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泰山:一种中国信仰专论(法国汉学经典译丛)
》
售價:NT$
380.0
《
花外集斠箋
》
售價:NT$
704.0
《
有兽焉.8
》
售價:NT$
305.0
《
大学问·明清经济史讲稿
》
售價:NT$
330.0
《
中国国际法年刊(2023)
》
售價:NT$
539.0
《
早点知道会幸福的那些事
》
售價:NT$
295.0
《
迈尔斯普通心理学
》
售價:NT$
760.0
《
古典的回響:溪客舊廬藏明清文人繪畫
》
售價:NT$
1990.0
|
編輯推薦: |
《唐诗印象》着眼现代读者群体,特别是青少年群体的知识水平与审美需求,使艺术的教化功能不着痕迹地得到强化。作者的学识、眼光不经意地在轻松舒缓的文风背后也得到较好体现。故而在灿若星辰的唐诗著述天地,以其朴素与平易自有可资浏览的价值。
——李翔凌(甘肃省诗词学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
《唐诗印象》以独特的切入角度、主题结构,用清新、隽永的文字,多角度,多侧面,堪称立体地勾勒出一个唐诗的诗艺世界,唐人的生命世界。作者把相关文学常识、历史典故、传统美德、人生际遇巧妙糅合在叙述与讲解的字里行间。春风化雨,好雨入夜,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将诗教、美育与文化传承融为生机盎然活力十足的一炉。
——李金云(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唐诗印象》以雅俗共赏的方式,为我们勾勒了唐诗的脉络,讲述了唐诗及诗人的故事,生动有趣,开拓眼界。既具有很强的文学性,也具有一定的学术性,是一本难得的普及和推广唐诗的优秀之作。相信本书的出版会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和欢迎。
——李冲锋(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副教授)
|
內容簡介: |
唐诗,是经典中的经典,是中华文化皇冠上的明珠。充分展示了古人无与伦比的艺术创造力,渗透着浓郁的人文意识,它体现着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它是魅力中国的根,是振兴民族的魂。
作者在教学过程中,找到了和学生们如何阐述唐诗、诗人、唐诗背后的历史典故中的平衡点,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融会贯通了唐诗的魅力、历史的传承。
这是一本适合青少年阅读的如何读懂唐诗、感受唐诗魅力的图书。能够在寓教于乐的同时,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让青少年感受到唐诗的魅力,了解中国人为何要读唐诗……
|
關於作者: |
李峰,字俊岩,甘肃省定西市人。汉语言文学学士,中学高级教师,甘肃省省级骨干教师,省中语会会员。教学功底扎实深厚,教学方法灵活创新,他钟情传统文化,倾心“诗意语文,丰盈课堂”,尤其擅长诗词教学和作文点拨。自编有《李峰教学设计精选》《俊岩中考作文20讲》,和学生完成《风弹柳弦》《一树梅花万首诗》《“我的江南”诗意创作》《最美古诗词散文改写》等作文案例。完成省级课题一项,多次获得省部级优质课竞赛、课件、教学设计一等奖,多篇论文发表于《考试教研》《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等省部级学术刊物。诗词朗诵《春江花月夜》获得教育 部一等奖。
|
目錄:
|
目?录
第一篇?盛世孕华章 001
第二篇?怀才叹不遇 023
第三篇?烽火燃陇原 047
第四篇?悠然见南山 077
第五篇?骊歌醉杨柳 115
第六篇?家书抵万金 141
第七篇?诗酒度年华 159
第八篇?友谊淡如水 189
第九篇?佳节倍思亲 205
第十篇?爱情传佳话 229
第十一篇?传奇幽明路 255
|
內容試閱:
|
我们为什么要读唐诗?
