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采煤机智能制造
》
售價:NT$
440.0
《
未来漫游指南:昨日科技与人类未来
》
售價:NT$
445.0
《
新民说·逝去的盛景:宋朝商业文明的兴盛与落幕(上下册)
》
售價:NT$
790.0
《
我从何来:自我的心理学探问
》
售價:NT$
545.0
《
失败:1891—1900 清王朝的变革、战争与排外
》
售價:NT$
390.0
《
送你一匹马(“我不求深刻,只求简单。”看三毛如何拒绝内耗,为自己而活)
》
售價:NT$
295.0
《
秦汉史讲义
》
售價:NT$
690.0
《
万千心理·我的精神分析之道:复杂的俄狄浦斯及其他议题
》
售價:NT$
475.0
|
內容簡介: |
本书就当代文艺美学研究中关注的十个热点问题,如“无边的人道主义”“文学是人学的魅力”“论文学是情学”“美学的三双眼睛”“形式的美学奥秘” “美学是一门科学吗?” “关于文学的未来性”等做了探讨,作者以古今中外文学艺术创作的史实为基础,以古今中西文论的发展历程为背景,重点追寻了这些问题的来龙去脉和理论意味,梳理了它们在论争中的异见和歧见,并以美学或艺术哲学的眼光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以丰富我们的艺术思维和精神生活。全书视域独特,体现了作者宽广的理论视野。在具象的作品之后寻觅形而上的人类精神动机、追求和意义,正是理论之于创作的超拔作用,也是本书文化和出版价值所在。
|
關於作者: |
殷国明,1956年生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受教于陆维天教授,后师从钱谷融先生,长期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有(殷国明文集)十卷本出版。
|
目錄:
|
第一讲 无边的人道主义 1
一、关于无边的人道主义的提出 10
二、关于人道主义与 “后人类主义 ”时代 17
三、关于人道主义美学的崛起与魅力 25
第二讲 “文学是人学”的魅力
一、“文学是人学 ”理念的提出 33
二、“文学 ”与 “人学 ”的结缘 44
三、“人学 ”与 “美学 ”的氤氲化醇52
第三讲 论“文学是情学” 52
一、“文学是情学 ”观念的提出 60
二、“文学是情学 ”理论的生成 68
三、“情”路漫漫 :“情学 ”的现在与未来 77
第四讲 美学的三双“眼睛” 77
一、第一双眼睛 :感性与理性的转换 84
二、第二双眼睛 :客观与主观的分野 91
三、第三双眼睛 :创作与理论的互动
第五讲 形式的美学奥秘 99
一、形式 :是艺术的 “桥梁 ”还是 “围墙 ”? 105
二、形式 :是艺术的 “载体 ”还是 “本体 ”? 111
三、形式 :是艺术 “积淀 ”还是 “抽象 ”的生成物 ?
第六讲 动物美学 119
一、动物美学的缘起 127
二、动物美学的追寻 133
三、动物美学的未来
第七讲 跨文化:文艺理论研究的必要和可能 141
一、跨文化 :一种必要的选择 146
二、跨文化 :一种可能性的构建 153
三、跨文化 :交流 ·互鉴 ·融通 ·创新
第八讲 美学是一门科学吗?
