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铝合金先进成型技术
》
售價:NT$
1214.0
《
英雄之旅:把人生活成一个好故事
》
售價:NT$
398.0
《
分析性一体的涌现:进入精神分析的核心
》
售價:NT$
556.0
《
火枪与账簿: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与东亚世界
》
售價:NT$
352.0
《
《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国有企业条款研究
》
售價:NT$
449.0
《
银行业架构网络BIAN(全球数字化时代金融服务业框架)(数字化转型与创新管理丛书)
》
售價:NT$
449.0
《
金托邦:江湖中的沉重正义
》
售價:NT$
275.0
《
易经今解:释疑·解惑·见微
》
售價:NT$
403.0
|
編輯推薦: |
冯骥才题写书名,温铁军推荐,过伟敏、吴锋民作序。本书是浙江理工大学杨小军、丁继军,带领研究团队聚焦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十余年的研究成果。本书选择了40个具有代表性和示范性的浙江省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为研究对象。其中,上篇着重对浙江地域环境、历史文化村落特征、保护利用评价、保护利用研究等内容进行宏观的总结、探讨,构建了保护利用的理论及方法;下篇以地域为单元阐述各个村落的特征概貌、规划设计、建设实绩及保护利用模式,从微观层面解读了保护性设计的应用方法,呼应了分类指导的保护利用总目标。本书适合乡村规划建设人员、村落保护研究从业人员、各级规划建设管理人员、关心热爱村落保护发展的社会人士,以及高等院校城乡规划等相关专业师生阅读。
|
內容簡介: |
历史文化村落是人类聚居的一种重要类型,是中华农耕文明的见证者和活化石,是历史创造的不可再生的重要遗产。本书聚焦浙江,在充分的田野调研和翔实的数据梳理基础上,以理论研究为支撑,构建具有指导意义的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机制、模式、路径及绩效评价体系,以40个具有代表性和示范性的村落为例,阐释浙江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的探索实践。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着重对浙江地域环境、历史文化村落特征及保护利用评价、保护利用规划设计研究等做了详细的阐述和理论建构;下篇以地域为单位阐述代表村落的特征概貌、规划设计、建设实绩及保护利用模式与路径。本书适合乡村规划建设人员、村落保护研究从业人员、各级规划建设管理人员、关心热爱村落保护发展的社会人士,以及高等院校城乡规划等相关专业师生阅读。
|
關於作者: |
杨小军,设计学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浙江理工大学中国美丽乡村研究院副院长,艺术与设计学院乡村遗产与传统村落研究所负责人。兼任浙江省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建设绩效评估专家、浙江省大花园“耀眼明珠”评审专家、浙江省优秀创新创业人才库导师。从事环境设计地域化、乡村遗产评价与设计创新、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的研究与实践,具备丰富的乡村规划设计和乡村遗产评价经验。长期坚持田野调查,已完成500余个历史文化(传统) 村落的实地调研,积累大量第一手资料与数据。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著作(教材)10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等科研项目5 项。主持完成二十多个县(市、区)政府委托的美丽乡村规划设计、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规划等项目40余项。丁继军,浙江理工大学教授,中国美丽乡村研究院院长、国家乡村振兴局咨询专家、浙江省乡村振兴咨询委委员/浙江省历史文化村落建设绩效验收专家组组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诞生地安吉余村浙江“千万工程展示馆”总策划、余村智库专家。
|
目錄:
|
目录序1序2前言绪论001上篇.理论研究篇第一章.浙江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008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008第二节 社会人文资源010第二章 浙江历史文化村落生成发展及特征029第一节 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的相关概念029第二节 浙江历史文化村落形成与发展033第三节 浙江历史文化村落分布规律与特色035第三章 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与发展研究041第一节 浙江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调查研究041第二节 构建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规建管评”联动机制052第三节 构建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的“五化”协同新路径056第四节 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规划设计研究 ——以天台县灵溪村为例059第四章 浙江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绩效评价087第一节 浙江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绩效评价体系与指标087第二节 浙江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建设绩效评价及应用 ——全省前四批重点村090第三节 对新时代持续推进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的研判106下篇.