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FANUC工业机器人装调与维修
》
售價:NT$
454.0
《
吕著中国通史
》
售價:NT$
286.0
《
爱琴海的光芒 : 千年古希腊文明
》
售價:NT$
908.0
《
不被他人左右:基于阿德勒心理学的无压力工作法
》
售價:NT$
301.0
《
SDGSAT-1卫星热红外影像图集
》
售價:NT$
2030.0
《
股市趋势技术分析(原书第11版)
》
售價:NT$
1010.0
《
汉匈战争全史
》
售價:NT$
454.0
《
恶的哲学研究(社会思想丛书)
》
售價:NT$
500.0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一部散文作品集,收录散文作品130余篇,分为古韵跫音、人性杂说、书香静气、烟雨桃核山四个部分。“古韵跫音”主要内容是文化探幽、旅途见闻,“人性杂说”记录人生感悟、发表杂谈琐议,“书香静气”侧重读书感想和阅读体悟,“烟雨核桃山”则主要抒发工作感怀。作品表达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对充满温情的生活的热爱,对静心读书、勤于思考、乐于工作的生活态度的推崇,文笔优美,语言简练,充满情趣,给人以温暖和启迪。
|
目錄:
|
目录
CONTENTS
序1一个有“背景”和“靠山”的人韦金山 / 001
序2在路上荣健 / 004
古韵跫音
曲水流觞 / 00
春天里 / 00
瓷坛 / 0
岁月流金 / 0
古韵跫音 / 0
先秦诸子漫话 / 0
窗外物语 / 0
慢城 / 0
街·园·山 / 0
春天里的叩拜 / 0
落叶 / 0
香樟,香樟 / 0
花不迷人人自迷 / 0
雪之韵 / 0
相见散章 / 0
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 0
活着 / 0
往事不如烟 / 0
走过的那座山 / 0
写在秋天 / 0
寻找烟墩山 / 0
再寻烟墩山 / 0
一只鸟 / 0
泰国印象 / 0
花未全开 / 0
黄山偶记 / 0
深山观云 / 0
面朝大江 / 0
深秋的雨 / 0
文化标本 / 0
山花烂漫 / 0
走在路上 / 0
千江有水千江月 /
英语老师 /
最是武学能致远 /
青春之歌 /
秋夜思 /
四时相催迫 /
水墨居 /
天使之水 /
独行女孩 /
失约古徽道 /
依依杨柳 /
归兮,江东 /
一份报,一世情 /
墟里樵歌 /
梅山 /
人性杂说
上士愚公 /
虚幻的真实 /
人性杂说 /
指月之喻 /
沈括的梦 /
胆识杂侃 /
卑微 /
有笼必有鸟 /
暗物质 /
运动之说 /
坐标之说 /
登高望远 /
一蓑烟雨任平生 /
我见青山多妩媚 /
扫地 /
等待 /
转身 /
第一与第七 /
公园的门 /
时间窗口 /
道德绑架 /
爆竹之说 /
猫和老鼠新解 /
角度 /
历史的天空 /
花未全开月未圆 /
认识你自己 /
用未来思考今天 /
低碳年代 /
沧海啸 /
物含妙理总堪寻 /
赛车 /
蚁 /
司马光的破与立 /
地球仪 /
树上有几只鸟 /
别了,菲尔普斯 /
给心灵一点空间 /
穿越 /
年味随感 /
多元的真实 /
年轮 /
日新为道 /
旦复旦兮 /
道不远人 /
你若安好,月壤自来 /
新年序章 /
犇 /
书香静气
尘眼看读书 /
书香静气 /
善行者无迹 /
在路上 /
向善而生 /
泥上偶然留指爪 /
人间有味是清欢 /
阅读力 /
历史没有局外人 /
美的巡礼 /
带着地球去流浪 /
让历史告诉未来 /
钢铁精神 /
皮囊之读 /
