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山西寺观艺术壁画精编卷
》
售價:NT$
7650.0
《
中国摄影 中式摄影的独特魅力
》
售價:NT$
4998.0
《
山西寺观艺术彩塑精编卷
》
售價:NT$
7650.0
《
积极心理学
》
售價:NT$
254.0
《
自由,不是放纵
》
售價:NT$
250.0
《
甲骨文丛书·消逝的光明:欧洲国际史,1919—1933年(套装全2册)
》
售價:NT$
1265.0
《
剑桥日本戏剧史(剑桥世界戏剧史译丛)
》
售價:NT$
918.0
《
中国高等艺术院校精品教材大系:材料的时尚表达??服装创意设计
》
售價:NT$
347.0
|
編輯推薦: |
著名艺术史学家菲奥娜林赛·舍恩重磅力作。
一部“白银”视角下的人类文明史。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珠宝学院院长郭颖、美国圣克劳德州立大学教授蕾切尔魏克瑟尔鲍姆联袂推荐。
湛庐文化出品。
|
內容簡介: |
在持续半个世纪的希波战争中,希腊城邦为何能战胜波斯帝国?
塑造了西方文明的雅典帝国和西班牙帝国的共同点是什么?
《堂吉诃德》中的波托西银矿和西班牙的“米塔”制度有什么关系?
《加勒比海盗》中杰克船长的原型弗朗西斯德雷克缘何掠夺西班牙王室的大量财宝?
在《包法利夫人》中,为什么银制品会频频出场?
在斯蒂芬金的小说中,吸血鬼和狼人为什么会害怕银子弹?
炼金术完全是一场骗局吗?
925银的标准是如何形成的?银器制作工艺有哪些?
除了银器和饰品,银在现代社会中又扮演了哪些新角色?
自5000多年前人们开始在安纳托利亚及其周边地区开采银矿以来,银就一直在人类文明的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如果没有劳里昂的银矿给雅典带来的财富,古希腊可能就无法成为西方文明的摇篮;如果西班牙没有对玻利维亚的银矿进行控制,欧洲的经济发展可能会呈现不同的面貌;如果没有银,古代亚洲与西方的贸易关系可能会呈现其他形式。
银是财富与权势的象征、是现代工业不可或缺的元素,更是世界文明的见证者。银对人类社会的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在《白银与文明》中,一部“白银”视角下的人类文明史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
|
關於作者: |
菲奥娜·琳赛·舍恩
圣安德鲁斯大学艺术史博士,曾在威尔士大学、明尼阿波利斯艺术与设计学院、明尼苏达大学和查普曼大学任教。担任查普曼大学艺术收藏总监。作品发表在《猎户座》(Orion)、《华盛顿邮报》、《今日中国》等众多刊物上。还著有《知识就是乐趣》(Knowledge is Pleasure)、《珍珠:大自然的完美宝石》(Pearl: Nature’s Perfect Gem)等作品。
|
目錄:
|
前言 白银,人类文明的开启与超越大自然的杰作
第1章 银为何如此重要
不只是银器
从天上来
寻银,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
银的开采和提炼
吕底亚的“金银合金”,西方最早的硬币
第2章 哪里有银矿,哪里就有奴隶
马克·吐温:要有金矿才能有银矿
矿井之下,神明的世界
淘银热与投机
今日的旅游胜地,昔日的废弃银矿
第3章 从凡尔赛宫到寻常百姓家
精雕细琢终成银器
范铸,将雕塑艺术应用于银器制作
模压,金属加工工业化
掐丝、累丝与宗教仪式
当银器遇到自然主义
第4章 帝国崛起,两枚改变世界的银币
雅典的猫头鹰银币,古希腊的通用货币
劳里昂矿,奴隶集中营
希波战争
雅典帝国崛起,古典希腊哲学萌芽
8 里亚尔银币,西班牙的兴与衰
银币制造与奴隶贸易
第5章 从新大陆流入中国的银之河
从波托西到巴拿马,海盗猖獗的危险旅程
丝绸、香料、瓷器和茶叶流向欧洲,银流入中国
太平洋航线与“私掠船”
一个“镶银边”的荷兰黄金时代
第6章 银在现代社会中的新角色
银盐,让摄影图像栩栩如生
在抗生素出现之前
电路板中的银,思想的新载体
第7章 银器,地位的象征
金银陪葬品彰显逝者地位
餐桌上的奢华银器与用餐礼仪
古罗马餐桌,古希腊用餐礼仪的效仿者
法国餐桌,更胜古罗马
维多利亚时代的礼仪手册
对金银的渴望是人的本能
第8章 圣洁的银,美与文明的传承
神圣的象征
炼金术与现代技术相遇
不同文化中的银制佩饰
欧洲贵族的银制用具
注 释
延伸阅读
致 谢
|
內容試閱:
|
白银,人类文明的开启 与超越大自然的杰作
每朵云都有一条银边,银就如同云朵一样常见。本书探讨的就是那些我们平时非常熟悉却又不以为意的事物:它是祖父收藏的钱币,是祖母橱柜抽屉里的藏品;它在我们的老照片里,在我们的手机和计算机里,在我们的牙齿里,在水里,在游泳池、袜子和绑带里;它是我们可选的投资品—— 不是股票,而是拍卖行拍卖的宴会餐具,也是当地饰品店出售的项