一、问题的提出 163
二、问题的扩展 168
三、问题的解答 176
第九讲 文学何为?关于批评时代的崛起 176
一、进入批评时代的契机 183
二、危患意识 :批评时代的内在驱动 189
三、批评何为 :文化家园的失落与重建 196
第十讲 关于文学的未来性 196
一、未来性的提出 203
二、路在何方 ? ———未来性的追寻 210
三、未来性 :一种 “死里逃生 ”的选择
附言
|
內容試閱:
|
第一讲 无边的人道主义
一、关于无边的人道主义的提出
我提出 “无边的人道主义 ”,最初实际上是一种仿型。
很多年以前 ,有一位法国文学理论家提出了 “无边的现实主义 ”概念,在文艺理论批评界引起不小反响。在豆瓣网的网页上 ,有这样大致的介绍:《论无边的现实主义》是法国文学理论家加洛蒂的文学论著。选取了毕加索、圣琼 ·佩斯、卡夫卡三个人 ,从绘画、诗歌、小说三个角度对现实主义的当代形态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认为现实主义可以在艺术允许的范围之内进行 “无边 ”的扩大 ,当然这种扩大也并非是毫无限度的 ,而是根据这些当代特有的作品 ,赋予现实主义以新的尺度。这是一部在当时轰动一时 ,后来又引起持续论争的伟大作品。
我没有细读这本书 ,但是对其主要观点感到言之成理 ,因为文学与现实的关系是既定的 ,甚至是永恒的 ,艺术不可能完全脱离生活 ,完全独立于现实社会之外。后来 ,在与恩师钱谷融先生的对谈中 ,我提到 “无边的人道主义 ”这个话题 ,用来总括钱谷融先生的文学情怀 ,因为钱谷融先生一生所追寻和颂扬的就是对于人及其人性的尊重 ,并将此作为衡量文学创作的一个基本标准 ,认为文学不仅是人写的 ,写人的 ,而且也是表现人的,为人而写的。
这就是人道主义在文学中的表现。之所以说它是 “无边 ”的,就在于 它一直涌动在人类生活中 ,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要 ,会一直激发和推动人类的理想追求。通过艺术创作表达出对同类尤其是处于不断遭受灾难处境中的同类的怜悯和同情 ,这是人类精神和心灵的一种永恒需要 ,它不会穷尽 ,也不会过时的。
从比较宽泛的角度来说 ,人类的学问主要有两大门类 :一是认识和理解自然 ,是人类面向外在的客观世界的学问 ;二是认识和理解人类自己 ,是探究人类自身状态、需求和存在本质的学问。前者大致可以归为自然科学领域 ,后者则主要由人文学科承担。从整个人类发展过程来说 ,认识自然和认识自我 ,不仅一直是互相渗透、影响和促进的 ,而且是缺一不可的,由此形成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相辅相成、携手并进 ,保证了人类发展的和谐统一与可持续性。人类只有在发现、开发自然的同时 ,不断发现和认识自我 ,才能保证自己所创造的一切科技手段和物质成果为自己造福 ,而不是与人类自己为敌 ,制造灾难。因此 ,“认识你自己”———这句刻在希腊神庙的名言 ,确实道出了所有人文研究的真谛 ,而研究人、认识人、理解人、完善和发展人 ,自然也成了所有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立场和目标。
从主体性角度来说 ,人道主义也是人类一切人文学说、艺术创作的出发点 ,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精神文化标记 ,是人类存在最初的精神家园。人不仅以 “人”而活着 ,而且为 “人”而发展 ,建造更适合于人类生存发展的家园 ,由此获得自我意识和存在发展的正当性和可能性。这当然既表现在物质方面 ,人类通过辛勤劳动和科技发展 ,不断丰富物质生活 ,而且还体现在精神方面 ,不断通过自然探索和自我认识来创造思想文化 ,满足自己的思想欲求和心灵需要。
这或许是从人类起源就开始的长途跋涉 ,物质和精神就像不断延伸的历史轨道 ,负载着人类生命的双重需要。也许正因为如此 ,中国古人就有 “道不远人 ”的说法。这里所谓的 “道”,就是人所追寻的生存发展之路、之方向 ,其中包括人类能够生存发展的一些基本道理、规则和准则 ;“不 远人 ”就是不能脱离人的基本期许和需要 ,不能背离人性状态及其身心欲求。如果说 ,人类在一定范围和环境中做出自我牺牲的选择是必要的 ,那么也一定是为了人类整体意义上的存在 ,而绝对不是显示人类精神的崇高和荣耀 ;如果说 ,人类需要回归自然和保护自然 ,需要更加关注地球上其他动物的生存状态 ,那么也一定意识到了自己与它们的共同命运以及唇齿相依的状态 ,意识到爱护动物和保护生态就是爱护自己和守护自己的家园,否则首先灭绝的恐怕不是其他生命种类 ,而是人类自己。
