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註冊 |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EMS,時效:出貨後2-3日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2023年08月出版新書

2023年07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北欧文学译丛:他们不知道做什么

書城自編碼: 3956017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學名家作品
作者: [芬兰]尤西·瓦尔托宁 著 倪晓京 译
國際書號(ISBN): 9787507854367
出版社: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4-01-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549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鲁迅“传统”与余华的小说创作
《 鲁迅“传统”与余华的小说创作 》

售價:NT$ 458.0
性心理学(裸脊锁线装,一部剖析性心理的百科全书,一本好读实用的性学指南)
《 性心理学(裸脊锁线装,一部剖析性心理的百科全书,一本好读实用的性学指南) 》

售價:NT$ 291.0
抢人:数字时代如何快速吸纳精准人才(美国商业图书大奖AXIOM年度图书)
《 抢人:数字时代如何快速吸纳精准人才(美国商业图书大奖AXIOM年度图书) 》

售價:NT$ 302.0
给好奇者的黑洞简史
《 给好奇者的黑洞简史 》

售價:NT$ 307.0
债务机器:美国的银行政策与个人陷阱
《 债务机器:美国的银行政策与个人陷阱 》

售價:NT$ 359.0
朝鲜半岛古代史研究
《 朝鲜半岛古代史研究 》

售價:NT$ 826.0
钱穆:国史新论
《 钱穆:国史新论 》

售價:NT$ 354.0
洪武元年:大明开国的罪与罚
《 洪武元年:大明开国的罪与罚 》

售價:NT$ 302.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392
《 时间的花朵 》
+

NT$ 6474
《 陀思妥耶夫斯基文集(八种九卷) 》
+

NT$ 342
《 沉默的大多数 》
+

NT$ 1313
《 鲁迅文集精选(全六册) 》
+

NT$ 493
《 文学讲稿(纳博科夫精选集V) 》
+

NT$ 617
《 神曲:全3册(插图本) 》
編輯推薦:
* 《他们不知道做什么》荣获芬兰文学最高奖项——芬兰文学奖。被众多媒体被称作是一部扣人心弦、引爆人们思维的、不可多得的现代小说佳作。
* 本书是芬兰著名作家瓦尔托宁的第三部长篇小说,耗时6年创作完成。小说以20世纪90年代的芬兰和美国为背景,描写了一场跨国婚姻带来的跨文化冲突及其婚姻解体后重组的两个家庭各自跨越20年的曲折离奇的故事。
* 小说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将科学研究、家庭冲突、社会矛盾交织在一起,读起来十分引人入胜,并引发读者深入思考,给人以思想启迪。
* 这是一本雄心勃勃的书,反映了文学小说与科幻惊悚之间的碰撞,是对动物权利、新技术带来的光明与黑暗、国际学术界以及现代家庭内部关系的扣人心弦的探索。
內容簡介:
