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汉译名著·哲学经典十种
》
售價:NT$
3460.0
《
成吉思汗传:看历代帝王将相谋略 修炼安身成事之根本
》
售價:NT$
280.0
《
爱丁堡古罗马史-罗马城的起源和共和国的崛起
》
售價:NT$
349.0
《
自伤自恋的精神分析
》
售價:NT$
240.0
《
大宋悬疑录:貔貅刑
》
售價:NT$
340.0
《
不被大风吹倒
》
售價:NT$
300.0
《
人生解忧:佛学入门四十讲
》
售價:NT$
490.0
《
东野圭吾:分身(东野圭吾无法再现的双女主之作 奇绝瑰丽、残忍又温情)
》
售價:NT$
295.0
|
編輯推薦: |
1.全球畅销数百万册,八十多年来长盛不衰,影响数代学人,无数学者公认不可不读。开山奠基,后无来者,学习中国历史绕不开的经典之作。
如果对当代中国史学界近几十年的近代史研究稍加回顾,就会惊讶地发现,现在大部分研究者只是在不同程度上重复着蒋廷黻早在60年前构建的话语系统。
民国问世以来三大经典版本之一。
1938年艺文丛书初版,1959年台湾启明书局重印,1987年岳麓书社打破“禁忌”,首次在大陆公开出版,史学大师陈旭麓先生作序推荐,作者女儿亲自撰文纪念,本书即是此版本的全新修订增补本。
全新修订。
逐字校勘原文,标注通行译名,订正错漏讹误。
全新增补。
10万字经典史论,50余幅珍稀插图,6000余字图说资料。
6.附赠:中国近代史大事年表。提纲挈领,一目了然,方便记忆。
|
內容簡介: |
本书撰成于1938年春夏之交,是蒋廷黻先生为当时的年轻人写的近代史通俗读物。这本两个月内“一挥而就”的“初步报告”,竟成了八十多年来史学界不可逾越的高山。自成书以来,畅销海内外几十年,长盛不衰。
本书所开创的学术传统,曾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主流框架。以往的中国史学界,有关近代中国及近代中国对外关系史的著述,几乎半数以上都是“因袭”本书作者的史学观点。
作者以局中人的身份,用独特的视角,为我们讲述了一段不一样的中国近代史,将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间近百年的历史大事、风云人物娓娓道来。语言通俗有趣、公正全面、开明前卫,常有颠覆性的评论。如:
同、光时代的士大夫完全不了解时代的危险及国际关系的运用,他们只知道破坏李鸿章诸人所提倡的自强运动。
严格说来,民众的迷信是我民族近代接受西洋文化大阻碍之一。
民国以来的北洋军阀,利用私有的军队割据国家,阻碍统一。追究其祸根,我们不能不归咎于湘军。
…………
|
關於作者: |
蒋廷黻(1895—1965),湖南邵阳人,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奠基人、中国近代外交史的拓荒者。他是培养出费正清、何炳棣等史学大家的殿堂级人物,也是被李敖极力推崇的“中国学人从政的一个榜样”“替中国外交史导航的人”。
1911年,只身赴美求学,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1923年,任南开大学第一任历史系主任,成为该校史学的奠基者;1929年,被清华大学校长罗家伦亲聘为历史系主任,创建清华历史系;1935年从政,此后一直活跃于政坛,被誉为“极知外交的人”。
|
目錄:
|
总 论 / 001
第一章 剿夷与抚夷
第一节 英国请中国订立邦交 / 008
第二节 英国人作鸦片买卖 / 016
第三节 东西对打 / 021
第四节 民族丧失二十年的光阴 / 028
第五节 不平等条约开始 / 033
第六节 剿夷派又抬头 / 037
第七节 剿夷派崩溃 / 044
第二章 洪秀全与曾国藩
第一节 旧社会走循环套 / 054第二节 洪秀全企图建新朝 / 059
第三节 曾国藩刷新旧社会 / 065
第四节 洪秀全失败 / 070
第三章 自强及其失败
第一节 内外合作以求自强 / 078
第二节 步步向前进 / 084
第三节 前进遇着阻碍 / 088
第四节 士大夫轻举妄动 / 098
第五节 中日初次决战 / 111
第四章 瓜分及民族之复兴
第一节 李鸿章引狼入室 / 126
第二节 康有为辅助光绪变法 / 132
第三节 顽固势力总动员 / 139
第四节 孙总理提民族复兴方案 / 146
第五节 民族扫除复兴的障碍 / 156
第六节 军阀割据十五年 / 165
第七节 贯澈总理的遗教 / 170
附 录
中国与近代世界的大变局 / 176
评《清史稿·邦交志》 / 230
琦善与鸦片战争 / 245
最近三百年东北外患史——从顺治到咸丰 / 274
欣慰与回忆 蒋寿仁 / 358
|
內容試閱:
|
重印前言
陈旭麓
一九八五年十一月,我到长沙参加左宗棠逝世百周年纪念的学术讨论,访问了岳麓书社,钟叔河同志谈起他们“旧籍新刊”的计划。这里的“旧籍”一词,大体指一九一一至一九四九年间刊行的一些书,是介于古籍与新书之间的著述。我顺便提到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嗣后,钟叔河同志来信要我为“新刊”此书写几句话。
