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註冊 |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EMS,時效:出貨後2-3日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2023年08月出版新書

2023年07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宁波东钱湖域传统乡村人居环境研究

書城自編碼: 3965701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建筑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作者: 孔惟洁
國際書號(ISBN): 9787568069205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4-03-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553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骰子世界
《 骰子世界 》

售價:NT$ 259.0
乾隆的百宝箱:清宫宝藏与京城时尚
《 乾隆的百宝箱:清宫宝藏与京城时尚 》

售價:NT$ 614.0
工程机械手册——农林牧渔机械
《 工程机械手册——农林牧渔机械 》

售價:NT$ 2070.0
夜幕之下(5、6套装)
《 夜幕之下(5、6套装) 》

售價:NT$ 572.0
国际艺术品市场A-Z:风俗、习惯和惯例的基本指南
《 国际艺术品市场A-Z:风俗、习惯和惯例的基本指南 》

售價:NT$ 354.0
忧伤的群岛:查戈斯人的流散与抗争
《 忧伤的群岛:查戈斯人的流散与抗争 》

售價:NT$ 411.0
现代自建小别墅VR效果图 实用的自建小别墅指南 帮你解决设计难题
《 现代自建小别墅VR效果图 实用的自建小别墅指南 帮你解决设计难题 》

售價:NT$ 707.0
迷人的珊瑚礁(迷人的科学丛书)
《 迷人的珊瑚礁(迷人的科学丛书) 》

售價:NT$ 562.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759
《 综合交通枢纽规划(第二版)(航空港规划丛书) 》
+