本书是一部围绕当今各种话题,充满智慧并令人印象深刻的小说,它深刻地描述了我们现在所生活的世界种种复杂关系。全书主要以两条线索穿插,一条以美国顶级神经生物科学家乔为主线,他在一次国际研讨会上邂逅了来自芬兰的阿莉娜, 两人相恋、结婚,后来乔跟随阿莉娜搬去芬兰, 但芬兰没有乔的英雄用武之地, 为了事业乔重返美国, 他与阿莉娜的婚姻也走到终点。当时两人的儿子塞缪尔还只有两岁。另一条主线讲述的是塞缪尔的成长。父亲的离弃成为了他童年的阴影。他天资过人, 却因为初恋失败而放弃了已经到手的上名牌大学的机会。后来塞缪尔去了一家生物制药厂,无意中发现生物制药行业用动物做科学实验的残酷, 慢慢成为一家国际动物保护激进组织的骨干。于是理念上的差异、情感上的纠葛, 父与子的冲突不可避免,由此衍生了一系列的矛盾。书中有着高超的讲故事的技巧,作者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总能在读者以为自己猜到下一步情节会如何发展时来一个巨大的转折。直到全书最后一刻, 所有细节才汇集到一起,谜底被最终揭露。作者曾说,本书的主题是主观认识的世界和真实世界的关系,这一主题一直是他的兴趣所在:我们每个人都认为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可是每个人感知的世界就一定是这个世界的真实面目吗?如果我们这么确定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我们又不能把握自身行为带来的一系列后果?
關於作者:
尤西·瓦尔托宁(Jussi Valtonen),1974年出生在一个牧师家庭,是芬兰当代知名作家和神经心理学家。他除了在心理学研究方面颇有建树,多年来勤奋笔耕,迄今已经出版心理学科普著作《总会有乐趣:给抑郁者及其家人的信息与希望》,长篇小说《平
衡》《羽翼所及》《他们不知道做什么》,短篇小说《非洲》。其中第三部长篇小说《他们不知道做什么》荣获当年芬兰文学最高奖项——芬兰文学奖,并成为芬兰当年国内最畅销的小说。
倪晓京,1959 年生于北京。1977 年考入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1979年赴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留学,获芬兰语硕士学位。1983 年起先后在中国外交部和中国驻芬兰、瑞典、希腊和土耳其使领馆工作,历任外交部欧洲司处长、中国驻芬兰和驻瑞典大使馆政务参赞、驻土耳其伊兹密尔总领馆副总领事等职务,并曾挂职云南省红河州州委常委、副州长。精通芬兰语,多年从事芬兰语高级口笔译及培训工作。曾出版芬兰语译著《俄罗斯帝国的复苏》《牧师的女儿》《狼新娘》等。
內容試閱
作者尤西·瓦尔托宁(Jussi Valtonen),1974年出生在一个牧师家庭,是芬兰当代知名作家和神经心理学家。他除了在心理学研究方面颇有建树,多年来勤奋笔耕,迄今已经出版了三部长篇小说和一部短篇小说集。其2014年问世的长篇小说《他们不知道做什么》(He eiv?t tied? mit? tekev?t)荣获当年芬兰文学最高奖项——芬兰文学奖(Finlandia-palkinto),并成为芬兰当年国内最畅销的小说。
瓦尔托宁青年时期的求学生涯可谓经历了一番探索。他于1993年进入芬兰赫尔辛基大学,最初的专业是英语语言学,后来他对哲学产生了兴趣,改学哲学专业,1996年又发现自己更适合学心理学,便又转入心理学专业,并于2000年获得心理学硕士学位。后来,瓦尔托宁赴美国著名的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深造,专攻神经心理学,研究方向是通过对比脑损伤患者的信息处理能力来探究健康大脑的功能,最终于2016年获得心理学博士学位。工作一段时间后,他又赴美国纽约做了两年博士后研究,师从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医学教授丽塔·沙隆(Rita Charon,1949— )专门学习研究新兴的叙事医学与叙事心理学。瓦尔托宁一直对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他曾在英国索尔福德大学和芬兰坦佩雷应用科技大学的联合硕士课程中学习剧本创作,并在赫尔辛基大学心理学系担任过系刊编辑和助理。鉴于瓦尔托宁在文学创作领域和心理学方面的建树,目前他被芬兰艺术大学聘为写作专业硕士课程兼职客座教授。
