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不废风雅 生活的意趣(汪曾祺风雅意趣妙文)
》
售價:NT$
280.0
《
东亚世界形成史论(新版)
》
售價:NT$
490.0
《
奶奶的半个心愿 “课本里的作家” 中考热点作家孙道荣2024年全新散文集
》
售價:NT$
190.0
《
天生坏种:罪犯与犯罪心理分析
》
售價:NT$
445.0
《
新能源材料
》
售價:NT$
290.0
《
传统文化有意思:古代发明了不起
》
售價:NT$
199.0
《
无法从容的人生:路遥传
》
售價:NT$
340.0
《
亚述: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帝国的兴衰
》
售價:NT$
490.0
|
編輯推薦: |
1.心理学大师,阿德勒个体心理学代表作品。
2.本书有作者经历的影子。作者结合自身经历,以咨询师的口吻,向我们讲解了“自卑情结”“优越感”“童年早期记忆”“社会兴趣”“婚姻问题”等课题。针对童年创伤的三个源头——被溺爱、被忽略或被敌视、有生理缺陷——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解读,而对怎样走出童年创伤困境,阿德勒更是给出了富有创见性的解决方案。
3.受众读者群广泛。阿德勒的思想富有人本主义光辉,具有向命运不妥协的力量。百年来,治愈和鼓舞了无数人。
|
內容簡介: |
这不是一本普通的心理疗愈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本书能让你重塑自我。
作为个体心理学的代表作品,本书以咨询师的口吻向我们讲解了“自卑情结”“优越感”“童年早期记忆”“社会兴趣”“婚姻问题”等课题。针对童年创伤的三个源头——被溺爱、被忽略或被敌视、有生理缺陷——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解读,而对怎样走出童年创伤的困境,阿德勒更是给出了富有创见性的解决方案。
阿德勒曾说过: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这句话一方面是说幸福的童年对我们一生的幸福影响至关重要,另一方面是说童年的创伤并不容易治愈,它就像阴影一样挥之不去。
虽然童年创伤不易治愈,但我们可以另辟蹊径,找到一条走出创伤困境的路。正如阿德勒通过本书所告诉我们的:过去的伤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怎样看待这些伤痛,活出人生的意义,用“创造性自我”改写自己的命运。这时再回过头看待那些苦难和创伤,则早已化为了祝福。
|
關於作者: |
[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 1870—1937)
生于维也纳,与弗洛伊德、荣格齐名,是世界著名的精神分析学者、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也被称为“自我启发之父”。他的学说以“自卑感”“创造性自我”“自我启发”为中心,深刻影响了华生、杜威、马斯洛、罗杰斯和弗洛姆等心理学家。代表作有《自卑与超越》《儿童心理学》《理解人性》等。阿德勒的童年伤痕累累,但他因为拥有对命运不妥协的勇气而改变了人生轨迹。
|
目錄:
|
第一章
童年创伤的源头 : 身体缺陷、溺爱和忽视
003 | 错误的人生意义
010 | 个体心理学初探——个体亦是整体
013 | 寻找目标——找到社会兴趣,冲出原生家庭
017 | 研究神经症的钥匙——统觉体系
020 | 常识及其缺陷
023 | 父母造成的影响
第二章
超越自卑是走出童年创伤的关键
029 | 因为弱小,所以要群居
033 | 自卑与社会兴趣
035 | 怎样看待自己的不足
041 | 极度自卑有何表现
第三章
优越情结与自卑情结
049 | 优越情结,一种病态的心理安慰
056 | 优越情结病例分析
065 | 自卑情结的出现跟童年息息相关
069 | 自卑情结案例分析
第四章
好的生活风格,成就好的人生
084 | 什么样的生活风格是正常的
091 | 调整生活风格的必要性
第五章
童年的早期记忆对一生的影响
100 | 童年记忆,是等待发芽的种子
105 | 早期记忆的内容和意义
112 | 家中排行不同的孩子,有着不同的早期记忆