NT$ 1030
《 城市雨水花园营建理论及实践(修订版) 》
+

NT$ 822
《 城乡规划与设计案例解析 》
+

NT$ 510
《 大山里的来客:蒲圻纺织厂建成遗产调查研究与更新设计 》
+

NT$ 529
《 城市体检:推动城市有机更新 》
+

NT$ 442
《 城乡规划GIS技术应用指南●GIS方法与经典分析 》
編輯推薦:
本书是基于长期田野调查的一手资料著写的,研究采用了人类学、社会学的调查方法,与聚落空间分析相结合,阐释空间逻辑与空间规律。本书既具有学术研究的逻辑性,又大量运用了大量访谈记录与图示语言,为读者展示出一个整体而生动的乡村生活世界。
內容簡介:
本书的研究思路是站在人居环境的语境中分析传统村落空间,为了印证乡村人居环境的整体与生动,选择用人文地理学中生活世界的概念,将聚落本身看作是人居活动与空间互动的结果,并运用需求层次作为人居活动的分类依据,观察分析与之互动的空间特征与类型。人居活动与村落空间共同构成了东钱湖湖域的传统乡村人居环境。
關於作者: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后。本硕博均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城乡规划专业,硕博期间跟随何依教授,从事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长达九年,参与多项历史文化遗产相关的研究课题,主持编制山西省、宁波市的多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街区、历史风貌区的保护规划与详细规划,多次获得省部级以上城乡规划设计奖。并结合长期的田野调查 、项目实践与思考积累,发表数篇学术论文,著写宁波历史文化名城系列丛书之《钱湖名村》。
目錄
导论 从下水到陶公:乡村规划实践中的探索与反思
第1章 传统乡村聚落的人居属性
第一节 东钱湖湖域传统村落:浙东传统乡村人居典范
第二节 乡村人居实践与乡村人居环境
第三节 乡村人居实践的三重维度
第四节 乡村人居环境的空间构成
第2章 东钱湖湖域人居环境的形成
第一节 区域:狭土众民的宁波平原
第二节 库域:农业灌溉的东乡水利
第三节 湖域:封闭内聚的人居单元
第四节 村庄:顺应自然的村落格局
第3章 渔业生产影响下的系统空间
第一节 渔业生产的特征
第二节 渔业环境的系统构成
第三节 渔业聚落的组织规则
第四节 渔业生产的空间演化
第4章 家族社会影响下的核心空间
第一节 家族社会的特征
第二节 家族空间的核心构成
第三节 家族空间的组织规则
第四节 家族社会空间的演化
第5章 信仰崇拜影响下的场域空间
第一节 信仰崇拜的特征
第二节 信仰崇拜的场域构成
第三节 信仰崇拜空间的组织规则
第四节 信仰崇拜空间的演化
第6章 基于人居要素的乡村保护策略
第一节 东钱湖湖域人居环境的研究背景
第二节 人居主体:新乡贤、原住民、村二代与新村民
第三节 生产环境:传统产业的转型
第四节 家族空间:家风文化的传承
第五节 信仰场所:社会记忆的活化
附录A 地方名称释意
附录B 陶公山游神:鲍盖与胡榘
附录C 村庄发展的民意调查
附录D 东钱湖湖域古村家族及入迁信息
附录E 《大堰头戴氏宗谱》
附录F 陶公《朱氏宗谱》
附录G 大堰戴JY 访谈记录
附录H 陶公山建设村朱Q 采访记录
附录I 莫枝渔业合作社马DQ 采访记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內容試閱
从下水到陶公:乡村规划实践中的探索与反思 2012 年,我第一次来到东钱湖,参与湖东岸下水村的建设与整治规划。下水村是一个历史悠久但没有任何保护身份的“非典型古村落”。初到这里,在那层层叠叠的山体衬托下,一个白墙黛瓦的村庄掩映在山野丘陵与朦胧的芦苇湖岸之间,既不破败也不杂乱,也没有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丢弃质朴与清新。正如《桃花源记》中所描绘:“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我与东钱湖就结缘于此。通过田野调查,我们找到了村落空间背后起决定性作用的家族社会结构,并从当地看似杂乱无章的建筑群中,梳理出由堂沿祭祀中心组织的H形民居院落肌理,在村落的发展更新中,延续了这一社会空间格局。 2013 年,我们将这种通过堂沿定位家族院落格局的空间分析方法,运用到浙江省历史文化名村韩岭村的建设导则中。韩岭村因水陆运输而兴盛,从墟市到集镇,“十二姓”人家迁居于此,发展为“浙东第一街”,又因公路运输而衰落,老一代村民脸上难掩当前的失落。也正是在这一年,韩岭村的水街地块开始准备建设,以保护性开发为目的,重新打造“浙东第一街”。韩岭村因市而兴,社会结构比下水村更多样,历史遗存更丰富,空间结构更复杂。我们通过识别商贸与家族的双重特色,明确了对于村落格局与代表性景观起控制作用的空间要素,作为开发建设的保护前提。在这里,我们还发现了更丰富的人居活动,进一步感受到了当地人的喜怒哀乐,对乡村的认识更加鲜活起来。 2014年,为开展东钱湖湖域村落空间特色研究,我们的田野调查扩展到环湖十三个古村。这些村落因地形、区位、资源条件的差异,呈现出村落景观上的差异:陶公村的长街百巷,殷湾村的渔火港湾,韩岭村的古道街市,下水村的三溪湿地等。又因家族结构、信仰群体、生产活动的相似,聚落空间的构成具有一定的地域共性:史氏、郑氏、忻氏、金氏、俞氏等家族共同体,裴肃、鲍盖等地方崇拜的信仰共同体,在湖域村落中形成村村有庙,家家有祠,户户有堂沿的传统模式。东钱湖渔帮形成的渔业共同体,更留下“东钱湖时代”的渔业传奇,是村民津津乐道的集体记忆。对东钱湖域的研究,拓展了我对地域范围内乡村人居环境的认知,湖域作为一个地域人居基底,近千年来陪伴着一代代人生长,而人们在一天天的生活和打磨中,营造出了独具特色的理想人居环境。 2015 年编制陶公山三村的保护规划时,我们对于传统乡村聚落的理解,从物质遗产转变为人的遗产。坐落在东钱湖西岸半岛上的陶公山三村,是一个环山面水的大型整体聚落,山水环境、家族社会、生产设施、信仰崇拜场所紧密结合,堪称传统人居理想模式。通过观察人居生活,我们找出了空间背后的组织逻辑与营建特征,识别原住民对聚落历史文化价值的认知,并运用到形态研究和遗产保护中。在与村民们的对话访谈中,我发现当地人的主人翁意识,以及对自己家乡的理解,比任何一个外来的所谓“专家”都要深刻和鲜活,这正是乡村人居环境的本质内涵。 四年来的乡村实践经历,让我这个外来者对浑然天成、经久营造的乡村充满了敬畏,对传统乡村的认识,逐渐脱离了“乡村遗产”“文化遗产”等客体概念,转变为对“乡村人居生活”本身的理解。作为传统乡村聚落的研究者和乡村规划的编制者,我认识到,保护和建设的本质目的,都是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乡村人居环境。而想要认识一个有温度的乡村,还需回到村里,成为村民的一分子,成为在此地生活的人。 在这四年间,我也经历了两个村庄的剧变。横街村——“无保护身份”古村落的地产式开发,韩岭村——“有保护身份”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性开发,是东钱湖周边两类村落发展的典型案例,也是我国许多历史村落的发展缩影。这两个村庄发展的底层逻辑,是将村落建设用地作为旅游度假区内有限的土地资源,通过土地流转、产业升级,实现增值的过程。为提升消费体验、旅游观光等流量附加值,古村落的历史遗存与自然景观也跟随着市场需求而转变。一系列地产式的规划建设造成了“村不像村”“还不如不要保护”的保护性破坏。这类场景式的保护性建设在业态和人气上是成功的,但长远来看,如此“换血”带来的是乡村人居生活的终结。 当城市规划中的保护评价、风貌管控与景观设计手法移植到乡村聚落遗产中,可能会造成“城不像城、村不像村”的结果。“规划”即法度规定下的全面计划,“设计”即有目的的创造性活动。某些不合理的“规划”“设计”用于乡村,违背了乡土的生长之道,与经年累月生长出的复杂性、多样性景观大相径庭。正如保护更新后的水街,在村民的眼中已经不是记忆中的韩岭村。 横街村、韩岭村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建设历程,引起了我对乡村规划的反思。乡村的“规与划”,应有其自身之道。乡村人居环境是基于生活需求的营建结果,是过去一代代居民在物质空间中的生活烙印,村落空间的逻辑本质上是传统文化基因中的生活逻辑。因此作为行为主体的人,才是村落空间的原点。东钱湖人,泛指一个具有地域、社会、生活与历史共性的群体,是东钱湖及周边所有建成活动的主导者、参与者、使用者和见证者。正是历代东钱湖人的持续建设与共同维护,东钱湖域才能保持一种宜居宜业的环境,湖域村庄才能保持有机生长。因此,“人”是不容忽视的乡村遗产本身。只有从生活在村庄中的主体人出发认识和营造乡村,才能让传统村落走向可持续的再生之路。 本书讨论的是传统乡村聚落的“人居”属性。传统乡村聚落是人类聚居实践与物质环境长期交融与互动的结果。在这一漫长的过程中,人与社群既是村落的设计者与建造者,也是村落的使用者,村落乃至村落外广大的农耕环境,构成了当地人世世代代生活的世界。在这一对辩证的关系里,人们既带有目的地营建着聚落,又被既有的环境“裹挟”着,在无意识中遵循着先人通过空间建立的“规定”。特定地域的人居形式,在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中,存续着当地人的聚居智慧。因此本书将人与村落环境作为乡村人居的一体两面,对传统乡村聚落进行整体考察,正如吴良镛先生在《中国人居史》中所说:“人居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人,包括个体的人和由人组成的社会;二是由自然的或人工的元素所组成的有形聚落及其周围环境。”当视域从建成环境进一步扩大,从人居的主体“人”认识聚落,我们更能理解“当下”的传统村落作为地域社会生活发展过程的整体性价值,即千百年来生长衍化的“活态遗产”。 本书以主体“人”的视角考察东钱湖域的传统村落,重点从渔业生产、宗族社会、信仰崇拜三类人居活动,分析东钱湖域村落三个维度的人居实践逻辑、空间组织规律与演化特征。进而以人居空间要素为线索,探索湖域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再生策略,为此类乡村遗产“在地”的“内生式”保护提供依据。

