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帮凶:全二册
》
售價:NT$
407.0
《
红楼游园一步一景:详解红楼梦中的园林和建筑 配有人物关系图 赠送大观园全景图 精美书签
》
售價:NT$
407.0
《
挣扎中的决断:竹内好传
》
售價:NT$
418.0
《
关羽大传
》
售價:NT$
449.0
《
一个人的勇气
》
售價:NT$
305.0
《
空气炸锅懒人食谱
》
售價:NT$
254.0
《
大学问·命若朝霜:《红楼梦》里的法律、社会与女性
》
售價:NT$
403.0
《
维京人新史:从斯堪的纳维亚到丝绸之路
》
售價:NT$
454.0
|
編輯推薦: |
本书是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新时代‘中国故事’思想赋能财经应用型高校课程思政研究”出版物。
|
內容簡介: |
本书旨在研究财经应用高校课程中的思政教育问题。我们将探讨如何将思政教育与财经应用相结合,培养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的财经应用人才。我们将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探索有效的思政教育模式和实践路径。本书将充分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结合实际案例和经验,提出一些创新性的思想和观点。我们希望通过这些研究成果,为高校财经应用课程的思政教育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和指导,帮助高校教育工作者更好地开展思政教育工作,培养出更多优秀的财经应用人才。
|
關於作者: |
李苗苗(1988-),女,汉族,籍贯河北深州。现为河北金融学院人文艺术教育教学部教师,副教授。2017年毕业于南开大学文学院,获文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中外文艺理论研究和高校课程思政教育研究,曾主持2项省部级科研课题,主要参与多项省级教改课题,曾在《明清小说研究》、《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中学政治教学参考》等CSSCI来源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数篇。
|
目錄:
|
第一章 我国高等财经教育的发展历程 1
第一节 1978年以前:高等财经教育的调整与缓慢发展 3
一、 1949—1957年:教学改革和院系调整 3
二、 1958—1965年:教育规模大起大落 5
三、1966—1976年:十年挫折 6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高等财经教育进入发展新阶段 7
一、 1977—1997年:全面恢复 7
二、1998年以来:蓬勃发展 9
三、我国高等财经教育发展新常态提出的新要求 12
四、我国高等财经教育发展历程给我们的启示 17
第二章 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形成与研究现状 29
第一节 新中国课程思政理念的形成31
一、从政治到思想政治教育 32
二、从思想政治工作到德育、学科德育 34
三、从学科德育到课程思政 38
第二节 关于课程思政问题的研究综述 42
一、聚焦课程思政的深刻内涵和育人功能 44
二、探讨课程思政的构建策略 51
三、研究比较他国类似的教育实践活动 60
四、研究述评 63
第三章 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当代价值与问题辨析 67
第一节 课程思政的内涵界定与当代价值 69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界定 69
二、课程思政的当代价值 73
第二节 科学把握与课程思政相关的几个概念 77
一、课程思政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系辨析 77
二、课程思政与学科德育的关系辨析 79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与专业课的关系辨析 80
四、课程思政中教师作用的发挥与教学内容设计的关系辨析 82
第三节 新时代践行课程思政理念的重大意义 85
一、巩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85
二、有效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 87
三、回应培养时代新人的内在需要 89
第四章 当前课程思政在财经教育中的实践与现状分析 93
第一节 课程思政在财经教育中的部署与实践 95
一、党中央和*对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和工作要求 95
二、高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现状 98
第二节 课程思政工作在财经教育中推进取得的成效 104
一、课程思政工作推进的总体概况 104
二、课程思政工作的主要成效 106
第三节 财经教育中推进课程思政的主要困境110
一、在理念认知上有待进一步深化 111
二、在实施方案上有待进一步优化 112
三、在建设合力上有待进一步加强 114
第五章 财经教育中课程思政综合实施与深化推进方案设计 117
第一节 不断强化对课程思政工作的组织领导 119
一、加强高校党委统一领导,抓好统筹规划 120
二、成立课程思政研究中心专项咨询委员会,做好科学设计 121
三、设立课程思政教改推进办公室,强化项目实施 121
第二节 科学把握财经专业课程思政的工作原则 122
一、坚持顶层设计和试点培育相结合 122
二、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 123
三、坚持改革创新与遵循规律相结合 124
四、坚持教师引领与学生参与相结合 124
第三节 持续明确财经专业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 125
一、要在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 126
二、要在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 127
三、要在引导学生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 127
四、要在引导学生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 128
五、要在引导学生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 129
六、要在引导学生增强综合素养上下功夫 130
第四节 积极打造“三位一体”的财经专业课程体系 132
一、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核心课程作用 132
二、发挥通识课特色,将时代性与民族性有机结合 133