唐诗是经典中的经典,是中华文化皇冠上的明珠。充分展示了古人无与伦比的艺术创造力,渗透着浓郁的人文意识,它体现了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它是魅力中国的根,是民族精神的魂。
之所以喜欢唐诗,是因为我们喜欢高雅文明,乐观开朗、朝气蓬勃、健康向上;之所以喜欢唐诗,是因为我们不喜欢庸俗浅薄,无精打采、弱不禁风、郁郁寡欢。
唐朝的诗人是一群再也没有人能超越的天才,唐朝是一个再也没有办法超越的诗歌时代,唐诗是一座再也没有办法企及的高峰。唐诗是古代文化精英们对宇宙自然的独特观照,是对历史人生的深刻感悟,是他们情感生活的凝练体验,是他们思想智慧的萃取结晶。
唐诗在我们的骨子里,唐诗在我们的血液里,唐诗在我们的灵魂里,唐诗在我们的人格里。
唐诗里有知识,唐诗里有财富,唐诗里有智慧,唐诗里有力量,唐诗里有勇气,唐诗里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
含苞待放的青少年,口袋里可以没有巧克力,不可以没有唐诗;志存高远的中小学生,书包里可以没有卡通漫画,不可以没有唐诗。
中学生正处在记忆的黄金期,要记忆最经典的东西,最经典的东西莫过于唐诗;中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期,要学习最有价值的东西,最有价值的东西少不了唐诗。
“由诗入文是捷径”。如果你的语言不简练,请你读唐诗;如果你的思路打不开,请你读唐诗;如果你的想象力不丰富,请你读唐诗;如果你的创新能力不强,请你读唐诗;如果你的故事不吸引人,请你读唐诗;如果你的作文不生动,请你读唐诗;如果你的人生不精彩,请你读唐诗。
学唐诗可以审美、怡情、修心、悟道。想抒情咏志时读唐诗,想解读人生时读唐诗,想听精彩的故事时读唐诗,想看美丽的风景时读唐诗。想诗意生活时读唐诗,想增加生活的诗意时读唐诗,想提高生活的质量时读唐诗。
想提高学习成绩时读唐诗,想写好作文时读唐诗,想丰富自己的想象力时读唐诗,想让自己才华横溢、出口成章时读唐诗,想提高自己的素养气质时读唐诗,想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时读唐诗,想让自己魅力四射、光彩照人时读唐诗,想让自己志向远大、胸怀宽广时读唐诗,想让自己豁达豪放、乐观开朗时读唐诗。
读唐诗,是在为生命的天空涂抹彩霞;读唐诗,是在为生活的田园栽种鲜花;读唐诗,是在为学习的航船充电加油;读唐诗,是在为事业的大厦添砖加瓦。
第一篇 盛世孕华章
中国古典文学源远流长,先秦散文、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如大江奔腾一路高歌,振奋着中华儿女的血脉,传承着中华文明的精魂。最能代表中华民族文学的,是哪种文学样式呢?中国古典诗歌什么阶段的诗最好?为什么唐诗能够成为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最高峰呢?它好在哪里,后人是如何评价的?唐诗是怎样“发表”流传的?唐诗仅仅是上层文人的创作,还是民间也有“粉丝”“发烧友”?谜底一一为你揭开……
■神奇的影响
■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
