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封建社会农民战争问题导论(光启文库)
》
售價:NT$
296.0
《
虚弱的反攻:开禧北伐
》
售價:NT$
429.0
《
泰山:一种中国信仰专论(法国汉学经典译丛)
》
售價:NT$
380.0
《
花外集斠箋
》
售價:NT$
704.0
《
有兽焉.8
》
售價:NT$
305.0
《
大学问·明清经济史讲稿
》
售價:NT$
330.0
《
中国国际法年刊(2023)
》
售價:NT$
539.0
《
实用对联大全
》
售價:NT$
225.0
|
內容簡介: |
《术语的解读:小说戏曲研究的视角与方法》一书收录谭帆先生长期以来撰写的有关小说戏曲术语研究的文章,凡二十篇,基本囊括了他对于术语研究的理论思考和对具体术语的考释 成果,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关小说文体术语研究的理论文章,二是有关小说戏曲学科或相关研究领域的术语考释文章,三是有关小说文体术语的考释文章,四是有关戏曲理 论范畴的考释文章,五是对金圣叹及《第六才子书西厢记》中相关术语的考释文章。“术语的解读”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在当下古代文学研究中已逐渐受到研究者的关注,但作为一个学 术领域,术语研究可谓方兴未艾,还有很大的学术增长空间。本书在视角与方法上为古代小说戏曲的术语研究提供了理论探讨。
|
關於作者: |
谭帆,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jiaoyu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小说、戏曲及中国文学批评。出版《中国古代小说文体史》《中国小说评点研 究》《金圣叹与中国戏曲批评》《中国古典戏剧理论史》《中国古代小说文体文法术语考释》等专著多种。
|
目錄:
|
谭帆教授访谈录(代序)
术语的解读:小说史研究的特殊理路
论中国古代小说文体研究的三个维度
论中国古代小说评点的术语系统
中国古典小说文法术语考论
“小说学”论纲
——兼谈20世纪中国古代小说理论批评研究
“俗文学”辨
——兼谈20世纪中国俗文学研究的逻辑进程
“叙事”语义源流考
——兼论中国古代小说的叙事传统
“小说话”辨正
——兼评黄霖先生编纂的《历代小说话》
“小说”考
“演义”考
“奇书”与“才子书”
——关于明末清初小说史上一种文化现象的解读
“教化”与“言情”:戏曲的功能
“寓言”:戏曲故事的本体观念
“奇”:传统的失落与世俗的皈依
“本色”新探
论金圣叹文学评点的三个关键词
释“心地体”:金圣叹评判戏曲人物的独特视角
释“三渐”:金圣叹的戏曲结构原则
参考书目
附录一试析古代文论理论术语的构造特征
附录二小说戏曲术语研究论著简目
后记
|
內容試閱:
|
谭帆教授访谈录(代序)
刘晓军孙超
刘晓军(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谭老师,我梳理了一下您的学术经历,发现其中有一条比较清晰的脉络,您的研究领域与关注对象一直在不断转移,然而前后之间却存在某种必然的联系,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比较严密的逻辑关系。比如说您最先关注的是古代文论,接下来却研究古代戏曲与戏曲批评,后来又关注古代小说与小说理论,再后来研究以古代小说戏曲为代表的俗文学。这样的研究道路是预先就设计好的吗?或者仅仅是某种巧合?
谭帆从古代文论研究到古代戏曲与戏曲批评研究,再到古代小说与小说批评研究,以及俗文学研究,我觉得谈不上“预先设计”,也不全是“机缘巧合”。我1979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1983年本科毕业后师从徐中玉教授和齐森华教授攻读硕士学位,专业是中国文学批评史。在当时的语境下,中国文学批评基本上等同于诗文批评,戏曲批评与小说批评还不怎么引人注目,至少没能像诗文批评那样成为主流。因此,刚开始时,我对古代文论比较有兴趣,写了一组有关古代文论的研究文章,后来都陆续发表了。如《刘勰与钟嵘文学批评方法的比较》(《学术月刊》1985年第4期)、《论我国古代文学批评的几种主要模式》(《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第4期)、《试析古代文论理论术语的构造特征》(《中州学刊》1985年第6期)、《关于比较诗学方法论的断想》(《文艺理论研究》1986年第2期)、《对古代文论研究思维的思索》(《文艺理论研究》1987年第2期)、《中国古代文论的两种情感观》(《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13辑,1988年)等。攻读硕士学位的后期,我选定了中国戏曲批评史作为研究方向,在齐森华教授指导下,以“金圣叹《第六才子书西厢记》研究”为硕士论文选题,完成了《金圣叹与中国戏曲批评》的书稿,该书1992年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同时与陆炜合作,在20世纪90年代初完成了《中国古典戏剧理论史》,该书1993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以1994年师从郭豫适教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为起点,我的研究领域转向了中国古代小说和小说批评,至今已有二十多年。在这期间,大约从2003年开始,我还试图将小说戏曲结合起来研究,以“俗文学”为观照视角,探究中国俗文学的发展脉络及其理论思想。现在看来,这个构想的确有点理想化,虽然也申报了课题并获得了资助,也发表了《“俗文学”辨——兼谈20世纪中国俗文学研究的逻辑进程》(《文学评论》2007年第1期)、《稗戏相异论——古典小说戏曲“叙事性”与“通俗性”辨析》(《文学遗产》2006年第4期)等数篇论文,但终因论题过大、不易把握而中辍。
刘晓军在古代文论研究中,您除了关注研究思维、研究方法等问题外,我注意到您很早就关注古代文论的理论术语等问题,这让我想起了您近十年以来对古代小说理论术语的研究。当时为什么对古代文论的理论术语产生兴趣?您后来研究古代小说的理论术语,是不是与这个话题有相当的关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