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不同境遇的36岁:无尽与有限+人生半熟
》
售價:NT$
510.0
《
小时光 油画棒慢绘零基础教程
》
售價:NT$
403.0
《
可控性混乱
》
售價:NT$
301.0
《
篡魏:司马懿和他的夺权同盟
》
售價:NT$
296.0
《
狂飙年代:18世纪俄国的新文化和旧文化(第三卷)
》
售價:NT$
806.0
《
协和专家大医说:医话肿瘤
》
售價:NT$
500.0
《
潜水指南 全彩图解第4版
》
售價:NT$
602.0
《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从工具到实例
》
售價:NT$
403.0
|
內容簡介: |
本书从劳动力市场对不同水平的技能需求和不同类型的技能需求两个方
面,分析劳动力市场技能需求。研究发现以下内容。
就不同水平的技能需求而言,我国就业人口表现出升级趋势,但是这种
升级主要表现为对低技能劳动者的需求减少,对中等技能劳动者的需求增加。
劳动力市场对高技能劳动者的需求增加并不明显。对高技能劳动者的需求增
加主要体现在单位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这3种职业
大类内部,以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科学研
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金融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教育,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行业门类内部。劳动力市场供求监测数据
分析表明,劳动力市场对具有较高技术等级和专业技术职称(如高级工程师、
高级技师、技师)的劳动者,需求大于供给。劳动力市场短缺职业集中分布
在社会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人员、生产制造及有关人员等中等技能岗位。
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重视通过技能需求预判,为利益相关者提供技能需
求信息。它们的技能需求预判实践进展体现在4个方面:在观念认识上,将
技能需求预判视为重要的公共服务;在组织实施上,注重多主体共同参与技
能需求预判过程;在预判方法上,总结了多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予以推广;在
结果转化上,重视为公众提供便捷好用的技能需求信息。为了克服技能需求
预判中的困难,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加强职业技能标准研究,促进技能分类
框架的统一;重视开展定量模型预测,加强劳动力市场大数据研究;确保利
益相关者参与,建立预判结果转化的监测与评价机制。
就不同类型的技能需求而言,本书沿用已有研究的分类框架,依据信息
技术对技能的取代程度,将技能划分为程序性认知技能、非程序性认知技能、
非程序性非认知技能、程序性身体技能和非程序性身体技能五类。研究表明,
我国劳动力市场对非程序性认知技能、非程序性非认知技能、程序性认知技
能的需求呈上升趋势,对程序性身体技能、非程序性身体技能的需求呈下降
趋势。未来,随着人工智能等新一轮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的深化应用,我国
劳动力市场对程序性认知技能的需求将会下降,对非程序性技能(包括非程
序性非认知技能、非程序性认知技能和非程序性身体技能)的需求将会上升。
为了验证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对不同类型技能需求的影响,本书以社会
交往能力为例,分析人工智能背景下社会交往能力对个体劳动力市场表现的
影响。研究表明,在控制受教育年限、认知能力、其他非认知能力的基础上,
社会交往能力对个体劳动力市场表现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在考虑内生性后,
这种影响依然稳健。职业的自动化风险对社会交往能力影响工资起到负向调
节作用,即职业的自动化风险越低,社会交往能力的回报越高。
我国劳动力市场技能需求对教育供给侧提出的要求包括:教育供给侧主
动、科学地收集劳动力市场技能需求信息;重视为社会服务产业培养紧缺人
才;重视非标准就业并提供相应的就业服务;重视非程序性技能的培养。为
了更好地促进技能供需匹配,本书提出如下对策建议:第一,从观念认识、
组织实施、预判方法和结果转化4个方面入手,完善技能需求预判体系;第二,
支持社会服务产业发展,提高紧缺人才培养质量;第三,加强和改进学生就
业指导服务,提高招生、培养与就业的联动;第四,各级各类教育加强非认
知技能和非程序性认知技能培养;第五,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
职业教育重视非程序性身体技能培养。
|
目錄:
|
第一章 导 论 1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1
第二节 概念界定 6
第三节 理论依据 13
第二章 文献综述和研究设计 16
第一节 技能的分类和测量 16
第二节 劳动力市场对不同水平技能的需求 32
第三节 劳动力市场对不同类型技能的需求 43
第四节 教育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匹配研究 51
第五节 已有研究的不足之处 53
第六节 本研究的研究设计 54
第三章 劳动力市场对不同水平技能需求的变化趋势 58
第一节 数据来源及其说明 58
第二节 劳动力市场对不同水平技能需求的变化趋势——基于人口
普查数据 61
第三节 劳动力市场对不同水平技能需求的变化趋势——基于
劳动力市场供求监测数据 81
第四节 本章小结 86
第四章 劳动力市场对不同水平技能需求的预判 90
第一节 技能需求预判的定义和方法 90
第二节 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技能需求预判的实践进展 101
