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十一年夏至
》
售價:NT$
347.0
《
如何打造成功的商业赛事
》
售價:NT$
407.0
《
万千教育学前·透视学前儿童的发展:解析幼儿教师常问的那些问题
》
售價:NT$
265.0
《
慈悲与玫瑰
》
售價:NT$
398.0
《
启蒙的辩证:哲学的片简(法兰克福学派哲学经典,批判理论重要文本)
》
售價:NT$
347.0
《
心跳重置
》
售價:NT$
269.0
《
云中记
》
售價:NT$
347.0
《
中国古代妇女生活(中国古代生活丛书)
》
售價:NT$
214.0
|
編輯推薦: |
捕捉“有效失败”,培育学生创新素养
失败是创新的常态,与创新过程相伴随。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发生失败的情况,如失败的作业、失败的课堂、失败的活动,等等。教师应该怎么做,才能让这些失败成为培育学生创新素养、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资源?
本书呈现了一线教师的实践智慧,他们能够正视失败,发掘失败的教育价值,将失败转化为有效失败,引导学生产生创新思维与行为。希望通过阅读本书,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能够更加包容失败、善用失败,为学生营造接纳失败、鼓励创新的氛围。
|
內容簡介: |
创新过程中需要学生保有好奇心和坚韧性,也需要学校和教师正确对待学生的失败,对失败持有包容心和接纳度,将失败视为珍贵的教育资源,并作为创新素养培育的磨刀石,利用失败中产生的积极价值,或者通过设计恰当的失败情境,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品格。
本书由2023年“黄浦杯”长三角城市群“失败与创新”征文活动的部分获奖作品结集而成,分为四个篇章:“认知转变:创新思维如何生成”“课程开发:创新素养何以承载”“学科实践:课堂创新的无限可能”“边界打破:深层创新的意外选择”,呈现出不同的创新样态。
|
關於作者: |
汤林春,教育学博士,研究员,上海新优质学校研究所所长,《上海教育科研》杂志主编,教育 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管理专委会委员,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理事,中国教育学会管理学分会教育效能研究会副理事长,长三角城市群教育科研共同体秘书长,主要从事教育政策、学校发展、教育效能等研究。
“长三角教育科研丛书”,已出版了《智慧教师的50个创意》《教师成长的40个现场》《教育评价的30种新探索》《教改试验的30个样本》《教师读书的30种体验》《教育观念的20种解读》《关键教育事件20例》《教育活力的新视域》《教育现代化的微
视角》《温暖的教学》等,深受好评。
|
目錄:
|
前言
第一章 认知转变:创新思维如何生成
1.有效失败:思辨性阅读教学的创新底色
2.用心“思败”,十分钟也精彩——主题教育导入环节的情境设计与创新反思
3.自然角里的生机——利用“有效失败”培养幼儿创新思维的实践
4.公开课失败后,寻找“听”得见的数学思维
第二章 课程开发:创新素养何以承载
5.基于 PBL理念的校本课程开发的创新意义与失败学习——以“地域视野下的文学作品研读”为例
6.静候失败,安待创新——在历史剧创作中探索创新素养的培育路径
7.从“创伤”走向“创新”——“猴城记忆”文化体验课程建构的转型方式探究
第三章 学科实践:课堂创新的无限可能
8.棠棣同馨 突破与创新并茂——由“失败”引发的作文自改教学新路径的设计与实践
9.经历失败体验 创新微型实验——以氢氧化亚铁制备实验的微型化改进为例
10.从“信笔涂鸦”到“妙笔生花”——巧用一篇“失败”的习作激活创新写作思维
11.“有效失败”中的自我“焕新”——以高一语文戏剧节学习活动为例
12.“失败”的种子,开出别样的花
第四章 边界打破:深层创新的意外选择
13.打破边界的惊喜——从“她的历史”主题策展活动谈起
14.“这个第二名,来得好!”——一次跳绳比赛引发的创新教育之思
15.失败中孕育创新:一场拯救植物之旅
后记
|
內容試閱:
|
本次“黄浦杯”征文活动已是第二十届,由于是逢十,就具有特别的纪念意义。作为合作主办方,黄浦区教育局很想结合该区多年来开展的创新教育实验选择征文主题。众所周知,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素养培育和创新人才培养是教育的重要任务,但长期以来,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教育领域中有关创新素养与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并没有很好地落地。