三、强化专业课育人导向,使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 134
第五节 不断优化财经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实施 136
一、教材编写 136
二、教学设计 137
三、评价反馈 147
第六节 大力推进教师队伍建设 150
一、提升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价值认同 151
二、提升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教学能力 152
第七节 深入思考财经专业课程思政的建设规律 152
一、深化对课程思政内涵的认识 153
二、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联动机制 153
三、加强课程思政的理论攻关 154
四、以“大思政”理念引领财经应用高校课程改革 155
第六章 财经应用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案例研究 159
第一节 财经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以财务管理学课程为例 161
一、课程思政教学理念与整体设计 161
二、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与方法创新 163
第二节 财经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以财政学课程为例166
一、财政学课程基本情况 166
二、财政学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167
三、财政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措施 170
第三节 财经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以经济法为例 177
一、经济法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 177
二、经济法课程思政建设的改进路径 179
第四节 财经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以金融学课程为例 182
一、金融学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82
二、金融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184
第五节 财经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以西方经济学为例 188
一、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188
二、西方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191
参考文献 196后记 197
|
內容試閱:
|
经济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财经应用作为经济领域的重要分支,在当今世界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财经应用不仅关乎个人的财富管理和投资决策,也涉及国家的经济发展和金融稳定。因此,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具备财经应用能力的人才。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2020年 5月,*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出了全面要求。然而,当前有关高校课程思政的学术研究与新时代赋予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际使命还存在一定差距。在这一背景下,系统论证课程思政作为专业性概念的内涵和研究现状,阐明课程思政的核心内涵,论证课程思政建设的逻辑机理,深入探索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可行性路径,具有重要意义。一、课程思政主题研究现状及趋势分析(一)国外研究现状 1.高校课程的意识形态属性研究国外高等教育研究领域对课程意识形态属性的研究,伴随着 20世纪 70年代以来的知识社会学和批判教育学两大学派而兴起。知识社会学集中阐述了高校课程的社会学属性。有学者将课程知识的选择和传递视为对现实社会文化规范的确认、传输、再生产过程 ①;也有学者提出课程知识本身即为社会产物,课程即社会产物的观点 ②等。批判教育学学者认为高校课程不仅是教育问题,而且是意识形态和政治问题 ③,对于课程具有思想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已经达成共识,但由于国外与国内在政治立场、价值观念、学情、教情方面存在差异,国外学者还未对课程思政问题进行集中探讨。 2.思政内容参与高校课程建设模式研究国外学者对思政内容参与高校课程建设模式的研究始于 20世纪以来课程研制专业化的持续推进,产生了两种被广泛认同且实施的模式:一是课程研制目标模式,强调课程教学目标具体化,将传授思想、价值观点的规范性、正确性作为课程建设的核心标准之一 ④;二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建设模式,主张从学生的学情基础和需求出发,来构建课程及课程体系的思想、政治、价值观要素⑤。两种经典模式都集中探索了课程的思想性、政治性建设方案、规范和标准,但都受限于本土国情,目前还没有关于我国课程思政概念和建设经验方面的研究。(二)国内研究现状 1.高校课程思政概念研究国内学界对课程思政概念的研究源于 20世纪 50年代的课程“颜色”问题大讨论,经历了“红与专”问题讨论、课程思政属性的再确认、新时代课程思 ①[英]丹尼斯·劳顿,等.课程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M].张渭城,环惜吾,黄明皖,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5:130. ②[澳]罗伯特 ·W.康奈尔.教育、社会公正与知识 [J].李复新,马小梅,译.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7(02):62.64. ③[美]迈克尔 ·W.阿普尔.意识形态与课程 [M].黄忠敬,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55. ④Bobbitt Franklin.The Curriculum[M].Boston:Hough.ton Miffin Company,1918:283. ⑤[美]迈克尔 ·W.阿普尔.文化政治与教育 [M].阎光才,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6.政概念研究三个阶段。第一阶段, 1957年至 1965年,形成了课程教育应坚持又红又专、德才共育的指导思想和概念内涵。