瓦尔托宁的文学创作生涯始于2000年,当时刚刚走出校园的他便与芬兰心理学专家本·福尔曼(Ben Furman,1953— )联合出版了一部心理学科普著作《总会有乐趣:给抑郁者及其家人的信息与希望》(Jossakin on ilo: tietoa ja toivoa masennuksesta k?rsiville ja heid?n l?heisilleen)。2002 年, 瓦 尔 托 宁 参 加 了 以 芬 兰 著 名 诗 人 J. H. 埃尔科冠名的全国写作大赛,并以短篇小说《非洲》荣获第一名;2003 年,瓦尔托宁发表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平衡》(Tasapainoilua),小说通过描写一个艺术乐队成员之间的冲突与矛盾凸显了作者在刻画人物及人际关系上的精湛技巧;2006年,瓦尔托宁出版了短篇小说集《水墙》(Vesisein?);2007年,出版了第二部长篇小说《羽翼所及》(Siipien kantamat),小说描写了中年语文老师与高中生之间围绕读书与文字的精神之恋,并在北欧出版集团邦尼埃尔(Bonnier)举办的国际小说比赛中获得第二名;2008年,瓦尔托宁赢得芬兰广播公司举办的广播剧本写作大赛第一名。瓦尔托宁还是1994年成立的赫尔辛基作家小组“诺贝尔奖得主俱乐部”(Nobelistiklubi)成员,并在1995年成立的古哈(Kuha)摇摆乐队中长期担任吉他手。
《他们不知道做什么》是瓦尔托宁的第三部长篇小说,耗时6年创作完成。小说以20世纪90年代的芬兰和美国为背景,描写了一场跨国婚姻带来的跨文化冲突及其婚姻解体后重组的两个家庭各自跨越20年的曲折离奇的故事。小说篇幅较长,原文接近600页,内容更是跨越众多领域,为读者打开了眼花缭乱甚至不寒而栗的场景,这其中包含动物试验、科研伦理、塑造思维和用数字控制世界等,同时将其与人们的情感世界无缝衔接,并通过这些场景成功地勾画了社会的巨大变化。小说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将科学研究、家庭冲突、社会矛盾交织在一起,读起来十分引人入胜,并引发读者深入思考,给人以思想启迪。
小说中的男主人公、神经科学教授乔·查耶夫斯基出生在一个传统的美国犹太家庭,早年在国际会议上认识了一位芬兰女研究生,并对她一见钟情,他不顾家庭反对毅然赴芬兰成婚生子,但后来迫于在芬兰发展受限欲回美国,由于文化差异及一些偶然因素与芬兰妻子离异,回到美国重新建立家庭,后来成为通过动物实验研究测试神经药物的顶级科学家。他的芬兰前妻亦组建了新的家庭,而他与前妻的儿子长大成人后则成为国际动物权益保护领域的活跃分子。本书通过对主人公及其前后两个家庭在芬兰和美国的工作和生活经历的深入描写,揭示了国际科学界存在的有悖于人文伦理的现象,以及与之相抗衡的国际动物权益保护,甚至走向极端的生态恐怖活动,描绘了科学进步对人类思维的塑造以及对数字技术可能控制人类思维的前景的担忧。与此同时,小说将故事的发生地点分设在两个不同的国家之间,以一种极其自然的方式对芬兰和美国的日常社会场景进行了饶有兴致和尖锐细致的观察与展示,从多个层面展现了在两国社会层面和学术界存在的诸如本位主义的弊端,并以诙谐调侃的笔调描绘和叙述了男女主人公及其家庭的日常生活场景。
