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一
20世纪50年代是克莱因学派实践和思想发展的重要时期,因为克莱因关于精神病性焦虑和防御的想法在重病病人,主要是精神分裂症病人身上得到了检验。进一步的目的,是看是否可以在不偏离精神分析技术本质的情况下对精神病病人进行分析。正如克莱因对儿童的分析一样,对精神病病人的分析提供了新的材料,并带来了新想法和兴趣领域的发展。
罗森菲尔德、西格尔和比昂是这个领域的第1批探索者[见Rosenfeld, 1947, 1949, 1950, 1952(本书中重新刊载), 1954, 1963;Segal, 1950(在本套书第二卷中重载)和1956(本书中重新刊载);Bion, 1950, 1954, 1955, 1956, 1957(本书中重新刊载), 1958a, 1958b, 1959(本书中重新刊载于“第2部分:投射性认同”)]。1947年罗森菲尔德的《人格解体的精神分裂状态分析》(Analysis of schizophrenic state with depersonalization)为这一系列引人注目的论文开了个好头,它说明了克莱因在1946年发表的划时代论文《关于一些分裂机制的说明》(Notes on some schizoid mechanisms)中所描述的许多观点。西格尔于1950年的论文《对一位精神分裂症病人分析的某些方面》(Some aspects of the analysis of a schizophrenic)特别引人关注,并在《当代克莱因》的第二卷中重载,因为这是对一位住院的精神分裂症病人的详细精神分析治疗的*早描述,而且没有对精神分析技术进行重大修改。
西格尔、罗森菲尔德和比昂都同意精神分析方法在治疗精神病病人方面的可行性,不过罗森菲尔德比西格尔和比昂讨论得更详细(Rosenfeld, 1952)。他们都报告说他们的病人有所改善,不过,他们也清楚地表明,这些病人极为难以理解。他们都发现克莱因关于偏执–分裂位是精神分裂症的固着点的观点得到了令人印象深刻的证实,也都发现她关于投射性认同、早期的迫害性超我、抑郁性焦虑的痛苦以及从它撤退到偏执–分裂位的防御的观点得到了大量证实。
不过,这些作者都没有止步于仅仅确认克莱因的观点。罗森菲尔德对在偏执–分裂位中未能区分爱与恨以及自我与他人的问题产生了兴趣,他在关于混淆状态和自恋的论文中发展了这些想法[1950, 1964, 1971b(载于本书“第4部分:病理组织”)]。西格尔被激励着进一步研究解决抑郁性焦虑之成败在象征性思维的发展和创造力中所扮演的角色[Segal, 1952, 1957(重载于本书“第3部分:关于思考”)]。比昂可能是克莱因的学生和同事中*有创意的一位,他开始形成关于偏执–分裂位的正常和不正常经验之间差异的想法,这使他区分了用于疏散与碎片化精神内容的投射性认同,和作为一种可以影响接收者并反过来允许自己被接收者影响的交流形式的投射性认同。他开始了对思维的研究,一直以来,这种研究在各种发展中以不同的形式作为他精神分析生涯的主要关注点[Bion, 1959(重载于“第2部分:投射性认同”),1962a(重载于“第3部分:关于思考”),1962b,1963, 1965, 1970]。
有三篇论文说明了这个早期阶段的工作。在《关于一名急性精神分裂症病人超我冲突的精神分析说明》(Notes on the psychoanalysis of the superego conflict of an acute schizophrenic patient, 1952)中,罗森菲尔德详细叙述了他坚持用完全精神分析的方法来治疗精神分裂症病人,并与当时在美国使用的技术修改进行对比。他接着描述了一位年轻的精神分裂症病人的简要分析中的一些细节,该病人与其他精神分裂症病人一样,有着一个极其原始和严厉的超我。读者很难不被罗森菲尔德努力理解病人怪异但感人的交流的临床表现所打动。他详细说明了分裂、投射性认同、内射、通过大规模投射性认同引起的自我解体,病人在区分自我和客体方面的困难;他还关注病人对乳房和母亲身体资源的原始妒忌。
西格尔的《精神分裂症病人的抑郁》(Depression in the schizophrenic, 1956)不仅对分裂和投射性认同做了深刻的临床说明,还对克莱因的这一观察做了说明:精神分裂症病人无法忍受抑郁位的痛苦而退缩到偏执–分裂位的防御(M. Klein, 1946)。在一连串的材料中,病人无法忍受承担责任的痛苦,也无法意识到曾有过攻击她的分析师和她父亲的幻想(她的父亲已经自杀了),她扮演了奥菲利亚的角色,捡起并撒下想象中的花朵,从而在她的分析师心中激起悲伤(和理智),并声称无法为自己的疯狂负责。
有趣的是,西格尔的这篇论文几乎是在比昂的论文《精神病性与非精神病性人格的区分》(Differentiation of the psychotic from the nonpsychotic personalities,1957,本书中重载)发表的同一时间发表;他们事先没有讨论过各自的论文,但他们的研究思路非常相似。比昂的论文侧重于病态投射性认同的一般理论,而西格尔的论文则对其进行了具体说明。比昂在自己的论文中进一步发展了克莱因的观点,即每个人,无论多么“正常”,都有某种程度的精神病性焦虑和对它的病理性防御,并指出所有的精神病病人都有某种程度的非精神病性功能,分析师正是针对这部分人格提出诠释的。他描述了精神病病人人格的细微碎裂,尤其是意识到现实的那部分心灵。当人格中的非精神病部分使用压抑时,精神病部分则试图让自己摆脱执行压抑的那部分心灵。由人格中的精神病部分所执行的投射性认同,涉及碎片化,分裂成许多颗粒,并对它们进行投射,这导致了比昂所说的“怪异客体”的形成。该文的观点为他的思维分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0世纪50年代往后,许多克莱因学派分析师继续对精神病病人进行分析,但很少有人专门就精神病病人的可分析性或克莱因对偏执–分裂位的勾画发表论文。人们的兴趣已经转移到对自恋和边缘性病人的分析,以及他们维持心理平衡的方式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