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情绪传染(当代西方社会心理学名著译丛)
》
售價:NT$
403.0
《
中国年画 1950-1990 THE NEW CHINA: NEW YEAR PICTURE 英文版
》
售價:NT$
1100.0
《
革命与反革命:社会文化视野下的民国政治(近世中国丛书)
》
售價:NT$
435.0
《
画楼:《北洋画报》忆旧(年轮丛书)
》
售價:NT$
1573.0
《
大国脊梁:漫画版
》
售價:NT$
374.0
《
跟着渤海小吏读历史:大唐气象(全三册)
》
售價:NT$
989.0
《
心智的构建:大脑如何创造我们的精神世界
》
售價:NT$
352.0
《
美国小史(揭秘“美国何以成为美国”,理解美国的经典入门读物)
》
售價:NT$
352.0
|
編輯推薦: |
编辑推荐:
1.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得主、《人世间》作者梁晓声感悟人生,寄语广大读者的心血力作
2.囊括其七十多年人生历程中对读书、教育、人性和生命的感悟,是其积淀一生的大智慧的结晶。于无常处知有情,于有情处知众生。
3.全书精选六十余篇佳作,是一部梁先生写给广大读者的生命沉思录。
4.随书赠送精美书签。
|
內容簡介: |
内容简介:
本书精心编选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得主、电视剧《人世间》原著作者、著名作家梁晓声评读书明理、训谆谆教导、论人性善恶和谈生命感悟方面的散文六十余篇。
作者用平实的笔法把自己七十多年对读书、教育、人性和生命的感悟娓娓道来。于无常处知有情,于有情处知众生。每一篇文字都饱含了作者对社会良知的叩问、对底层人民的悲悯、对人性善恶的剖析、对生命无常的敬畏以及对砥砺前行的中国青年的美好期许与祝福。
本书是文学大师梁晓声七十多年人生思想精华的集结,也是一部梁先生写给年轻人的生命沉思录。
|
關於作者: |
作者简介:
梁晓声,原名梁绍生,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49年生于哈尔滨市,现任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资深教授,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著有《人世间》《今夜有暴风雪》《雪城》《返城年代》《年轮》《知青》等作品数十部,多部作品被译介到海外。
2019年8月,梁晓声凭借作品《人世间》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2019年9月,其长篇小说《雪城》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
目錄:
|
目录
第一辑 最初的故乡是书籍
我爱读书
读报杂感
静好的时代
每一只手都是拿得动笔的
流响出疏桐—铁凝和她的剧本
日升日落寻常事—评漠宁的《把太阳支起来》
时间即“上帝”
我最初的故乡是书籍
论人和书的十种关系
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
读书与人生—在清华大学的演讲
翰墨:评读书明理
第二辑 做立体的中国人
论大学
论大学精神
关于情感教育
关于好人、坏人
关于真理与道理
纸篓该由谁来倒
走出高等幼稚园
做立体的中国人
教育是诗性的事业
为自己办一所大学
给自己的头脑几分尊重
电影是一个国家的明信片
中国故事—记我的学生俞德术和杨燕群
诲人:训谆谆教导
第三辑 人性的原点
论崇高
人性似水
沉默的墙
冰冷的理念
“理想”的误区
人生及其意义
我所站在的弧上
狡猾是一种冒险
眼为什么望向窗外
几个春节一段人生
只想当“小知识分子”
我们为什么如此倦怠
“手帕人生”上的小人儿
积极的人生不妨做减法
为什么我们对平凡的人生深怀恐惧
关于金钱与人生
—答湘乡市树人中学的学生朋友们
面相:论人性善恶
第四辑 生命的原乡
雾帆
蛾眉
老虾
鸳鸯劫
致老师
我心人心
禅及其他
灯前抒雪
残缺的坚卓
解剖我的心灵
敬读静好心灵
赏悦你的花季
关于蚁的杂感
关于蜂的杂感
飘扬起你青春的旗
小月河—紫薇桥
以生命为社会之烛的人
随想:谈生命感悟
|
內容試閱:
|
静好的时代
读书对人有什么好处呢?某些外国电影中每有这样的对话:就一人游说另一人参与某事,另一个问,对我有什么好处?事关好处,老外们喜欢直截了当。所谓好处,当然可以指精神上的。
……
