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逝去的武林(十周年纪念版 武学宗师 口述亲历 李仲轩亲历一九三零年代武人言行录)
》
售價:NT$
250.0
《
唐代冠服图志(百余幅手绘插画 图解唐代各类冠服 涵盖帝后 群臣 女官 士庶 军卫等 展现唐代社会风貌)
》
售價:NT$
398.0
《
知宋·宋代之科举
》
售價:NT$
454.0
《
那本书是(吉竹伸介与又吉直树 天才联动!)
》
售價:NT$
454.0
《
传播的跃迁:人工智能如何革新人类的交流
》
售價:NT$
505.0
《
纯粹·古代中国的历史与制度
》
售價:NT$
286.0
《
生活来来往往 别等来日方长 新版(伍佰:“讲好了这一辈子,再度重相逢。”别等,别遗憾!珍惜当下才是最好的解药)
》
售價:NT$
265.0
《
一个英国军事顾问眼中的二战
》
售價:NT$
1265.0
|
編輯推薦: |
1.重磅:英国哲学家,诺贝尔奖得主伯特兰·罗素力作。
2.普适:《纽约时报》鼎力推荐,世纪教育杰作,历久弥香。
3.经典:据1926年初版资料精编精译成书,还原名著“本来之相”。
4.实用:从“人生第一年”到“大学”,全流程剖析教育原则,提供科学教育方法,全面提升教育效果。
5.深刻:立足孩子的天性与教育的终极目的,培养“独立于世界的人”,尽展教育提升人类生活品质的能力。
|
內容簡介: |
《教育与美好生活》一书以介绍现代教育理论的基本原理与教育的目的起笔,深入探讨了教育的终极价值。而后,又分别以品性教育和智慧教育为论述基点,系统探讨了从“人生第一年”到“大学”的教育方法与教育原则,书中不仅详细论述了学校的选择、课程的安排、授课的技巧等具体问题,更介绍了蒙台梭利等现代教育家的教育理念。书稿完整体现了罗素民主的、尊重天性与本能的教育观,对我国现代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關於作者: |
伯特兰·罗素,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英国著名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分析哲学的主要创始人,世界和平运动的倡导者与组织者,主要作品有《西方哲学史》《哲学问题》《心的分析》等。
|
目錄:
|
引言
第一部分教育与美好生活
第一章现代教育理论的基本原理
第二章教育的目的
第二部分品性教育
第三章人生第一年
第四章恐惧
第五章游戏与想象
第六章建设
第七章自私与财产
第八章诚实
第九章惩罚
第十章同伴
第十一章爱与同情
第十二章性教育
第十三章幼儿园
第三部分智慧教育
第十四章基本原则
第十五章14岁之前的学校课程
第十六章最后的学年
第十七章走读与寄宿
第十八章大学
结语
|
內容試閱:
|
第三章人生第一年
在过去,人们认为人生的第一年是不属于教育范畴之内的。至少在开口说话之前,甚至更长时间内,孩子都是由母亲或者保姆全权照顾,人们总是认为她们清楚什么对孩子有益。但事实上,她们并不清楚。有很大一部分儿童,在出生第一年就夭折了,而许多存活下来的儿童,其身心也已受到摧残。而且,照料不当,还会给儿童日后的心理发展埋下隐患。所有这些,都是在最近才被人们察觉的。人们常常不满于科学对育儿的干涉,认为它扰乱了母子相依的动人画面。但是,关爱孩子不能感情用事,爱孩子的父母当然希望孩子能活下去,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理智。因此我们发现,没有孩子的人以及像卢梭那样愿意把孩子送到孤儿院的人,最容易感情用事。大多数受过良好教育的父母,都会寻求科学的指导,而受教育水平不高的父母,也会从妇产中心学习育儿知识。其结果就是,婴儿的死亡率显著下降。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只要用心照顾、方法得当,很少会有婴儿在襁褓中死去。不仅如此,婴儿的身体和心理也会更加健康。
严格来说,健康问题并不在本书的讨论范围之内,而必须由专业的医生来处理,只有在涉及心理健康方面的重要问题时,我才会提及。但对于处在人生第一年的婴儿来说,身体和心理是难以割裂开来看的。更何况,婴儿由于没有受到妥善照顾而落下的纯粹生理上的毛病,会给后来的教育者们带来麻烦。因此,我们无法完全避免谈及健康问题。
新生儿有本能反应,但没有习惯。无论他在子宫里养成了何种习惯,在全新的环境里都是没有用处的:有时甚至连呼吸都要学习,有些孩子就是因为没能及时学会这一课而夭折。但有一种本能是发育完善的,那就是吮吸。当婴儿吮吸时,就不会对新的环境感到不自在了。婴儿醒着时,都是在一种朦胧的迷惘中度过的,摆脱这种状态的方法就是让自己在一天24小时中的大部时间处于酣睡中。两周以后,这一切就都改变了——婴儿学会了期待。此时的他已经是一个保守主义者了,而且可能比今后任何时期都更为彻底的保守——他会拒绝一切新鲜的事物。如果此时的他会开口说话,他可能会喊道:“你以为我会在这个年纪去改变我这辈子都在保持的习惯吗?”