中庸之道下的底线 /
奇迹,从仰望星空中走来 /
时间都去哪儿了 /
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
吃些“五谷杂粮” /
行走的阅读 /
选几本故书做至交 /
谈读书的体系性 /
书房变迁曲 /
烟雨桃核山
桥 /
烟雨桃核山 /
找寻 /
最难的永远不是技术 /
别了,圆通大师 /
烟囱不冒烟了 /
三遇小孟 /
橘子洲头感怀 /
桃核山 /
在皖南宣誓 /
谁与祖国同呼吸 /
幸福路1号 /
一江春水向东流 /
后记 /
|
內容試閱:
|
序1
一个有“背景”和“靠山”的人
韦金山
马钢是个大的钢铁企业,高耸的厂房、飞溅的钢花,气势雄壮,每行其中,气为之夺。我有幸在马钢工作了二十多年,每当骑行于厂区,我知道,在那高大的厂房间、铁轨旁、高炉前,每个职工就像精密的仪器被安放在一个个小房间里,他们操控着按钮,指挥着巨大的设备运转。他们就如巨大设备中的一个个小零件,按章操作,不可违规。
但人是有情感和思想的,不可能等同于毫无感觉的零件,他们有人的苦闷和喜忧,有人的复杂心理和情感需求。我想,他们就是作为零件,也是有情感的零件,但职业的要求又让他们不得逾规,于是许多人,特别是才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人,苦闷之余都捧起了书本,他们要用书本拓展眼界,提升精神,超越庸常的生活。不用说,年轻时永中也是其中一员。
我和永中很熟悉,他为人谦逊、温和,眉宇间总是挂着淡淡的忧思。这是传统读书人的神情:守静而致虚,笃志而忧世。
永中喜爱读书,是发自内心的,因喜爱读书,才把书当成最重要的宝贝、最大的财富。大学毕业到单位报道,他背的就是一摞摞的书,经常为如何安置书而苦恼,读他的《书房变迁曲》,我想,每一个读书人当能深切体会其中的悲喜交集,心爱的书因无处安放被老鼠咬成碎片时,那种心痛沮丧,和财主丢失财富没什么分别。最后终于有了独立书房,仿佛对自己有了一个交代:书的适宜归属,也让自己的精神结束了漂泊之旅。
我没到永中家去过,没参观过他藏书丰富的书橱,从他拍的照片背景中只看到书橱一角,惊鸿一瞥,我仿佛看到他文中所说的“超级大书橱”,庄重、典雅,大气、深邃,让人油然而生敬畏之心。坐于书橱前,他精神富足,书气满身,神游天外,世俗之念顿消。由此我知道,永中是一个有“背景”和“靠山”的人。
永中是理科生,理科生的思维严密、做事精益求精的特点,也被他用在了读书上。永中读书绝不赶时髦,他喜爱看文史哲和经典名篇,很少看心灵鸡汤类的文章,这决定了他阅读的品位和高度。同时,他读书不是泛泛涉猎,而是系统地去读,唯恐所得不全、所思不深。就拿《先秦诸子漫话》这篇来说吧,先秦诸子,号称百家,他能深入其中,深研其理,并能轻松跳出,来“漫话”一下,进得去,出得来,难能可贵。《奇迹,从仰望星空中走来》是永中再读《时间简史》写的一篇读后感,我为什么单把这篇文章提出来呢?因为我也读过此书,拿到手后,因为理论太过高深,我的物理知识不够,翻了几页就读不下去了。毕飞宇说,世上能读懂此书的只有六个半人,可见此书之艰涩和深奥。而永中不仅能读下去,还有兴趣再读一遍,还能得到精神的愉悦享受,没有读书的“钻”劲,很难做到。毕飞宇如果知道,可能要说,世间读懂此书的应有七个半人了。