《他们不知道做什么》于2014年荣获当年芬兰文学最高奖项——芬兰文学奖。芬兰文学奖每年评选一次,由芬兰图书基金会(Kirjas??ti?)颁发,数额为3万欧元。该奖的评选方式十分独特,每年的评委会提出6位候选人,邀请一位社会知名人士作为首席评选人,从6位候选人中选出获胜者。2014年的首席评选人由芬兰著名经济学家、赫尔辛基瑞典语商学院教授安奈·布鲁尼拉女士(Anne Brunila,1957— )担任。她曾任芬兰森林工业协会理事长和芬兰跨国能源公司富腾集团副总裁。芬兰《经济生活》杂志曾将她评为当代最有影响力的女性决策者之一。布鲁尼拉教授在评奖仪式上对该书给予高度评价,称该书涉猎领域广泛,以令人惊叹的方式将人际关系的洞察与深层次的伦理道德思考结合在一起,并把科幻小说与惊悚情节融为一体,巧妙地将当今一些社会重大问题——如科学与伦理之间的关系,以及尽管信息爆炸而人们却难以有效沟通——编织成一篇雄心勃勃、令人爱不释手的作品,《他们不知道做什么》被称作是一部扣人心弦、引爆人们思维的、不可多得的现代小说佳作。
小说出版后,特别是在它获得2014年芬兰文学奖后博得各方高度好评。2014年芬兰文学奖评委会评价称:《他们不知道做什么》是对科学与伦理之间关系以及人们彼此无法交流的一项引人注目的研究。芬兰发行量最大的报纸《赫尔辛基新闻》评论称:芬兰“当代文学中没有比这更好、更令人惊叹的作品了”。芬兰最大的网络图书发行商阿德里勃利斯(Adlibris)在其网站上发表评论称:《他们不知道做什么》是一部围绕当今各种话题、充满智慧并令人印象深刻的小说,它深刻地描述了我们现在所生活的世界,虽然信息量越来越大却并未增进人们对彼此的信任与理解,甚至导致有人宁可做出牺牲也要捍卫自己信念的举动。英国畅销心理惊悚小说作家威尔·迪恩(Will Dean)写道:“这是一本雄心勃勃的书,反映了文学小说与科幻惊悚之间的碰撞,是对动物权利、新技术带来的光明与黑暗、国际学术界以及现代家庭内部关系的扣人心弦的探索。”
关于这部小说的创作过程,瓦尔托宁在2014年获奖后的一次采访中表示,他最初创作这部小说时的动机仅仅是要写一部短篇小说。小说开篇中关于乔和阿莉娜相爱和结婚的情节,就是他最初作为短篇小说而写的。但后来他发现小说的题材十分独特,完全可以将其拓展成一部长篇小说,后来他也成功地这样做了。
作为一位身兼心理学专家和作家双重角色的小说家,外界对他成功将心理学与文学创作相结合这一点十分感兴趣。瓦尔托宁表示,实际上在文学创作中,他并没有有意识地将两者联系在一起,因为对他本人而言,心理学研究与文学写作是并行不悖、各自相对独立的体验,两者相得益彰。心理学注重观察和研究客观与科学,着重分析接受测试的大众人群的中间值,从而得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而文学创作则强调对事物和人物个体的细微观察,着重发掘与众不同的特性,也许会带有更多的主观感觉。
瓦尔托宁现在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他虽然已经成名,但为人行事十分低调,他不愿个人家庭生活受到外界的过多干扰。但在他的小说中,却不乏与其人生经历和体验相关联的描写,包括他在芬兰和美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经历,以及对国际学术期刊领域、神经心理学研究与实践等深入细致的描写。特别值得指出的是,瓦尔托宁在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方面皆有造诣,尤其擅长在各个学科领域之间跨界发展,这与芬兰多年来成功实行的中小学跨学科现象式教育方法不无关系,也得益于他本人在大学多次调整专业并最终找到适合个人发展的求学之路,从而使他的专业知识与人生经历得以在他的作品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在现实生活中,瓦尔托宁也是一位多才多艺、涉猎广泛并主导跨学科跨领域发展的专家。他既是神经心理学学者,也是知名文学作家,既兼修新兴的叙事心理学,又在大学兼职教授文学创作,同时还坚持在摇摆乐队中演奏。