中国有句老话“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明国人对唐诗的推崇。我们经常问孩子,你背了多少首唐诗?可见诵读唐诗是现代启蒙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细心一点儿的朋友还会有个小发现:只要小孩背的是诗,不管是唐诗还是宋诗,或者是别的朝代的诗,大人都会肯定,说你的唐诗背得真棒!宋诗也是唐诗吗?其实千百年来,人们一直习惯把一个朝代和一种文学体裁联系在一起称呼,比如先秦散文、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似乎告诉我们,在历史的某个拐弯处,文学也悄然演变,成为某朝某代的代言词,即使改朝换代了,后人依旧把当时的文学样式名称沿用下去。帝王将相虽然显赫一时,最终化为黄土一抔,被遗忘在某个角落——特别是唐朝,在将近三百年的时间里,有二十多位帝王,可是人们一提起这个朝代,记住的皇帝屈指可数,没有几个,但能说上名字的诗人,至少有几十位,而那些经典之作,卷卷藏着精魂,穿越漫漫长空,至今依然闪烁着熠熠光华。犹如寒山寺的钟声,余音袅袅,依然重复着永不改变的晨昏,唐朝的江枫渔火,早已走出隔世的诗行,敲打着今人的无眠。我呢,也正是从这样一个夜晚开始,敲击键盘,打开话匣子,为您讲述唐诗或诗唐的故事——
北宋王安石说过一句话:“世间好语言,已被老杜道尽;世间俗语言,已被乐天道尽。”“老杜”指杜甫,世界上的好句子,典雅优美的绝妙诗句,都被杜甫写完了;“乐天”是白乐天,就是白居易,他把通俗一点儿的好诗句写光了。作为宋代诗人的杰出代表,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觉得唐朝的诗人真的很了不起,几乎把所有的好句子都写光了。这话听起来有点儿夸张,甚至可以说是危言耸听——难道唐人挡住了我们前行的路,是不是我们后人无话可说呢?听了下面这个故事,你一定会跷起大拇指,为唐诗喝彩、点赞!
北宋初年有一个诗人,叫王禹偁,比较有名,但还比不上王安石。淳化二年(991年),庐州尼姑道安诬告著名文字学家徐铉。当时王禹偁担任大理评事,他为冤屈的徐铉辩解,直言抗疏,触怒了宋太宗,被贬为商州(今陕西省商县)团练副使。王禹偁从开封到商州,做了一个闲官。他家有一个小院子,种着一棵桃树和一棵杏树。春天到了,桃杏花开。那天夜里刮了一夜的大风,此情此景诗人可能会吟诵“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诗句。第二天早晨王禹偁起来时,桃花、杏花落了一地,只是他看到的景象要比孟浩然更惨:桃树、杏树的树枝都被风刮断了,但树枝上依然是繁花怒放,上面还有小鸟在歌唱。哎,这不正是“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吗?你看,这景象不正是被孟浩然写完了吗?你要再写,就和唐人重复了。不过王禹偁触景生情也写了一首诗:
两株桃杏映篱斜,妆点商州副使家。
何事春风容不得,和莺吹折数枝花。
为了押韵,“斜”读作xiá。此诗大意为:我是商州的一个副使,一个小官,家里本来就很寒碜,有一棵桃树和一棵杏树在篱笆旁斜斜地长着,有了这桃树、杏树的装点,就多了一点儿春光。为什么春风容不下我,故意把桃花、杏花吹落,连树枝都吹折了呢?
应该说,这是一首好诗。第一,树枝被风刮断了,花依然在树枝上怒放。他写的这种景象比较少见,内容独特,这是文学作品的价值所在。第二,拟人手法贯穿始终,从桃杏妆(装)点到春风不容,情感丰富,爱憎分明。第三,这首诗构思奇特,风本来是无意的,也没有意,而他说春风是有意欺负我,容不得我,故意把树枝刮断。
过了几天,王禹偁的儿子王嘉祐说:“父亲大人,你前几天写的那首诗,好像是从杜甫诗里偷来的。”
“这怎么可能呢?”王禹偁说,“我完全是自己独立创作的。”
儿子拿出一本杜甫的诗集,给父亲大人看。
果然,杜甫在成都草堂的时候,写过一首《绝句漫兴九首·其二》:
手种桃李非无主,野老墙低还似家。
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
“无主”就是没有主人,“野老”是指老百姓,可以理解为这是杜甫,因为他自号“少陵野老”。此诗大意为:我亲自在园子里种下桃树和李树,园墙再低再矮,毕竟也是我的家,别人不能随意来侵犯。晚上这春风欺负我,刮了一夜还不停歇,把我树上的树枝都吹折了,你没看那枝头上面还开着花吗?
