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跨界:蒂利希思想研究
》
售價:NT$
500.0
《
千万别喝南瓜汤(遵守规则绘本)
》
售價:NT$
203.0
《
大模型启示录
》
售價:NT$
510.0
《
东法西渐:19世纪前西方对中国法的记述与评价
》
售價:NT$
918.0
《
养育男孩:官方升级版
》
售價:NT$
230.0
《
小原流花道技法教程
》
售價:NT$
500.0
《
少女映像室 唯美人像摄影从入门到实战
》
售價:NT$
505.0
《
詹姆斯·伍德系列:不负责任的自我:论笑与小说(“美国图书评论奖”入围作品 当代重要文学批评家詹姆斯·伍德对“文学中的笑与喜剧”的精湛研究)
》
售價:NT$
398.0
|
編輯推薦: |
1.本书按照纵横两个维度,按时间顺序讲解了不同地域下人类战争的发展历程,从远古时代的人类冲突到20世纪美国内战,从古埃及的法老到马其顿的亚历山大,不同文化、不同时代的人类战争史,内容丰富、浩瀚。
2.本书全方位、多角度地讲解了人类战争中各式各样的武器系统、指挥方式、组织架构、战地工事、后勤保障、运输工具、战场通信、士兵的招募和训练、军兵种设置和战略战术等,既详细又全面。
3.书中还有海量的插图,插图全部选用19世纪维多利亚时代的艺术风格,生动形象。
4.对于一些关键的武器装备和排兵布阵方式,还做了专门的图文详解,让人一目了然,对于一些著名的军事家、发明家和典型战役,皆有着墨。5.文字部分由权威的战争史专家执笔,忠实记录了世界各地战术的重大变化,图画解说严谨权威,术语表深入浅出,帮助读者理解军事发展史,堪称战争学宝典。
|
內容簡介: |
本书按照纵横两个维度,全方位回顾了从远古时期的争斗到20世纪美国内战期间人类战争的历史,对各式各样的武器系统、指挥方式、组织架构、战地工事、后勤保障、运输工具、战场通信、士兵的招募和训练、军兵种设置和战略战术等,都做了详细考察。对于关键的武器装备和排兵布阵方式,还做了专门的图文详解,让人一目了然。对于著名的军事家、发明家和典型战役,皆有着墨。文字部分由权威专家执笔,语言简洁,言之有物。书中还有海量插图,作者以最直观的形式,向我们展示了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的军队和战士个体群像。
本书内容浩瀚而繁杂,涉及多种文化和各个时代,不过全篇采用19世纪的插图,保持了统一的风格。19世纪是现代学术体系肇始时期,本文插图正是那个时代学术先锋的作品。画家力争还原历史真实,但错漏之处仍不可避免,对此,文字作者一一进行了勘误补正。
全书文字结构清晰,图画解说严谨权威,术语表深入浅出,堪称战争学宝典。打开这本书,读者便可切身领略自上古时代至第一次真正意义的现代战争之间,人类战争演变和发展的历程。
|
關於作者: |
蒂姆·纽瓦克(Tim Newark)
曾任《军事画报》历史顾问,并参与多部纪录片的文本编写,如《二战群英暨武器录》(Heroes & Weapons of WW2)。 现为英国皇家邮政历史顾问战争史专家,著有《高地人》(Highlander,2010)、《战斗民族爱尔兰》(The Fighting Irish,2012)、《兵不厌诈》(Camouflage,2007)。
其他参编人员有马修·本内特(Matthew Bennett)、罗恩·菲尔德(Ron Field)和菲利普·海桑斯威特(Philip Haythornthwaite)。
|
目錄:
|
目录
引言
战争的演变
古代的战争
罗马及其敌人
中世纪战争
放眼世界
枪支革命
燧发枪时代
现代战争的开端
海战
武器和盔甲革命
武器
盔甲
时间表
术语表
参考书目
索引
撰稿人说明
图片出处
|
內容試閱:
|
引 言
