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亚马逊六页纸 如何高效开会、写作、完成工作
》
售價:NT$
349.0
《
世界巨变:严复的角色(王中江著作系列)
》
售價:NT$
500.0
《
塔西佗(全二册)(二十世纪人文译丛)
》
售價:NT$
1800.0
《
(棱镜精装人文译丛)思想的假死
》
售價:NT$
290.0
《
当代精神分析新论
》
售價:NT$
430.0
《
宋初三先生集(中国思想史资料丛刊)
》
售價:NT$
990.0
《
棕榈油的全球史 : 从奴隶船到购物篮
》
售價:NT$
440.0
《
简帛时代与早期中国思想世界(上下册)(王中江著作系列)
》
售價:NT$
1400.0
|
內容簡介: |
译者吴永熹定居美国之后,累积数年之功,对当今世界最活跃、也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众多一线作家进行访谈。一场场真诚纵深的对话,在作者的手上开刃,滋润熨帖又锋芒毕现。
奥尔罕·帕慕克、莉迪亚·戴维斯、萨尔曼·鲁西迪、科尔森·怀特黑德、哈维尔·马里亚斯、安·比蒂……面对这样一位来自中国的年轻采访者,这些大作家无一例外都表现出极大的诚恳、耐心、风度与智慧。写作能力并不是独立和空洞的技巧,而是作家人生际遇、心灵堂奥与精神渊薮的合集。十七场智识盛宴,在书房的方寸之间,在文学肌底与生命景深的交织下,作家们自然而然地谈论各自的写作习惯与方法、困惑的时刻、文坛秘辛甚至众多新时代议题,勾勒出葳蕤蓬勃的万千气象。
一句话语就是一个故事,一个灵魂就是一座殿堂。与十七位国际文学巨擘面对面,就是与文学世界面对面。
|
關於作者: |
吴永熹,作者,译者,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后赴美国华盛顿大学深造。毕业后曾就职于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并曾担任《新京报·书评周刊》记者、腾讯文化的海外记者。译作包括莉迪亚·戴维斯的《几乎没有记忆》《困扰种种》《不能与不会》、弗雷德·乌尔曼的《重逢》等,是国内最优秀的青年译者之一。近年定居纽约,完成大量与世界优秀作家的现场访谈。
|
目錄:
|
奥尔罕·帕慕克:伊斯坦布尔是我遭遇人性的地方 001
莉迪亚·戴维斯:碎片化的现实比完整的故事更有趣 015
埃德温·弗兰克:《斯通纳》让我们去追问什么是好的生活 039
科尔森·怀特黑德:在美国,种族主义是像瘟疫般的存在 059
哈维尔·马里亚斯:在莎士比亚的指引下 071
安·比蒂:写得越多,我就越不介意冒险 107
乔伊斯·卡罗尔·欧茨:我是一个“透明”的作家 121
保罗·奥斯特:我的所有写作都起源于一场可怕的意外 131
科伦·麦凯恩:爱尔兰人是通过说故事联系在一起的 157
乔纳森·弗兰岑:作家就是要走到最炙热的地方去 175
大卫·米切尔:作家永远要保持“杂食性”思考 197
理查德·福特:小说家就是带着同情去写重要的事 213
乔治·桑德斯:作家的工作就像“接生婆” 235
唐·德里罗:人们认为我是一个偏执的小说家,但我不是 247
A.S. 拜厄特:我们身处一个对性过分着迷的社会 267
E.L. 多克托罗:想要当一名好作家,你必须要有一种“越轨”的感觉 285
萨尔曼·鲁西迪:如果你听不到人物说话的声音,就不要动笔写作 305
后记 339
|
內容試閱:
|
奥尔罕·帕慕克:伊斯坦布尔是我遭遇人性的地方
对大部分中国读者来说,诺奖得主帕慕克与伊斯坦布尔这座城市难解难分。帕慕克的大部分小说讲述的都是这座城市的故事,包括我们熟悉的《我的名字叫红》《白色城堡》《黑书》,当然还有那本《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
帕慕克的新小说《我脑袋里的怪东西》,写的依然是他最熟悉的伊斯坦布尔。不过,小说的主人公不是他笔下常见的、徘徊在东西价值观之间的富裕阶层,而是一个出身低微的底层小贩。在这本500 多页的小说中,帕慕克透过底层小贩之眼,看伊斯坦布尔过去50 年间纷繁的社会变迁。