115 | 被溺爱或虐待的孩子
第六章
从举动与态度来分析人的性格
123 | 举动
128 | 态度
第七章
关注问题孩子和他们的教育
137 | 问题孩子的童年时期
143 | 家中排行不同的孩子,生活环境和境遇的区别
150 | 原生家庭
153 | “问题”有哪些表现
157 | 社会理想及学校
160 | 对问题孩子的治疗方法
166 | 三个生活问题
第八章
婚姻美满是治愈童年创伤的良药
173 | 成为社会人,是美好婚姻的前提
175 | 选择婚恋对象与自己的童年背景有着紧密的联系
180 | 婚姻的意义
186 | 婚姻的“杀手”
第九章
童年创伤容易带来性问题
196 | 婴幼儿也存在性问题
199 | 性与控制欲
204 | 性失控,也许源于心理失衡
|
內容試閱:
|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的童年充满了挫折,他3岁时亲历弟弟在身边夭折,5 岁时因严重肺炎而险些丧命,还曾遭遇过两次车祸。此外,阿德勒生来瘦小、体弱多病、相貌平平,还因佝偻病而驼背,并且学习成绩也很差。童年的种种不幸,让阿德勒在很小的时候就感受到了生命的卑微。
这促使他寻求突破,从此对医学产生了兴趣,后来又创建了个体心理学,最终成为与弗洛伊德和荣格齐名的心理学大师。
《走出童年的创伤》是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代表作品。在本书中,阿德勒从家庭、学校、社会交往、婚姻、犯罪等方面,探讨了童年创伤的形成源头和走出方向。本书研究的重点之一是童年创伤的核心——自卑感。其中特别提到了童年创伤的三大源头:有身体缺陷、被成人忽视以及被溺爱,并指出了如何应对这些问题的方法。这些经历会在人内心根植自卑感,同时,幼童在生理、心理、社会各方面都处于劣势, 必须要依赖别人才能够生存,所以有自卑感更是普遍存在的。
但是人是无法长期承受自卑心理带来的压力的,所以自卑就会刺激我们,让我们行动起来,我们就会给自己设定一个优越感目标。这个目标就是个人赋予人生的意义。目标不同, 我们所做出努力的方向就不同,生活风格也就不一样。阿德勒认为这种生活风格基本上在童年早期(5 岁左右)就形成了。
生活风格会在以后的生活里面不断重复。个体心理学非常强调社会适应性,如果一个人在成长之后想要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可以处理好人际关系、工作以及婚姻等重大人生课题, 就需要从小就有良好的社会兴趣。否则他以后的生活中就会面临一些很现实的困难。
个体心理学另一个研究重点是“创造性自我”。阿德勒认为我们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并不绝对受环境和遗传影响,我们并不是命运的被动接受者。举例来说,虽然我们经常看到一些特殊家庭的子女,因为缺少父母的爱,形成自卑情结,性格怪癖,最终一事无成。但也有很多类似家庭的子女能够学业有成,并最终在职业上取得成功。这说明,环境和遗传等外在因素虽然会影响一个人的童年幸福,也会间接影响未来的人生道路,但决定性因素还是自己的选择及自己对于童年创伤的态度。这个理论打破了弗洛伊德的人格完全由遗传与生物因素所决定的观点。可以这样说,所谓创造性自我,就是我们每个人的命运,不取决于别人,也不取决于环境,而是完全取决于自己的选择。
这种对积极态度的强调以及个体心理学的实用性,可能是阿德勒的思想如今越来越受人们欢迎的一个原因。对于养育儿女的父母来说,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需要说明的是,《走出童年的创伤》从诞生至今已有近一百年了,文中对一些心理现象,比如左撇子、抑郁症等的看法和解读,同现在的观点已有很多不同之处,文中已特别进行了注解,希望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注意甄别。
有趣的是,心理学界重要的精神分析理论的发现,都是同创建者本身的经历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的。阿德勒先天条件非常不好,他的童年充满了创伤,但他努力地超越了自卑,走出了童年创伤,最终取得了卓越的成就。阿德勒的个人成长史,可以说是他个体心理学理论的最好体现。
最后,衷心希望阿德勒的这本书能够为有童年创伤和自卑的人们提供一些帮助,也坚信人世间所有的困苦都是一种化了妆的祝福!
