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对近代初期的世界局势下日本的状况、处境的一个考察。作者选择了“锁国”一词作为最能反映这一处境的特征的词语,此“锁国”指的是“锁国之行动”,而非“被锁之国的状态”。后者是前者的结果的一个呈现,也包含了在考察我国当前的形势时值得参考的许多问题,但后者需要另文阐述。构成本书内容的各个事项已分别得到各自领域的专家阐明,笔者并没有任何新的发现,但是如本书一般将这众多的事项关联起来并对之作一个统一的概览,或许是一种新的尝试。笔者在对日本伦理思想史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深刻认识到对历史作这样一个概览的必要性,并不断地寻找这样的著述,却一无所获。正好,在战时,笔者在东京大学文学部自己的研究室中组织建立了从原点出发对“近代”重新进行思考的研究会,与十位同仁一起分工对西洋与东洋进行了多方考察,在此期间,笔者有了一个大致的推论。在这个过程中,西洋部分从山中谦二教授、金子武藏教授、矢岛羊吉教授,日本部分从古川哲史教授、笕泰彦教授,日本天主教部分从胜部真长教授处获益颇多。上述的各位同僚身处大空袭之下的东京,或家宅烧毁,或忍饥挨饿,但仍共力使此探索之明灯微光不绝,在此我要向他们表示深深的感谢。本书的前篇的资料笔者所使用的不过是哈克卢特学会(Hakluyt Society)的丛书之类,但是研究领域不同的笔者喜欢
上这套丛书,也算是机缘巧合。想来大概是昭和十一、十二年的时候吧,丸善书店前来推销阿科斯塔的《西印度自然与道德史》(The Natural and Moral History of the Indies),是爱德华·格里姆斯顿(Edward Grimston)的英译本,出版于一六〇四年。当时的市场价大概是一百日元左右吧。但是对于一年图书费只有三百日元的研究室来说,买这一书籍需要慎之又慎。而且笔者当时对阿科斯塔一无所知,自然也无从判断此书的价值。于是笔者先试着把该书大致上看了一下。结果,可能是因为不抱任何期待的原因吧,这次阅读是一次近乎让人震惊的体验。不过,之后为了购买此书,让人对该书做了调查以避免重复购买,结果发现图书馆中早已配备此书的英译本。那是一套哈克卢特丛书的复刻本,由此,笔者始知哈克卢特丛书的存在。在第一期出版的一百册中我已经发现了许多颇有意思之处。图书馆中所藏的是大正年间的大地震后英国所捐赠之物,故一百册中只有四十四五册,但这些都是近代初期的航海家、探险家们的记录,因阿科斯塔的书而产生了兴趣的笔者不时会翻阅一下这些记录。后篇的资料中所使用的主要是村上直次郎博士所翻译的耶稣会会士的相关书简。《耶稣会年报》第一册(“长崎丛书”第二卷,大正十五年)、《耶稣会士日本通信》上下两卷(“异国丛书”,昭和二、三年)、《耶稣会士日本通信丰后篇》上下两卷(“续异国丛书”,昭和十一年)、《耶稣会日本年报》第一辑(昭和十八年)、第二辑(昭和十九年)等,已经出版的刊物已达七卷。与前文提到的哈克卢特的丛书的英译本相当,这部分有村上博士的日译本。对于不懂葡萄牙语与西班牙语的笔者来说,这是唯一可以接近原材料的手段。除此之外,也用到了笔者的友人 —— 已故的太田正雄君根据意大利语的译本转译的弗洛伊斯的年报(《日本吉利支丹史钞》所辑)。为了某种程度上弥补不能直接接触原始资料的遗憾,笔者对照上文提到的传教士们的书简,阅读了诸家学者对日本天主教史的研究成果由此对天主教史研究者的研究方法有了多方面的了解。在这些研究书籍中,笔者从海老泽有道先生的《切支丹史的研究》(昭和十七年)及《切支丹典籍丛考》(昭和十八年)中获益尤多。笔者在前篇与后篇中所阐述的各个事项皆担不起“研究”二字,但是通过将这些事项相互关联来概括地观察其所具的整体性意义,这对笔者来说是一个相当困难的工程。若能通过这一工作使日本天主教史的诸事象以及战国时代乃至安土桃山时代日本人的精神状况得到定位,那么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我们反省日本人以及日本文化的命运吧。
昭和二十五年二月十一日 笔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