两千多年前,军事学家兼哲学家孙武撰写了一部传世经典——《孙子兵法》。他在书中写道:“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根据形势的变化采取合适的战略战术,这确实是制敌取胜的关键。交战之时,蛮力并不是制胜因素,战斗者的机智、审时度势和创新能力才是真正的优势。天才军事家总是不惧劣势,屡出奇招,智胜对手。这种顽强的精神、灵活的策略,构成了《孙子兵法》的核心内容。
本书主要介绍战争的具体过程和相关规则——包括武装冲突中所有烦琐的细节,旨在揭示战争中各种要素的发展过程及其相互关系。本书考察了武器系统、指挥结构、后勤、组织、通讯、士兵的招募和训练、军队类型等战争要素,以及配置这些要素的方式方法。书中按时间顺序,介绍了战争的发展过程——始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冲突,止于美国南北战争。美国南北战争中,人们开始使用电报、铁甲战舰和蒸汽火车,这些装备其实只是工业革命的副产品,但是,军事历史学家据此得出结论,美国南北战争堪称第一次现代战争。美国南北战争期间,普通士兵也用上了步枪(rifle,即来复枪),步枪枪管内壁刻有膛线,其射程之远,射击精度之高,远胜前代。自然,这场战争无比惨烈,其伤亡率也创下了历史纪录。人类冲突自出现以来,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演变,最终在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发生质变,进入现代战争阶段。
人们研制武器,以攻克最先进最坚实的盔甲,而盔甲也一直在升级换代,以抵御新式武器。在人类科学发展史上,这种靠技术驱动的军备竞赛往往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军械制造师的聪明才智总是让我们啧啧称奇,历史上的兵器发明更让人叹为观止。本书介绍了历代能工巧匠研发并改进的诸多武器,它们不仅在军事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其中有些更是巧夺天工的神来之笔。不过,武器系统并非本书的全部内容。
新式武器的出现,催生了兵种的变革。战士必须有盔甲护体,以降低风险,避免伤亡,但防护也得有度,否则他就不能有效地使用武器发动进攻;此外,装备成本也是人们必须考虑的因素。比如,弓箭手不宜身披重甲,否则拉弓射箭的能力就会受影响。再者,战场上必须有成千上万的弓箭手协同作战才具有杀伤力,但是若为这些人都配备最高档的全副铠甲,那开销就太大了,根本不现实。弓箭手这一兵种的优势是轻盈灵活,对士兵要求不高,可以从普通人中招募。相比之下,骑兵属于突击兵种,突击冲锋就是他们最重要的战术。他们需要重装铠甲护体,除了胯下坐骑之外,还应该额外准备战马,以防意外。骑兵是昂贵的兵种,只能从社会上富有的阶层中招募,因为他们必须财力雄厚,才能自行购置装备。所有的军队都由轻装和重装兵种混合而成,面对不同战况,他们要采用不同的战术,发挥各自优势,方能制敌取胜。
所谓战术,指的是交战之时军力和装备部署之术。历史上的名将要么能改变传统战术,大胆布局,推陈出新;要么能因地制宜,灵活调整战术,出奇制胜。为帮助读者理解军事发展史,本书忠实记录了世界各地战术的重大变化,比如在古埃及和近东,马拉战车亮相,堪称军事技术史上的革命;后来,骑兵出现在战场上,再次丰富了作战方式,弓骑兵时代来临。我们发现,东方人往往采用灵活机动的战术;相比之下,西方人则更依赖绝对力量,更愿意在正面冲突中一决胜负,亚历山大大帝的长枪方阵和罗马军团都是典型例证。
