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1911:危亡警告与救亡呼吁
》
售價:NT$
349.0
《
旷野人生:吉姆·罗杰斯的全球投资探险
》
售價:NT$
345.0
《
笼中王国 : 18世纪法国的珍禽异兽与社会文化
》
售價:NT$
340.0
《
思考的框架3:风靡华尔街的思维训练法
》
售價:NT$
295.0
《
被记忆的西周史(中山大学中珠学术译丛)
》
售價:NT$
690.0
《
森林疗法:拥抱大自然、获得幸福的季节性方法
》
售價:NT$
340.0
《
希腊人(伊恩·莫里斯文明史系列)
》
售價:NT$
845.0
《
亚马逊六页纸 如何高效开会、写作、完成工作
》
售價:NT$
349.0
|
編輯推薦: |
1. 洪子诚教授代表作;
2. 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学科建设有奠基性意义;
3. 新修订的第三版,教师可申请课件。
|
內容簡介: |
《中国当代文学史》时间跨度1949—2000年,系统阐述了中国当代文学的产生、分期和时期特征,文学体制和文学生产方式,文学思潮的演化等重要问题,描述了各时期的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文类的状况,并评述了当代文学的主要作品。上编一至十五章,通过对左翼文学在不同历史时期在文学资源、文学刊物、文学批评等方面的逐步变化,有说服力地展现了50—70年代文学“一体化”的趋势。下编十六至二十七章,呈现80年代起在政策变化、新的思想资源等因素影响下,文学体制和文学创作的新面貌。《中国当代文学史(第三版)》还提供了丰富的辅助性内容,包括翔实的注解和“中国当代文学年表(1949—2000)”。《中国当代文学史(第三版)》已输出英、日、俄、韩、吉尔吉斯、哈萨克、阿拉伯、越南、意大利、西班牙10种外文版版权(7种已出版),在国内外都有很大影响力。《中国当代文学史(第三版)》初版于1999年,2007年出修订版,第三版对若干章节的文字表述有所调整,并核订全部征引文献。
|
關於作者: |
洪子诚,广东揭阳人,1939年4月生。196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并留校任教,从事中国当代文学、中国新诗的教学、研究工作, 1993年起任中文系教授。主要著述有《当代中国文学概观》(合著)、《当代中国文学的艺术问题》《作家姿态与自我意识》《中国当代新诗史》(合著)、《中国当代文学概说》《1956:百花时代》《中国当代文学史》《问题与方法——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讲稿》《文学与历史叙述》《材料与注释》《我的阅读史》《读作品记》《访谈与对话》《当代文学中的世界文学》等。
|
目錄:
|
目录
第三版序
修订版序
前 言
上 编 50—70年代的文学
第一章 文学的“转折”
一 40年代的文学界
二 左翼文学界的“选择”
三 毛泽东的文学思想
四 “文学新方向”的确立
第二章 文学环境与文学规范
一 “遗产”的审定和重评
二 刊物和文学团体
三 文学批评和批判运动
四 作家的整体性更迭
五 “中心作家”的文化性格
第三章 矛盾和冲突
一 频繁的批判运动
二 左翼文学内部矛盾的延续
三 对规范的质疑
四 分歧的性质
第四章 隐失的诗人和诗派
一 诗歌道路的选择
二 普遍的艺术困境
三 穆旦等诗人的命运
四 “七月派”诗人的遭遇
第五章 诗歌体式和诗歌事件
一 “写实”倾向和叙事诗潮流
二 青年诗人的艺术道路
三 50年代的诗歌事件
四 当代的政治抒情诗
第六章 小说的题材和形态
一 “现代”小说家的当代境况
二 题材的分类和等级
三 当代的小说样式
四 类型单一化趋向
第七章 农村题材小说
一 农村小说的当代形态
二 赵树理和山西作家
三 赵树理的“评价史”
四 柳青的《创业史》
第八章 对历史的叙述
一 革命历史小说
二 “史诗性”的追求
三 《红岩》的写作方式
四 革命的“另类”记忆
五 《青春之歌》及其讨论
第九章 当代的“通俗小说”
一 被压抑的小说
二 寻求新的替代
三 “都市小说”与工业题材小说
四 《三家巷》及其评价
第十章 在主流之外
一 “非主流文学”
二 最初的“异端”
三 “百花文学”
四 象征性的叙述
五 位置的置换
第十一章 散 文
一 当代的散文概念
二 散文的“复兴”
三 主要散文作家
四 杂文的命运
五 回忆录和史传文学
第十二章 话 剧
一 话剧创作概况