第三节 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技能需求预判的主要困难和
应对经验 109
第四节 我国技能需求预判的现状与改进建议 113
第五章 劳动力市场对不同类型技能需求的变化趋势 117
第一节 数据来源和计算方法 118
第二节 我国劳动力市场对5种不同类型技能需求的变化趋势 122
第三节 国内外劳动力市场对不同类型技能需求的趋势对比 126
第四节 本章小结 127
第六章 人工智能背景下社会交往能力的劳动力市场价值 129
第一节 理论分析与文献综述 130
第二节 模型设定、数据来源与描述统计 135
第三节 实证结果 138
第四节 本章小结 147
第七章 劳动力市场技能需求对教育供给的启示 150
第一节 劳动力市场技能需求与教育供给的关系 150
第二节 劳动力市场技能需求对教育供给提出的要求 153
第三节 研究结论和对策建议 163
第四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170
附 录 173
后 记 176
参考文献 178
图表目录
图1-1 技能需求的影响因素 11
图2-1 研究内容框架 55
图3-1 我国就业人口的职业大类分布(2010年) 66
图3-2 用人需求对劳动者的技术等级或专业技术职称有明确要求
的比例 82
图3-3 劳动力市场总体求人倍率和高级工程师求人倍率 82
图3-4 劳动力市场总体求人倍率和高级技师求人倍率 83
图3-5 劳动力市场总体求人倍率和技师求人倍率 84
图4-1 定量模型预测实施步骤 96
图4-2 美国劳动统计局的组织结构 105
图5-1 我国劳动力市场对不同类型技能需求的变化趋势 124
图7-1 技能需求与教育供给关系的分析框架 151
表1-1 发达国家或国际组织发布的技能报告 10
表2-1 技能的不同分类方法 18
表2-2 国际标准职业分类(2008)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
大典(1999)的对比 20
表2-3 我国职业技能等级划分标准 22
表2-4 已有关于非认知技能的实证研究常使用的数据来源 25
表2-5 按照技能的程序性对技能类型的划分 26
表2-6 3种技能调查的优缺点比较 27
表2-7 PIAAC测试与STEP测试的比较 28
表2-8 STEP测试的内容框架 30
表2-9 发达国家劳动力市场技能升级的描述性分析 34
表2-10 验证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是技能升级的主要原因的研究 35
表2-11 发达国家劳动力市场技能极化的描述性分析 38
表2-12 认知技能的劳动力市场回报(研究举例) 48
表2-13 非认知技能的劳动力市场回报(研究举例) 49
表2-14 认知技能和非认知技能的劳动力市场回报(研究举例) 50
表3-1 就业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变化(1990—2010年) 62
表3-2 就业人口的职业大类构成变化(1990—2010年) 63
表3-3 不同职业大类从业者的技能水平 65
表3-4 单位负责人的受教育程度变化(1990—2010年) 66
表3-5 专业技术人员的受教育程度变化(1990—2010年) 67
表3-6 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的受教育程度变化(1990—2010年) 68
表3-7 商业和服务业人员的受教育程度变化(1990—2010年) 68
表3-8 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的受教育程度变化
(1990—2010年) 69
表3-9 农林牧渔和水利业生产人员的受教育程度变化
(1990—2010年) 70
表3-10 职业大类组间变化和组内变化对就业人口受教育程度总体
变化的贡献度 72
表3-11 就业人口比重增长最多的10个职业中类
(2000—2010年) 73
表3-12 就业人口比重减少最多的10个职业中类
(2000—2010年) 73
表3-13 就业人员的行业构成(2010年) 76
表3-14 行业门类内部受教育程度的变化(2002—2010年) 78
表3-15 行业门类组间变化和组内变化对城镇单位就业人口
受教育程度总体变化的贡献度 80
表3-16 全国招聘求职100 个短缺职业中职业大类分布 85
表3-17 全国招聘求职短缺排行前十的职业 86
表4-1 技能需求识别方法的优缺点比较 100
表4-2 我国已有的技能需求预判实践举例 114
表5-1 美国职业信息网络数据集对职业的描述 119
表5-2 中美两国职业大类的对应方法 120
表5-3 不同职业大类对5种类型技能的需求 123
表5-4 不同类型技能的工资回报 125
表5-5 劳动力市场对不同类型技能需求的研究结论对比 127
表6-1 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137
表6-2 基准回归估计结果 139
表6-3 稳健性检验 140
表6-4 考虑内生性的估计结果 142
表6-5 职业自动化风险的调节作用 143
表6-6 职业筛选效应分析 145
表6-7 教育边际效应分析 146
表6-8 社会资本效应分析 147
表7-1 中美两国就业人员的行业结构比较(2010年) 156
表7-2 中美两国就业人员的职业结构比较(2010年) 157
表7-3 上海在PISA 2012独立解决问题能力测试中的表现 160
表7-4 中国四省市在PISA 2015合作解决问题能力测试中的表现 161
附表1 1990年、2000年和2010年我国3次产业构成 173
附表2 1990年、2000年和2010年我国各职业大类的平均受教育
年限 173
附表3 2001—2010年不同类型法人单位所占比重 174
附表 4 分行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的变化
(2002—2010年) 17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