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生活来来往往 别等来日方长 新版(伍佰:“讲好了这一辈子,再度重相逢。”别等,别遗憾!珍惜当下才是最好的解药)
》
售價:NT$
265.0
《
一个英国军事顾问眼中的二战
》
售價:NT$
1265.0
《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徐毓枬译本)(经济学名著译丛)
》
售價:NT$
306.0
《
瘦肝
》
售價:NT$
454.0
《
股票大作手回忆录
》
售價:NT$
254.0
《
秩序四千年:人类如何运用法律缔造文明
》
售價:NT$
704.0
《
民法典1000问
》
售價:NT$
454.0
《
国术健身 易筋经
》
售價:NT$
152.0
|
內容簡介: |
在历史和词源的复线叙事下,消费和审美本根同生,但在后来的社会历史中二者之间的关系逐渐发生裂变,消费的功利性、实用性和身体性与审美的非功利性、精神性和超越性形成了鲜明对比,但是在消费社会和审美泛化的双重语境下,二者之间重新相互趋近融通,消费的审美化和审美的消费化成为一种典型的“后回归”现象。本书在系统考察消费与审美之间历时性关系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二者共时性的当代关系,并提出一种消费美学的理念作为文化批评的新范式。该范式广泛适用于大众文化和日常生活现象的批判分析,本书择取商业文化和传媒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一步展现了其阐释效力以及独特的文化建构功能。
|
關於作者: |
李金正,哲学(美学)硕士,文学(文艺与传媒)博士,毕业于四川大学,顺从曹顺庆教授,现为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媒介技术哲学、传媒符号学和新媒体文艺学,已在《文艺理论研究》《现代传播》《出版发行研究》《山东社会科学》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出版(含合作编著)学术专著、教材4部,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等课题5项,兼任符号传播学会理事等多个学术职务。
|
目錄:
|
绪论
一背景与意义
二文献回顾
三构架与方法
上编理论探赜
第一章历史因缘
一从“本根同生”到“相煎何急”
二现代性与关系转型
三双螺旋结构
第二章范式融合
一动力机制
二多重耦合逻辑
第三章消费美学
一是与不是之间
二何为与何求
第四章审美资本主义批判
一后二元论
二“冷酷仙境”
三亲缘与互补
第五章艺术不会终结
一重审黑格尔
二消费社会与艺术复活
下编阐释实践
卷一商业文化
第一章生成语境
一诞生因缘
二境况与深描
第二章“物体系”
一本雅明“拱廊街计划”
二空间诗学
三物的展演
第三章主体经验
一狂欢与迷狂
二现代性体验
三建构的向度
第四章双视镜中的广告观想
一重审广告创意
二广告的旅行与变异
卷二传媒文化
第一章编辑主体
一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
二市场逻辑和审美逻辑
三个体主体和交互主体
第二章编辑理念
一词源钩沉
二神圣渊源
三历史流变
第三章编辑实践
一性状与表征
二过程性生产实践
三作品向人的生成
四日常生活结构性要素
第四章实体书店
一美学的救赎
二模型建构
参考文献
附录一文化批评及其选题策划分析
附录二作为广义艺术生产的编辑活动
后记
|
內容試閱:
|
序言 消费与审美的双行线:理论思脉、中西对话与文化批评的创新实践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科技的飞速发展以及文化的多元交融,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在这个百年未有的大变局之下,消费的观念和实践不再是仅仅满足于基本生存需要的单纯行为,更是一种文化表达、身份认同和审美经验的综合体现。另外,普通大众的审美方式也从传统的静观、精神、超越的维度过渡到非距离性、肉身性的感官刺激维度,审美的身体化和日常化带来了美学自身的革命。在这样的现实和学术语境下,《作为文化批评的消费美学》诞生了。本书的内容主要聚焦于深度发掘消费与审美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谱系,从而提出一种对大众文化和日常生活现象进行理论思考的新视角。
在国内堪称人文社科领域之显学的审美和文化政治经济学无疑为本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这一理论思脉可以追溯到马克思,其后的法兰克福学派、居伊·德波的景观社会和波德里亚的消费社会深刻揭示了现代性乃至后现代性语境下消费方式的变迁,尤其是符号消费、能指拜物教的提出,为消费向审美的趋近提供了重要的逻辑支撑。消费美学的另一个理论动因来自美学自身向“后美学”、“超美学”甚或“非美学”的后现代转变。这种转变在理论逻辑上几乎颠覆了美学传统,其解构性的学术探索使得整个美学研究为之一新,中外学界相继提出了身体美学、环境美学、生态美学、日常生活美学等理论化的观念学说,这也为消费美学的出场提供了语境性和学理性的铺垫。值得一提的还有国内学界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和“审美日常生活化”以及文艺学与文化研究之关系的大讨论。这场讨论的最终效果虽然未能尽如人意,但它促使研究者重新审视了审美、文化、艺术和文学的概念边界,以及美学和文艺学的学科边界,而消费美学正是波德里亚意义上边界“内爆”之后的产物。
这样看来,消费美学并非横空出世,其背后牵连着一个异常庞大的学理脉络,而本书在一定程度上正是这一脉络的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