婴儿养成习惯的速度是惊人的。每养成一个坏习惯都会阻碍以后好习惯的养成,这就是为什么婴儿早期的习惯养成如此重要。最初时养成良好的习惯会给以后省去无尽的麻烦。而且,在很早期就形成的习惯,在以后的生活中会像本能一样根深蒂固,后来养成的一些与之相反的习惯不可能有同样的效力,因此婴儿早期的习惯培养应该受到高度重视。
关于婴儿时期的习惯养成,我们需要考虑两方面的因素:第一是健康,第二是品性。我们希望孩子能成为受人喜欢的人,能够从容面对生活。幸运的是,健康和品性并不冲突,对一方有利的事物对另一方也同样有益。本书关注的是品性,但健康同样需要关注。这样,我们才不必面临“健康的恶棍”还是“孱弱的圣人”这样的两难选择了。
如今,每一位受过教育的母亲都知道一个简单的事实:定时给孩子喂奶很重要。这种做法之所以得到采纳,是因为其利于孩子的消化,这个理由当然足够充分。从道德角度来看,这种做法同样可取。婴儿远比成年人想的狡猾:当他们发现哭能带来好处时,便会哭。当他们长大以后,发现抱怨只会招来嫌弃而不是宠爱时,便会感到惊讶和愤恨,觉得这个世界似乎冷酷无情。婴儿出生之时,也是接受必要道德训练的最佳时机,因为此时开始训练,才不会让希望变成失望。否则,在以后的任何时间点,想让孩子养成好习惯都必须先纠正错误的习惯,而且还可能因此激发矛盾。
照顾婴儿时,必须在冷落和溺爱之间把握好一种微妙的平衡。跟婴儿健康相关的一切事情,父母都必须竭尽所能。当婴儿受风时,要将他抱入怀中。但如果婴儿并非因身体不适而哭闹,那就任其哭闹,否则他很快就会被惯成小皇帝。照看孩子时不要小题大做,该做的事固然不可懈怠,但也不必娇惯。无论何时,都不能将孩子视为比小狗还有趣的可爱宠物。从一开始,我们就应将孩子当作成年人般认真对待。成人身上的一些令人无法忍受的习惯,放在孩子身上却可能十分讨喜。当然,孩子身上不可能真的有成年人的习惯。最重要的是,不要让孩子恃宠而骄,这种不切实际的自负感在其日后的经历中会转变为挫败感。
教育婴儿的困难之处,主要在于父母如何才能把握好这种微妙的平衡。为了避免孩子的健康受损,父母必须时刻小心。没有强烈的父母之爱,是无法充分履行这些责任的。即便具备如此强烈的父母之爱,这种爱也可能变得盲目。对于尽责的父母来说,孩子当然十分重要。可如果不多加注意,让孩子察觉到这一点,他们就会认定自己对于所有人来说都如同父母眼中那般重要。但是在以后的人生中,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可不会这样宠着他们,这种拿自己当世界中心的习惯也终会导致失望。因此,面对孩子身上的小病小灾,父母要泰然处之,不必大惊小怪,不仅要在孩子出生第一年时如此,往后也应这样。过去,婴儿总是既受到束缚,又得到溺爱:他们四肢受束,穿得过于暖和,自主活动受到限制;但他们也得到了父母的爱抚,聆听着父母细声哼唱的歌谣,在父母怀中享受着轻拍和引逗。这是完全错误的,只会让孩子变成无法自立、娇生惯养的寄生虫a。正确的方式应该是:鼓励自主活动,反对过分攫取。不要让孩子看到,你为了他是多么不辞辛苦、不避劳烦。在任何情况下,都要让孩子品尝到通过自身努力而获得成功的喜悦,而非通过专横地向成年人索取以达到目的。在现代教育中,我们的目标是尽可能地减少外在的约束而强调内在的自律,生命的第一年比起其他任何时候都更加容易使孩子养成这种自律。例如:当你想让孩子睡觉时,不要把他放在摇篮里摇来摇去,也不要把他抱在怀里,甚至不要出现在他视线里。你这样做了一次,孩子就会要求你下次继续这样。从短时间来看,这确实有利于哄孩子睡着;但从长远看来,这只会让他越来越难入睡。让他保持温暖、干燥、舒适,然后让他踏踏实实地躺下,低声呢喃几句,然后就让他自己待着。孩子可能会啼哭几分钟,但只要不是身体不适,几分钟之后他便会停止哭泣。然后你再去看他,就会发现他已经熟睡了。比起爱抚和迁就,这种方式能让孩子睡得更多。
正如我们之前所说,新生儿没有习惯,只有本能反应。也就是说,他的世界不是由“客体对象”构成的。经验是认知的必要条件,而认知是“客体对象”这一概念产生的必要条件。新生儿很快就能熟悉婴儿床的触感、母亲的乳房(或者奶瓶)的触感和气味,以及母亲或者护士的声音。而母亲或者婴儿床的视觉形象则出现得稍晚一些,因为新生儿还不知道如何聚焦双眼以看清形状。只有通过联想,触觉、视觉、嗅觉和听觉才会逐渐组合在一起,形成对一个客体的常识概念。某个概念一旦形成,便会引领其期待下一个概念的出现。即便在这个阶段,婴儿暂时也无法区分人与物,既接受母亲哺乳又接受奶瓶喂食的婴儿,在一段时期内,母亲和奶瓶在他的感觉中是类似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