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发展:兼论宗教哲学(英国观念论名著译丛)
》
售價:NT$
275.0
《
突破不可能:用特工思维提升领导力
》
售價:NT$
352.0
《
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精装典藏版)
》
售價:NT$
1010.0
《
失衡与重塑——百年变局下的中国与世界经济
》
售價:NT$
602.0
《
不被定义的年龄:积极年龄观让我们更快乐、健康、长寿
》
售價:NT$
352.0
《
南方谈话:邓小平在1992
》
售價:NT$
367.0
《
纷纭万端 : 近代中国的思想与社会
》
售價:NT$
500.0
《
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第四版)(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
》
售價:NT$
765.0
|
編輯推薦: |
获奖情况:本书第2版被评为“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规划教材、“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
配套资源:微课视频、电子课件、拓展材料
本书特色:
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计算机类教指委主任、清华大学吴建平教授主审。
基于作者多年的研究积累,教材内容与时俱进,进行全新布局,很多章节进行了重新编写,兼顾经典与前沿。
|
內容簡介: |
本书主要介绍移动互联网的基本原理和研究进展。第1章介绍移动互联网的基础知识,第2章分析无线接入网络技术,第3、4章讨论移动互联网的两种重要组网方式——移动自组织网络和无线传感器网络,第5章阐述网络层移动IP技术,第6章介绍传输层的重要技术——无线TCP技术和新兴的QUIC协议,第7章介绍移动云计算的关键技术,第8章介绍移动边缘计算技术,第9章探讨卫星互联网技术与发展趋势,第10章探讨移动互联网安全机制,第11、12章介绍移动互联网技术的综合应用和实验。基本涵盖了移动互联网的主要内容。本书第1~11章附有习题,帮助读者深入地进行学习。
本书既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学习移动计算、无线网络课程的教材,也可供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和教育工作者参考使用。
|
關於作者: |
崔勇,博士,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理事,新世纪优秀人才和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获得者,国际互联网标准化组织IETF工作组主席。先后主持了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等多项国家科研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多次以及国家信息产业重大发明等。
|
目錄:
|
前言
第1章移动互联网基础
11引言
12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与演进
13相关协议与标准化组织
131国际标准化组织
132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
133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
134互联网工程任务组
135国际电信联盟
136中国的标准化组织
137其他标准化组织
14移动互联网的设计要求
15本章小结
习题
参考文献
第2章无线接入技术
21无线局域网与IEEE 80211
标准
211IEEE 80211标准的演进
212IEEE 80211协议簇
213IEEE 80211协议框架
214IEEE 80211物理层技术
215IEEE 80211 MAC子层技术
22IEEE 80215标准及相关
技术
221IEEE 80215标准的演进
222IEEE 80215协议簇
223IEEE 802153的关键技术
224IEEE 802154/ZigBee关键
技术
225其他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
23IEEE 802其他标准
231IEEE 80216标准及相关技术
232IEEE 80222标准及相关技术
24移动通信技术
2413G技术
2424G技术
2435G技术
25本章小结
习题
参考文献
第3章移动自组织网络
31移动自组织网络概述
311移动自组织网络的基本概念
312移动自组织网络的特点
313移动自组织网络的体系结构
314移动自组织网络的关键技术
32移动自组织网络的MAC协议
321单信道MAC协议
322多信道MAC协议
323基于功率控制的MAC协议
324基于定向天线的MAC协议
33移动自组织网络的路由协议
331基本路由机制、路由机制优化
原则和路由分类方法
332表驱动路由协议
333按需路由协议
334混合路由协议
335基本路由选择算法
336路由更新与预测技术
337面向能耗的路由选择算法
338基于位置的路由选择算法
34无线Mesh网络
341无线Mesh网简介
342无线Mesh网MAC协议
343无线Mesh网路由协议
35本章小结
习题
参考文献
第4章无线传感器网络
41无线传感器网络概述
411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基本概念
412无线传感器网络设计
42操作系统
43组网技术
431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物理层
432无线传感器网络的MAC
协议
433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路由
协议
44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节点定位
441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定位
简介
442基于测距技术的定位算法
443无须测距的定位机制
444定位算法的对比分析
45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时间同步
算法
451无线传感器网络时间同步
简介
452接收者—接收者同步算法
453发送者—接收者成对同步
454发送者—接收者单向同步
455仅接收者同步
456时间同步算法的比较
46本章小结
习题
参考文献
第5章移动IP技术
51移动IP概述
52移动IPv4
521移动IPv4简介
522代理发现
523移动节点注册
524数据传输
525数据链路层地址解析
526路由优化
527安全问题
53移动IPv6
531移动IPv6简介
532移动节点注册
533数据传输
534移动IPv6与移动IPv4的
比较
54移动IP的切换优化机制
541移动IP的切换优化机制
简介
542移动IPv4低延时切换技术
543移动IP平滑切换技术
544移动IPv6快速切换技术
55移动IP技术其他研究热点
551微移动管理协议
552代理移动IP技术
553网络移动性
554移动IP组播技术
555网络接入检测
556移动IPv4动态家乡代理
分配
557移动IPv4区域性注册
56本章小结
习题
参考文献
第6章移动互联网传输机制
61传统TCP传输机制
611TCP的基本机制
612无线TCP传输机制面临的
挑战
613单跳无线TCP传输机制