关于《他们不知道做什么》一书中的人物和情节,他做了一些揭示和解读。主人公乔的芬兰儿子塞缪尔是贯穿小说始终并与其构成一对重要矛盾体的人物。他是一个既聪明又敏感的男孩,许多对其他人有难度的事对他来说却很容易,但同时他也会不假思索做一些十分率的事情,而从未考虑其结果会对他人和自己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他在高中时遭到女友抛弃,远在美国的父亲又未如约参加他的高中毕业典礼,这在他心理上留下沉重的阴影。后来他考上了大学却错失注册入学的机会;进入了一家大公司工作,却又出于良知和社会责任愤而辞职他一直与在美国的父亲保持着某种联系,但后来又积极投身于动物权益保护事业,在不知不觉中与父亲成为对立面,并最终因被误认为参与生态恐怖活动而受到通缉。
乔早年在芬兰无论是在事业上还是在婚姻上都未获得成功。乔离开芬兰回到美国后对此进行过反思。他意识到他与前妻阿莉娜在处理彼此关系时都过于游移不定、谨小慎微,如双方能够及早开诚布公地沟通或许能够找到彼此都能接受的范围,这样他们的婚姻也许能够维系下去。作为妻子的阿莉娜后来并未在乔与儿子之间充当建设性的角色,是因为她在一开始对乔的失望以及对自己在良心上的自责,但这个过程持续了太长时间,对儿子童年的成长无疑造成了许多困惑。
在故事情节上,小说围绕科学研究与人文伦理、通过法律维权与恐怖主义行为、对思维的塑造与对数字技术控制人类思维的担忧等主题展开。乔后来在美国成为神经药物领域知名专家后对自己的美国女儿解释称,科学家之所以需要做动物实验是为了造福人类。而塞缪尔及其背后所代表的社会群体则反对做动物实验。双方在舆论场和社会上的尖锐对立,反映了虽然当今社会的信息呈爆炸式增长,但各个群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却更加凸显,并直接影响到人们的价值取向与行事规范。作者认为,信息来源与使用信息的环境决定了人们对事物的看法。在书中主张与反对动物实验的群体各持己见,互不相让,事实上存在着两个都能自圆其说并有充分论据的叙事,以至于人们无论身处其中哪一个群体,都会觉得这一群体的观点很有道理,从而会无保留地予以支持。有些矛盾冲突和对立可以在个人层面得到解决,但在个体后面的群体出于自身利益可能会加以反对,而个人则无法摆脱群体的影响。小说促使读者思索什么是真相,而真相又如何是相对的。研究人员对动物实验的看法与动物保护者的观点完全不同。尽管科学实验应当是能解释和解决许多问题的客观途径,但科学研究本身也并不完全是中立的,也会受到研究者本身和所处环境的种种影响。
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作者还就各国之间特别是大国与小国之间看待问题的角度感叹,他在美国做了两年博士后刚刚返回芬兰时,发现本国有些事物并不像原本想象的那样美好,这使他在看待熟悉的事物时又有了新的视角,也让他可以尝试用其他视角来观察自己的国家。例如当他在与一个美国人聊起芬兰前总统吉科宁在晚年患病仍担任总统时,当时做出的一些重要决策很可能不是他自己做出的,而是在他人影响或操纵下做出的。而这个美国人却盯着他看了好一会儿,然后说,这不过是芬兰总统,他的意思是说,这并不是一件什么重要的事。这说明,许多在芬兰人看来很了不起的事,很可能在他人眼中无足轻重。
关于小说所涉及的科研伦理、生态恐怖、塑造思维等主题,芬兰文学评论专家学者也从家庭层面和社会层面分别进行了解读。