之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到课程思政教育的研究。第二阶段,起自改革开放以来的高等教育规模扩张,针对科学主义教育思想译介带来的课程专业性、技术性“拔高”而思政属性弱化的问题,很多学者否定对专业主义的片面理解,肯定高校课程建设应着力在思想教育方面,继承传统、借鉴经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协同发展 ①等,构成了对高校课程思政属性的再确认。第三阶段,围绕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系列文件精神开展的课程思政概念研究,厘清了课程思政的基本含义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校各门课程教学、各个育人环节之中 ②;提出了课程思政的核心意义在于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以达成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 ③;明确了课程思政的终极目标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④等观点。经三个阶段的研究,关于课程思政的内涵、价值、目标等,国内学界已经形成了较为明确的认识,却仍缺乏“从经验、政策到思想、理论”科学化、系统化的理论阐述。 2.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国内学界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研究热潮出现在 2017年,于 2021年达到高潮。课程思政建设研究的核心主题是“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 ⑤,有学者提出以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为建设起点的观点 ⑥;有学者指出将思政课程的内容、资源建设深挖移植至其他各类课程的建设思路 ⑦;还有很 ①赵麟斌.世纪之交我国高等师范教育的发展走向 [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1):140.142. ②闵辉.课程思政与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 [J].中国高等教育, 2017,(Z3):21.24. ③肖玥瑢.高校外语专业课程思政的探索实践 [J].中国高等教育, 2020(23):42.43. ④李红梅,付高言.伟大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 “四个自信 ”教育研究 [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22,42(01):134.138. ⑤邱仁富.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 [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20(06):9.14 90. ⑥韩宪洲.以课程思政推动立德树人的实践创新 [J].中国高等教育, 2019(23):12.14. ⑦卢黎歌,吴凯丽.课程思政中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挖掘的三重逻辑 [J].思想教育研究, 2020(05):74.78.多学者将课程思政作为教育教学新理念与自身专业课程建设相结合,设计某类专业 /通识课程的建设方案,如理工类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大学外语类课程思政建设、大学体育类课程思政建设等。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近来学者们提倡课程思政与专业人才培养相统一 ①,探索显性的课程教学与隐性的育人环节相统一 ②,研究课程实践与评价相统一 ③,有效促进了课程思政教育范式的改革。在此背景下,回归课程思政本质属性,以理论创新带动实践范式重构将成为未来课程思政研究的重要主题。(三)研究趋势分析学术界对高校课程思政概念内涵、理论价值和建设实践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对课程思政由专业化术语到专业性概念的理论逻辑问题及高校全部课程的思想性、政治性建设和教育实践范式重构问题的研究,受制于两个因素:一是缺乏从经验、政策到思想、理论的逻辑转化,尚未形成对课程思政属性和逻辑支撑的系统化理论论述;二是对课程政治性和学理性、价值性和知识性的融合和实践不到位,与思政课程步调不一致,尚未达到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程提出的“八个统一”的要求,尤其是高校的财经专业基础课程西方经济学对中国经济缺乏解释力,造成课程知识性和价值性脱节。因此,课程思政作为教育专业性概念的理论逻辑阐述及其逻辑下的课程可行性建设路径研究是未来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的趋势。课程思政作为新时代赋予高校教学育人的使命性、专业性概念,需要在新时代精神内涵和表述的逻辑赋能下完成理论和实践论证,且需要在该逻辑下扩充现实素材、数据库,在大数据技术赋能下完成路径探索。本研究受上述启发,更注重理论和实践互释互证,记录新时代中国故事,用新时代中国故事思想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逻辑赋能课程思政逻辑机理论 ①张大良.课程思政:新时期立德树人的根本遵循 [J].中国高等教育, 2021(01):5.9. ②徐飞,方亮.后现代主义视阈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意蕴 [J].北京教育(高教), 2022(01):58.60. ③许祥云,王佳佳.高校课程思政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基于 CIPP评价模式的理论框架 [J].高校教育管理, 2022,16(01):47.60.证,用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系列素材、数据、逻辑和科技赋能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究,以期构建合理的范式,为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参照。二、研究目标和内容(一)研究目标 1.在理论研究目标方面首先,将课程思政纳入新时代精神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逻辑下,论证课程思政从经验、政策术语到教育思想、理论的专业性概念转化,构成对课程思政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系统化、科学化阐述。其次,在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思想逻辑线索下,研究高校课程的意识形态属性及教育性、思政性生成方式,形成对课程思政属性和逻辑机理的系统化理论论述。 