614多跳无线TCP传输机制
62新兴传输层协议QUIC
621QUIC协议简介
622建立连接
623多路复用
624拥塞控制和丢包恢复机制
625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展方向
63其他传输机制
631基于速度的显式流控制
632移动自组织网络传输协议
633无线显式拥塞控制协议
64本章小结
习题
参考文献
第7章移动云计算
71移动云计算概述
72移动云计算关键技术
721计算迁移技术
722基于移动云的位置服务
723移动终端节能技术
73数据中心网络
731数据中心概述
732数据中心网络架构
733无线数据中心网络架构
734无线数据中心网络性能优化
74移动云计算发展趋势与展望
741移动云计算的功能增强
742移动云计算的服务质量保障
75本章小结
习题
参考文献
第8章移动边缘计算
81概述
82移动边缘计算架构
821多接入边缘计算标准参考
架构
822移动边缘计算平台的技术
要求
823移动边缘计算平台的优势
83关键技术及软硬件要求
831移动边缘计算的关键技术
832移动边缘计算平台的硬件
能力
833边缘计算软件
84边缘计算的典型应用
841基于边缘计算的机器视觉
842工业互联网领域应用
8435G核心网边
|
內容試閱:
|
本书自2012年1月第1版发行以来,得到了广大授课教师和学生的支持与认可,先后入选“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和“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本次修订本着“前沿、实用”的原则,在尽量保持本书核心技术内容不变的前提下,突出移动互联网的特色,删减部分过时内容,在移动互联网行业核心原理、关键技术、典型应用等内容的时效性和实用性方面有所更新与充实,新增业界技术内容,如移动边缘计算技术、卫星互联网技术,并更新了IEEE 80211的技术进展等。
移动互联网时代是网络化和智能化的时代。移动互联网与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等技术相结合,能广泛应用于游戏、视频、零售、教育、医疗、旅游等领域。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不但让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更加便捷,而且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移动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与其他应用平台的有机结合体,已成为人们进行移动通信和获取互联网服务的首要模式。
移动互联网不仅是计算机、微电子和通信等多个学科交叉融合的结果,也是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对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学习和研究已成为计算机网络领域人才的基本素养。为了使信息学科研究生和本科高年级学生能够尽快了解移动互联网的研究现状,以及目前学术界和产业界的技术进展,很多高等院校都开设了移动计算、移动互联网等专业课。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行业的蓬勃发展,各种新型网络技术与应用形态不断涌现,移动云计算、移动终端和移动支付等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同时移动互联网的传输也面临着各种性能与安全挑战,例如低延时通信,用户数据的隐私安全,以及新的传输层技术的部署问题。移动互联网的理论教学、实战训练和人才培养等面临全新的挑战,课程教材的适时更新与不断完善势在必行。
本书向读者全面、系统、深入地介绍了移动互联网的相关知识,并力图培养读者的独立研究能力,使得读者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移动互联网的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了解学术界和工业界的研究进展。本书通过大量应用实例,增强读者感性认识,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本书的每一章都从基本原理出发,结合实例介绍基本协议原理及其运行机制和关键技术,然后分析学术界在该问题上的研究进展以及产业界的应用,最后展望该技术的未来研究方向。
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移动互联网的关键技术,本书第1章介绍移动互联网的基础知识,第2章分析了无线接入技术,第3、4章讨论移动互联网的两种重要组网方式——移动自组织网络和无线传感器网络,第5章阐述网络层移动IP技术,第6章介绍传输层的重要技术——无线TCP技术和新兴的QUIC协议,第7章介绍移动云计算的关键技术,第8章介绍移动边缘计算技术,第9章探讨卫星互联网技术与发展趋势,第10章探讨移动互联网安全机制,第11、12章介绍移动互联网技术的综合应用和实验。
本书具有以下特点。
1)入门要求低,读者只需要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就可阅读本书,并且各个章节相对独立,难度分布合理。
2)涵盖内容广泛,全面介绍了学术界研究成果,以及工业界技术发明和产品,从原理、技术和应用角度向读者展示了移动互联网的成果。
3)内容实用性强,介绍并分析了移动互联网各关键技术的应用,力图帮助读者学以致用,在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研究中更加顺利。
古人云: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在此提醒读者,不仅要学习知识、掌握原理、了解应用,更要多些疑问:每学习一个协议、一个算法,要多想想为什么要这样设计,为什么不能那样设计。进一步而言,如果说人类发明了互联网而不是发现了互联网的话,那么本书不仅希望读者学习移动互联网的基本知识和研究进展,更希望能够带领读者,针对移动互联网所面临的每一个问题,一起去“发明”每一个协议、每一个算法,哪怕是去“发明”一个十年前已经成熟的技术。虽然优秀的发明成果本身乃是无价之宝,但发明的过程才是思维的凝练和学习的精髓。如果本书能够让读者思考问题的模式得到些许改变,那么本书对读者的价值就远远超过对移动互联网知识本身的学习。本书可作为计算机、电子工程、通信、自动化、软件工程等信息类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和本科高年级学生的教材,也可供信息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和教育工作者参考使用。
本书由崔勇和张鹏共同编写,由崔勇完成全书的统稿。本书是作者多年教学实践工作的总结。本书的出版,首先应该感谢近年来学习清华大学“无线网络与移动计算”课程的研究生,他们对本书的期盼使得作者倍受鼓舞并感受到义不容辞的责任;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移动互联网研究小组的学生参与了本书的资料收集和整理工作;清华大学吴建平教授不仅审阅了全文,而且给出了许多宝贵建议,使本书增色不少;最后,感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项目对作者相关研究工作的支持。
在阅读本书过程中,若发现不足之处,请提出宝贵意见,以便作者对本书内容不断加以完善,更好地为读者服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