这两首诗的题材、内容和句子都非常接近,但是王禹偁并没有抄杜甫的,他事先也不知道“老杜”有这样一首诗。是他看到自己家院子里的景色,自己创作的。听了儿子的话,王禹偁不但没有生气,反而非常高兴。他说:“想不到我的诗写得这么好,都赶上‘诗圣’杜甫了。”
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呢?正如王安石说的,“世间好语言,已被老杜道尽”。唐朝诗人不仅有“李杜”,不仅有“元白”,还有“王孟”“高岑”“韩柳”“小李杜”等,再从称呼上看,有“诗仙”“诗佛”“诗神”“诗魔”“诗鬼”“诗奴”“诗囚”“诗豪”“诗圣”“诗狂”“诗杰”“诗骨”等。好多好多的诗人,他们写了多好多好的诗啊。可以说,他们把生活中所能看到的景象,所能感受到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差不多都写了,而且写得都非常好。
我们不妨看看他们的成就,按照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的顺序简要梳理一下。
“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放声一唱,就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看看这胸襟和气度!在交通和通信工具不发达的古代,山那边是什么样子很少有人知道,“天涯”是不可能“若比邻”的。
陈子昂,面对无限的时间与无限的空间,如春雷炸响一样高唱着“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悲壮的诗句唤醒了辉煌的盛唐诗!
雄姿英发的边塞诗人王昌龄、高适、岑参是盛唐的仪仗队,展示着盛唐的国威,喷发的是永远震撼人心的边塞英雄交响曲。
李白以惊动千古的气势唱出了“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是巨人昂首天外,把盛唐精神推上了照耀千古的最高峰。
历时八年的“安史之乱”,把盛唐气象一下子扫得七零八落。悲天悯人的杜甫唱不出盛唐的理想主义,也唱不出盛唐的浪漫气质。他用嘶哑的歌喉唱出来的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是悲天悯人的血泪,是盛唐气象破灭后的悲哀。
韩愈想把盛唐气象召唤回来,重新振作士气,他大声疾呼,喊出了“物不得其平则鸣”的千古名言。
白居易一出场就唱出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倔强坚韧,象征着唐王朝仍然富有活力。他发起了声势浩大的“新乐府运动”,使唐诗呈现出新的天地。
然而,唐王朝毕竟走上了无可挽回的下坡路。唐诗也从中唐的再度繁荣跌进了晚唐的萧瑟。李商隐眼前一片朦胧,不知风从哪里来,也不知道路向哪里去。“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他是在哀叹自己的不得意,也让我们看到了唐王朝的日暮途穷。
唐王朝的辉煌,最终黯然熄灭了。韦庄站在南京古城墙上唱着“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这是在哀悼六朝的沦落,也是为唐王朝送终,为唐诗留下最后的叹息。
唐诗结束的时候,它的影响却刚刚开始。到唐代才终于定型的绝句,兴起于唐代的律诗,穿越千年,被一直沿用到今天。今人写旧体诗,提笔就是一首五绝、五律、七绝、七律。大概很少有人想过,这是唐朝诗人铸成的模子,才使我们写起诗来能这么方便。宋、元、明、清这几代的诗人,绝大多数或深或浅,或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唐诗的影响。且不说个人,就说较大的诗派和较有影响的诗歌运动吧。北宋初期的“西昆派”专学李商隐,只求把诗写得朦胧,甚至晦涩,而不管有没有诗味。北宋后期兴起的以黄庭坚为首的“江西派”,则把杜甫奉为祖师爷,讲究用典,以“无一字无来处”相标榜。明代中叶兴起的复古运动,甚至断然以“诗必盛唐”相号召,只求把诗写得语气雄阔,锣敲得震山响就行,管它是不是音乐!直到清末维新运动起来后,传统的诗歌美学开始受到挑战。但中国诗歌终于从唐诗的磁场中跳出来,还是五四运动时“白话诗”兴起以后的事。
