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民法典1000问
》
售價:NT$
454.0
《
国术健身 易筋经
》
售價:NT$
152.0
《
古罗马800年
》
售價:NT$
857.0
《
写出心灵深处的故事:踏上疗愈之旅(修订版)(创意写作书系)
》
售價:NT$
301.0
《
控制权视角下的家族企业管理与传承
》
售價:NT$
398.0
《
冯友兰和青年谈心系列
》
售價:NT$
762.0
《
利他主义的生意:偏爱“非理性”的市场(英国《金融时报》推荐读物!)
》
售價:NT$
352.0
《
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咨询的顶层设计
》
售價:NT$
454.0
|
內容簡介: |
《中国古典舞基训》的内容由基本术语、把杆动作训练、中间动作训练和跳跃类技术训练四个章节组成。基本术语部分采用了中国古典舞基训中常用的头眼位置、手型手位、脚型脚位、舞姿进行术语描述和规范。其他三个部分均采用较典型性、针对性强的训练组合进行编创和编写。其教材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该教材为中国古典舞基训结业课教材。因此,将中国古典舞身韵与基训做了较为全面的整合,以达到学生能完成“形神统一”、训练性强的同时凸显民族化审美的训练要求。
2.符合基训课程的训练要求,该教材的训练是针对学生在基础条件开发上强调柔韧性、松弛、舒展等要求;在技术技巧的训练上具备“身法带技法”“以腰为轴”,力量“发于腰、达于梢”“身稳步匀”等劲力特点;在教材设计上,保留“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调整空间。
3.本教程图文并茂,在组合描述时,严格遵循图文一致的基本原则。并考虑到高职舞蹈教育中,目前女生的招生数量远大于男生。因此,该教材的教材整理以女生组合的示范及讲解为主体。同时,在视频部分也增加了男生训练组合的动作示范。以满足男、女高职舞蹈生的共性需求。
4.在教材的具体分析部分,又分为教学目的、主干动作要领、组合示例、教学提示、训练计划与学期任务五个部分,便于学习者更加清晰、完整地学习及运用该教材,达成“授之以渔”的教学目的。
5.教材的“训练计划与学期任务”为该教材特色部分,该部分提纲挈领地总结了高职教育中国古典舞基训课程的课程大纲及课程标准。将课程大纲定位在目前高职比较普及的五个学期,该教材实际为第五个学期的结业展示课程。而前四个学期的教学任务及主干动作,则为该组合训练的“竖线”教材。如果课程设置略有不同的学校可根据前面四个学期的教材内容进行筛选整合,并结合实际课时情况进行“竖线”教材的训练时间分配,以求达到“殊途同归”的实际训练效果。
|
關於作者: |
余凯亮,武汉音乐学院舞蹈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学博士,九三学社社员,英国罗汉普顿大学(伦敦)访问学者。
本科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古典舞系,同年考取该系硕士研究生,师从张军教授,研究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博士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师从欧建平研究员,专注于中西舞蹈史论研究。曾编创作品并指导学生在“桃李杯”“荷花奖”“金凤奖”等各大舞蹈赛事中获等次奖,并获得颁发的“园丁奖”。曾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并主持多项市、校级科研课题。曾编著出版教材《中国古典舞身韵》,在《北京舞蹈学院学报》《舞蹈》《艺术评论》等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在“大学生艺术节”和“湖北文艺评论奖”中分获论文组一、二、三等奖。
谢迟,武汉体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武汉大学访问学者。本科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中国古典舞系,硕士研究生毕业于长江大学(舞蹈领域艺术硕士),研究方向为舞蹈教育。主持省级科研项目2项,参与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著有《中国传统舞蹈创作的“现代化”》《“身体母体”谢迟舞蹈研究系列——湖北群众舞蹈原创作品集》,发表论文十余篇,其中多篇发表于中文核心期刊。原创舞蹈作品《一片焦土》《空谷幽兰》《手留余香》获多项国家级、省级奖项。
李宇佳,湖北艺术职业学院青年教师,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研究方向为中国古典舞理论与实践研究,师从沈元敏教授,多年来致力于地方中国古典舞师范类、高职高专类教材研究。
主要教授“中国古典舞基训”“中国古典舞徒手身韵”“中国古典舞剑、袖”等课程,曾担任国家艺术基金《四时叹》舞蹈编导,编创作品《祝福》获得“第八届华北五省舞蹈大赛”编创一等奖。发表专业论文数篇,所指导学生多次获得省市级舞蹈专业比赛奖项,个人被评为优秀指导教师。
|
目錄:
|
第一章 基本术语
第一节 方位区域
第二节 头眼位置
第三节 手型、手位
一、手型
二、手位
第四节 脚型、脚位
一、脚型
二、脚位
第五节 常用舞姿
第二章 把杆动作训练
第一节 活动组合
一、教学目的
二、主干动作要领
三、组合示例
四、教学提示
五、训练计划与学期任务
第二节 蹲组合
一、教学目的
二、主干动作要领
三、组合示例
四、教学提示