案例实证篇第五章 多派盛景孕育群英荟萃的浙南四村落110第一节 文房四宝,耕读传家——温州永嘉县苍坡村110第二节 千年瓷韵,醉美碗窑——温州苍南县碗窑村119第三节 海防文化,诗礼东屏——台州三门县东屏村129第四节 东海风情,魅力渔村——台州玉环市东沙村141第六章 多样业态促进活化利用的浙北十村落150第一节 唐昌首镇,风韵河桥——杭州临安区河桥村150第二节 隐逸深澳,醇厚时光——杭州桐庐县深澳村159第三节 景韵茆坪,世外桃源——杭州桐庐县茆坪村170第四节 文脉贵地,古今相融——杭州富阳区东梓关村179第五节 昌硕故里,竹生鄣吴——湖州安吉县鄣吴村190第六节 民国风情,漫居燎原——湖州德清县燎原村202第七节 荻通四季,港汇天下——湖州南浔区荻港村210第八节 田园春秋,浪漫蠡山——湖州德清县蠡山村221第九节 藏经吴市, 溇港辰光——湖州吴兴区义皋村231第十节 丝路浙皖,商韵古埠——湖州长兴县上泗安村242第七章 血缘聚落奠定建筑脉络的浙中九村落250第一节 八卦奇村,华夏一绝——金华兰溪市诸葛村250第二节 堂街驿站,江南瑰宝——金华兰溪市芝堰村262第三节 青创基地,江南乔院——金华浦江县新光村270第四节 民居化石,理学名宗——金华东阳市李宅村278第五节 国际研学,婺中故事——金华金东区琐园村289第六节 禹裔古村,越国初都——绍兴柯桥区冢斜村296第七节 耕读孝义,千柱祥居——绍兴诸暨市斯宅村307第八节 天姥门户,古驿班竹——绍兴新昌县班竹村315第九节 古韵醇风,追梦梅渚——绍兴新昌县梅渚村325第八章 三省通衢推动古村待兴的浙西十二村落335第一节 耕读传艺,博物典范——杭州建德市新叶村335第二节 乐善方正,流芳人家——杭州建德市上吴方村343第三节 产村融合,毓秀涧峰——衢州衢江区涧峰村351第四节 响遏行云,书香大陈——衢州江山市大陈村358第五节 千古毛氏,人文清漾——衢州江山市清漾村368第六节 钱江源头,九溪龙门——衢州开化县龙门村376第七节 世美传书,古韵金源——衢州常山县金源村383第八节 生态度假,诗画欢庭——丽水莲都区下南山村393第九节 廊桥瑰宝,更美月山——丽水庆元县月山村399第十节 敬儒重礼,山林古驿——丽水松阳县界首村410第十一节 千年古村,稀罕河阳——丽水缙云县河阳村419第十二节 溪畔竹建,活态龙窑——丽水龙泉市溪头村432第九章 临海之地展现风情美景的浙东五村落440第一节 浙东五最,郑家深宅——宁波镇海区十七房村440第二节 慈溪乌镇,国药鸣鹤——宁波慈溪市双湖村450第三节 忠孝八训,吉地景村——宁波余姚市柿林村458第四节 土墩遗址,千年马岙——舟山定海区马岙村467第五节 百年灯塔,海上花鸟——舟山嵊泗县花鸟村475附录附录A 浙江省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建设绩效评价表484附录B 典型样本村落基础数据表488附录C 典型样本村落重要建(构)筑物一览表499附录D 典型样本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览表545附录E 典型样本村落建设实绩统计表549参考文献553后记555
|
內容試閱:
|
前言村落,是人类聚居的家园。历史文化村落,更是中华农耕文明的源头、传统乡土文化的载体,是历史创造的、不可再生的重要遗产。浙江山川秀丽、人文荟萃、经济繁荣,地理环境多样、文化遗存丰富、文化体系独特,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吴越文化、江南文化的发源地,也是宋韵文化的重要窗口。两晋、唐宋时期的人口南迁活动,促进了中原文化与浙江本土吴越文化的相融,孕育了大批历史文化村落,似一颗颗珍珠散布在浙江大地,有海岛渔村凭海临风的古拙,有山地聚居依山就势的灵动,也有水乡平原农耕风情的朴实。这些村落历史悠久、遗存丰富、类型多样、分布广泛、特色明显,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美学价值和科学价值,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浙江省历史文化村落涵盖了省内被列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中国景观村落以及省级历史文化名村等名录的村落。截至2022年,在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委联合公布的5批6819个中国传统村落中,浙江省有636个,约占全国总量的9.3%,数量位列全国第四、华东地区第一;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联合评选的487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浙江有44个,约占全国总量的9%,数量居全国前列。浙江是全国第一个在全省范围内部署开展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工作的省份,先行先试,走在全国前列。2012年5月,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浙江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强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的若干意见》(浙委办〔2012〕38号),做出保护利用历史文化村落的战略决策,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围绕“修复优雅传统建筑、弘扬悠久传统文化、打造优美人居环境、营造悠闲生活方式”的目标要求,以“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建设为载体,把保护利用历史文化村落作为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内容,在充分发掘和保护古代历史遗迹、文化遗存的基础上,优化美化村庄人居环境,适度开发乡村休闲旅游业,把历史文化村落培育成为与现代文明有机结合的美丽乡村。2020年,浙江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的意见》(浙委办发〔2020〕66号),浙江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历史文化(传统)村落成为新时代美丽乡村的“金名片”、美丽浙江大花园的“耀眼明珠”。为保护、传承和利用好历史文化村落的传统建筑风貌、人文环境和自然生态,彰显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的地方特色,避免保护利用的同质化,浙江省委、省政府依据浙江实情,因地制宜地将历史文化村落分为古建筑村落、自然生态村落和民俗风情村落三种类型,根据村落的不同特点采取适合的保护利用方式。综合全省历史文化村落的规划定位、建设实效、村落资源、历史遗存、人文环境、区域助力等因素,将重点村划分为生态环境优美型、历史古建悠久型、民俗风情特色型、产业融合有效型和建设发展综合型,后续加以发展引导,实现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的可持续发展、差异化发展。