2.在实践研究目标方面首先,用新时代中国故事系统思想整合各类素材,建立综合数据库,借助大数据分析提取其中的知识性、教育性要点,构建课程思政建设和评价指标体系以指导实践。其次,以财经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例,探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和育人工作的协同开展,提出可行性路径,并设计初步实施方案,以期为新时代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借鉴。(二)研究内容 1.高校课程思政的提出过程和问题指向梳理查阅文献资料、研读政策文件,回顾高校课程思政提出、发展、完善的各个阶段,对其概念形成和创新发展路径做出全景式的历史描述。围绕课程思政的概念、范畴、命题、逻辑等理论要素,厘清其作为专门化术语的内部逻辑结构及主要问题指向。对课程思政作为教育专业性概念的系统化论证缺失和当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实践中的困境进行分析,对当前研究现状中暴露的问题给予正面回应,剖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2.新时代中国故事思想的理论逻辑研究对新时代中国故事的理论化成果、最新表述进行综合调研,深入其提出过程,研读《习近平用典》( 2015)、《习近平讲故事》( 2017)、《习近平讲党史故事》( 2021)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和“学习强国”等主流媒体平台的中国故事主题讨论。将新时代中国故事置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逻辑线索下,深度阐释其中的新时代中国精神的内涵、逻辑,及“人民至上”的逻辑线索,收集集中反映新时代中国精神内涵的中国故事,建立新时代中国故事数据库。 3.新时代中国精神要点提取及课程思政逻辑机理论述系统梳理新时代中国故事的理论逻辑,根据新时代中国精神发展脉络,按共时维度和历时维度对数据库资料进行筛选,提取新时代中国故事的主题和新时代中国精神的要点。将课程思政的核心逻辑,即课程对知识的价值导向和教育性逻辑,与新时代中国精神的要点对接,生成新时代课程的意识形态属性,作为课程思政的逻辑基点。在逻辑基点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填补课程思政概念论证缺失的问题,系统论述课程思政的逻辑机理。 4.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内容重点的模型建构通过对课程思政逻辑机理的论述,结合高校课程的特点和育人目标,在新时代中国故事数据库基础上构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内容重点的模型。经过文本编码,提取核心类属、类属、次类属等内容扎根理论研究过程,将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内容重点归纳为由“历史、人民、社会”等价值要素和“知识、能力、素质”等专业要素共同构成的系列线性结构。模型从内外因角度细化新时代中国精神的要点和课程思政的逻辑机理,模型内各线性结构对接新时代中国故事系列主题,可进一步分解为六大重点内容。统一线性结构中各要素间逐级递进的关系,对应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逻辑。 5.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机制和路径生成根据上述模型归纳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要点,即课程思政建设不能跨越“历史、人民、社会”等价值要素,不能将“知识、能力、素质”等专业要素空洞化,将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容重点,在新时代中国故事的叙述逻辑下继续整合,嵌入全球经济发展中的新时代中国精神,对接财经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生成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机制。总结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路径,借用数据库,将生成的建设机制、路径等制定为可复制推广的建设方案,为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借鉴。三、研究思路和重难点(一)研究思路新时代中国故事思想赋能下的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从以下三方面展开:首先,需要理论背景梳理,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和研读政策文件,从学理上梳理高校课程思政的提出过程和问题指向;其次,理论逻辑论述和模型构建,在新时代中国精神的指导下,通过对课程思政逻辑机理的论述,结合高校课程特点和育人目标,在新时代中国故事数据库基础上构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内容重点模型;*后,建设方案制定,借助模型,生成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机制,总结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路径,制定可复制推广的建设方案,为新时代财经应用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借鉴。(二)研究重难点 1.研究重点首先,高校课程思政逻辑机理论述是当前研究的重点。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逻辑下,提取新时代中国故事主题和新时代中国精神要点,将其与课程思政的核心逻辑对接,系统阐发课程思政的逻辑机理。其次,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内容重点的模型建构是实践领域研究的重点。围绕课程思政逻辑机理和财经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依据扎根理论构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内容重点的模型,将抽象的理论逻辑问题分解成直观的关系系统和线性结构。这是进一步提取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理论逻辑的基础,也是研究制定建设方案的关键枢纽。 2.研究难点首先,对数据库素材、资源的有效性甄别是本研究最大的难点。用新时代中国故事讲述个案和案例是一个十分庞杂的系统,其中的素材和资源对本研究主题的有效性需要进行细致的甄别。因此需要深挖这些素材背后的理论逻辑,结合当前高校课程思政研究的问题指向,进行反复甄别。其次,保证建设方案的可行性是实践研究中的难点。