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萝尔·A.弗兰德(Carol A. Falender)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心理学系教授;现任加利福尼亚心理协会教育培训分会主席、美国心理学会(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APA)教育事务督导工作组主席,曾任APA理事会和APA第17分会(咨询心理学分会)督导培训项目部联合主席。
爱德华·P.谢弗兰斯科(Edward P. Shafranske) 心理学教授;美国专业心理学委员会(American Board of Professional Psychology,ABPP)委员;常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及欧文分校为精神科实习医生项目授课;一直积极参与临床督导,并长期从事临床心理学实践。
中国心理咨询行业起步晚、发展快,近年更是出现了爆发式增长的势头。但同时我们也面临着诸多严峻挑战,其中之一是从业者专业性不足。大多数心理咨询师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学历教育,而是从各种心理咨询师培训项目速成出道,这使得我们的心理咨询师普遍欠缺接受督导的经验。这个问题的另一面是,我们极度缺乏合格的督导师。有鉴于此,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注册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注册委员会”)于2015年起举办了一个长期项目——“注册督导师培训”。这个培训项目很荣幸地邀请到卡萝尔·A. 弗兰德(Carol A. Falender)教授和罗德尼·K. 古德伊尔(Rodney K. Goodyear)教授联合执教。两位教授都是临床与咨询督导领域声誉卓著的学者,而弗兰德教授就是《基于胜任力的临床督导精要》(Supervision Essentials for the Practice of Competency-Based Supervision)这本书的作者之一。
“注册督导师培训”项目的理论模型是所谓“基于胜任力的临床督导模型”(competency-based model for clinical supervision,以下简称“胜任力模型”)。事实上,胜任力模型也是美国心理学会(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简称APA)官方推行的督导模型,在国际上得到普遍认可。这个模型旨在帮助督导师和受督者有系统、有计划地审视和评估受督者(有时还包括督导师)的专业胜任力发展水平,帮助双方澄清彼此的权责和期待,明确督导的关注点和重点,指导督导过程,使督导更加有效。
胜任力模型是一个“兼容并包”的督导模型。“兼容”在于其是一个元理论模型,可以与任何流派的督导模型结合使用,当然也可以被独立使用;“并包”在于其全面性,它涵盖了一位心理学临床工作者(包含受督者,也包含督导师)应当具备的所有胜任力要素,能够拓展我们的元胜任力,帮助我们发现自身和他人在专业胜任力方面的优势和不足,并提供了一个框架让我们针对这些不足进行督导。因此,本书不仅面向希望学习胜任力模型的督导师,也面向希望全面提升自身专业胜任力的咨询师以及正在接受临床督导的受督者。
本书是由美国心理学会出版社于2016年组织出版的“临床督导精要丛书”中的一册。这套丛书的出版是为了回应美国在培养优秀督导师时遇到的缺乏高质量参考书的问题,美国心理学会召集了“这一领域里不仅拥有理论知识也拥有实践经验的专家,用一种通俗易懂、简洁精练的方式介绍他们所使用的方法、该方法的基础,并展示他们在实际的督导会谈中会怎么做”(原丛书主编语)。丛书主编都评价这是一支“梦之队”,大多数作者就是临床督导模型的提出者本人,这保证了成书的权威性和高质量。所以这套书一经出版,就迅速成为美国临床督导领域*受欢迎和*权威的参考书,被许多美国高校、培训项目及临床机构作为常备书籍和案头参考书。
中国心理学临床督导工作也同样面临着缺乏高质量参考书的问题,这一次由中国轻工业出版社“万千心理”组织翻译出版这套书籍,可以说是解了燃眉之急。本书和丛书的其他几册稍有不同的地方在于,其他几册偏向某种理论取向(如心理动力学、认知行为治疗),而本书是跨理论的,回归到“什么是一位临床心理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基本胜任力”的问题上。它能够帮助我们系统地反思和评价自己在每一项胜任力上的表现,并提醒我们在使用某些理论取向时容易忽略的部分(例如在认知行为取向的督导中可能会忽视或没有那么重视咨询师的反移情)。胜任力模型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很高的标准,但“取法乎上,仅得其中”,相信读者在这高标准引导下,会成长为一名基本功扎实、视野全面的督导师和咨询师。