总体来说,浙江自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来,一以贯之地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建设,着力挖掘乡土文化根脉,大力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深入推进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工作,取得了瞩目的成果。一批濒危和毁坏严重的古村落重新焕发了生机活力,一批破损闲置的古建筑得到修复和利用,一批濒临失传的历史文化遗产得到保护与传承,有效保留了乡土文化根脉,留住了“乡愁”记忆,做出了杭州东梓关村的“浙派民居”、拯救老屋行动的“松阳模式”等经典案例。为了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我们要认真总结浙江省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工作经验,持续推进历史文化村落的保护发展,这对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选择浙江省为研究区域,原因有三:其一是,浙江作为历史文化村落保有数量较多的省份之一,是全国第一个在全省范围内部署开展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工作的省份。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开展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抓手。浙江在实践中创造了丰富的“浙江经验”,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尤其是浙江自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来取得的乡村建设成就(2018年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获得联合国环境署颁发的“地球卫士奖”)使其成为全国推广学习的样板。其二是,省域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区域单位,具有相对完整的经济形态和环境特质,一个省域内的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拥有相对的自主性和代表性。浙江历史文化村落分布广、体量大、种类多、价值高,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较高的示范性。其三是,前期研究基础扎实,成果丰厚。研究团队连续十年受浙江省农办、省农业农村厅委托,持续对浙江省11个地级市、82个县(市、区)的390个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开展建设绩效评价与实地调研工作,完成了7批共300余万字的调研报告并收集了3万余张数码照片,成为拥有浙江历史文化村落最全数据库的科研机构。因此,我们对全省历史文化村落的总体情况十分熟悉,也与地方基层干部群众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这为开展本课题研究带来了一定的条件和优势。浙江理工大学中国美丽乡村研究院长期聚焦于乡村遗产评价与设计创新、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的研究与实践,研究团队从设计学的角度,建立了历史文化村落价值认知方法及评价体系,为历史文化村落的保护利用、规划设计奠定了理论与技术基础,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研究团队先后主持立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城镇化进程中我国传统村落风貌保护规划的“生态协同”研究》《传统村落动态保护机制及活化路经研究》,人文社科基金项目《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景观可持续发展与设计研究》《法国传统村落民居保护性设计的经验及借鉴研究》,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基于肌理研究的历史文化村落保护与更新》等科研项目。研究团队基于深入实地调研撰写的《浙江省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建设绩效调研报告》《构建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规建管评”协同机制与模式》《构建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五化”协同新路径》等研究报告,被浙江省农业农村厅、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及多个市(县)政府部门吸收采纳,部分内容被写入相关文件中。同时,研究团队受20余个县(市、区)政府委托,编制了不同对象、不同层级的保护利用规划30余项,均通过省级评审,积累了丰富的规划设计实践经验。本书受到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传统村落动态保护机制及活化路经研究》(18BGL277)的资助,以及浙江理工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学术著作出版资助项目(2021年度)的资助。自2018年课题立项开展研究以来,课题组成员系统梳理相关理论研究文献,跟踪考察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实践案例,积极参加相关学术交流活动,重点对浙江省历史文化(传统)村落进行全面的系统调研和数据资料采集,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开展相关规划设计实践项目数项。在持续深入的案头研究和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我们选择了浙江省40个具有代表性和示范性的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为对象,除了前期调研,还进行过多次深入的田野调研和数据梳理分析,最终整理成本书。本书分上下两篇,上篇着重对浙江地域环境、历史文化(传统)村落特征及保护利用评价、保护利用研究等做详细的阐述和理论建构;下篇以地域为单位阐述各个村落的特征概貌、规划设计、建设实绩及保护利用模式与路径。应该说,这本书既是笔者及其团队多年理论研究与项目实践的成果总结,又是对浙江经验的总结与示范推广。杨小军 浙江理工大学中国美丽乡村研究院/艺术与设计学院 教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