显然 ,把人道主义归结为 “人类中心主义 ”(这原本就是一个笼统的说法 ),或者以生态美学的名义 ,来指责和否定人道主义 ,都是有所偏颇的。固然 ,人道主义的中心是为人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人道主义是唯一的 “道”,更不意味着尊重人和维护人的生存发展 ,就是要否定其他的 “道”,通过否定和消灭其他生命物种来满足自己。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 ,不仅有 “人道 ”,还有 “天道 ”“地道 ”和 “自然之道 ”,若按老子的说法 ,“故道大 ,天大 ,地大 ,人亦大。域中有四大 ,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 ,地法天,天法道 ,道法自然 ”,天,地、人浑然一体 ;由此 ,人类的生存发展不仅要遵循天地之道 ,而且要不断向大自然学习 ,通过自然来认识自我 ,在与大自然的和睦相处中找到生命的归宿 ,感受到生命存在的自在和永恒。正如洛克在《人类理解论》中所说 :“人们如果因为自己太不够伟大 ,不能把握一切 ,便冒昧地抱怨自己底天分 ,并且把他们手中的幸福都抛弃了,那就无话可说了 ,否则他们一定会找到充分的材料来开动自己底脑筋,来运用自己底两手 ,并且随时变换花样 ,妙趣横生。”
其实 ,当代人道主义遇到一些挑战 ,也并不奇怪 ,因为毕竟时代变了,人类遇到了很多新问题 ,它们不可能用旧的方法来解决 ,况且人道主义也有新旧之分 ,有是否适应于新现实、新环境之区别。很多对于人道主义的质疑和误解 ,都是有针对性的 ,所面对的都是他们所理解、所圈定的人道主义 ,所以也不能简单地把他们归结为反人道主义。
再说了 ,人道主义贵在实施和实践 ,将其转化为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力 量和社会效益并非易事 ,而提出一些更为堂而皇之的理论观念却并不那么费力。这正像在非洲救助一个饥民、在自然界挽救一种濒临灭绝的动物一样,其所投入的激情和资源 ,远比一些高谈阔论的学者更多 ,也更为艰难。所以 ,钱谷融先生对于一些否定人道主义价值的观点并不以为然。实际上 ,人道主义在现代中国的旅程并不平坦 ,遭受的非议实在太多。人们似乎已经遗忘传统文化中 “道不远人 ”的古训 ,把对于人类状态的关注置之脑后 ,而更热衷于去追随表面宏大但内涵空泛、不切合实际的更为 “正确”的理论 ,而每当一种新思想新学派出现的时候 ,总有一些人把它们和人道主义对立起来。
然而 ,奇怪的是 ,这非但没有减少人道主义的魅力 ,反而使其更加深入人心。究其原因 ,有一个让人不能不动容的事实就是 ,人道主义不仅是人类在面对苦难 ,不断历经苦难磨折过程中生发的 ,而且不断从磨难中汲取了精神和思想的力量。罗曼 ·罗兰 (1866—1944)就是在纳粹集中营中修改《内心旅程 :一个人道主义者的沉思》一书的 ,那年他已经 70岁了。他在这本书前言中写道 :
从有人感到欣喜若狂的 “胜利 ”时刻起 ,我们便目睹伟大的苦难考验时期的来临。在德国入侵并完全占领法国的这些日子里 ,我关在维泽莱的住宅里。在这些漫长的日日夜夜 ,从高墙之顶看出去 ,在那伸向天边的大路上 ,可以望见惊恐万状逃亡的可悲的人群。在他们后面,阳光下尘埃滚滚 ,塞纳凯里卜的战车在奔跑。在那些不眠之夜 ,神思恍惚 ,耳朵不停地被成千上万的摩托化部队的隆隆声袭击 ,它们在飞奔中冲向深渊。此时此刻 ,思想 (现在的思想领域已然被严酷地占领 ),却在寻求探索一条出路 ,或者是朝未来的方向 ,或者是朝过去的方向 ,寻求出路。① ( [法]罗曼 ·罗兰:《内心旅程 :一个人道主义者的沉思》,金铿然、骆雪涓译,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4年版 ,第1页)
显然 ,这条出路 ,就是人道主义。
可以说 ,人类的苦难是人道主义的滋生地。因为苦难 ,人们意识到了人类所面临的危机和挑战 ,意识到了生命的尊严和可贵 ,意识到了人的卑微和渺小 ;因为苦难 ,人类才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 ,感受到了爱,感受到了人类之共同的命运 ,感受到了人道主义的不可或缺的存在价值———这对于经历了数百年的艰苦磨难、经历过罕见的十年人道主义浩劫的现代中国来说 ,显得格外深刻。
