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大学问·批判的武器:罗莎·卢森堡与同时代思想者的论争
》
售價:NT$
449.0
《
低薪困境:剖析日本经济低迷的根本原因
》
售價:NT$
301.0
《
穷人的银行家(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穆罕默德·尤努斯自传)
》
售價:NT$
347.0
《
绵延:文明分野与文化演进
》
售價:NT$
301.0
《
三神之战:罗马,波斯与阿拉伯帝国的崛起
》
售價:NT$
367.0
《
法国通史(全六卷)
》
售價:NT$
4488.0
《
慢慢变富66招
》
售價:NT$
245.0
《
战国竹书复原综论
》
售價:NT$
449.0
編輯推薦:
★被评为《爱尔兰独立报》2019年年度书籍。
★爱尔兰畅销书作家马克·博伊尔放弃使用科技的一年生活的真实记录。
★现代版的《瓦尔登湖》,关于诗与远方的另一种图景。
★好评如潮!语言生动流畅,作者记录了他与女友在爱尔兰一座农场中不使用科技生活的一年光景,思考人与自然和科技之间的博弈,找寻一种本原的生活。
★广受赞誉的作家保罗?金斯诺斯鼎力推荐,称赞本书“不仅展现了我们文化的破碎图景,但也描绘了新文化开启的图景”。
★精装双封,装帧雅致,版式舒朗,阅读舒适。
博伊尔的作品引人入胜、感人至深且风趣幽默。虽然本书主要讲述的是不使用科技的生活中的小修小补,但作者更擅长挖掘“我们是谁”这个更深层次的问题。
——《先驱报》
本书作者对一种极端的生活方式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观察,但在这本引人入胜的书的结尾,这种生活方式让周围的世界显得功能失调了。
——《爱尔兰独立报》
內容簡介:
没有自来水,没有汽车,没有网络,没有电与电器——电话、洗衣机、收音机和灯泡,只有一座木屋,坐落于一小片农田,云杉在侧。马克·博伊尔以坦诚而抒情的笔触,讲述了抛开现代技术的独特生活,探索着那些来之不易的乐趣:徒手盖房子,学会生火,从泉水中取水,觅食和捕鱼。他所找寻的是一种本原的生活,由太阳与四季的韵律引领,生与死在鲜血、木头、泥土、水与火的原始图景上起舞——我们通常就是这样生活在大地上。在人类与机器的边界日益模糊的时代,重新审视这样的生活,可以让我们更了解人之为人的意义。
關於作者:
作者简介:
马克·博伊尔,爱尔兰畅销书作家,著有《一年不花钱》(2010 年)、《不用钱宣言》(2012 年)和《与甘地一起喝莫洛托夫》(2015年)等书。同时,他还在包括 CNN、BBC、ABC、《卫报》和《赫芬顿邮报》等主要媒体上发表过文章。目前,他住在位于爱尔兰的一座小农场里。
译者简介:
张爽,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领域为英美文学。翻译出版作品有《历史视域中的人民主权》和《校庆狂欢夜》,并在《英语世界》杂志上发表过多篇译作。
目錄 :
前 言 1
介绍我的家 7
冬 27
春 99
夏 155
秋 217
化简为繁 277
后 记 281
关于免费旅舍 285
部分参考书目 287
致 谢 290
內容試閱 :
那个下午,我还没搬进我的小屋,那里没有我曾经习以为常的供电和其他设备——电话、电脑、灯泡、洗衣机、自来水、电视机、电动工具、煤气灶、收音机——我收到了一封邮件,恐怕是最后一封了,来自一位出版社的编辑。他读了我给一家报社写的一篇文章,文章发表于当天早些时候,他想问问我,是否考虑把我的经历写成一本书。
一年以前,我刚开始考虑搭建一座小木屋,让它成为我理想中简约生活的根基。我想到一个严肃又现实的问题——可能除了个人日志,我不会再写什么了。听说自D. H. 劳伦斯所处时代起,出版社就已经不再接受手稿了,尤其不考虑不那么像劳伦斯的人。当我决定只用不那么复杂的、更好上手的工具,就像是宣告自己唯一的经济生活的落幕,我同意了他的约稿。因为,我总是觉得,借19世纪的作家与超验主义者亨利·戴维·梭罗的话来说,“站起来生活”比“坐下来写作”更为重要。尽管这样,我心里还在勾画这样的前景。
他的邮件确实让我惊喜。我告诉他,我很感兴趣。那时,我没有想好接下来该如何进行,如果真的可能的话。因为我的整个成年生活都在使用电脑书写,不管是写随笔还是完成论文,也不管是给刊物投稿还是出版图书。我已经发现,手写与打印不仅仅是不同的技艺,更关涉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手写不具备打字与上网查询的快捷,没有拼写检查,没有复制和粘贴,也不易删除。如果我要改动一页内容,我就得从头重写。我很好奇,没有现代出版界已经习以为常的即时沟通渠道,编辑工作将如何运转。我思绪万千。有100个理由可以解释为何无法运转,那我就拿起铅笔,让它只剩99个。
~
大约10年前,我决定脱离工业文明,开始不用钱生活,这本来是一个为期一年的实验。结果,我这样生活了3年,自那之后,钱在我的生活中只占微不足道的一隅。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这位老兄有严重的自虐倾向。我不能怪你。
事物的另一面反而更接近真相。诸如“放弃”“割舍”和“退出”这些词语,听起来总有自我牺牲、克制和苦行的感觉,它们聚焦于失去,而不是获得。人们提起酒时,常常说“戒酒”,而不说“获得健康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我的经验是,得与失一直存在于人生中。无论我们能否意识到,我们都在做选择。我过去的大部分年月中,我也首先选择接触钱与机器,似乎挺理所当然的,就在无意中回避了它们之外的事物。那么,这个问题就与我们息息相关,我们却很少问问自己:当我们在短暂又珍贵的生活之路上摸索前行时,何物的流逝是可以接受的,何事是我们所求的?
就像这本书所写,在我准备抛开金钱生活的前一个下午——说与自然同栖有点矫情了——编辑问我是否愿意把自己的经历写成一本书。一载倏忽,我写就《一年不花钱》一书。那是关于一切挑战、经验、奇迹、挣扎、欢欣、差池和冒险的故事。那是我不用钱生活的第一个年月。写那本书的时候,编辑让我用较短的一章解释一下“交战法则”。因为钱是好界定的,规则就一清二楚:至少一年之内,我都不可以使用或者收取一分钱。鉴于我做这些是同时出于个人的,以及生态的、地缘政治的、社会的考量,我花了大工夫去挣脱硕大的全球货币体系。不过,我最后给自己定的界限是相对简单明了的:不用钱。
那时,编辑就这本你正在读的书联系我,让我说清楚无科技生活的规则时,我忽然有些紧张,虽然这请求再正常不过了。和钱不同,要界定科技与非科技,如同要在沙地上画出个此疆彼界。语言、火、智能手机、斧子——甚至我正在写下这些词句的铅笔——都有科技的成分在,虽然我不愿用这样的粗线条来描绘生活。我该在何处划定边界呢——石器时代?铁器时代?18世纪?——无解的问题,因为这些词汇本身就离不开科技。何况,我越是回忆不用钱生活的年月,找到一个完美答案就越没有那么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