卡萝尔·A. 弗兰德教授是美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督导方面*有影响力的专家之一。她主编或合作主编了临床心理督导领域多部*负盛名的著作,现任或曾任多个临床伦理与督导学术组织和学术发展项目主管或主要成员。弗兰德教授和中国渊源深厚。自她2015年担任临床督导师训练项目的教师以来,每年都会两次到访中国,她的先生每次也会随同到来,并爱上了武汉的热干面和炒豆丝。虽然后来因为疫情她“人”不能到中国,但一直通过网络把她的“心”带回了中国。她给我们带来了美国*先进的督导理念、督导理论和实践经验,也将中国的实践、思考和经验带回了美国,促进了中美两国在督导领域的跨文化交流和合作,也为中国临床与咨询专业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我本人因为“注册督导师培训”项目跟弗兰德教授结缘,在长达7年的受教与合作过程中,我见识了一位真正的大师级学者的风采。这里只讲一件小事。在2015年首次授课时,她了解到中国心理学会有自己的伦理守则。接下来几天的课堂上,有几次有同学呈现出伦理挑战的个案或情景,她竟然让我们“打开你们的伦理守则,第××条……”。我至今不明白她是怎样在如此短的时间内通读并熟悉了中国心理学会的伦理守则的,要知道当时我们的伦理守则还没有英文版。我相信,弗兰德教授的专业修养、敬业精神,以及她对中国文化的尊重和虚心,督导师培训项目的每位学员都深有同感,并深受教育。
本书的译者李丹是我的博士研究生,自2017年起一直在督导师培训项目中担任弗兰德教授的翻译,她的翻译也得到弗兰德教授的高度赞赏。由她来负责本书的翻译,可以说是非常合适的人选。
谨向所有从事心理学临床工作的中国同行推荐本书!
江光荣
2023年7月
推进基于胜任力的临床督导的新时代
大多数心理学工作者相信他们能完全胜任督导工作,因为他们都曾经接受过督导,因此,通过之前督导师的示范,他们知道该如何做督导。大家对这一看法似乎是广泛接受的,因为大多数督导师将自己作为受督者的个人经验视为对现在的督导实践影响最大的要素(Genuchi, Rings, Germek, & Cornish, 2015; Rings, Genuchi, Hall, Angelo, & Cornish, 2009)。这一假设——进行督导的胜任力无须正规训练就能自然而然地获得——忽视了督导过程的复杂性,而且可能会导致不充分的或不恰当的实践,造成效果较差或根本无效的督导。这些担忧并非空穴来风,因为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许多受督者曾经受过不充分的、糟糕的(Magnuson, Wilcoxon, & Norem, 2000)、具有伤害性的(Ellis et al., 2014)和失败的督导(Ladany, 2014)。过去的受督经验——无论是试图做与过去督导师相同还是相反的事——并不足以提供充分的督导实践基础。现在,临床督导被当作一项独立的专业实践,要求在进行督导时充分展现出胜任力——不是通过耳濡目染,而是通过专门的教育和训练获得的胜任力。像其他专业活动一样,督导实践中的胜任力涉及循证实践(APA Presidential Task Force on Evidence-Based Practice, 2006),借鉴可靠的理论,运用临床试验支持的治疗程序,考虑督导师和受督者的专业知识,并对文化和情境保持敏感。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对临床胜任力的发展如此关键的功能却受到这样的忽视。同样令人感到惊讶的——如果说不是令人感到不安的——是相较于其他的专业服务(比如心理评估、心理治疗),临床督导并没有就专业学位和受训经历做特定的要求。考虑到督导在保护公众时起到的关键作用,以及考虑到最新修订的督导培训、实践和行为的规范指南(regulatory guidelines)(ASPPB, 2015),美国州际与大区心理学委员会(The Association of State and Provincial Psychology Boards, ASPPB)督导工作小组(ASPPB, 2003)就督导训练的缺乏和就此问题缺乏澄清,也表达了类似的担心。虽然本书并没有直接涉及管理层面的议题,但本书提供了一个框架,使临床督导行为符合标准和指南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