当然,战术创新也只是战争史中的一个环节。18世纪普鲁士军事理论家卡尔·冯·克劳塞维茨(Carl von Clausewitz)将战争定义为“暴力的艺术”,并认为它“旨在强迫对手满足我们的意愿”。人们往往通过赢得一系列战役达到这一目的。除此之外,攻城也是战争的一种重要表现(其实,在战争史上,攻城战次数可能超过野战次数)。中国自古就有“攻城略地”一说,因为扩大地盘能取得战略优势。战略有别于战术,它是为实现全盘目标而制定的计划。比如,如果大军能够占领君士坦丁堡,就能获得达达尼尔海峡和博斯普鲁斯海峡附近贸易路线的军事控制权,打通黑海至地中海的航道。至于围攻君士坦丁堡的具体方式(使用大炮或攻城器械发起进攻;搭云梯翻过墙头;或是连续数月围城,拖垮城内守军),则属于战术范畴。我们会在正文中详细介绍攻城战。
全球军事发展的契机和速度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地理位置、气候、文化和自然资源等。为体现这些影响,我们在编撰此书时,除年代顺序外,还有横向主题方面的考虑。第一篇“战争的演变”简要介绍技术和战术发展过程;第二篇“武器和盔甲革命”则用大量翔实的细节,展示武器发展史。
本书内容繁杂,涉及多种文化和各个时代,但是全书采用19世纪的插图,保持了统一的风格。19世纪是现代学术体系肇始时期,本书插图正是那个时代学术先锋的作品。这位维多利亚时代的艺术家难免在创作过程中自由发挥,但是总体而言,他终是努力还原历史真实的。而且他的画作生动形象,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此外,画家对古代军事技术的理解难免有误,本书编著人员一一指出了疏漏之处,并参照当今通行的权威学说,勘误补正。细心的读者会发现这类修正的可堪玩味之处。
古代的战争
公元前3000—前323年
本章介绍自文明拂晓到亚历山大大帝去世大约3000年间,战争的演变历程。传统观点认为,人类历史上首个相对成熟的文明大约出现在公元前3000年,但那时的人们已经历经无数次战争,所以我们有必要探讨一下战争的起源。
我们通过观察大猩猩—两个小群体的大猩猩发生冲突,一方会袭击另一方的成员—不难推知人类战争的大致原型。但是,这种斗争不会导致不同群体之间有组织的冲突。人类这一物种发展到部落阶段时,其组织能力远远超过大猩猩。部落是亲族团体联盟,不仅靠亲缘关系维系,而且带有共同的族群标记,比如语言、风俗、符号和艺术风格等。在其他动物中,只有近亲组成的小团体成员才会相互合作,共同行动;但是人类部落能够发起成千上万人参与的有组织的冲突。在智人的认知能力足以创造族群标记时,部落战争可能就随之出现了。考古发现表明,在大约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创造力爆发,视觉艺术空前繁荣。显然,那时人类的认知水平已经发展到高级阶段。换言之,部落战争起源于旧石器时代晚期—这还是最保守的估计。自那以后,人类群体不断发展壮大,各群体之间的冲突成为常态—这种冲突也是引起文化变革的重要因素。
复杂社会的兴起并未改变战争的基本模式,但是和部落社会相比,组织者可以调动更多资源投入战争。不同的兵种逐次登场:青铜时代后期(约公元前1650年),马拉战车投入使用,士兵能够借助战车作战;铁器时代早期(约公元前1000年),纪律严明的步兵、首批骑兵、首批有效的攻城装备出现,战士开始尝试使用多种武器联合作战。公元前7世纪,希腊将领麾下出现重装步兵。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重装骑兵出现,大型投石机也隆重登场。亚历山大大帝的军队吸收了所有上述元素,形成了无与伦比的军力。自那以后直至火药时期,战争这一军事机器并未经历重大革新。_x005f
战争中的古埃及,公元前3000—前1000年
古王国时期和中王国时期