鲁迅先生给杨霁云的一封信中说过类似的话:“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此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再动手了。”现代诗人闻一多说过:“一般人爱说唐诗,我却要讲诗唐,诗唐者,诗的唐朝也。”唐朝这个时代的特点就是诗歌,它是诗歌的王朝。
■繁荣原因
■唐人生活在自由、开阔、理想的空间里
唐诗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座高峰。唐朝以前的汉魏时期,诗歌没这么繁荣。唐朝以后的宋、元、明、清,诗歌也没有这么繁荣。恰好是唐朝,诗歌就空前地繁荣起来,这是为什么呢?恐怕不是巧合吧。
首先,唐朝皇室有着独特的民族融合特点。
李世民的父系是汉族,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自称是西汉李广的十六世孙,是西凉武昭王李暠(也写作“李皓”)的直系后裔。西凉国(400—421年)是东晋十六国时凉州地区的割据政权,疆域在今甘肃酒泉市、敦煌市一带,以及内蒙古西南部及新疆部分,治地主要是汉族和羌族,所以李氏家族是受少数民族影响极大的汉族。
李世民的曾祖父李虎是西魏、北周的开国功臣,李虎的儿子李昺(李炳)被封唐国公,娶了鲜卑人独孤信的女儿,李昺的儿子就是李渊,李渊娶了北周鲜卑皇族的襄阳公主,生了李世民。再往下看,李世民的长孙皇后也是鲜卑贵族。
不过,稍有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孝文帝汉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就是不允许鲜卑人自己族内通婚。也就是说,鲜卑人甲必须娶汉人乙,生混血丙,而丙娶妻或嫁人必须选汉人丁婚配,如此下去,鲜卑人的血统很快就被稀释削减。李世民的母亲窦皇后虽然是北周皇族襄阳公主,但是此时距离孝文帝汉化改革已近百年,鲜卑族与汉人通婚已经好几代了,不仅文化上完全汉化,襄阳公主的鲜卑血统也早就被稀释到微乎其微了。
此处为什么要说李世民的血统呢?这和唐朝的精神、唐诗的创作有关系吗?
唐朝之后的历朝历代,从来没有人认为李唐是少数民族政权,到了近代,历史学家陈寅恪在历史研究中认为,唐朝开国皇帝有一点儿鲜卑血统。注意:陈寅恪说的是“有鲜卑血统”,从未说过他是鲜卑人,相反,陈寅恪先生认为,李唐是汉人政权。所以我写这段文字以正视听。
正是因为多种文化和传统的结合,培养出李世民文武双全、雄才大略的气质,能文而不醉心于辞藻,能武而不逞匹夫之勇。李世民接受了儒家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国家概念,巩固了由拓跋鲜卑进入中原形成的大中华民族群体,奠定了后世多民族国家的版图框架。在用人上,无论是汉族或是少数民族都能充分信任、大胆擢用,如国戚长孙无忌,鲜卑族,任宰相;尉迟恭,鲜卑族,武功居开国功臣之首。对后来归附的其他少数民族上层人物,也能一视同仁,用李世民的话说“待其达官,皆如吾僚”,如李思摩、阿史那社尔、契芯何力、执失思力都是突厥人,他们在唐军中身居要职,并立下卓越的功勋。
其次,李世民打破了秦汉以来的狭隘民族观,这是一项划时代的突破,仅就这一点来说,他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贡献超过秦皇汉武。
唐朝的民族融合更是史无前例,表现出极大的兼容性,完全是一种开放的视野。我们先说说唐朝的都城长安。