蒋廷黻(一八九五—一九六五),湖南宝庆(今邵东)人。以研究外交史驰名,编过《中国近代外交史资料辑要》,著有《最近三百年东北外交史》等,原为清华大学教授,后以书生从政,任民国政府高级外交官。所著《中国近代史》,原为《艺文丛书》之一,初版于一九三八年。这是一本薄薄的才五万余字的书,论述却颇能融汇贯通,以作者自己的认识,抓住重大事件和人物,以点带线,写了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前的历史,为近代中国划了个轮廓。它曾在知识界中流行,后因其政治倾向及论述上的偏颇,遭到非议,然而识者仍以这本小书不无可取之处。
这本近代史用对比的方法入手,一开头就抓住中国社会的差距说话,指出“到了十九世纪,西方的世界已经具备了所谓近代文明,而东方的世界仍滞留于中古”。鸦片战争之所以失败,因为:“我们的军器和军队是中古的军队,我们的政府是中古的政府,我们的人民,连士大夫阶级在内,是中古的人民。”说那时的军队、政府是“中古”的,人们不会有异议;中华民族诚然是勤劳勇敢的,但就那时的生产关系及其社会状态来说,也是“中古的人民”,并非失言。我们对近代社会的各种关系,既要进行具体的研究,也应有全局的探索。
中国如何从“中古”的状态解脱出来,蒋廷黻继而在书中作了这样的论证:“近百年的中华民族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能近代化吗?能赶上西洋人吗?能废除我们的家族和家乡观念而组织一个近代的民族国家吗?能的话,我们民族的前途是光明的;不能的话,我们这个民族是没有前途的。因为在世界上,一切的国家能接受近代文化者必能富强,不能者必遭致惨败,毫无例外。并且接受得愈早愈好,日本就是好例子。”要向西洋人学习,改变中国过时了的事物,这是从林则徐以来逐步认识的道理,开始从科学技术着眼,然后是政治制度,然后是社会改革,由此而有“近代化”的总体上的要求和呼唤。蒋廷黻说洋务派“起初只知道国防近代化的必要,但是他们在这条道路上前进一步之后,就发现必须更进一步;再进一步,又必须再进一步”。洋务派虽然由军事工业而民用工业以至教育文化上的设施,其实远没有这样的完整认识,这个认识过程是在洋务运动后数十年才达到的。但是,要以“近代化”来改变“中古”的面貌,这是历史的逻辑。蒋廷黻在历史的推进中感知了这个逻辑,所以也就能触到近代中国的这个总要求。
近代化对中国是一个非常迫切的课题,它在中国近代历史的进程中却又是一个缓慢和曲折的历程。蒋廷黻不可能找出为何如此缓慢和曲折的社会根源,但他却看到了我们民族的惰性。他说:“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这个话颇有分量。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在鸦片战争震撼的当初迅速走上维新之路呢?蒋廷黻的回答说:
“第一,中国人的守旧性太重,我国文化有了几千年的历史,根深蒂固,要国人承认有改革的必要,那是不容易的。第二,我国文化是士大夫阶级的生命线。文化的摇动,就是士大夫阶级饭碗的摇动。一实行新政,科举出身的先生们就有失业的危险,难怪他们要反对。第三,中国士大夫阶级(知识阶级和官僚阶级)是缺乏独立的、大无畏的精神。无论在那个时代,总是少数看得较远较清,但是他们怕清议的指摘而不言。”这些情况在戊戌维新运动中充分暴露了出来,上推至鸦片战后的五十年代即已呈现,刚萌芽的维新思想一开始就受到窒息。不过蒋廷黻说的虽有少数人看得较远较清却怕清议指摘而不言,这不是全部。事实上也曾有过敢言的士大夫知识分子如冯桂芬、郭嵩焘者,洋务运动中有,维新运动中多了些,如果戊戌的激荡发之于鸦片战争结束的岁月,则后来的历史或有所不同。
中古——近代化——民族惰性:蒋廷黻在近代史中论述的这些环节,不是无的放矢,而是反映了近代中国的某些实况及其方向的。但是,他没有找到中国走向近代化的正确道路,也没有从这些认识引出正确的结论。这并不足怪。值得重视的是,他在书中慎重地考虑了应该考虑的问题,表述了“复兴民族”的愿望。
书中也有“全盘西化”的话,这种不顾中国实际、抹杀民族传统的主张,显然是错误的。但如果不从字面上推求,所谓“西化”实际即指近代化,“全盘西化”是更大程度地要求近代化。同时,也是对那种“半新半旧”的折衷言论而发。其他如“捻匪”一类不当用语,则是蒋廷黻一辈学人的惯性表现,不一一列举。
蒋廷黻专长外交史,有较丰富的国际知识,对近代许多事变的国际背景作了明确的交代,如甲午战争、三国干涉还辽引出的一幕幕险恶交涉,都能以简明的文字指出其中的错综关系,了解这些关系,是研究近代史的重要条件。书中引用不太多的史料和掌故,也给人以形象感,不难看出作者的识力和撰述手法。
我想,重印这本书,对我们考察近代中国社会和了解前此一些代表性论著对近代中国的认识,不会没有帮助。
因为《旧籍新刊》的凡例是“存史存文”,存其文而原其人,不以其人的政治立场而抹杀其学术的成就,也不因今天的需要而去涂改前人的文字,所以付印时除个别词句外,于其述事论史悉存原貌,不加改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