在理论逻辑下,借用模型和数据库生成的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机制、路径,制定的初步建设方案等,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检验其可行性。需要在高校教学育人一线经实践反复检验、调整,方可形成可复制推广的建设方案。四、研究预期效应第一,本研究预期被高校借鉴,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参考,为课程思政方案制定提供咨询建议。第二,本研究预期向教学改革和研究转化,为高校及各类教育研究所关于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研究提供理论支撑,积累数据资料,促进相关研究继续深化。第三,本研究预期被教育界参考,为教育界提供新时代思想参与人才培养的实用案例,为新时代中国精神、思想、理论传播和教育发展提供有益的支撑。五、研究价值本研究的实际价值在于为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和评价工作提供路径参照,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和育人工作协同开展提供方案和借鉴。首先,在系统思维下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所需的各类素材进行精细化、类属化的整合,并建立综合数据库,借助大数据分析提取其中具有知识性、教育性的要点,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为课程思政内容建设、教学设计及评价提供路径参照。在课程思政建设逻辑下,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者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有机融合,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研究“三全”育人方案。其次,将高校课程的思政教育与财经应用紧密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全面发展的机会。思政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财经观念和价值观。经济领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利益冲突和道德困境,学生需要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来引导自己的行为。思政教育可以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处理经济领域的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使他们在财经应用领域能够遵循道德规范,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思政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财经应用领域需要具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思政教育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提高他们在财经应用领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通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学生可以学习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业意识。思政教育还可以帮助学生拓宽视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财经应用涉及众多领域和学科,学生需要具备广泛的知识和综合能力来应对复杂的经济环境。思政教育可以通过开设跨学科课程,引导学生了解社会、了解世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跨学科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和机遇。综上所述,高校课程的思政教育与财经应用的紧密结合对于培养具备财经应用能力的人才至关重要。思政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财经观念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拓宽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样的综合发展将使学生在财经应用领域更具竞争力,为国家和社会的经济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本研究旨在研究高校财经应用课程中的思政教育问题,探讨如何将思政教育与财经应用课程相结合,培养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的财经应用人才。我们将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探索有效的思政教育模式和实践路径。本研究将充分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结合实际案例和经验,提出一些创新性的思想和观点。我们希望利用这些研究成果,为高校财经应用课程的思政教育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帮助高校教育工作者更有效地开展思政教育工作,并培养更多优秀的财经应用人才。*后,我们要感谢所有参与本著作研究的学者和教育工作者,以及支持我们工作的各方。希望我们的努力能够对高校财经应用课程的思政教育研究有所贡献,对培养更多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的财经应用人才有所助益。
第四节 财经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以金融学课程为例
一、金融学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金融学专业教学面对的是金融行业的未来从业人员,一方面应传授给学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另一方面教学中也需要承担德育的使命与责任。自课程思政理念提出以来,众多高校在金融学专业教学中已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金融学课程思政教学方式单一
目前大部分金融学课程教学过程中,价值引领的方式仍然主要依赖于说教和课堂举例等方式,教学方式较为单一。这种情况可能导致学生参与度较低,长期下来可能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影响他们对于正确价值导向的认同感。
