域的研究与实践。具有多年博物馆领域翻译经历,曾参与国家文物局、国际博物馆协会培训中心主导的英文项目。
|
目錄:
|
总序
前言
简介
第一章 何为博物馆?
第二章 博物馆治理
第三章 博物馆领导
第四章 藏品研究= 鉴选= 收藏
第五章 博物馆管理
第六章 观众:一个有关定义的问题
第七章 筹集资金
第八章 藏品管理
第九章 博物馆教育
第十章 统计数据
第十一章 文物保护:保存之要务
第十二章 展览:展示与讲述
第十三章 维护与安保
第十四章 博物馆与传媒
第十五章 建筑
第十六章 志愿者
第十七章 行为守则
第十八章 博物馆职业道德准则
第十九章 博物馆的未来会怎样?
附录 期末考核
参考文献
译名表
译后记
|
內容試閱:
|
译后记
文/章亿安
何为博物馆?随着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壮大,“博物馆”一词的内涵和外延都在迅速拓展。行业发展趋势一往无前,直接导致了业界对于“博物馆”定义的多样化。2019年,在国际博物馆协会第25届大会上,修改博物馆定义的提案未能通过,包括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德国、加拿大和俄罗斯在内的24个国家分支机构以及5个博物馆国际委员会都参与了讨论,有三分之二的人对新定义持否定态度。“新”定义的失败反而凸显出如今博物馆领域中异彩纷呈的实践。因此,如何将博物馆工作的方方面面简明扼要地写于一本书中愈发成为一种挑战。
博物馆学的著作大多运用简洁精炼的用词,试图让一词一句以科学严谨的方式凝练出博物馆领域潜在的规律。这样的叙事方式固然力透纸背,却也让初学者和普罗大众对这些专有名词摸不着头脑。本书作者另辟蹊径,用业内人的视角带领读者深入剖析、审视博物馆的各个组成部分。对有意从事博物馆工作的入门者来说,这本书为他们描绘了一幅较为全面的职业愿景,相信他们会通过书中对于各项细分业务的描述,寻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定位。
本书作者史蒂文·米勒自1971年开始进入博物馆领域工作,历任藏品研究员、馆长、教育家、顾问和作家等职务。他曾在纽约市博物馆担任藏品研究员16年,随后作为馆长领导了美国东北部地区三家博物馆的工作。本书首次出版于2018年,当时,米勒先生已在博物馆领域工作了40余年。相比于学术著作,《解读博物馆》一书更像是工作笔记,凝结了作者多年来工作中的所做、所思、所感。
本书有三个亮点。第一,本书脱胎于作者教授的同名课程,融合了作者的教学心得,每章的末尾都提出了一些问题,让读者在思辨中进一步加深对书中内容的理解;第二,本书的章节安排基于常见的博物馆内部分工,剖析了博物馆拥有的共同特征,内容具有普适性;第三,本书融合了该领域的热门话题和一些未被充分讨论过的方面,其中“统计数据”“维护与安保”“建筑”等章节并非常见的博物馆学研究方向,却是博物馆工作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
书中所述的案例大多基于美国博物馆的实践。美国博物馆的管理体制和文化背景与我国的有所不同,故书中的部分内容并没有对应的中文词汇。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些内容,也为了让本书更具交流、互鉴的价值,译者在翻译专有名词时,大多采取了我国博物馆研究中普遍存在的共识,并结合我国博物馆工作实践中的常见术语,以期译文更能贴近中文语境。对于译法争议较大的个别词汇,比如 “curator”,译者在反复权衡过往译法的基础上,试图寻找出最能弥合专有名词国别差异的连接点,最终选用相对符合作者本意的译法,希望将作者的观点流畅清晰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本书的出版需要感谢中国国家博物馆领导的高瞻远瞩和《中国国家博物馆国际博物馆学译丛》编辑委员会的鼎力支持,还要特别感谢审校人宋向光老师。他是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副馆长。他多年从事博物馆学教学和研究,潜心研究博物馆学理论、博物馆发展史和博物馆管理,发表博物馆学论文数十篇。曾作为访问学者赴美国史密森学会研修博物馆藏品管理,赴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研究博物馆管理。宋老师是我选择从事博物馆行业的领路人,他从博物馆学角度对本书的行文措辞进行了细致的审定。
在本书的最后,作者选用了一句开放性的话作为结尾:“一切都尚未结束,直到它最终结束”。作者剖析了博物馆存在的根本要义,也预言了未来若干年后博物馆将面临的种种难题。未来究竟如何,谁会知道呢?但我想,作者是满怀希望的,我辈将接过作者手中的笔,继续书写博物馆的未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