心理咨询师 张安毅
两棵松树分别生长于山顶和山谷,仔细观察就能发现,二者有着迥然不同的生长状态。尽管都是松树,但二者的生长风格却各不相同,差别极大。树木的生长风格在某种环境中产生,继而对外展现为树木的个性。在兼顾环境的情况下,对一种生长风格进行研究,会发现其跟我们期待的很不一样。可见,每一棵树都有属于自己的生长风格,这不仅仅是对环境的刻板回应。
同样如此的,还有人类。对个人生活风格进行研究,不留意环境是不行的。人的意识会因环境的改变而改变。
我们因此把自己的目标确定为,观察生活风格和真实环境有什么直接关联。环境顺遂,个人生活风格也许就不那么明显。环境陌生且频频遭遇困难,便会暴露出个人生活风格,让旁人看得异常清晰。而有着丰富经验的心理学家,甚至能看清楚环境顺遂之人的生活风格。可一般人就必须等对方进入相反的环境时,才能发现其生活风格。
困难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大家都会遇到包含着诸多困难的环境。务必要研究遭遇困难时,大家会表现出何种特殊的性格特征,会有何种反常的活动。生活风格诞生于早期生活的困难和对目标的追逐中,因此是个整体。
不过,我们对将来的兴趣超过了对过去的兴趣。要探究个人的将来,必须先了解其有什么生活风格,否则便无法预计其将来,哪怕兼顾驱动力、刺激和本能等,也无法改变这一结果。一些心理学家尝试借助对伤痛、记忆、本能这些元素的关注,推动结论的产生。可是深入观察的结果是,这些元素只表明这种生活风格根本不会发生改变。
因此,任何种类的刺激都只能维系、保护生活风格,这便是其发挥的作用。
在之前的几章中,我们探讨的问题跟生活风格存在一些密切的关联。之前提到,某些生理上有缺陷的人会在遭遇困难时感到自卑,或产生自卑情结,以至于受尽折磨。
如果在很长的时间内都是如此,人会觉得难以忍受。他们会在自卑的刺激下采取行动,从而形成新的目标。个体心理学在概述该目标的连续、统一活动时,一直用生活计划这个词语。我们之所以叫它生活风格,是因为生活计划往往会引起学生们的误会。
任何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生活风格,因此,估测一个人的将来就像看一出戏,戏已经演到了第五幕,要得出结论,也许只需要向个人提问,让他作答,或在他跟其他人交流时,在旁边观察。一切奇妙深奥的东西,都会在该过程中表现出来。我们之所以能估测将来,是因为我们了解生活中各式各样的困难与问题,以及每一个生活阶段。借助下列情况包含的信息与经验,我们就能判定各种类型的孩子即将遭遇什么状况:一些孩子会跟其他人保持距离,一些孩子被溺爱,一些孩子需要依靠别人,一些孩子刚刚进入新环境,显得相当犹豫不决。一个人以找到能够依靠的对象作为自己的目标,这个人会有怎样的遭遇?他也许会逃避生活问题,不对其进行处理,也许会变得迟疑不决,中止行动。我们可以理解他的行为,毕竟类似的状况我们已经见识过很多次了。他想得到别人的宠爱,想远离生活中的重要问题,前行途中,他不希望独自一人。他不想为有意义的事努力,却为无意义的事忙个不停。到了最后,社会兴趣的匮乏导致他变成了罪犯、精神病患者、问题孩子,乃至自杀之人,以此达到完全的解脱。先前,我们已知道了这些,眼下,我们对此的认知更全面了。举个例子,我们已了解,在研究个人生活风格时,可用正常生活风格作为标尺,也能用社会适应良好之人作为标尺,对非正常的转变形式展开研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