古代埃及历史经历了30多个王朝。如今,文化专家将埃及古代史大致分为三个时期,即古王国、中王国和新王国,三个王国中间隔着过渡时期。也就是说,三个主要时期之间出现过群雄割据的现象。古王国自第三王朝开始,终于第六王朝(公元前2686—前2181年),是金字塔时代,也是埃及文明奠基阶段。第一个过渡时期始于公元前2181年,终于公元前2040年。在中王国时期(第十一、十二王朝,公元前2040—前1786年),埃及恢复法老制。在古王国时期,埃及仅有一支常备军—王家卫队。到了中王国时期,更正规的军事组织应运而生,国王还偶尔率军侵袭黎凡特地区。
盾牌
埃及盾框架为木质,表面用牛皮绷紧,顶部往往收窄(左)。士兵可以将盾牌挎在背上,双手能自由活动(右)。
努比亚人
努比亚(今埃及和苏丹交界处)位于尼罗河上游,埃及人称之为“库什”(Kush)。努比亚历史悠久,几乎与埃及同时成立统一王国,它的文明独具特色,但也深受埃及文明的影响。埃及人和努比亚人有密切的商业联系,贸易商品多种多样,有象牙、黄金、鸵鸟羽毛、猎豹毛皮等各种非洲特产。两国间也频繁发生军事冲突—双方可能都想夺取贸易路线的控制权。在左边这幅画中,国王乘牛车出行,远处的金字塔低矮狭小,具有显著的努比亚风格。图中还有国王的侍从和一位文士。此外,努比亚人使用埃及象形文字。
战棍
古王国时期的武器大多由石头制成,到中王国时期,青铜武器才逐渐普及。近身对战时,士兵常常使用矛和战棍(带石锤的短棍)这两种武器。
斧
中王国时期,斧取代战棍成为常用武器,但是战棍依然用于仪式典礼。
刀
左边三把都是克赫帕什镰形刀(埃及人称之为“khop-esh”),长约46厘米;右边则是逐步取代镰形刀的直刃刀。
法老杀敌
法老大败敌军是埃及艺术品的常见主题。左图中法老手持战棍,正神勇杀敌,其敌人为努比亚人。右图中,法老一手揪住三人的头发,准备处决他们,这三人分别是努比亚人、柏柏尔人和叙利亚人。
努比亚武器
努比亚的战棍、匕首、矛、弓与埃及武器极其相似。努比亚弓属单体弓,由一根木头制成,有效射程约60米。努比亚许多弓箭手会作为雇佣兵在法老军队中服役。
手执武器
·斧
·匕首
·战棍
·矛
·刀
投掷/射击武器
·弓
防御装备
·盾
服装
武士
·努比亚弓箭手
军事理念和战术
战地工事和运输工具
·牛拉战车
新王国时期:战术和技术
在漫长的第三次过渡期内,尼罗河三角洲被来自亚洲的外族侵占,埃及人称入侵者为“喜克索斯人”。公元前16世纪,底比斯的统治者再次统一埃及。此时的埃及已经不是昔日绚烂多彩的独立王国,它成了强大的帝国,统治努比亚全境以及黎凡特大部分地区。新王国时期,埃及国力强盛,技术发达,文明璀璨。此时,埃及拥有庞大的常备军,战车兵更是其中的精英。大约公元前1650年,小亚细亚半岛上出现了由两匹战马拉动的轻型战车,而喜克索斯人把这项发明带到了埃及。青铜时代晚期(公元前1550—前1069年),数个国家之间建立了持续的外交联系—现代人所说的国际关系那时已经萌芽。
参见:
古王国时期和中王国时期,第14—15页;
法老亲征
青铜时代晚期出现了一种独特的战争形式:武士乘坐马拉战车,用复合弓向敌人放箭,除此之外,并无其他有效的进攻方式。战斗过程中,步兵可能无用武之地,仅起到看守军营和城墙的作用。下图描绘的就是这样一支典型队伍,尽管阵形松散,而且士兵的装备也各不相同(分别为矛、斧、战棍、克赫帕什镰形刀和单体弓),但这可能是历史状况的真实反映。
新王国的宫廷大臣
新王国时期,埃及成为高度军事化的帝国。新的贵族武士阶层崛起,军事精英,尤其是战车指挥官,屡屡取代传统的文士精英,成为法老的首席顾问。
新王国的法老
图中有一位法老和一名军官。新王国时期,法老的形象变得英勇威武。在古王国和中王国时期的艺术作品中,法老被刻画成仁慈的神,姿态安宁闲适。但是新王国时期,法老往往以引弓射箭的马车武士形象出现在艺术品中(参见第19页)。
手执武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