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生活来来往往 别等来日方长 新版(伍佰:“讲好了这一辈子,再度重相逢。”别等,别遗憾!珍惜当下才是最好的解药)
》
售價:NT$
265.0
《
一个英国军事顾问眼中的二战
》
售價:NT$
1265.0
《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徐毓枬译本)(经济学名著译丛)
》
售價:NT$
306.0
《
瘦肝
》
售價:NT$
454.0
《
股票大作手回忆录
》
售價:NT$
254.0
《
秩序四千年:人类如何运用法律缔造文明
》
售價:NT$
704.0
《
民法典1000问
》
售價:NT$
454.0
《
国术健身 易筋经
》
售價:NT$
152.0
|
編輯推薦: |
★ 阅读汪曾祺应从文库本开始,它是第一套纯粹以读者视角编选的汪曾祺文集,来自资深读者几十年的阅读体验,是一个读者对另一个读者的口口相传。
★ 汪曾祺的作品非常适合做成文库本,不仅因为其篇幅短小,也因为文库本的形式更契合汪曾祺文字闲适、淡雅的气质。
★ 汪曾祺一生写下约250万字的作品,以散文、小说为主,“资深读者”杨早主编,经典甄选70万字,分10册,编为小说3册、散文5册、戏剧1册、书信1册,基本涵盖了所有体裁。了解汪曾祺及其作品,这10本小书足矣:《异秉》《受戒》《聊斋新义》《人间草木》《人间至味》《山河故人》《桃花源记》《自报家门》《沙家浜》《写信即是练笔》
★ 《汪曾祺文库本》以公认“经典”和大众“喜闻乐见”为编选标准,但对部分未被重视却有一定文学价值的作品亦特别收入。文库本不求面面俱到,不照顾研究需要,所愿者,是将汪先生最精彩的文本,最适合随时随处阅读的文字,以最适当的篇幅、形式呈现给读者。
★ 汪曾祺的小说共有162篇,约70万字。《写信即是练笔》收入汪曾祺书信60余封,包括:《美国家书》20封(写给夫人施松卿),《致同乡友人》9封(写给朱奎元),《致师长》2封(写
|
內容簡介: |
《写信即是练笔》是“汪曾祺文库本”的书信卷,收入汪曾祺书信60余封,包括:《美国家书》20封(写给夫人施松卿),《致同乡友人》9封(写给朱奎元),《致师长》2封(写给沈从文、巴金),《致友人》19封(写给黄裳、朱德熙等),《致亲戚》11封等。
|
關於作者: |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戏剧家,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著有短篇小说《异秉》《受戒》《大淖记事》等162篇,散文《昆明的雨》《故乡的食物》《人间草木》等550余篇,戏剧《范进中举》《沙家浜》等19部,以及诗歌、书信等共约250万字,有《汪曾祺全集》12卷、《汪曾祺别集》20卷。
主编:
杨早,北京大学文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阅读邻居”读书会联合创始人,年度《话题》系列(2005―2014)主编。其祖父为汪曾祺同岁表弟。杨早研读汪曾祺作品30余年,著有《拾读汪曾祺》等,主编《汪曾祺集》等,参编《汪曾祺别集》。
|
目錄:
|
写信即是练笔
美国家书
870831 致施松卿
……
致同乡友人
43□□□□ 致朱奎元
440424/25 致朱奎元
……
致师长
470715/16 致沈从文
501007 致巴金
致友人
471030 致黄裳?
……
致亲戚
810607 致汪海珊、汪丽纹
……
|
內容試閱:
|
序言
汪曾祺不是很在意自己的信件存留,就跟他对自己作品的原稿态度一样。据说90年代有了复印机,汪曾祺还喜欢把原稿寄给报刊,自己留着复印稿——复印纸又光又重,多高级呀。
因此,汪曾祺信函留存最多的,收信人有四位。一位是他太太施松卿,汪曾祺1987年出访美国三个多月,往家里写的信可不少,有些后来直接就改成了小品文发表。书信里多有记录在美行程,与各国作家的交往,与港台出版商的联系,等等。对于老老实实随遇而安一辈子的老汪来说,是难得的一段奇遇。