四、价值与意义
1.对乡村人居环境理论的补充与诠释
在人居环境科学系统中,地理学、城乡规划学与建筑学的许多学者选择特定区域,从大型城市聚落到小型乡村聚落形成的地理文化单元,从聚落形成机制、文化地理变迁、生态环境评价、人居环境建设等众多视角,进行了不同层次的人居聚落研究。这些研究基本围绕人居环境系统中的人系统、自然系统、社会系统、居住系统及支撑系统中的一种或多种系统要素,进一步拓展人居环境建设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
我国传统村落大多生长于山水间,受农业活动、家族礼制等多种因素影响,村落空间无不体现着天、地、人相互依存、相互融合的自然观和传统文化观,完美诠释了人居环境整体性与内部要素相互关联的思想。本书受人居环境理论中整体性、系统性观点的影响,试图从人类系统、自然系统、社会系统与居住系统的关联视角,研究东钱湖湖域的传统乡村人居环境。受人文地理学实证主义观点的启发,将客观空间看作只有通过与主观“人”物质的、精神的互动,才能够感知到的,承载其生存活动的世界。并进一步运用心理学中的需求层次理论,划分出三个层次的人居活动,从而分析与之相关的传统村落空间。
本书选取的研究思路,是站在人居环境的语境中分析东钱湖湖域传统村落空间,为了印证乡村人居环境的整体性与生动性,选择用人文地理学中生活世界的概念,将聚落本身看作人居活动与空间互动的结果,并运用需求层次作为人居活动的分类依据,观察分析与之互动的空间特征与类型。人居活动与村落空间共同构成了东钱湖湖域的传统乡村人居环境。这种将“人”还原到“空间”当中,并侧重人居活动与传统村落关联性的研究视角,补充和丰富了人居环境研究的相关理论和观点。
2. 为传统乡村人居环境的保护实践提供依据
长期以来,我国的乡村遗产保护隶属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受行政管理部门主导,并由各层级地方政府负责保护规划的编制,具体组织部署各项保护实施项目。这种自上而下的保护制度,主要建立在对乡村物质遗存价值评价之上,保护对象以名录中的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为主,保护措施主要针对个体建筑、院落或街巷立面进行统一的整修或重建。在这种背景下,传统乡村物质空间的保护质量完全取决于设计者的认知与情怀,以及施工人员的审美与技术水平。若保护工作未能深入梳理乡村聚落的生成逻辑和演化规律,把握乡建的在场性、本土化特征,实则是对村庄空间的一次破坏。
本书以东钱湖域传统村落为案例,以环湖乡村传统人居活动的历史演化与变迁为线索,建构起一个完整的人居环境单元,详细论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的相处方式,并以其与村落空间的关联性来体现,既强调地域文化的整体性,又注重村落之间的关联性,以及各个村落的独特性。本书以人居活动的变与不变为出发点,探讨传统聚落空间的变化机制与遗存原因,并基于发展变迁与乡村活力可持续的角度,针对不同聚居形态的村庄提出精准保护的对策,为东钱湖域传统村落的保护实践提供依据。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