链;它出现在我们的语言、谚语和思想里。例如,媒体几乎每天都在报道可以解决各种问题的“银弹”。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它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身体里,以及以前不适合其存在的自然环境里。作为一种元素,它是组成地球的成分之一。与氧、氢、铅、钠、铁等其他元素一样,它只是简单地存在着。
银是怎样存在的呢?银器又是怎样形成的呢?以英国银匠查尔斯·弗朗西斯·霍尔(Charles Francis Hall)于2012年制作的银质长颈细口瓶为例(见图0-1),这款细口瓶高24厘米,大小适中,是专为盛水和倒水而设计的。图0-2是瓶底座上的标记,它简单地展示了长颈细口瓶的制作史:字母cfh是制造者名字的首字母缩写;字母n是日期标记,表明标记是在2012年打上的;豹头是位于伦敦的金匠公司检测办公室(The Goldsmiths’ Company Assay Office)的标记,表明这个细口瓶曾被送到那里进行了纯度鉴定;标
记“999”是按照千分数计算的纯度,即银的纯度为999‰,这就是现存的纯银标准(目前我们熟悉的大多数银都是纯度较低的纯银,即925银,这代表银的纯度为925‰);中间的标记是镶嵌着钻石的女王头像,这是庆祝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在位60周年的特别纪念标记。这款银质细口瓶是在英国康沃尔郡手工制作的,但使用的银并非产自康沃尔郡的银矿。康沃尔郡不但有银矿,还有锡矿、铅矿、锌矿和铜矿,不过这些矿早就被开采完了。霍尔从意大利的银供应商那里购买银,而这些银又是银供应商从几个不同的地方采购的。这些银并非从地下开采出来就可以直接使用,与金不同,地球上几乎没有纯的“天然”银,制作这款长颈细口瓶的原料在送到霍尔手上之前必须经过多次提炼。
本书首先提出了一个基本问题:在银进入银匠作坊、医学实验室或电子工厂之前,它是从哪里来的?霍尔的银质长颈细口瓶所用银材的时间之旅只能用地质时间来衡量,因为银矿石的形成需要几百万年的时间。那么在地球形成之后,这一过程又是如何开始的?为什么在某些地方会发现银矿?什么样的地质条件能形成银?
如今,矿产勘探需要地质学家、地球科学家和工程师共同努力,以确定在有希望的地点采矿的可行性。但是数千年前的银矿又是如何被发现的呢?从发现这种贵金属到运用专业知识把它从泥土里开采出来,再到以近乎神秘的方式把它提炼出来,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怎样的信念和神话呢?
许多文化中存在这样一种古老的观念,那就是“采矿工人要与大自然合作,才能开采出贵金属”,而金属工匠的情况与此相反,他们运用自己的技艺和独创性将自然中的财富塑造为艺术。霍尔的银质长颈细口瓶造型优美、外表圆润,但它是由一块扁平的银片经锤揲处理而成的,难怪人们一直把金属工匠看成“魔法师”。锤揲是目前已知的最古老的银器加工工艺之一,它需要工匠将柔软的冷银锤打成型,打造成盘子或中空器皿。制作像长颈细口瓶这
样瓶颈很窄、造型复杂的器具,要用特别柔软的细银才行。银制品中其他材料(通常是铜)所占的比例越大,银制品就越硬。对金属工匠来说,为某个作品制作新工具并不罕见,图0-3展示的就是霍尔为打造长颈细口瓶的特定曲线而专门制作的加工工具。
长颈细口瓶的表面纹理有非常明显的锤痕,这些锤痕从瓶身下方一直延伸到瓶口,而且大小不一、形状不定。锤打的目的在于使柔软的纯金属变硬,但过程中也会留下很浅的凹痕,这些凹痕增强了光线在这种反射性极强的金属表面的反射效果。这个细口瓶的表面就像瓶内的水一样,光线在其上时而汇聚,时而流动,时而闪闪发光。锤痕是银匠手工打造的,这一工艺可以追溯至几千年前。与“银在自然界是如何形成的”这个问题对应的是“人类是如何塑造银的”,像霍尔这样的银匠是如何利用银的高延展性和高反射率等自然属性来创造美观实用、具有装饰性,甚至具有魔力的物品的?银制品即使是固体的形式,看起来也像是流动和有生命的。几千年来,工匠们用这种工艺把扁平的银片变成了骏马、舞者、神灵、花卉和景观。银被雕刻成画,被拉成丝,被编织甚至钩织成华丽的织品。
淘银热与投机
有一些银矿非常高产,而其他一些银矿的产出却微乎其微。纵观金属开采的历史,矿山有开采前景,就会吸引人们大量涌入,从而推动新兴城镇建设,促进当地的财富积累和经济转型。但历史上因开采银矿而富裕起来的人,远远少于因投资不利而失望、沮丧甚至破产的人。在银矿开采热潮的历史中,可能有令人振奋的“发财”故事,但更多的是悲剧和损失惨重的故事。勘探者、矿工和投资者首当其冲,他们承受了期望落空的打击,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他们失望的印记。从澳大利亚内陆到科罗拉多山脉,在世界各地都有被遗弃的“锡尔弗顿”(Silverton),它们的名字中蕴含着希望,而在它们的旧址上则满是残垣断壁。