读书的系统性是永中读书的特色,但他到底不是为了学问而学问,他读书,更多地是在享受读书的乐趣,开心智,长见识,所以他读书还有另一特色,就是庞杂,只要有益身心、丰富心灵的书,他都愿意读。这从他所写的读书心得中可以看出。人物传记、小说、美学文章,这些被统称为“五谷杂粮”的书和文章,构成了永中阅读中的另一面。这也说明,永中不是一个迂腐固执之人,不是陷于偏见之人,而是有着洞悉世事后的豁然,人情练达后的达观。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永中书读得多了,也常出去走走。他到过泰国,到过太行山、黄山,都写了游记。这些游记与平常所看的游记不同,因为它的“小”。平常看到的那些游记,往往都往大了写:要么介绍一番当地的历史,上下几千年,再加一些辞藻华丽的景观描写、夸张而不走心的赞叹;要么写当地的典故与传说,弄得如资料的堆砌,和景区介绍无两样。永中全然抛开这些,只写他眼中的当地,带有个人的印迹,谁能想到《泰国印记》中,永中写的是当地人喝水、讲话,甚至是房间中的壁虎。这正是永中的独特之处,唯其小,见其真。
永中不是社会工作者,他生活的主要范围还是家庭和单位,偶尔外出也是来去匆匆,不可能深入某地长时间体验。好在他不急,书本已经给了他一双慧眼,让他能从熟悉的地方看到别样的风景。
生活需要诗和远方,但永中知道,远方并不是地理意义上的远方,而是志存高远、超越庸常生活的能力。远方有时不在远,而在近;不在高,而在低。翻开《曲水流觞》,书中许多文章写的都是作者身边的景和物,他写单位门口一座桥,他写单位后面的核桃山,他写天天走的“幸福路”,都是大家司空见惯的场景,而永中就是在这种平凡的场景中,写出了新意,写出了与众不同,让平凡的事物焕发出别样的光彩。于熟悉的地方看出风景,这是能力,更是审美。因为有书香的氤氲、学识的沉淀,永中有了“四面环山皆入画,一年无日不看花”的发现和写作能力。
永中虽读了许多书,写出的文章却从不掉书袋,不故作高深,不发惊人之语。此书收录文章皆不长,可看出都是作者率性而写,信手拈来,读之亲切有趣,实难想象是出自一位理科男之手。
《曲水流觞》可看作是作者的读书史、生活史,也是他的成长史、心灵史。祝愿永中写出更好的作品,丰富他的生活,也丰富我们的生活。他肯定能写出,别忘了,他是一个有“背景”和“靠山”的人。
(韦金山,《作家天地》杂志社社长,马鞍山市作协主席。)
序2
在路上荣健
素知永中一直勤学善思、笔耕不辍,但拿到这本300多页的沉甸甸的书稿,读完收录于其中的近150篇文章,心里还是生出些意外和感动。意外的是知其勤奋而不知其勤奋如斯,知其进步而不知其精进如斯;感动的是历经波折、变动,他初心不改、情怀依然。
我与永中因文字相识,其后因文因人愈交愈笃。多年前,我就曾说,在永中不甚高大的身躯里隐隐有中国传统“士”的影子,他的文字里时时折射出“士”之风骨。现在,我更加坚定了这个判断。
或许这与永中的经历有关。
永中的家乡在安徽枞阳,地处皖南。唐宋以降,皖南一直是中国文化重镇,不论城乡,无论贵贱,耕读传家、诗礼兴家的思想深入乡人骨髓。这在永中父亲的身上可以得到验证。在《走过的那座山》中,“山”成为一种意象。永中写道:“我似乎看到父亲伛偻的身影在那里晃动。 他正挑着担子走村串户,吆喝着收买鸡蛋,做着辛苦的小生意。”“他一直引以为豪的是我的学习刻苦、成绩优异,以全校第二名的成绩考进浮山中学。那是一所省属重点高中。我知道父辈的希冀,常常暗下决心,决不辜负父亲肩上沉甸甸的担子。”对于父辈而言,这份希冀,既是对子女的爱,也蕴含着一种文化传承的期盼。对于永中而言,希冀如山也意味着责任如山,激励他在人生的道路上坚韧有力地走下去。
这种责任感体现在工作中,就是敬业,这也是永中在技术、政工、企业管理等各个岗位都有突出表现的原因。当这种责任感化为文字,便有着“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的家国情怀,便有了由“小我”至“大我”的人文关怀。
大凡好的文字,都有理有情。这在永中的文字中,已有体现。
“理”之要,在于“意”“思”。