二 老舍的《茶馆》
三 历史剧和历史剧讨论
四 话剧的“高潮”
第十三章 走向“文*文学”
一 1958年的文艺运动
二 文学激进思潮和《纪要》
三 文学的存在方式
四 “文*文学”的特征
第十四章 重新构造“经典”
一 创造“样板”的实验
二 “革命样板戏”
三 小说“样板”的难题
四 “经典”重构的宿命
第十五章 分裂的文学世界
一 公开的诗界
二 小说创作情况
三 “地下”的文学创作
四 “天安门诗歌”
下 编 80—90年代的文学
第十六章 文学“新时期”的想象
一 “转折”与文学“新时期”
二 体制的修复和重建
三 文学规范制度的调整
四 80年代的作家构成
五 文学著译的出版 第十七章 80年代文学概况
一 80年代文学过程
二 “新时期文学”的话语资源
三 文学历史的“重写”
四 文学诸样式概况
第十八章 “归来者”的诗
一 “文*”后的诗歌变革
二 “归来者”的诗
三 诗歌流派的确认
第十九章 新诗潮
一 “朦胧诗”的发生
二 新生代或“第三代诗”
三 新诗潮主要诗人(一)
四 新诗潮主要诗人(二)
第二十章 历史创伤的记忆
一 创伤记忆与历史反思
二 三部中篇小说
三 “复出”作家的历史叙述
四 “知青小说”的演变
五 几位小说家的创作
第二十一章 80年代中后期的小说(一)
一 文学的“寻根”
二 “寻根”与小说艺术形态
三 风俗乡土小说
四 几位小说家的创作
第二十二章 80年代中后期的小说(二)
一 文学创新与“现代派文学”
二 “先锋小说”的实验
三 面向世俗的“新写实”
四 几位小说家的创作
第二十三章 女作家的小说
一 女作家和“女性文学”
二 女作家的小说(一)
三 女作家的小说(二)
第二十四章 散 文
一 八九十年代的散文
二 老作家的散文
三 抒情、艺术散文
四 学者的散文随笔
第二十五章 90年代的文学状况
一 90年代的文学环境
二 文学界的分化
三 文学的总体状况
第二十六章 90年代的诗
一 90年代诗歌概况
二 诗歌事件与“活跃诗人”
三 几位诗人的创作
第二十七章 90年代的小说
一 长篇小说的兴盛
二 小说创作与文化事件
三 90年代的小说家
中国当代文学年表(1949—2000)
初版后记
|
內容試閱:
|
前言(节选)
……
对于中国当代文学,本书在具体评述时将划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主要叙述特定的文学规范如何取得绝对支配地位,以及这一文学形态的基本特征;下编则揭示在变化了的历史语境中,这种规范及其支配地位的逐渐削弱、涣散,文学格局出现的分化、重组的过程。
在编写的原则和若干具体问题上,尚有下列几点需要说明:
一、本书的评述对象,主要是重要的作家作品和重要的文学运动、文学现象。选择哪些现象和作家作品作为对象,进入“文学史”,是首先遇到的问题。尽管“文学性”(或“审美性”)是历史范畴,其含义难以做“本质性”的确定,但是,“审美尺度”,即对作品的“独特经验”和表达上的“独创性”的衡量,仍首先被考虑。不过,本书又不是一贯、绝对地坚持这种尺度。某些重要的文学现象,“生成”于当代的艺术形态、理论模式,由于曾经产生的广泛影响,或在文学的沿革过程中留下重要痕迹,也会得到相应的关注。因此,本书并不打算过多压缩“十七年文学”和“文*文学”的篇幅,但会对这些现象提出一些新的观察点。
二、对于文学创作,本书以传统的诗歌、小说、戏剧、散文作为主要对象。报告文学、传记文学、儿童文学、影视文学、科幻文学等样式,由于各种原因没有作为重点,但是在讨论不同历史语境下的文类特征变化,文类边界变迁、渗透等问题的时候,也可能会有所涉及。文学理论、文学史研究和文学批评,也没有作为必要的对象加以考虑,而仅从与本时期的文学思潮关系的重要程度,来考虑选择必须评述的部分。
三、对于具体的文学现象的选择与处理,体现了编写者的文学史观和无法回避的价值评析尺度。但在处理这些文学现象,包括作家作品、文学运动、理论批评的时候,本书的着重点不是将作品和文学问题从特定的历史情境中抽取出来,按照编写者所信奉的价值尺度(政治的、伦理的、审美的)做出臧否,而是首先设法将问题“放回”到“历史情境”中去审察。也就是说,一方面,会更注意对某一作品,某一体裁、样式,某一概念的形态特征的描述,包括这些特征的历史演化的情形;另一方面,则会关注推动这些文学形态产生、演化的情境和条件,并提供显现这些情境和条件的材料,以增加“靠近”“历史”的可能性。
四、作为附录的文学年表,主要是反映本时期作家活动和作品发表(出版)的状况,但也兼顾重要的文学运动的状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