那读书究竟对人有没有好处呢?我个人觉得,如果一个人自觉地摆正自己是人类一员的位置,就好回答。因为文字的产生开启了人类真正的历史,同时派生了传播知识思想和信仰的书籍。工具的发明只不过使人类比其他动物在进化的长征中跃进第一步,运用工具使人类的智商在生物链上独占鳌头。但是,如果没有书籍的引导,人类只不过是地球上智商最高,但也最狡猾、最凶残的动物。世界上没有其他动物像曾经的人类那样,以蚕食自己的同类为乐。地球上只有人吃人才载歌载舞。书籍是人类最早的上帝,教我们的祖先有所敬畏、忏悔和警戒。读书,世界读书节,是体现人类对书籍感恩的虔诚心。
为什么一个国家读书人口的多少也标志着该国的文明程度呢?因为读书不但需要闲暇的时间,同时需要人在那一时段有静好的心情。有些事人在不好的心情下也可以做,比如饮酒、吸烟、听音乐。有些事会使人产生好心情,但不见得是一种又沉静又良好的心情,甚至可能是一种失态、变态、庸俗的所谓好心情,比如集体的娱乐狂欢,比如成为动物斗场上的看客。对于人,只有一种事能使人处于沉静又良好的心情,沉静到往往可以长久地保持一种姿态,忘了时间,达到一种因为自己的心情沉静了,似乎整个世界都沉静下来的程度。找到一种内心里仿佛阳光普照,或者清泉凉凉流淌,或有炉火散发着中意的暖度。细细想来,这么一种又沉静又良好的时光,迄今为止,除了是读书的时光,几乎还是读书的时光。当然,指的是读好书。一个时代、一个社会将读书当成享受的人多了,证明它留给人的闲暇的时光是充足的,体现了高层面的人性化,同时证明人心较良好的状态是常态。失业者的闲暇时光也是有的,但如果长期失业,他们会因那样被闲暇而脾气暴躁,希望他享受读书时光的静好,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故读书人口多了,间接证明一个时代、
一个社会本身是静好的时代、静好的社会、静好的国家。反之反证。数字阅读的时代来临,是否意味着人类将会告别读书这一古老而良好的习惯呢?刚才我们听到陈超馆长以及你们都谈到这一种忧患啊。有人断言那是早晚的事,最快五十年后便成现实。我认为不会,起码一百年后还不会。一百年后的地球怎样呢?没谁说得准。为什么不会呢?因为人与书籍的亲情对于一部分读书人类而言,早已成为基因,成了DNA的一部分。小海龟一出壳就会朝向海边爬,有读书习惯的人类的后代,往往两三岁的时候就会本能地将带图带字的书籍往父母手中塞,小孩子与书籍的亲情是父母日常习惯示范的结果。一位母亲给自己的孩子读书上的好故事,永远是人类的美好式亲情。不管水平多高的朗读者的录音,起初都比不上坐在孩子身边的母亲捧书亲读。人长大以后一般不会牢记偎在妈妈怀里吃奶的细节,但听母亲给自己读书的温馨往往会成为终身的记忆。只要有携带读书基因的父母,人类的读书种子便会一代代繁衍不息,写书的人、出版者、发行者、图书馆工作人员,是为这样一些人类服务的。后一种人某一历史时期会少,但永不会绝种。数字书籍与纸质书籍并非前者灭后者的关系,而有时也应该是相得益彰的关系。
赏悦你的花季
没有学生时代的人生是遗憾的、缺失的人生。而中学时代,是人生花季的第一个“节气”。在这个“节气”里的男孩儿和女孩儿,如柳丝之乍绿;如花蕾之欲开;如蚌壳里的沙刚刚包裹上珠衣;如才淌到离泉眼不远的地方,却没形成溪流的山水;如火烧云,即使天上无风,也能不时变幻出美丽的想象……
小学是六年。从初一到高三,也是六年。然而与小学相比,人生的后六年,是质量多么不同的六年啊!男孩儿和女孩儿,朦朦胧胧地觉得,自己在某些方面像是大人了。“让我来吧,妈妈!”—当男孩儿的力气使自己的母亲惊讶时,他心里是多么自得啊。“爸爸,这件事我能理解。”—当女孩儿如是说,或者并不说,仅用眼睛表达她那份儿明白时,实际上她觉得,她仿佛已经能反过来安慰大人了。
而往往也确实如此。父母一经从是中学生的儿女那里获得到体恤,眼睛是会感动得发湿的。“女儿,你懂事了……”“儿子,你快成大人了……”小学生不太能听到父母对他们这么说。中学时代的男孩儿和女孩儿,对从父母眼里、心里、话里流露出来的期望,也由此变得相当敏感了。父母的期望,教师的期望,学业的压力,每每使处在中学时代这个“节气”里的男孩儿和女孩儿,不禁多了几许成长的烦恼。中学生一烦恼,是连上帝都会因而忧郁的,如果上帝存在的话……
没有这些烦恼多好呢?
但又哪儿有没有阴天的整个花季呢?
我觉得,中学生应该善于悦赏自己的“节气”。那些烦恼,那些困惑和迷惘,不也是自己这一“节气”的特征吗?知道米兰·昆德拉的那一本书吗?—《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没有责任的人生,其实也是认识不清自我存在价值的人生。当然也是并无多大意思的人生。中学时代的男孩儿和女孩儿,之所以与小学生不同,正在于他或她从自己所感到的那些烦恼、困惑、迷惘之中,渐悟着自己是中学生的那一份儿责任。它不必一定是优异的学习成绩,但它一定得有发奋的能动性。
如果连这一点都觉得是强加的,那么就将花季理解得未免太懈怠了。在花季里,百花争妍,那也是花儿向大自然证明着的一种自觉愿望啊!
中学时代,一切都应该变得有自觉性了。在这种自觉性的前提下,男孩儿和女孩儿请赏悦自己花季的第一个“节气”吧,包括这个“节气”里的霜和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