此外,课程思政中实践环节的缺失也不利于学生消化吸收德育元素。如果学生只是通过认知层面的理解来接触思政元素,而没有亲身实践,他们就无法深刻理解正确价值导向在个人发展和社会经济健康运行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因此,需要加强课程思政中的实践环节,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体验和理解正确的价值导向。
(二)缺乏具有针对性的金融专业课程思政实践路径
目前,针对金融学专业的课程思政制度文件已经面向各专业课程进行了调整。金融行业的特性决定了从业人员需要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养和道德水平,因此金融学专业在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上有着独特的特质。金融学专业致力于培养优秀的金融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贡献。因此,在课程思政教学中,金融学专业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并将其与金融知识相结合。通过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的创新,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使他们在未来的金融工作中能够正确地处理利益关系,秉持正义和公平原则。
(三)缺乏在金融学专业课程群内部具备普适性的课程思政教学范式
由于缺乏在金融学专业课程群内部具备普适性的课程思政教学范式,导致金融学专业课程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受到教师的主观意愿、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等主观因素的影响较大,缺乏相关的实践指南和质量评价标准。
二、金融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一)打造代表性课程群
金融学专业课程思政的设计与规划应紧抓具有代表性的课程,既要紧抓理论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程,又要紧抓对实践能力要求较高、紧贴行业发展现状、注重学生国际视野拓展的专业核心课程。从金融学人才培养目标出发,依托于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以课程思政的主旨内涵为依据,重塑金融学专业课程思政的理念。
在金融学专业课程思政的设计中,可以以我国金融业发展的历史、金融业相关政策、金融市场稳定性、涉外金融活动、金融改革实践等为切入点,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个人职业道德、社会责任、家国情怀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五个维度,构建金融学专业课程思政目标框架。
首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金融学专业课程思政的基石。通过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学生可以理解金融活动的本质和规律,从而在实践中正确把握金融工作的方向。其次,个人职业道德是金融学专业课程思政的重要内容。金融从业人员需要具备高度的职业操守和道德素养,注重诚信、公正、勤奋等职业道德,以保障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第三,社会责任是金融学专业课程思政的核心价值观。学生应当认识到金融活动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关注社会公平正义,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推动金融服务的可持续发展。第四,家国情怀是金融学专业课程思政的重要内容之一。应当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引导学生关注国家经济发展,为国家金融事业的繁荣做出贡献。最后,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金融学专业课程思政的重要理念。学生应当具备开放的国际视野,关注全球金融发展,关注国际金融合作。
综上所述,金融学专业课程思政的设计与规划应该紧密结合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构建金融学专业课程思政目标框架,培养具有理论素养、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金融人才。
(二)多维融合,“德育”与“智育”并行
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应始终坚持“专业能力”和“德育育人”的双主线原则,并将二者深度融合,共同贯穿于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实施中。立足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金融学课程设计了一套专业思想政治育人目标体系,并将“德育”与“智育”二者有机融合,实现二者的同向同行。具体来说,对包括教学大纲、习题、教学课件、音视频资料、教学案例、实操任务等在内的教学资源都重新进行设计和调整,以融入德育元素。在优化教学手段方面,再造教学流程,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价值引领目标,科学选择教学手段,创新教学范式,不断探索和实践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金融学专业课程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专业能力、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的新一代金融人才,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通过以上努力,教师就能够成功地将德育元素融入专业课程中,实现专业技能和思政元素的同频共振。
(三)打造多元化课程思政教学实施范式
