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十一年夏至
》
售價:NT$
347.0
《
如何打造成功的商业赛事
》
售價:NT$
408.0
《
万千教育学前·透视学前儿童的发展:解析幼儿教师常问的那些问题
》
售價:NT$
265.0
《
慈悲与玫瑰
》
售價:NT$
398.0
《
启蒙的辩证:哲学的片简(法兰克福学派哲学经典,批判理论重要文本)
》
售價:NT$
347.0
《
云中记
》
售價:NT$
347.0
《
大模型应用开发:RAG入门与实战
》
售價:NT$
407.0
《
不挨饿快速瘦的减脂餐
》
售價:NT$
305.0
編輯推薦:
重回世界茶源,从云南到世界,以人类学之力打开普洱茶的时空大折叠
內容簡介:
普洱茶在云南的“六大茶山”种植了几个世纪,经由茶马古道从西南走向世界。20世纪90年代,普洱 “越陈越香”的特性被重新发现,可饮、可品、可投资,由此成为茶客的最爱,其身价也一路水涨船高。然而,在2007年,普洱茶市场大起大落,达至高潮,随后崩溃。
《生熟有道》追溯了这一现象的始末。通过对普洱茶采收、加工、交易和消费空间的追踪、关注,人类学家张静红生动地描述了普洱茶从一种家庭手工制品到一种重要产业的过程,而在这一转变过程中,读者将进入普洱江湖中人的生活和戏剧化冲突之中,感受他们周旋在多方力量下的坚韧。
本书曾于2013年出版第一版的英文版,该版本荣获国际亚洲研究学者大会 (ICAS)2013-2015年度英文社会科学杰出图书奖。其后十年,作者多次回访田野现场,对第一版进行了超过60%篇幅的修订,于2024年推出全新中文版。本书不仅适合茶叶爱好者和鉴赏家,也适合想要了解物品的本土化、全球化、现代性、传统的再造等话题的读者。
關於作者:
张静红,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人类学博士,现为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中心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物质、饮食、消费和影视人类学。第一部著作由华盛顿大学出版社出版(英文),书名为Puer Tea: Ancient Caravans and Urban Chic。该书于2015年7月被国际亚洲研究学者大会 (ICAS,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of Asia Scholars) 授予2013-2015年度英文社会科学杰出图书奖。
目錄 :
001 导论
第一部分 春生
043 第一章 “易武正山”
082 第二章 春天的纠结
第二部分 夏热
117 第三章 普洱茶原产地
148 第四章 过犹不及
第三部分 秋愁
171 第五章 以何为生
197 第六章 转化之韵
第四部分 冬藏
225 第七章 超越江湖
249 第八章 他乡味道
278 结语
283 参考文献
內容試閱 :
“越陈越香?”
在昆明停留多日以后,阿麦变得对生茶越来越有感觉。尤其是在云南冬天晒着太阳的日子,阿麦总觉得想来一口生茶,而不是熟茶。某天下午,我和阿麦应约去雷大哥家。如第七章所述,雷大哥并不办什么茶会,但是喜欢在家中一隅邀约两三好友喝茶尽兴。这天下午比较特殊的是,我们准备喝一系列全部产自易武的茶。雷大哥手中有一个完整的易武系列,从2002年到2007年的。我也带了一饼易武2002。那是我第一次去到易武时,在当地人的指导下自己手作的。这饼茶是我的宝贝,只偶尔和家人一起喝过两次。那两次喝时,总觉得还比较生,于是便小心保存下来。
雷大哥觉得,我的这饼2002比他的2002还要“正宗”,建议先试试。我小心翼翼地打开棉纸,请大家先看外形。茶饼有点椭圆,边缘差不多和中心一样厚,如果就形状而言可以说是一个次品。我那时不是、现在也不是一个称职的揉茶工和压茶师。而现如今易武乃至所有云南产区的普洱茶,不论机器还是手工,都制作得越来越精良: 茶饼一定浑圆;从茶饼边缘到中心,逐渐增厚,形成一条“龙脊”;茶饼的底部中心有一个凹,同样必须是圆的,棉纸包裹后打个结,就束在那里。不过,手工制作的不规则可能意味着另一种“真实”吧,雷大哥和阿麦安慰我。我初到易武时,易武的普洱茶还没有大的声响,但到了2007年时,2002年的易武普洱茶在市场上已经卖到一饼(357克)3000元以上了!我的这一饼,我清楚地记得,只花了10元。那时还并没有清楚的大树茶和台地茶的区别。
我交给雷大哥来泡,他是泡茶的能手,加上这里是他的家,他熟悉一切器具。雷大哥小心地从茶饼上分茶,选了一个大小合适的盖碗,开始专注地冲泡。第一泡出汤了,我们满怀期待地认真品尝。却没有人说话,大家显然有点纳闷,对尝到的滋味满腹疑虑。雷大哥调整了水温,更审慎地开始第二泡。还是没有清楚的意见。第三泡喝完,我作为茶的主人,终于忍不住下结论说,这茶还非常涩口,甚至比我一两年前和家人喝时还要涩口。阿麦和雷大哥也同意。不过雷大哥说,有一股干梅子香,兴许这茶还正在转化过程中呢!