意犹帅也,无帅之兵、之众是散兵游勇,东晃西荡,难成气候。立意有高下之分。“墨子的理想虽然有侠义式的崇高,但毕竟‘乌托邦’意味太浓,践行很难。”(《先秦诸子漫话》)在反思中剖析中国传统文化的韧性与惰性,在幽微处探寻人性中的猛虎与蔷薇,并赋予其时代观照和现实意义,以达到扬弃赓续、向上向善之目的。这个宏大的“意”在书中或明或暗多有呈现,令人印象深刻。这也是我说永中有“士”之风采的原因。
学而不思则罔。思必有的放矢,这个“的”即为“意”。若再能独出机杼,发人所未发,予人以启迪,则更胜一筹。“人类文明中,有很多孔融让梨式的美德,作为一种和谐的因子、德行的航标,应当而且必须提倡,这是文明的必然。但是,社会之治,不能完全寄希望于此。”(《人性杂说》)“但凡世间的物景,都是因人而生,因人而异,因人而深刻,因人而灿烂的。唯有依存于滚滚红尘,自然界才有完美,才有灵性,才有和谐。” (《我见青山多妩媚》)诸如此类的反思、哲思在书中俯拾皆是,尽管有些观点值得探讨、挖掘,但确实反映出他在努力跳出前人窠臼,以自抒之胸臆引发读者之思悟。
“情”之要,在于“真”“心”。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情动于心,笔下含情,切不可无病呻吟。文章情真意切,富有真情实感,观文者方能入情。在永中笔下,亲情友情、人文关怀,因其真而令人感动;江山胜迹、旧人故事,因其真而引人共鸣。我特别喜欢他关于故乡、关于亲人的几篇文字。“老香樟卖掉的第二年,老屋也拆了。离开了老屋,母亲的身体开始变差,父亲的心脏的老毛病也常犯。母亲在一个晚秋的深夜,静静地走了,走完了她八十三年的生命历程。父亲在母亲去世后不到两年,也离我们而去。从此,老屋场上,便是空荡荡一片。只有老栎树还在那里,孤零零的,陪着满地的野草,竞相疯长。”这篇《香樟,香樟》我读了好几遍,读着读着,一些人、一些事便不由自主地涌入了脑海,让我模糊了双眼。
古人评价杜甫的写作态度,是“搏象用全力,搏兔亦用全力”。杜甫也说:“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提笔须先有敬畏之心:对文字敬畏,谋篇布局、遣词造句断不能敷衍了事;对读者敬畏,切不可端着架子、居高临下。平心而论,由于是理工科出身,且偏于说理,他初期的文章往往过于着意逻辑的演绎与观点的表述,读起来有些晦涩;在字句的锤炼、文章的起承转合方面也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但在这本心怀敬畏之心、经过精雕细琢的集子里,明显感觉到他在思想、视野、学识以及表达技巧上的精进,而且从中可以看出他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创作风格——化繁为简,真实自然。以《古韵跫音》这篇文章为例,从马鞍山市三处名胜凌家滩文化遗址、翠螺山、古昭关说开去,由景及人,从古至今,文字自然,结构简单明了,说理纵横开合,俨然已成气象。其余如《曲水流觞》《烟雨桃核山》等等,俱为佳作。
这几年,各自忙于工作,我与永中相聚不多。此次永中嘱我作序,心中倍感惶恐,只怕才不足以称心,文不足以达意。但好友有托,只有勉力为之。
善行者无迹,至简者致远。对于永中的创作发展之路,我充满信心和期待。正如永中所言:“写作不仅仅是写作,写作的背后,其实是思想的历练、心灵的梳理、阅读的喷吐、情感的表达,写作就是一种人生修炼。”真诚希望永中能够创作出更多有理有情的文字,修炼出更多发光发热的成果。
是为序。(荣健,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马钢新闻中心采编部主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