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山西寺观艺术彩塑精编卷
》
售價:NT$
7650.0
《
积极心理学
》
售價:NT$
254.0
《
自由,不是放纵
》
售價:NT$
250.0
《
甲骨文丛书·消逝的光明:欧洲国际史,1919—1933年(套装全2册)
》
售價:NT$
1265.0
《
剑桥日本戏剧史(剑桥世界戏剧史译丛)
》
售價:NT$
918.0
《
中国高等艺术院校精品教材大系:材料的时尚表达??服装创意设计
》
售價:NT$
347.0
《
美丽与哀愁:第一次世界大战个人史
》
售價:NT$
653.0
《
国家豁免法的域外借鉴与实践建议
》
售價:NT$
857.0
|
編輯推薦: |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加速演进,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繁重。风险社会中的“黑天鹅”“灰犀牛”纷至沓来,这迫切需要我们加大社会风险研究的力度、广度和深度。《风险感知、制度压力与基层干部社会稳定风险应对行为》的作者敏锐地捕捉到了社会风险防控领域一个反常现象:相较于小概率偶发的“黑天鹅”事件,发生概率大且影响极其巨大的“灰犀牛”式风险竟也会被人们所忽略。无论是实践上还是理论上,这都是一个悖论。既有风险感知研究无法很好进行解释,在风险感知之外,很可能还有更复杂的因素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
针对基层干部在社会稳定风险应对方面的“灰犀牛”式消极行为,《风险感知、制度压力与基层干部社会稳定风险应对行为》一书从风险认知和制度压力两个方面来探寻该现象的发生机理,构建了解释基层干部社会稳定风险应对行为的认知—制度分析框架,通过对E市“城市综合治理”专项行动中有关典型案例的探索性分析修正了研究框架,通过对基层维稳干部的问卷调查和模型估计,验证了分析框架和研究假定的解释力。
这一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不仅将对风险感知和应对行为的研究拓展到社会稳定这一更为复杂的风险情境中,而且将一
|
內容簡介: |
《风险感知、制度压力与基层干部社会稳定风险应对行为》基于现实和理论背景提出核心研究问题:风险感知与制度压力是否以及如何影响基层干部应对社会稳定风险的行为策略?作者采用混合式研究策略,基于文献初步构建了基层干部社会稳定风险应对行为的认知—制度分析框架;通过探索性的案例研究,对E市“城市综合治理”专项行动中基层干部的行为进行过程追踪和比较案例研究,修正并完善了分析框架;基于心理测量与被试内设计的思想设计了调查问卷,对理论分析框架进行定量分析验证。 《风险感知、制度压力与基层干部社会稳定风险应对行为》基于探索性案例研究构建了基层干部社会稳定风险应对行为的认知—制度分析框架并进行了实证检验,揭示了社会安全领域的“灰犀牛”风险被忽视的认知和制度根源。第一,从微观视角对于政府官员行为的研究做出了有益的补充。将认知视角与制度视角综合起来,基于探索性案例研究构建了综合性的分析框架,在一定程度上弥合了不同研究视角和研究进路对于政府官员行为研究各自割裂的现状,并在社会安全领域揭示了“灰犀牛”式风险被消极应对的认知与制度根源。 第二,进一步细化了对于压力型维稳体制的研究。将压力型维稳体制的要素细化为维稳时间约束、维稳任务清晰度和维稳问责强度,揭示了压力型维稳体制对于干部行为的具体影响机制。 第三,扩展了风险感知与应对行为理论模型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将风险研究的研究对象由普通公众扩展为处于制度约束下的基层干部,将风险领域由自然灾害风险扩展到更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社会风险领域。 第四,采用混合式的研究设计,在追求内部效度的基础上**程度上保证了研究的外部效度。在案例研究对于过程和机制探讨的基础上,对真实情境中的基层一线维稳干部进行了问卷调查,所得数据和结论较心理学实验法更具有外部效度。
|
關於作者: |
程佳旭,毕业于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管理学博士,现任国网能源研究院中级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国企改革、合规管理、风险治理。曾获第三届“费孝通勤学奖”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清华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市优秀毕业生,中国企业改革发展优秀成果奖,中央企业智库联盟优秀课题成果奖,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软科学成果奖等。代表论文发表于《公共行政评论》《经济社会体制比较》等。
|
目錄:
|
表格索引21
插图索引23
第1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1.1.1实践背景
1.1.2理论背景
1.2研究问题和研究意义
1.3概念界定、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3.1重要概念界定
1.3.2研究对象
1.3.3研究方法
1.4研究思路与篇章结构
第2章文献综述
2.1认知视角下的政府官员行为
2.1.1行为公共管理学的新进路
2.1.2风险视域下的个体感知与应对行为
2.1.3文献评述
2.2制度视角下的政府官员行为
2.2.1激励机制
2.2.2压力机制
2.2.3文献评述
2.3小结与评述
第3章理论框架的初步建构
3.1行为情境: 社会稳定风险情境中的基层干部
3.2认知因素与基层干部风险应对行为
3.2.1社会稳定风险感知
3.2.2应对行为感知
3.3压力型维稳体制与基层干部风险应对行为
3.3.1维稳时间约束
3.3.2维稳任务清晰度
3.3.3维稳问责强度
3.4个体特征因素
3.5本章小结
第4章探索性案例研究与理论框架的修正
4.1研究方法
4.1.1案例研究方法
4.1.2案例研究设计
4.1.3案例的选择
4.1.4资料的收集
4.2案例背景
4.2.1E市“城市综合治理”专项行动
4.2.2F区在“城市综合治理”专项行动中的位置