我的2002,我们喝到第五泡止,然后开始喝雷大哥的2002易武作为比较。这个茶有更明显的梅子香,可能是雷大哥的特殊保存方式所致。我的茶只是用原来的棉纸包好不动,放在柜子里。而雷大哥在原有棉纸的基础上,还又套了一个牛皮纸袋。不过我们都一致觉得,这个茶也很涩。
接下来雷大哥开始泡他的2003易武。这是还没有蒸压成饼的散茶。一般认为散茶因为接触空气面积较多,发生转化的可能性要比紧压茶更大。这个茶喝来要比前两个都略甜和滑,但是远没有达到阿麦所讲的“滑”。而且如果不是因为有前面两个涩味明显的茶作比较,恐怕这个茶也是不能让人满意的。雷大哥和我一样,小心保存着他所有的茶,一部分放在他自己住处,一部分存在他父母家中,都在昆明。前不久他去广东一带,不断有当地朋友“忽悠”他说,茶不能存在昆明,太干,还是要存在大珠三角一带才有转化。今天接连喝了几个存在昆明的茶,看来都不怎么让人满意,这令他不得不开始重新思考到底怎样存茶。不过他觉得不能一下子把“大珠三角存茶说”到处散播,特别如果遇到像红土那样的人,他这么说肯定会被“拍砖头”的。
然后泡了雷大哥的2004易武。比2003易武只稍甜滑一点,差别不很大。
最后,雷大哥泡了他这个春天(2007年)刚从易武买的茶。这是今天最年轻的一个茶,距离才出产时显然基本没有多大变化,但是最让大家惊喜连连。我才尝一口,就觉得仿佛回到了易武: 花蜜香明显,水路细软,冰糖甜压过轻微的涩苦,回甘生津不断,显然是个较好的易武大树茶。我自然是对易武茶情有独钟的,正宗可辨的易武茶总是令我立马心明眼亮。阿麦和雷大哥虽然没有我对易武茶那么钟爱,但也都承认这个茶的优秀,并且一致觉得这个茶比起之前的所有茶来说都更加令人愉悦。阿麦之前听闻过三醉版主老严评价好的易武茶时曾用“清泉”一词,当时颇为不解,但现在从这个当年的易武春茶身上好像体会到了。而且有意思的是,虽说生茶总体被认为比较生寒,但今天这个春天的易武大树生茶却并没有让我们有这样的感觉。雷大哥自己收的茶,知道出处,他证明这是一个春天的易武大树茶,制作精良。
喝完以上这五个茶,阿麦、雷大哥和我面面相觑,难道我们今天的结论是“越新越香”吗?要知道市场上在讲的可都是“越陈越香”啊!今天的尝试,虽然并不能完全下结论说,2002或2003等年份的那些茶再继续存下去不会变好,因为结果应由时间慢慢揭晓。但是假如一味地提倡“越陈越香”,是不是太过于盲目自信呢?有多少人买了新茶以后,通过若干年的储存,能保证达到像贵比黄金的“同庆”“宋聘”那样的滋味和价值呢?正在存茶的人们,有多少是在盲目乐观、自欺欺人或者摸着石头过河呢?如果一饼茶的原料本来就不佳,还值得人们花费若干时间和空间去等待它的转化吗?会有转化吗?要怎样存放?要存放在怎样的环境之下,才能有利于正面的陈化呢?
雷大哥觉得,今天的喝茶至少说明,“越陈越香”不是绝对的,有的茶,兴许最香的时候正是它比较年轻之际;而不可否认,有的茶初尝不好喝,或可通过陈放而获得改变,然而关键在于如何陈放、在怎样的环境下陈放。阿麦觉得,“越陈越香”又恰恰正是云南人的软肋,因为云南人没有自己存下来的老茶,那么假如某些茶——即便不是全部——可以“越新越香”,这可不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助云南人一臂之力呢?众所周知的是,在2007年春夏普洱茶市场发生滑坡之际,有一种说法是,广东存着的茶,再喝八年也喝不完,言下之意是普洱茶不需要云南人也可以。这句话引起过云南产茶地的恐慌。但如果新茶、特别是品质优良没有生寒之感的新茶,可以赢得人们的喜爱,那么云南普洱茶的前景会不会因此而变得更广阔一点呢?
不几天后阿麦见到了其他网友,尝试把某些茶“越新越香”的可能性说给他们听,但是遭到反对,包括曾以“清泉”来评价好的易武生茶的老严。他们的脑袋,已经被“越陈越香”装满了,不容别人轻易“忽悠”。
不过,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云南生普的确在某些方面赢得了新的消费群体。我被告知,这和某些人改变了生普的制作工艺有关,比如,在炒茶(杀青)之前延长茶叶静置的时间,从而获得了如同乌龙茶般的半发酵的效果,结果是茶的香气增强,仿佛香气丰富迷人的乌龙茶一般。有的甚至在炒茶和烘干的环节进一步提香,以求赢得新的顾客,尤其是年轻消费者。不过,这样的做法又受到了力求维护普洱茶传统制作的人士的坚决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