首先,为了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实现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需要提炼出金融学每门专业课程中与课程思政目标相关的强支撑元素。这些元素可以是与课程思政目标直接相关的知识点、理论框架或实践案例。在教学中,采用教师显性讲述的方式,明确强调和强化这些元素的价值引领属性,让学生充分意识到它们与课程思政目标的紧密联系。其次,对于那些对课程思政目标支撑强度较低的教学环节,可以采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通过优化教学案例和创新教学手段,将课程思政元素隐性地融入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中。例如,在讲解某个专业知识点时,可以引入相关的思政理论或实践案例,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触和理解课程思政的内容。再次,课程实践环节是培养学生思政素养的重要环节。教师可以通过科学设计实操任务,引导学生主动践行思政元素。例如,在课程实践中,可以设置一些与社会责任、职业素养或人类命运共同体相关的任务,让学生亲身实践并体验思政目标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最后,在课程思政教学结束后,师生可以共同进行反思和评价。教师可以从课程思政主动性、思想政治素质和课程思政教学能力三个维度进行反思,并改进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学生则可以通过各类实践活动成果,对课程思政目标的达成度进行客观评价和及时总结。这样的反思和评价过程有助于教师和学生共同提高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不断优化课程思政实施的方式、方法。
总之,通过以上措施和方法,可以形成一种高效实施课程思政的模式。这种模式既能够凸显和强化金融学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又能够将思政内容融入教学的方方面面,将课程思政的内容从认知层引申到实践层,最终达到培养学生思政素养的目标。
(四)科学创新,完善多角度课程思政效果评价机制
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审视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并及时反思改进薄弱环节对于提升德育育人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可以通过对课程思政效果的评估和反思,了解自己在思政教育方面的表现,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加以改进。这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还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学生的角度看,审视课程思政教学效果有助于学生充分理解金融学专业背景下正确的价值导向的主旨内涵,通过对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反思,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思想政治素养和道德水平,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同时,需要科学创新课程思政育人效果评价机制,准确把握课程思政的建设成效。
(五)构建金融学专业课程思政优秀案例库
在选定的代表性课程中,构建多维度、全过程的课程思政融入机制。具体实施路径可以采取横向拓展式,即以课程知识点为基础,从多个方面和角度融入思政元素,如社会热点、历史文化、道德价值等。例如,在讲解金融市场时,可以融入社会责任、诚信等元素,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在此基础上,可以选取思政元素融入度高、知识能力目标与价值塑造功能协同性强、价值引领效果好、普适性强的课程思政优秀案例,形成金融学专业课程思政优秀案例库。在构建金融学专业课程思政优秀案例库的基础上,这些案例可以以点带面,在其他财经类专业课程中推广,以提升财经类专业整体德育育人水平,更好地实现课程思政的教育目标,为社会培养更多有道德、有情怀、有扎实专业知识和良好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六)构建双重目标考核评价体系
为了保障课程思政与金融学课程教学融合的实施成效,需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双重目标考核评价体系。这个评价体系将对学生接受思政教育的效果与其在金融学课程上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与考核,旨在使学生获得金融学理论知识和相关专业技能,还能够提升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理解。在金融学课程的教学目标部分,除了设立专业目标,包括金融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目标外,还应科学地设置德育教育目标,作为德育部分考核的依据,以促进专业理论知识与德育教育双重目标的实现。金融学课程德育教育应着重考查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融会贯通。因此,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需要相辅相成,并且要充分考虑金融学知识与思政教育元素的科学融合。
过程性评价可以采用分组研讨、撰写报告及汇报展示等方式,根据学生对思政教育元素的理解和运用程度进行评价。而结果性评价可以通过期末考试来体现,但在考题设计方面需要注重金融学知识与思政教育元素的科学融合。建议采用开放式试题来考查学生在当前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下,在我国金融改革实践的背景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掌握、理解和实践情况。
通过对学生的金融学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与思政教育元素的理解与运用能力进行双重评价与考核,可以有效保障课程思政与金融学教学融合的实效。这样的评价体系将有助于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和正确价值观的金融学人才。
(七)提升德育技能,打造政治素养扎实的教师队伍
要实现课程思政与金融学教学的紧密融合,提升金融学教师队伍的德育教育技能至关重要。首先,高校应该注重加强金融学教师队伍的思政理论基础,确保他们具备扎实的思政理论功底。这可以通过开展专门的思政理论培训和学习活动来实现。其次,高校还应该积极整合教师队伍,将思政理论教师、金融学专业课程教师、辅导员、班导师、金融行业专家等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团队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学术交流、集体研讨的制度,让思政理论教师传授课程思政的经验和方法,辅导员和班导师分享学生的思想动态,金融学教师和金融行业专家分析和研究如何将思政教育与金融学专业知识的讲授科学地融合起来。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实现教师间的协作与互补,促进课程思政与金融学教学的有机结合。教师团队可以共同探讨如何将思政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融入金融学课程中,使学生在学习金融知识的同时,也能够接受思想道德的熏陶和教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