在家庭层面上,当一位父亲以研究猫的神经细胞来探索导致失明的视力障碍为毕生事业,而儿子的使命却是捍卫动物权益时,他们之间会发生什么?乔一开始在芬兰拥有一个小家庭:乔、阿莉娜和刚刚出生的塞缪尔。乔作为一位美国神经科学领域的学者,试图在他新的祖国芬兰推进自己的职业生涯。另外,妻子阿莉娜放弃了自己的学业,专心在家照顾儿子塞缪尔。现实的困难使乔与阿莉娜的关系出现裂痕并最终分手。多年后,乔作为一位屡获殊荣的科学家生活在美国马里兰州,成为巴尔的摩大学著名神经学系的顶级研究员,他被一个幸福的新家庭所环绕,有妻子米里亚姆和两个分别处在青春期和童年的女儿丽贝卡和丹妮拉。乔留在芬兰的前妻阿莉娜则在克服抑郁症后再婚,并作为电视台有关公共移民讨论节目的定期参与者在社会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从表面上看,乔·查耶夫斯基拥有一切——一份很棒的工作,一个漂亮的妻子和两个几近完美的女儿。但是,当他工作的实验室因为使用动物进行实验而遭到生态恐怖分子袭击时,乔被迫面对自己的过去,并与他20年前抛弃、现已成年的儿子重新建立了联系。当乔努力应对他这两种生活之间突然的碰撞时,他很快发现他需要采取激烈的行动来拯救他所爱的人。在另一个大陆上即将成年的塞缪尔正在努力保持自己的身心平衡,疯狂地寻找着自己在社会上的位置。当他最终找到志同道合的群体时,已经没有什么可以阻止他了。像他的父亲一样,他也愿意为了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事情而做出艰难的决定。
在社会层面上,小说描写了作者想象的在最近的过去和将来发生的事情,讲述了动物保护活跃人士与通过动物实验进行科学研究及商业公司之间的矛盾与斗争。科技进步与市场经济在全球蓬勃发展,人们的大脑既可以借助药物也可以通过技术设备来加以影响。作者从描写20世纪90年代的芬兰开始,以轻松有趣的笔法描绘了最近的未来手机与网络的应用。书中写到,在最近的将来,一个名叫“儿童是未来”的团体在学校中向学生免费分发作用于大脑的药物。乔的正处在青春期的女儿还使用了一个被称作iAm的新型电子装置,它可以通过触接向大脑输入音乐、电影、感受和其他刺激脉冲。父母惊恐地发现,他们的孩子在学校里竟成了医药、时尚和科技公司的实验小白鼠。人们不禁要问,人在世界上的最终地位是什么?这个世界难道是建立在对人的意志和心境进行改变的基础之上的吗?小说大胆地将基于动物实验的大脑研究与数字信息技术智能相提并论,指出人类一方面在利用无辜的动物为了自身利益做实验,另一方面人类本身在商业操作下也像天真的小白鼠那样无助。
从小说写作风格和叙事方式看,本书不仅展现了作者丰富的专业知识储备和创作上的多才多艺,还利用了不同类型小说的主题、元素和叙事方式,将叙事重点放在科学研究的道德、隐私的丧失和生活的商业化以及核心家庭的破裂、新家庭的内部紧张、孩子成长的痛苦对父母的反叛等情节上,思考深刻而充满哲理,因而并没有停留在一部普通小说的层面,而是将传统心理学的洞察力与神经科学及数字技术的前沿应用相结合,最终成为一部反映时代主题和对未来的期盼与担忧、揭示社会各界与各个群体之间潜在的矛盾与冲突、展示我们这个时代走向美丽新世界的隐患图景的不可多得的著作,这在芬兰当代文学中并不多见。
总之,这是一部超越国界、跨越领域、知识性强、趣味性佳的上乘之作,小说时间跨度20余年,但从开篇到结尾却以北美罕见的13年或17年周期蝉的出土至死亡为标志,只有寥寥数周时间。最后借用《芬兰书评》(Kirjavinkit)的一句话:“小说紧扣时代和当今现象,也许反乌托邦的技术世界比我们所想象的距离更近。”谨祝各位读者开卷有益。
在本书翻译与出版过程中,我要感谢各方的支持,尤其要感谢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李颖副教授和其他北欧文学译丛及出版社编辑团队的大力支持与协助,同时要感谢家人的配合与支持。此外还要特别感谢芬兰文学交流协会(FILI)的宝贵支持。
由于译者能力所限,译作中难免会有个别谬误,敬请读者惠予指正。
倪晓京
2023年9月于北京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