中国文学当然表现得更加突出。从鲁迅的《狂人日记》到莫言的《蛙》,记录了中国 20世纪的苦难史 ,也是人道主义在文学 ,更确切地说 ,在中国人心灵中的表现史。在这里 ,我从莫言的《蛙》中随意引一段叙述,都能感受到苦难在这位作家心理意识中的浸透 ,可以说 ,莫言的作品就是浸泡在一腔苦水中的创作 :
袁脸是党支部书记 ,村里最大的官。他的话王脚不敢不听。疯骡把王胆咬伤后 ,我们都期待着再看一场好戏 ,但王脚一鞭也没打。他从路边石灰堆上抓起一把石灰 ,掩在王胆头上 ,把她提回家去。他没打骡子 ,却抽了老婆一鞭 ,踢了王肝一脚。我们指指点点地议论着那头棕色的疯骡。它瘦骨伶仃 ,眼睛上方有两个深得可放进一枚鸡卵的凹陷。它的目光忧伤 ,似乎随时都会放声大哭。①(莫言:《蛙》,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9年版 ,第7页。)
在小说中 ,王脚是村里的车把式 ,有着神奇的鞭技 ,可以把那头疯骡子打得趴下 ,因为它咬了支部书记儿子袁腮。但是 ,当疯骡子咬了自己的孩子王胆时 ,他却没有任何惩罚的表示 ,反而莫名其妙打了自己的老婆 ,踢了自己的女儿。难道这位身高一米九、力大如牛的汉子不喜欢自己的家
人吗 ?是一个随时给自己家人带来痛苦的恶魔吗 ?当然不是。在这里 ,人的境遇或许已经不如一头疯骡子 ,但是一定会有疯骡子一样的感受 ,因为人的境遇和困难 ,“似乎随时都会放声大哭 ”———如果你也读过莫言的小说的话。
当然 ,不能仅仅局限于中国语境来评价莫言的小说。人道主义原来就是一种宽广的、开放的思想情怀 ,它并不是唯一的主义 ,它和人类其他各种主义流派学说 ,存在着更多的相通相容之处 ,而并不存在水火不相容的对立关系。过去有人把人道主义和现实主义对立起来 ,用 “战斗性 ”来否定人性和人际关系的和谐与温情脉脉 ;如今也有人认为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来了 ,人道主义就已经过时了 ,其实表现了同样的思维误区。人道主义的生命力就在于它的开发性 ,在于它能不断发展 ,不断吸收人类的思想成果来丰富自己 ,永远不封闭自己。
所以 ,即便从以人为中心的维度 ,也并不意味着人道主义与保护环境、生态美学之类的新潮流背道而驰 ,因为从人类存在的本能出发 ,人道主义所寻求的正是一种有效的存在法则和发展方向。况且 ,人作为一种宇宙自然的产物 ,生命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天赋的尊严 ,所谓 “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 ”是一种不断被唤醒的自觉意识 ———这一点通过人类文化教育的熏陶 ,在历史上不断得到兑现和认定 ,其中也包含着对于宇宙万物的感激之情。所以 ,无边的人道主义意味着人类对无法穷尽的大自然的一种回应 ,而不是对抗 ,人在大自然中所感受和体验到大自然的无限性 ,正是孕育和滋养人道主义的根脉和空间。
为此 ,在中国文学中不难找到人道与自然之道相互依存的情致。如同一位日本学者所言 :“尤其在中国 ,这种关系更为紧密。这么说绝非过言 :自古以来 ,中国文学很少不谈到自然的 ,中国文人极少不歌唱自然的。纵观整个中国文学 ,我们可以发现 ,中国认为只有在自然中 ,才有安居之 地;只有在自然中,才存在着真正的美。”如果说人是文化的主体,那么自然之道就是人道之根和文化之母,老子所说的 “道法自然”,就表现了这种同体关系。这也意味着人道及人类自我意识的生发,离不开自然,离不开人类对自然的感悟、理解和体认。按照老子的说法,“人道”和 “自然之道”之间存在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的关系,一个是 “无名天地之始”;而另一个则是 “有名万物之母”,沉默的自然孕育了人类,而可以言说的人类则能够为自然命名。这也决定人道主义不可能与自然主义完全脱钩,人生观和自然观也不可能毫无关联,它们总是互相影响和交合的,而人道和自然之道的关系,是我们把握人类精神文化的一把钥匙,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打开人道主义文化渊源的原初之门,而且能够理解人道主义之所以能够 “无边”的基础,进一步认识和把握人道主义的历史渊薮和内涵。
(节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