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台风天(大吴作品,每一种生活都有被看见的意义)
》
售價:NT$
245.0
《
打好你手里的牌(斯多葛主义+现代认知疗法,提升当代人的心理韧性!)
》
售價:NT$
301.0
《
新时代硬道理 广东寻路高质量发展
》
售價:NT$
352.0
《
6S精益管理实战(精装版)
》
售價:NT$
458.0
《
异域回声——晚近海外汉学之文史互动研究
》
售價:NT$
500.0
《
世界文明中的作物迁徙:聚焦亚洲、中东和南美洲被忽视的本土农业文明
》
售價:NT$
454.0
《
无端欢喜
》
售價:NT$
347.0
《
股票大作手操盘术
》
售價:NT$
245.0
|
內容簡介: |
本书着眼于作为两岸政治关系定位问题在宪法论域映射的台湾地区宪制性规定法理定位问题,力求运用宪法学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形成一套具有建设性意义的法理定位策略体系。全书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台湾地区宪制性规定法理定位研究的问题意识与理论面向。第二部分从背景、历史和两岸三个面向出发,对涉及台湾地区宪制性规定法理定位问题的若干重要地理论与现实问题加以讨论。第三部分为台湾地区宪制性规定法理定位策略之形成与应用。
|
關於作者: |
周叶中,1963年生,法学博士,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两岸及港澳法制研究中心主任,武汉大学党内法规研究中心主任,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宪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法学教育研究会副会长、海峡两岸关系法学研究会副会长,曾主持或参与完成各类科研项目40多项,独著、主编或与人合著学术专著、教材50多部,发表专业学术论文260多篇。曾围绕“统一台湾新战略”、“遏制‘台湾法理独立’”、“新时期党的建设”、“中国宪法与中国政治改革”和“‘一国两制’与特别行政区制度”等国家重大现实问题撰写战略研究报告230多万字,得到中央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特别是为“反分裂国家法”的出台和我对台战略做出过重要贡献。
段磊,1989年生,法学博士,武汉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武汉大学两岸及港澳法制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入选湖北省青年拔尖人才培育计划,主要研究领域为国家统一的宪法学基础理论,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10余篇论文为《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出版学术专著5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中国法学会部级专项课题、国家高端智库重点课题等省部级以上课题近10项,研究成果曾获全国台湾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
目錄:
|
绪论………………………………………………………………………… (1)
第一章 问题意识与理论面向 ………………………………………… (15)
第一节 从 “中华民国” 到 “中华民国宪法”: 问题意识的
提出与转换 ………………………………………………… (16)
第二节 台湾地区宪制性规定法理定位理论面向的释出 ………… (28)
第三节 台湾地区宪制性规定法理定位问题的论证结构 ………… (39)
第二章 台湾地区宪制性规定法理定位的主权面向 ………………… (52)
第一节 两岸关于主权争议: 实践面的解析 ……………………… (52)
第二节 两岸关于主权争议: 理论面的困境与挑战 ……………… (64)
第三节 台湾地区宪制性规定法理定位主权背景的再确认 ……… (80)
第四节 “治权” 与台湾地区宪制性规定法理定位问题 ………… (96)
第三章 台湾地区宪制性规定法理定位的历史面向 ………………… (117)
第一节 作为历史事实的 《中华民国宪法》 之制定与
废除 (1945—1949) ……………………………………… (118)
第二节 1949 年后 “中华民国宪法” 的历史定位研究 ………… (130)
第三节 台湾地区 “宪政改革” 与台湾地区宪制性规定法理
定位问题的蜕变 …………………………………………… (146)
3台湾地区宪制性规定法理定位研究
第四章 台湾地区宪制性规定法理定位的两岸面向 ………………… (169)
第一节 “中华民国宪法” 的维护一个中国框架
功能之考察 ………………………………………………… (170)
第二节 台湾地区宪制性规定在岛内的政治功能之考察 ………… (192)
第三节 台湾地区宪制性规定的两岸交往中的功能之考察 ……… (210)
第五章 台湾地区宪制性规定法理定位策略: 形成与应用 ………… (225)
第一节 台湾地区宪制性规定定位策略的基本思路及其内涵 …… (225)
第二节 台湾地区宪制性规定法理定位策略的可实现性论证 …… (248)
第三节 台湾地区宪制性规定法理定位策略与其他模式之
比较 ………………………………………………………… (262)
第四节 台湾地区宪制性规定法理定位策略与两岸政治关系
发展 ………………………………………………………… (279)
结语 ……………………………………………………………………… (290)
参考文献 ………………………………………………………………… (292)
后记 ……………………………………………………………………… (30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