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海外中国研究·王羲之:六朝贵族的世界(艺术系列)
》
售價:NT$
811.0
《
唐宋绘画史 全彩插图版
》
售價:NT$
449.0
《
“御容”与真相:近代中国视觉文化转型(1840-1920)
》
售價:NT$
505.0
《
鸣沙丛书·大风起兮:地方视野和政治变迁中的“五四”(1911~1927)
》
售價:NT$
454.0
《
海洋、岛屿和革命:当南方遭遇帝国(文明的另一种声音)
》
售價:NT$
485.0
《
铝合金先进成型技术
》
售價:NT$
1214.0
《
英雄之旅:把人生活成一个好故事
》
售價:NT$
398.0
《
分析性一体的涌现:进入精神分析的核心
》
售價:NT$
556.0
|
編輯推薦: |
成都是一座具有深厚文化积淀和悠久发展历程的文明古都。在四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和两千多年的城市发展过程中,成都这座城市留下了很多的历史记忆。
《成都旧事》通过一幅幅关于成都历史的珍贵老照片、一篇篇趣味无穷雅俗共赏的文章,揭开这座城市的历史掌故、街巷园林、民风民俗以及历史人物的趣闻逸事……宛如和老朋友摆“龙门阵”一样娓娓道来。
|
內容簡介: |
本书为《四川旧事》的姊妹篇。成都,这座承载了悠久历史与深厚文化遗产的中国名城,其发展历程沉淀了千年的风华。《成都旧事》一书揭开了城市记忆的神秘面纱,带领读者探索那些鲜为人知或接近遗失的历史篇章。其中包括城池布局的变迁、今已消逝的古迹、昔日成都居民的新年风俗,以及在青羊宫举办的赫赫有名的武林大会等内容。书中还叙述了成都的历史掌故和趣闻逸事,如历代建立王朝的君主、晚清时期的奇人傅崇榘等,并通过一系列宝贵的旧时摄影作品,将成都往昔的城市面貌生动地呈现于读者眼前。
|
關於作者: |
郑光路,*立学人。致力于巴蜀历史文化研究30余年,曾在省级、国家级学术刊物发表文章60余篇。已出版《气卷神州》《炸响辛亥革命的惊雷——四川保路运动历史真相》《百年红十字运动在成都》《被遗忘的抗战——四川大抗战》《张献忠剿四川真相》《巴蜀武术天下奇》等。著作《川人大抗战》入选四川省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获四川省第五届“四川文学奖”。
|
目錄:
|
大城城池篇 / 001
成都城墙历代修建到完全拆毁 / 004
南河、西郊河水系城门和桥梁旧影 / 018
府河水系的城门和桥梁 / 044
南河与府河交汇后的风景点 / 058
皇城和少城篇 / 073
成都皇城沧桑录 / 076
成都少城的历史谜团 / 107
城内之河:金河、御河 / 148
精华街道篇 / 171
浸透历史文化韵味的古成都街道 / 174
从老照片“穿越”东大街 / 187
002
盐市口、东御街、西御街、祠堂街 / 203
春熙路的重要城市史 / 228
总府街和成都的近代化 / 243
西方建筑风格的街道 / 264
华西坝百年旧风景之变幻 / 279
名胜古迹篇 / 293
佛教寺院的历史迷雾 / 296
曾经风光无限的名胜古迹 / 328
青羊宫和百花潭景区的厚重历史 / 342
重要史实篇 / 383
一百年前的成都人“过年”/ 386
成都历代开国君王 / 400
清末奇人傅崇矩 / 413
清末成都的外国领事馆 / 444
成都近代慈善事业 / 460
|
內容試閱:
|
出版者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必须世代传承的文化
根脉、文化基因。成都和四川的传统文化,体现了成
都和四川重要文化软实力。
本书将地域性书籍,从巴蜀文化及中国传统文化
等更高的角度,加以研究和叙述,具有重要学术意义
和现实意义。
巴蜀地区(包括现在的四川省和重庆市),号
称“天府之国”,历朝历代都是对中国产生重大影响
之地。
巴山蜀水历史悠久,充满神秘色彩。其中许多
奇闻秘事,不但外地人不清楚,许多土生土长的四川
人,也并不了解。巴蜀文化,已越来越引起中外人士
的普遍关注。
成都和四川历史,至今仍有不少谜团,许多历
史罕为人知。广大读者,都希望有一本雅俗共赏的书
籍,能用生动和趣味性的语言披露成都和四川的过
出 版 前 言
多为我们所熟知并经常使用却又不知其所由来的老风景、老地名、老 街名,读完本书会令你有恍然大悟之感。此外,还有“百年成都劝业 场”“成都庙会的历史风云”“闻名全国的青羊宫打擂”“一百年前的成都 人过年”等内容,读后会感觉妙趣无穷。
第二方面,叙述了一些历史人物的趣闻轶事及地方掌故。如“成都 历代开国君王”“清末奇人傅崇矩”“清末成都的外国领事馆”“成都近代 慈善事业”等,都极具史料价值。
第三方面,介绍了一些有重大历史影响的事件、史实。如拆毁老皇 城的始末,成都宽窄巷子景区所在少城的真实历史……披露的史料和老 照片,都罕见而极具独家性。
本书作者长期坚持司马迁“文史结合”的中国优秀史学传统。本书 具有三大鲜明特色:
第一,极具史料和学术价值。本书每篇文章都披露了许多作者苦心 收藏的独家史料,足可以补正史之不足。都“持之有故、言之有据”,文 后附有注释,严谨地标明史实根据或资料来源。
第二,本书可读性极强,熔学术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炉。
本书披露的奇闻轶事,并不仅仅是解密、搜奇,实际上都是某种历 史话题的研究。但作者这种研究不是枯燥的论文式写作,更不是故作深 沉、玩弄玄虚和卖弄技巧,而是像和老朋友摆龙门阵一样娓娓道来,令 人读起来趣味无穷、欲罢不能。正像国内外一些报刊评论的那样: 作者行 文风格看似朴实无华,实则显示了深厚的学者风范和写作功力。
第三,本书配有珍贵老照片多幅(很多是极少见或未曾披露的),使 本书文图并茂、雅俗共赏,极富阅读和收藏价值。
成 都 旧 事
所以,本书不仅具有研究成都和四川历史的严谨学术性价值,也是 一本多角度了解成都和四川地方文化不可或缺的大众通俗性读物。
附带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本书是《四川旧事》的姊妹篇,也可称之 为续集或补充。成都是四川之一部,而四川为成都之所在,二者不可能 截然分清。之所以分为《四川旧事》和《成都旧事》二部,主要是为了 编排和篇幅安排上的方便。事实上,这两部书里的很多内容,都是很难 用地域上的成都和四川来区分开的,这点尤需提请读者们注意。
成都城墙历代修建到完全拆毁
一、成都城池的简要历史
最早何人、何时在成都开国建都?