党的二十大着眼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两个大局,将创新、科技和人才发展战略统筹考虑,明确提出“着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要求,再次将创新素养培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的话题推到风口浪尖。因此,这个方向很符合当前的改革趋势。但只有方向还是不够的。长三角“黄浦杯”征文的主题,一方面要符合教育改革大势,引领改革方向,另一方面要接地气,具有实践性与可操作性,让普通中小学幼儿园的校(园)长、教师都有话可写。基于此,《上海教育科研》杂志编辑部的老师们与黄浦区教育局、黄浦区教育学院的领导、专家及部分上海市知名专家开了一个正式的策划会。同往届一样,起初大家在众多选题中难以取舍,只好先搁置。后来,张肇丰副主编给我看了一篇浙江大学刘徽教授有关“有效失败”的文章,让我坚定了“失败与创新”的选题。征文主题确定后,不解者有之,赞成者有之,但总体而言,大家还是认同的。黄浦区教育学院院长奚晓晶女士用“惊诧、惊异、惊喜”三个词来描述自己的感受,我们权且借用一下来闸述本书的旨趣。
“惊诧”在于,在今天教育领域特别强调正面教育、鼓励教育和成功教育等理念的大背景下,似乎“失败”与教育无关,似乎“失败”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所以对将“失败”与“创新”联系起来就觉得十分意外。这大概反映了当今教育的一个侧面.那就是过分强调正面教育的价值,基本忽视挫折、失败的教育价值。固然,正面教育在引导正确方向、固化有效行为、树立学生自信心等方面有其优势,但许多研究也发现,学生往往能在反复试错中更深刻地理解知识的意义,更牢固地掌握实践技能,更好地形成意志品质。正面教育与挫折教育是教育的两面,都有其重要的育人价值,但今天人们似乎更忌讳谈失败与挫折。人们可能有一个比较堂皇的理由,那就是强调正面教育是为了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但必须追问的是,没有经历过挫折的心灵就健康了吗? 要知道,温室里的花朵往往是弱不禁风的。美国心理学家约瑟夫?布尔戈(Joseph Burgo)在《超越羞耻感:培养心理弹性,重塑自信》中写道:我们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承认自己的错误,而不苛待自己,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并努力在下次做出更好的选择。这样的人才能真正具有自尊与自信。
“惊异”在于,失败不仅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而且对于创新是不可或缺的。“失败”既锤炼创新所需要的坚韧品质,塑造创新精神,又是创新的必然过程,是创新的重要来源。今年四月,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 SpaceX 新一代可重复使用运输系统“星舰”进行首飞时,发生爆炸,任务失败,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但马斯克本人却坦然面对。当很多人悲观失望时,他反而认为这次失败的价值不小,因为他通过失败收集了许多珍贵的数据。这展现了他面对失败时的谦逊与勇气。大家对爱迪生创造发明的故事耳熟能详,如他在发明灯泡的过程中,试了 1000 多种灯丝,但都失败了。他的助手对他说,你已经失败了 1000 多次,希望渺茫,还是放弃吧。但他却说,现在收获不少,至少知道了这 1000 多种材料不能做灯丝。然后,他又反复尝试新的材料,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在试了 6000 多种材料后获得了成功,创造了灯泡这一造福全世界的新事物。1959 年,本田公司的小马力摩托车进入美国市场时,遭遇惨败。本田公司高层在分析日美的文化及环境差异后,迅速转换方向,生产适应美国环境与文化的新产品——高性能自行车,结果获得成功。本田公司创始人本田宗一郎曾说过,许多人梦想成功,其实成功只能通过反复的失败和反思才能得到,成功是你工作的 1%,而剩下的 99% 都是失败。为什么“失败”与创新相伴随呢?因为创新是一种突破常规,发现或产生某种新颖、独特、有价值的新事物、新思想的活动。突破常规,新颖的事物,意味着相对于创新者而言没有现成的经验与先例可资借鉴,只能靠自已反复探索与尝试。鉴于此,一个具有创新意义的成果的产生,并非一蹴而就,往往需要经历长期的点滴积累和曲折的探索过程,在有所发现、有所突破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完善和应用。因此,失败是创新的常态,与创新过程相伴随。“失败”不仅与“创新”关系密切,而且是创新的必经过程,创新不是要不要失败的问题,而是如何正视并利用失败。