五、训练计划与学期任务
第三节 弹腿组合
一、教学目的
二、主干动作要领
三、组合示例
四、教学提示
五、训练计划与学期任务
第四节 腰与控制组合
一、教学目的
二、主干动作要领
三、组合示例
四、教学提示
五、训练计划与学期任务
第五节 踢腿组合
一、教学目的
二、主干动作要领
三、组合示例
四、教学提示
五、训练计划与学期任务
第三章 中间动作训练
第一节 控制组合
一、教学目的
二、主干动作要领
三、组合示例
四、教学提示
五、训练计划与学期任务
第二节 前旁蹁腿组合
一、教学目的
二、主干动作要领
三、组合示例
……
第四章 跳跃类技术训练
参考书目
后记
|
內容試閱:
|
中国古典舞基训课程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伴随着“中国古典舞”学科的创建,孕育而生的一门基础性训练课程。1954年9月,新中国的第一所专业舞蹈学校——“北京舞蹈学校”建立了。而在同年的暑假,由叶宁率领的教学团队已经编写了一部《中国古典舞教学法》(内部教材),随之设立了中国古典舞基训课程,成为了北京舞蹈学校中等职业学生的必修课之一。①当时的中国古典舞基训建立在戏曲训练的基础上,要求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掌握中国民族舞蹈的风格、基本能力素质和基本技术技巧。1956年,在苏联专家伊丽娜的指导和帮助下,中国古典舞基训课程借鉴了芭蕾基训的教材,形成了“纵”“横”线方法的教材结构,确立了科学系统的教学体系。在此后,中国古典舞基训的教材建设,一直保持着向戏曲、武术传统深入学习的同时,不断借鉴芭蕾的成就。直至1960年,中国第一部《中国古典舞教学法》(俗称“大绿本”)的面世,中国从此有了自己的、初具规模、比较系统的舞蹈基本功训练教材。1978年,北京舞蹈学校升格为北京舞蹈学院,她是新中国的第一所舞蹈高等教育学校,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所。此后,中国古典舞基训课程在不断地进行着改革、创新和尝试,其目标主要集中在柔韧度、能力、技术技巧这几个方面的开发及运用上。随着李正一、唐满城、王佩英、王伟、魏云、庞丹、沈元敏、徐志刚、杨勇、黄翎、孙爽等几代人的努力,中国古典舞基训课程目前在全国的高等院校及中等职业学校舞蹈教学中得到了推广与普及,其建设方向正趋于:培养中国古典舞传统审美,建立中国古典舞风格韵律意识,训练中国舞蹈演员的技术技巧,开发基础身体条件。
《“十四五”职业技能培训规划》中提出了五项重点任务,其中,“健全完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提升职业技能培训供给能力,提高职业技能培训质量;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标准化建设;完善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这些都对我们的舞蹈专业教育和训练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在以往的中国古典舞基本功教材的建设中,更多的成果集中在普通高校本科和中专教育上,大专的教材建设较为薄弱。从北京舞蹈学院1982年招收中国古典舞表演方向的专科学生以来,涌现出了如李恒达、盖一坤、官明军、沈培艺、刘震、山翀、黄豆豆、叶波等杰出的舞蹈表演人才,如今都是国内外知名的舞蹈艺术家,由此可见,舞蹈职业化教育的教学成果和经验有了一定的积累。但是,目前还没有针对高职的舞蹈教学的教材。因此,我们希望从目前已积累的中国古典舞基训教材与教法中,编排出具备“普及教育”与“职业教育”双重特点的教材并进行尝试与推广,以满足国家对职业化人才培养的需求,这也是我们编写本书的初衷。
该教材的内容由基本术语、把杆动作训练、中间动作训练和跳跃类技术训练四个章节组成。基本术语部分采用了中国古典舞基训中常用的头眼位置、手型手位、脚型脚位、舞姿进行术语描述和规范。其他三个部分均采用较典型性、针对性强的训练组合进行编创和编写。其教材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该教材为中国古典舞基训结业课教材。因此,将中国古典舞身韵与基训做了较为全面的整合,以达到学生能完成“形神统一”、训练性强的同时凸显民族化审美的训练要求。
2.符合基训课程的训练要求,该教材的训练是针对学生在基础条件开发上强调柔韧性、松弛、舒展等要求;在技术技巧的训练上具备“身法带技法”“以腰为轴”,力量“发于腰、达于梢”“身稳步匀”等劲力特点;在教材设计上,保留“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调整空间。
3.本教程图文并茂,在组合描述时,严格遵循图文一致的基本原则。并考虑到高职舞蹈教育中,目前女生的招生数量远大于男生。因此,本书的教材整理以女生组合的示范及讲解为主体。同时,在视频部分也增加了男生训练组合的动作示范。以满足男、女高职舞蹈生的共性需求。
4.在教材的具体分析部分,又分为教学目的、主干动作要领、组合示例、教学提示、训练计划与学期任务五个部分,便于学习者更加清晰、完整地学习及运用该教材,达成“授之以渔”的教学目的。
5.教材的“训练计划与学期任务”为本书特色部分,该部分提纲挈领地总结了高职教育中国古典舞基训课程的课程大纲及课程标准。将课程大纲定位在目前高职比较普及的五个学期,该教材实际为第五个学期的结业展示课程。而前四个学期的教学任务及主干动作,则为该组合训练的“竖线”教材。如果课程设置略有不同的学校可根据前面四个学期的教材内容进行筛选整合,并结合实际课时情况进行“竖线”教材的训练时间分配,以求达到“殊途同归”的实际训练效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