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全球的全球史:世界各地的研究与实践 历史学的实践丛书
》
售價:NT$
408.0
《
学会思考 批判性思维 思辨与立场 学会提问
》
售價:NT$
403.0
《
AI时代:弯道超车新思维
》
售價:NT$
356.0
《
香事渊略
》
售價:NT$
505.0
《
这就是山海经
》
售價:NT$
500.0
《
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4)
》
售價:NT$
1214.0
《
文明等级论与近代中国
》
售價:NT$
356.0
《
门阀士族:琅邪王氏文化传家
》
售價:NT$
403.0
|
內容簡介: |
《识与行的辩证法》这本书基于社会学和哲学两大学科的建设发展、学生培养目标、自身大学课堂一线教学实践和创新实践的育人案例的经验反思而成。全书围绕高等教育优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紧扣教育*提出的卓越人才2.0计划的实现这一目标,就大学教育中哲学、社会学专业人才培养的Z优化模式,分上中下三篇内容,进行理论性和实践性的探索与反思,提出人才培养的“四元结构”模式,聚焦创新性人才的特征和培养方式、情感认同与文化塑造以及创新实践与生命实现等重大主题的研究,着力阐释人才培养与时代发展需求协同协调的一般机制和应对策略。
|
目錄:
|
上篇 知识智慧与审美实践
第一章 本科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历史化核心课程群建设 / 007
第一节 学科核心课程群建设中的人才培养期盼 / 007
一 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政策的历史演变 / 008
二 我国高校教材管理政策的历史演变 / 011
三 核心课程群建设的重要性 / 017
第二节 本科人才创新能力培养 / 021
一 创新能力的多与一 / 021
二 本科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原则 / 026
第三节 社会学本科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四元结构”模式 / 031
一 知识实践能力是本科生创新素养生成的关键基点 / 032
二 本科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四个重要结构性维度 / 035
第二章 核心课程群和本科创新人才培养的相关性 / 039
第一节 课程群建设和本科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分析 / 040
一 课程群建设的现存问题 / 040
二 本科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现存问题 / 046
第二节 社会学核心课程群课程之间的相关性 / 050
一 样本与数据来源 / 051
二 核心课程群建设与四元结构的本科人才创新能力 / 056
第三章 “四元结构”模式核心课程群的建设路径 / 065
第一节 教学理念变革要适应时代变化的要求 / 066
一 思想观念转变的三个向度 / 066
二 课程群建设要以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指向 / 071
第二节 掌握专业化科学方法是创新人才的基础 / 074
一 教学方式的转变 / 075
二 优化课程群建设的路径 / 079
第三节 融情怀于专业使命 / 082
一 因材施教的生命化实践 / 082
二 通识课程的视域延展 / 085
第四节 知识的实践行动智慧 / 087
一 多途径累积直接经验 / 087
二 强化自主实践的科学反思 / 090
小 结 / 092
中篇 情感认同与文化塑造
第一章 情感认同的思想内涵及其功能特征 / 107
第一节 情感的学理化理解 / 108
一 情感理解的不同维度 / 108
二 情感认同的核心内涵 / 114
第二节 专业情感认同的实践可能 / 118
一 信任感是情感认同机制重要的基础性内在要素 / 119
二 责任感、崇高感是专业情感认同生成的延展要素 / 121
第二章 研究生专业情感认同的实证分析 / 127
第一节 研究生学术情感认同现状 / 128
一 专业情感认同在研究生学术研究中的呈现 / 128
二 研究生专业情感认同存在的问题 / 141
第二节 研究生专业情感认同的影响因素 / 146
一 生命历程中重大事件的因素分析 / 147
二 生活方式的价值侵袭 / 149
三 社会实践因素 / 152
四 审美获得及其共享 / 153
第三章 研究生学术自觉性的培养 / 159
第一节 研究生专业情感认同的建构原则 / 160
一 情感与美德相统一 / 161
二 情感与规则相统一 / 163
三 理想性与现实性相统一 / 166
第二节 研究生学术自觉性培育的实践路径 / 169
一 专业情感认同的内生机制 / 169
二 专业情感认同的外在形式 / 176
小 结 / 182
下篇 关照世界与创造卓越
第一章 关照世界是生命卓越的热土 / 191
第一节 理想生命是实践着的自我革命 / 192
一 人是社会性的实践个体 / 193
二 关照世界是创生自我的前提 / 196
第二节 卓越是自我的不断超越 / 201
一 生命实现的基本形式 / 202
二 创新实践的能力要素 / 206
第二章 卓越人才的发展性建设 / 213
第一节 持续增长知识的能力 / 214
一 专业知识是与时代融合的基础 / 215
二 面向未来的“根”与“基” / 218
三 知识增长能力的持续建设 / 221
第二节 生命意义的自我期待 / 227
一 作为“人”的生命期待 / 228
二 创造卓越的信念自觉 / 231
第三节 生命卓越的实践品质 / 242
一 社会融合力是获得社会支持的能力 / 242
二 方向判别力是未来生命的向导 / 246
三 实践行动力是生命卓越的创造手段 / 250
小 结 / 255
参考文献 / 259
后 记 / 27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