“惊喜”在于,一旦确认了“失败”的价值,不但教学改革有了新路向,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思路也豁然开朗。需要注意的是,不是说“失败”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我们就要以“失败”为目的。事实上,我们不以“失败”为目的,也不以“失败”为荣,而是要通过对“失败”的转化,锤炼学生的精神品格,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形成更多的新思路,收获更多的新成果。对于创新素养培育而言,“失败”可以引发我们对育人方式变革的整体思考。在课程实施上,不是简单地传授结果性的知识,而是可以挖掘学科知识的生成过程,因为知识生成的本质就是知识的创新,无一不经过艰难的探索,对这一过程的理解,本身就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涵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也可以挖掘名人名家取得辉煌成就背后的故事,名人名家取得创新性成果的背后,必定经历过艰难挫折,这些内容无疑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绝佳养料。在教学实践上,不是传授标准答案,钳制学生的奇思妙想,而是要创造宽松的氛围,不要歧视学生的失败,不要忽视学生的失败,要将学生的失败当作珍贵的教育资源,让学生敢疑、能疑,让学生敢问、能问,让学生敢尝试、能尝试,让学生不怕失败、直面失败;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失败,引导学生反思失败,寻找改进的办法,产生新的思路,寻找新的路径,创造新的成果;要适当创造失败的机会,让学生在经历失败的过程中体验失败的情绪,找到走出困境的办法,养成不怕失败、敢于挑战的坚韧品格,让学生在经历失败的过程中,学会突破惯习,打开新思路,找到新法子,形成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在综合实践上,不是只有活动,没有探究,只有教师的忙碌,没有学生的参与,而是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学科实践、跨学科学实践和综合实践活动,放手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创新性地呈现问题解决的成果,让学生真实地参与进去,使他们获得真实的探索体验。在学校管理上,不是站在成人的角度进行管制,而是要改革评价制度,优化考试评价制度,不以成败论英雄,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创新态度、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作为观察点,引导学生形成创新的关键能力与铋备品格;要优化学校的环境氛围,在物质条件方面提供有利于学生创新的空间与时间,在文化上要形成有利于学生创新的价值观与制度,保护和引导学生的创新行为。
总体而言,一要营造正视失败、包容失败的氛围,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失败观,意识到失败是常态,失败并不可怕,关键是如何面对失败;二要促进失败的转化,如果出现了失败,不认真反思,不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不从失败中找到改进的办法,不能从失败中站起来,那失败就失去了教育意义,也不会产生创新的价值;三要适当创造失败的机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教学的需要主动设计失败场景,促进学生对知识形成更深刻的理解,引导学生产生创新思维与行为,应用得好,往往能获奇效。
事实上,本次征文活动刚开始时,我们多少有些不安。一方面,由于疫情,我们不能进行大范围辅导,对校(园)长和老师们能否准确把握这一选题心里没底;另一方面,我们也听到一些校(园)长反映,说本次征文题目比较难,破题不易。截稿后,我们确实发现有一些文章跑题了。评审中,专家们也挑出了不少质量不高的文章。但令我们惊喜的是,在收集到的征文中还是有不少精品力作,呈现在读者面前的 15 篇文章,就是从本次征文的 25 篇一等奖文章中精选出来的。这 15 篇文章涵盖了课程设计、教学改革、学科实践和管理探索等方面,涉及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等学段,既有经验总结,也有生动案例,具有一定代表性。这些文章带着实践的智慧、泥土的芬芳,是长三角的校(园)长和老师们的真实实践与真实体验。这有力地说明,“失败与创新”不是一个臆想的命题,而是有着厚实的实践基础,是教育的真实存在!本次征文只不过是把长期遥蔽这一现象的幕帘掀开了一角,让它显露了部分真容。期望以此为契机,引起大家的注意,并请有志者继续探索下去,逐步揭示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真谛.
也许,当人们能真正包容失败、正视失败、善用失败时,创新的春天才会真正到来。
汤林春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通教育研究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