那历史太遥远,我们如今只大致晓得:距今约 3500 年的夏商时代, 古蜀国建立并延续了约 1500 年,前后有蚕丛、柏灌、鱼凫、杜宇、开明
等王朝。
大约在 2500 年前,开明九世的臣民们身披兽皮、麻片,赶着牛羊, 在乘坐牛车的蜀王带领下,“呜呀、呜呀”吹响苍凉的牛号角,把都城从
广都樊乡(即今双流华阳一带),迁到成都。 ①
公元前 316 年秋,秦惠王派张仪、司马错、都尉墨率大军从石牛道 南下伐蜀,历时 300 多年的蜀国烟消灰灭。公元前 311 年,张仪、张若
在成都筑墙建城,城墙周长 12 里、高 7 丈。 ②
成都的建城史由此开启,距今已 2300 多年。
公元 876 年,西川节度使高骈征调工匠十余万,扩筑新城罗城;罗 城周长 25 里,加上外围瓮城共 33 里,城墙高 2 丈 6 尺。高骈又从城西 北角新开辟一条河道(即现在的府河),在现今合江亭处与南河汇合,形
成两河抱城的格局。
明末清初,四川遭遇战乱,整座成都城成了巨大野生动物园。清人
005
大 城 城 池 篇
王培荀记录:“草木蔽寒,麇鹿豺虎,纵横民舍,官署不可复识。各官栖
于城楼,兵则射猎于城内。蜀王府野兽聚集,二三年间捕获未尽。”③
康熙六年(1667),汉军镶蓝旗人张德地任四川巡抚,和众官员共同 捐资简单重修城墙。康熙五十七年(1718), 再次修建成都城。雍正五年
(1727),四川巡抚宪德又补修一次。 ④
乾隆四十八年(1783)四月初一,成都发生了一场大火。四川总督 福康安“奏请发帑银六十万两彻底重修”成都城。历时两年多修整好的 大城十分巍峨: 周长二十二里八分,垛口有八千一百二十二个; 城墙高三 丈,墙根有石条三层,上有城墙砖八十一层,城楼顶高五丈;城墙厚一 丈八尺……远望城墙垛口,有如锯齿,十分雄伟。四门城楼皆五楹二层,
即所谓八角楼。 ⑤
成都城修好后,按水克火的五行学说重新命名城楼,且悬有巨大黑
漆横匾:
东边城门叫“迎晖门”,东城楼题名为“溥济楼”;南边城门叫“江 桥门”,南城楼题名为“浣溪楼”;西边城门叫“清远门”,西城楼题名
为“江源楼”;北边城门叫“大安门”,城楼题名为“涵泽楼”。
四个城门上的城楼名字,偏旁都从水。其中寓意,一是表明成都是 因水而生的城市,二是希望能够厌伏火灾。戏剧的是,就在福康安重修 成都城第二年的四月初一,城中又失火了: 火灾由三义庙烧起,延烧一千 余家。杨燮《锦城竹枝词》注解说:“乾隆四十九年四月初一日,城中失 火,延烧至大半城,说者谓作城时,将有三点水的匾额取下,即遭此厄,
理或然也。”⑥
成都有在城墙上遍植芙蓉花的历史。宋朝人赵抃撰《成都古今记》
006
成 都 旧 事
描述:“孟蜀后主(按:即孟昶)于成都城上遍种芙蓉。每至秋,四十里
如锦绣,高下相照,因名锦城。”
贵州黔西人李世杰(1716— 1794),继福康安任四川总督,为“复 五代之旧,符锦城之名”,命令官民“遍种芙蓉,且间以桃柳”。他专门 写《成都种芙蓉碑记》说: 绿化后的成都“葱葱郁郁蔚为茂林……春秋之
季望若画图”,而且可防城墙“风雨之飘摇,冰霜之剥蚀”。
清嘉庆年间的杨燮,写竹枝词赞叹:“一扬二益古名都,禁得车尘半
点无。四十里城花作郭,芙蓉围绕几千株。”⑦
这是成都简称“蓉城”“锦城”的来源。1983 年,成都市正式将芙
蓉花定为市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