长安,意为“长治久安”,它与开罗、雅典、罗马并称“世界四大古都”。我看过一份资料,说唐朝时期的长安规模是现在西安的十倍!我好奇地查证,发现西安市雁塔区雁南二路与慈恩东路交汇处有一处旅游景点,叫 “唐城墙遗址公园”,其介绍说“唐代国力昌盛,其都城长安的面积是今天所见西安老城区面积的十倍以上”,这才算有了明确的答案。可以想见,一千多年前的城市有那么大的规模,不愧是“天下第一都”。
作为世界上最繁华的大都市,长安有着来自阿拉伯等中东地区的商人及货物,有来自印度的僧侣和佛教经典,有来自朝鲜、日本的大批留学生;与此同时,唐朝还向朝鲜、日本、越南等周边国家输出唐朝文化,这一切都使唐人有着良好的大国感觉。
再次,唐朝特有的风俗更能看出唐人的胸怀,他们兼容并蓄,并且发扬光大,做到极致。比如,唐朝人对丰腴的女子情有独钟,像杨贵妃的传说、《唐宫仕女图》的描绘,都证明唐人有这方面的审美倾向,这与唐朝时的民族融合有很大关系。
李氏一家是深受少数民族习俗影响的汉人后裔,由于在魏晋时期长期与少数民族杂居,风俗习惯也受到少数民族的影响;再从唐朝女子的穿着,以及她们玩蹴鞠、骑马打猎的生活方式来看,当时的女性享受着极大的自由。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任何突破都被看作创新,唐人生活在一种自由、开阔、理想的空间里。他们的自我意识强烈,独立人格鲜明。
中国的诗歌为什么在唐朝最为繁荣并达到不可企及的顶峰呢?我把它归纳为六个原因:
其一,盛世大舞台。唐朝的太平盛世,为诗歌的繁荣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创作的“底气”。当时的诗人都以那个清明的时代而自豪,都想为国家建功立业,甚至出将入相。时代给了诗人以胆魄,而他们的诗歌,也正唱出了时代的昂扬精神。
其二,民族大融合。唐帝国是大一统的国家,东晋十六国时期各民族之间的混战局面平息了,文化融合大大加强。南方的诗人可以到北方去看看大漠、长河、秦城、汉关;北方的诗人可以到南方去看看清溪、绿野、碧树、亭台。同时,中国同西域、中亚、印度、日本等国的文化交流也有较大的发展。玄奘西游、鉴真东渡,唐帝国是一个向世界敞开大门的开放社会。
其三,思想大解放。唐朝思想开放,人际环境宽松、洒脱、大度,所以诗人们写起诗来较为自由、随意。
其四,官府大提倡。这里包含三个层面的意思:一是帝王们自己带头写。唐朝历代皇帝差不多都是诗人,都有诗作传世,帝王都爱诗,上行下效,就形成了创作风气;二是帝王们常鼓励词臣唱和,自己乐观其盛,读者可以查阅,在《全唐诗》中有不少“同题诗”,其成因就是朝廷议事之后,皇上命题,大臣们同时做“作业”;三是科举考试中有“考诗”的科目,即“以诗取士”,这是很关键的。
其五,艺术大综合。唐诗的繁荣还因为它植根于唐朝肥沃的文化艺术土壤。唐朝时,中国文化中的各种艺术综合成长,高度发达,臻于成熟,呈现出五彩缤纷的光芒。如唐代音乐,有《十部乐》,有《霓裳羽衣曲》,唐玄宗还亲自在禁苑的梨园中训练音乐、歌舞人员,盛极一时,后世遂尊唐玄宗为“梨园”祖师。唐代舞蹈也美不胜收。唐朝又是书法、绘画的时代,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画家许多都产生在那个时代。书法如“唐初四大书家”的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薛稷;盛唐以后的怀素、张旭(“草圣”)、颜真卿、柳公权等;画家如阎立本、吴道子(“画圣”)、李思训、王维等。到唐文宗时,朝廷索性颁下诏书,总结出象征着盛唐精神的三样代表,这就是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张旭的草书,称之为“盛唐三绝”。原来,诗歌也可以为一个时代增添灵光。
其六,诗派大汇集。从中国诗歌的成长历史来看,到唐朝时,诗歌走向盛壮之年,理所当然是最美、最完善的时期,这是诗歌自身发展的规律所决定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