人们从美国西部开采了大量的银,这令西部极富盛名。随之而来的是大量的银矿被废弃,这虽然会使洞穴探险者感到兴奋,但会带来公认的环境危害。美国第一次大规模的淘银热始于19世纪50年代。1848年,在“萨特的磨坊”(Sutter’s Mill)发现金矿后,来自东部各州和海外的勘探者逐渐聚集到加利福尼亚州(下文简称“加州”)。对于银矿开采而言,随着1859年位于如今内华达州的富饶的卡姆斯托克矿脉的开采,银矿开采迎来了繁荣发
展时期。从卡姆斯托克和其他西部矿山开采出来的银,使得旧金山和其他地区富裕起来,并在美国西部引发了勘探和股市投机的热潮。卡姆斯托克的繁荣使内华达州和加州的其他小型采矿企业黯然失色。但就像炸药在隧道中爆炸产生的回响一样,这些小型采矿企业也在重复着同样的发展历程。随着矿业公司的建立,山坡上驮着矿石的骡队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人相信,只要有一点勇气和现金,任何人都可以发财致富。
适宜的地质环境为矿山开采创造了条件,同时也能证明矿山开采的毁灭性影响。如果银聚集在靠近地表的沉积物中,风化和侵蚀作用使得银暴露在外,会令人们误认为银的储藏量非常丰富,但实际的储藏量通常远远没有看起来那么多。而且开采了这种“地势低洼的银矿”后,矿井很快就会塌陷。此外,在地震频发的加州,矿山的裂缝和断层很多,这使得矿工
极难追踪银脉。因此,尽管在建矿初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很多矿山后续也可能无法运营。
加州现在有近4万个废弃的矿井,其中大多数是金属矿。许多矿井在创建后不久就被发现其中的矿物储量不足,因而遭到废弃,其他矿井则在19世纪末银价暴跌时被关闭了。加州也许是“黄金之州”,但其景观令人感到颓唐:干旱的山上布满了废弃的竖井和廊道。峡谷中有些小镇,这些小镇建立于淘银热时期,但淘银热并没有使它们实现可持续发展。
锡尔弗拉多(Silverado)就是这样一个小镇,它建于 19 世纪 70 年代,坐落于加州南部、洛杉矶东南方向80千米处的圣安娜山脉山脚下的峡谷中图2-10是加州圣安娜山脉的锡尔弗拉多小镇如今的面貌)。“锡尔弗拉多”这个名字本身就暗示了太多的希望和错误的判断,而这又源于人们对西班牙殖民者理想中的“黄金国”(El Dorado)、“黄金城”、“镀金王国”或“黄金之城”的曲解—— 西班牙殖民者在南美洲苦苦寻找黄金,但徒劳无获。
这个小镇最初并不叫锡尔弗拉多,在矿山开发前,它在西班牙语中被称为 Canon de la Madera,意为“木材峡谷”。在此之前,当地人一直用通瓦语(Tongva)和阿哈氏门语(Acjachemen)中的词来表示对即将流离失所的原住民来说意义重大的村庄和地方,但19 世纪70年代是被人们寄予厚望的年代,因此就有了“锡尔弗拉多”这个名字。这个名字并不是独一无二的,在旧金山北部的圣赫勒拿山的山坡上,也曾有过一个名为锡尔弗拉多的小镇,但它因未能繁荣发展而很快就被废弃了。
1880年,经济拮据的英国小说家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Robert Louis Stevenson)和新婚妻子范妮在一个废弃的矿工工棚里度过了蜜月。他在《银矿小径破落户》(The Silverado Squatters)一书中记述了他和妻子自1883年起在旧金山锡尔弗拉多的经历,该地因此声名鹊起,后来成为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州立公园。
加州南部的锡尔弗拉多小镇建于沟壑之间。这里的许多木屋建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当时该地区还是一个不大的度假胜地。如今,山坡上弥漫着鼠尾草的芳香和反主流文化的气息,锡尔弗拉多咖啡馆外停着的哈雷摩托车展示着经典的美国西部风情。锡尔弗拉多只是美国淘银热潮史上的小小一笔,因为人们并未在这里开采出多少银,但这里是繁荣与萧条、发现与枯竭、希望与失望循环往复的缩影。锡尔弗拉多的故事展现了银带来的狂热和欣喜,也说明了银具有改变自然和文化景观的力量,以及这些重大变化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图2-11 是2012年圣安娜山脉贝德福德峡谷地层的景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