第二位是好友朱德熙。朱德熙是语言学家,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他俩的交情可不一般。汪曾祺在昆明最潦倒的时候,朱德熙会卖英汉字典请他吃早餐;朱德熙相亲,汪曾祺陪他去见老丈人;复员回到上海找不到工作,就在朱德熙家打地铺,治牙的钱也是问朱伯母借的;20世纪70年代末期汪曾祺被“挂起来”,无事可做,闲来写点小说散文,女儿汪朝说这些东西世上只有三个读者:朱伯伯、李伯伯(李荣,中国社科院语言所研究员,也是联大同学)、汪朗!汪曾祺与朱德熙的通信,除了谈论学问,涉及古代语言与生活,还有报告近况,包括学了什么菜、买到什么时鲜物。二人友情终生不渝。1992年朱德熙病逝于美国,汪曾祺某日深夜画画,突然号啕大哭。画题“遥寄德熙”,下款“泪不能禁”。
还有一位是在高邮的中学同学朱奎元。后来朱奎元到国外经商,国内少有人知。但朱奎元保留着汪曾祺在昆明时给他的全部通信——汪曾祺在昆明不知道写过多少封信,但除去寄朱奎元的,一无存留。更重要的是,年轻时才华横溢的汪曾祺在这些信里无所不谈:失恋心情、地方景物、工作前途……这些信是理解青年汪曾祺成长之路的绝佳材料。
最后一位收信颇多的,是汪曾祺的妹妹汪丽纹、妹夫金家渝。汪曾祺离家42年,从1981年至去世,曾三次回高邮。其间与弟弟汪海珊、妹妹妹夫通信不辍。尤其金家渝是医生,在高邮办事比较方便。汪曾祺写信给他们,除了家人之间常叙寒温,大致有两桩事,一是托他们搜集高邮的材料与人事,汪曾祺一直想以故乡高邮为题材,写一部长篇小说;二是托他们代表汪家向高邮政府索回一部分旧屋。汪曾祺很希望能回乡住上一阵,躲避北京的喧嚣热闹,静静地写一批东西。在1993年致时任高邮市长戎文凤的短函中,汪曾祺说得十分动情:
曾祺老矣,犹冀有机会回乡,写一点有关家乡的作品,希望能有一枝之栖。区区愿望,竟如此难偿乎?
但这个愿望就是没能实现。我们只能想象:如果汪曾祺能回高邮潜心创作,我们还能看到什么样的变化与境界。
除了上述较成系列的信函,汪曾祺其他信件,如致沈从文、巴金等师长,黄裳、黄永玉等友人(他们与汪曾祺曾被称为“上海滩三杰”),均或长或短,同见风致。民国文人对待写信的态度,大抵是“写信即是练笔”。如果汪曾祺能将所有信件像老师沈从文那样留底,只怕全集还要膨胀个六七八卷。
至于选入两封致笔者叔祖杨汝?的信,并非夹带私货。杨汝?是汪曾祺的表弟,小他十岁。虽然早早搬离高邮去了南京与重庆,杨汝?一直留意这位表哥才子的创作,40年代就是《邂逅集》作品的忠实读者。1983年两人恢复通信。杨汝?既是诗人,生长环境又与汪曾祺相同,自是更能理解这位表哥笔下的高邮风物。不避嫌疑选此两信,希望能呈现出跟别的朋友、研究者不一样的讨论视角。
杨早
2023年3月
松卿:
你们都好吗?我这两天不那么想家了。大概身在异国,没有不想家的。给我们当翻译的访问学者赵成才来了七个月了,我问他:“想家吗?”他说:“想!”
我的硝酸甘油丢了。大概丢在从东京到芝加哥的飞机上。我把药瓶放在夹克口袋里,大概溜出来了。你能不能在信封里寄几片来?我以为这里可以买到,赵成才到药店去问了,药倒是有,但是美国买药必须有医生处方。而到医院,又必须做严格检查,才开药。算了!聂华苓说安格尔有个熟识的医生,看看他能不能开个药方,不过可能性不大。我想一次在信封里寄几片,不会被检查出来。实在寄不到,也没有关系,我想不致心绞痛。再说我还有三种防治心脏病的药。
我在这里生活很有规律,每天十一点钟睡觉,早上六点起。刚到几天,半夜里老是醒,这两天好了。今天一觉睡到大天亮,舒服极了。
这里可以写东西。我昨天已经把《聊斋》的《黄英》写好了。古华很厉害,写了一个短篇,还写了长篇的第一章。今天起我就要开始酝酿写《促织》。
我们存款的银行要请一次客,聂华苓想要有所表示,安格尔出主意,让她跟我要一张画,请所有作家签名,我说当然可以。我让作家们就签在画上,他们说这张画很好,舍不得,就都签在绢边上。
昨天我们到海明威农场参观,一家人有几千亩地,主要种玉米。玉米随收随即在地里脱粒,然后就运进谷仓,只要两个人就行了。一家能请三十多位作家喝酒、吃饭。海明威夫妇到过中国:北京、沈阳、广州……海明威夫人说北京是很美的城市。我抱了她一下。她胖得像一座小山。
参观了大学图书馆,看不出名堂。借书不像邵燕祥说的那样简单。聂华苓说她有很多中文书,要看,可以去拿。我们可以看到好几份中文报纸,包括《人民日报》海外版。都是聂送来的。
聂看了我的三份讲稿,她说“我的创作生涯”可以在这里讲。“文化传统……”可以到耶鲁这样的大学去讲。京剧可以给外国人讲,中国人听起来意思不大。
过些天我们要到林肯的故乡去,住一夜。除了看看那地方,主要是看几场球赛。
曾祺
九月十二日早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