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本书译者,首先要感谢作者对中文译本给予的大力支持,以及为本书出版付出辛勤劳动的所有人。
法比安娜·于拉克(Fabienne Hulak)教授是我留法期间的博士生导师,她严谨的学术研究态度与丰富的临床经验给予了我巨大的影响。此书是她结合了数十年的教研与临床实践的工作经验,以法国精神分析学家雅克·拉康(Jacques Lacan)的理论及精神病学的理论研究为背景,探讨了精神病结构与临床治疗中艺术创造的作用。更确切地说,是对精神病人创造的文字与作品,以精神分析的角度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讨论。鉴于目前国内鲜有同类作品出现,因此萌生了翻译此书的想法。
“精神病”是一个通用术语,指的是精神障碍或异常的精神状态,患有精神病的人被称为“精神病患者”。1894年,弗洛伊德接受了精神病的概念,之后对精神病、神经症和倒错进行了区分。并在1909年至1911年期间,通过“自我分裂”的概念,即作为自我与现实之间的对立,发展了精神病理论。他将精神病定义为幻觉的重建,在此情形中,主体完全转向自己,切断了与现实的联系,剥夺了与他人的关系。在20世纪初,精神病问题再次成为了拉康理论的核心,最初开始于拉康在1932年的题为《偏执型精神病与人格的关系》的论文,一直到1966年的《书写》,在其中收录的文章《对任何可能的精神病治疗的一个初步问题》中进行了更深入的探讨。特别是,1955年到1956年开展的主题为《精神病》的讨论班,更是对精神病的概念化重新进行了梳理,甚至可以说是对弗洛伊德的概念进行了渐时式的彻底改变。比如,对于拉康而言,主体的存在受制于他对符号秩序原始感知的肯定。因此,作者在引入了精神病作品的相关问题之后,从第2章开始讨论精神病主体的问题,再到第6章,从症状学讨论精神病主体创作出的文字作品,进行了一系列的分析与探讨,使精神病的研究从症状现象学回归到了精神分析中无意识主体的结构学框架中。
毋庸置疑,读者们也许会感到艰涩难懂,但从中可以看出,作者遵循了拉康一贯的风格,即精神分析并不是一种现成的知识,而是一种引发读者反思并产生自己思想的方式,并且此方式带有每一个体的主体性风格。简单来说,获取知识的目的是为了产生个体独特性的“知识”。这也是精神分析的临床特色之一。
最后,我还想对中文翻译做出两点说明。(1)正如封面所示:La lettre et l?uvre dans la psychose,直译为《精神病(结构)中的文字与作品》,为了便于理解和更适合中文语境,与作者讨论后结合本书内容将题目意译为《精神病患者的艺术作品》。(2)关于文中拉康派精神分析术语的翻译。雅克·拉康创造了很多新造词,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参考了国内学界前辈的用法,对于有争议或从未翻译过的地方以译者注的方式进行了说明。由于拉康的理论艰涩难懂,并且国内目前只有少量的直接从其原文翻译的著作,还有一些作品是从英语转译而来的,再加上每个人理解的方式不同,造成了对其新造词理解的不同,进而对这些词语的翻译更是各有千秋。由于译者并非法语翻译专业,虽然学习精神分析十余年,但深感学识浅薄,对精神分析的理论和临床的理解有限,欢迎各位同人交流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