4.2.3H街道概况
4.3M鞋城关停案例
4.3.1M鞋城概况与政策的变动
4.3.2高社会稳定风险,刚性维稳压力
4.3.3时任街道领导班子的应对
4.3.4契机: 明确的政治命令与新班子的上任
4.3.5小结
4.4J商城疏解案例
4.4.1J商城概况
4.4.2从升级改造到停滞
4.4.3模糊的规划与H街道班子的应对
4.4.4小结
4.5理论框架的修正
第5章问卷设计与数据分析方法
5.1问卷调查法
5.2问卷的设计
5.2.1问卷设计的基本思路
5.2.2问卷设计流程
5.2.3对偏差的克服
5.3变量操作化
5.3.1感知变量
5.3.2情景模拟
5.3.3控制变量
5.4问卷发放与收集
5.4.1抽样方法
5.4.2问卷的发放
5.5数据分析方法
5.6本章小结
第6章实证分析结果
6.1问卷效度与信度检验
6.1.1效度检验
6.1.2信度检验
6.2描述性统计分析
6.2.1被调查者特征
6.2.2“城市综合治理”专项行动社会稳定风险评价
6.2.3因变量描述性分析
6.2.4其他变量描述性分析
6.3方差分析
6.3.1相同被调查者在不同情景下行为意向的差异性分析
6.3.2变量间显著交互性方差分析
6.4个体感知对行为的影响
6.5分层线性模型分析
6.5.1模型的选择
6.5.2缺失值的插补
6.5.3HLM中的自变量中心化问题
6.5.4HLM的模型设定
6.6稳健性检验
6.6.1OLS估计检验
6.6.2其他自变量中心化方式检验
6.6.3分样本检验
6.6.4对竞争性解释的检验
6.7本章小结
第7章结论与讨论
7.1主要结论
7.2进一步的讨论
7.2.1“灰犀牛”为什么被忽视
7.2.2基层干部与公众在风险感知及应对行为上的差异
7.3政策启示
7.4研究贡献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访谈提纲
附录B访谈对象汇总表
附录CE市“城市综合治理”专项行动社会稳定风险调查问卷
后记
|
內容試閱:
|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加速演进,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繁重。社会中的“黑天鹅”“灰犀牛”式风险纷至沓来,令人应接不暇。这迫切需要我们将风险研究水平提到更高的深度上。这本书是我指导的学生程佳旭的博士论文研究成果,在本书中她敏锐地捕捉到一个反常的风险现象: 相较于小概率偶发的“黑天鹅”事件,为什么发生概率大且影响极其巨大的“灰犀牛”式风险也会被人们忽略?当庞大而沉重的“灰犀牛”的身影一步步逼近时,是什么因素导致人们消极应对?
无论是从实践上还是从理论上来说,这都是一个悖论。已有研究通常表明,感知到的风险越高,人们越倾向于采取积极的行动去应对它。而对于如同“灰犀牛”式的风险,人们从它一步步走来时便能感知到,却不采取积极行动策略,对于这种现象,既有风险感知研究无法很好地进行解释。在风险感知之外,很有可能还有更复杂的因素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这通常与具体的风险情境有关。在本书中,这一风险情境就是基层干部对于社会稳定风险的应对。在“一票否决”的刚性压力下,一些基层干部仍然对社会稳定风险采取消极应对策略,这其中除了风险感知等个体因素外,社会稳定风险情境中复杂的制度因素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由此,针对基层干部在应对“灰犀牛”式社会稳定风险时的消极行为,本书主要从风险认知和制度压力两个方面系统深入地探寻该现象的发生机理,构建了解释基层干部社会稳定风险应对行为的认知—制度分析框架; 通过对E市“城市综合治理”专项行动中典型案例的深度探索性分析,修正了研究框架; 通过对E市基层维稳干部进行的问卷调查,进一步验证了分析框架和研究假定的解释力。
这一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在风险研究中,对风险感知和应对行为的研究通常集中在自然灾害、公共卫生等领域,在社会稳定这一更为复杂的风险情境中进行研究是一个重要的扩展。在研究对象上,也把分析一般公众风险感知与应对行为的理论模型延展到了基层干部社会稳定风险感知与应对行为这一新的领域,特别是深化了制度压力对于基层干部行为产生突出影响力的因果机理分析。从公众到基层干部,从自然灾害、公共卫生风险到社会稳定风险,在更复杂的多重因素相互作用的风险情境下,这一研究成功地探索了“灰犀牛”式社会稳定风险被消极对待的制度和认知根源。
同时,本书也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政策启发意义。基层处于维稳一线,是应对社会稳定风险的“神经末梢”; 基层的应对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社会治理体系的风险应对能力。当前,中央提出要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把各种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本书对基层干部社会稳定风险应对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可以为治理“为官不为”现象、激发基层社会治理活力提供一定的政策启示。
本书在研究过程中,下了很大的功夫收集实证资料。对于社会稳定风险这一复杂的风险情境、基层干部这一鲜活的研究对象,均没有现成的数据和资料可寻,也没有捷径可走,必须老老实实进行调查研究,收集一手数据。为此,佳旭克服困难,深入基层调研了很长一段时间,特别是她在街道、乡镇进行的蹲点研究,通过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收集到大量数据资料,在此过程中,她发现了真问题,也不断修正和验证了自己的假设。大量的一手实证资料使本书的实证基础扎实,更具有科学性和可读性。这种认真严谨的学术态度也是我在指导学生写作博士论文时一直鼓励和推崇的。学术研究应当勇攀高峰,没有难度和挑战性的研究是达不到博士论文的标准和要求的。只有真正深入现实情景,花了真功夫,才能发现真问题,做出既有常识性又有前沿性的真研究。
谨以此序,向读者推介此书。
彭宗超2023年12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