小说主人公麦夫鲁特出生于距伊斯坦布尔七百英里的贫穷乡村,十二岁时随父亲搬到伊斯坦布尔,开始了全新的人生旅程。他们是20 世纪70 年代伊斯坦布尔城市化移民大潮中的一员。和当时的许多乡村移居者一样,他们“扎根”伊斯坦布尔的方式是在市郊的荒山上非法建房,因为只要住进了一所房子,被从城市赶走的可能性就小了许多。于是,这些非法住房被用最便宜的材料,以最快的速度建了起来。这些常常一两天就草草盖起来的房子被称作“一夜屋”,在当时的伊斯坦布尔势如燎原。帕慕克用社会学家式的笔触写出了这些早期移民在伊斯坦布尔谋生、扎根的奋斗史。中国读者对这部分故事或许深有感触,因为我们有过同样的狂飙突进的城市化历程。
令人深感悲哀的是,就像所有初代移民一样,麦夫鲁特与他所生活的城市的关系是疏离的。伊斯坦布尔并不属于他,就像他抛在身后的乡村同样不属于他。在城市,他干过许多种营生—— 卖过钵扎(一种由小米发酵制成的含微量酒精的饮料)和酸奶,卖过彩票,卖过冰激凌,卖过鹰嘴豆饭—— 却从未发财致富。幸运之神似乎总是与他擦肩而过。然而,麦夫鲁特并不认为自己的人生是失败的。在社会飞速向前、身边人常常在欲望和野心中迷失的时代,麦夫鲁特却始终保持了善良与本真。
尽管没有获得财富,他却获得了妻女的爱(他和妻子戏剧化的爱情故事是小说的核心之一)。他在伊斯坦布尔夜晚的街头挑着担子贩卖一种古老过时的饮品,脑子里幻想着各式各样的 “怪东西”,结识了形形色色的人,勾起伊斯坦布尔人对逝去之物、对奥斯曼时代的乡愁。在帕慕克看来,麦夫鲁特这个人物就是他要讲述的故事,故事便是麦夫鲁特这个人物。帕慕克说,他想要让一个汲汲无名的底层人物身上拥有哈姆雷特般的人性光辉。
2006 年,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同年,帕慕克成为哥伦比亚大学的客座教授,此后便一直在纽约和伊斯坦布尔两个城市生活。因为约访时不在纽约,和帕慕克的采访便以邮件形式进行。令人惊喜的是,帕慕克的回复既有书面的精确,又有对话般的从容不迫,使人觉得如在目前。
吴永熹:《我脑袋里的怪东西》在你的书中很特别,它的主人公是一个街头小贩,而你之前的许多作品描写的都是和你一样的人,也就是伊斯坦布尔的中产阶级或中上阶层。这次为什么想写一个底层小贩? 去想象一个生活经验与你相去甚远的人,是否很有挑战?
帕慕克:小说要展现的不仅是作家本人的人生,还有他所生活的那个世界。小说不仅是自我表达,也是对他人的呈现与表达。事实上,小说的艺术正在于,你在书写和呈现他人之时,读起来却好像是在表达你自己。
就这本书而言,我一开始就计划写一个身处底层的人,我希望能展现他身上丰富的人性。开始写作后,小说越变越长。我做了大量研究,找了许多街头小贩聊天,从这些形形色色的人那里,我对伊斯坦布尔城市生活的肌理有了更深的了解。然后,就像一本狄更斯式的19 世纪小说一样,这本书也越来越长了。因为我想原汁原味地展现这些不同人物的个性,展现他们的语言色彩,所以这部分我用了第一人称来叙述。这些人中有酸奶小贩,有卖米的,有退休警察,有前黑帮成员,有收电费的,有卖羊肉串的,他们向我讲述了他们怎样在蛮荒时代建造了非法住宅,他们的营生,他们怎么在街边摆小吃摊,怎么逃开警察,还有他们骗人的小把戏什么的。他们的语言是这本小说很重要的一部分。
吴永熹:很多人认为《我脑袋里的怪东西》是一本温暖的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主人公麦夫鲁特这个角色。尽管麦夫鲁特的人生充满不幸,但他却总能保持乐观,他个性中纯真与正直的一面也十分感人。就这本书来说,你从一开始就知道麦夫鲁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吗?
帕慕克:在这本书里,人物就是故事,故事从根本上来说就是麦夫鲁特这个人物。麦夫鲁特是一个乐观、善良的人,但却并不天真。就像你说的,他是一个纯真的人,但这种纯真充满了戏剧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