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万千心理·我的精神分析之道:复杂的俄狄浦斯及其他议题
》
售價:NT$
475.0
《
荷马:伊利亚特(英文)-西方人文经典影印21
》
售價:NT$
490.0
《
我的心理医生是只猫
》
售價:NT$
225.0
《
股权控制战略:如何实现公司控制和有效激励(第2版)
》
售價:NT$
449.0
《
成吉思汗传:看历代帝王将相谋略 修炼安身成事之根本
》
售價:NT$
280.0
《
爱丁堡古罗马史-罗马城的起源和共和国的崛起
》
售價:NT$
349.0
《
人生解忧:佛学入门四十讲
》
售價:NT$
490.0
《
浪潮将至
》
售價:NT$
395.0
|
編輯推薦: |
本书将个人日记、作战报告、通话记录等融入叙述中,使本文内容更加丰富,通过阅读这些通话记录和作战情况报告,能感同身受地体会到德国士兵以及军官的复杂心情。
通过苏德未公开资料,对奥得河前线进行了逐日分析,重现了奥得河前线的构建和部署,使整个前线战事的发展过程更加一目了然。
第2卷作为第1卷的补充,涵盖各种数据、表格,能清楚了解到各部队的军备状况、损失人员,对战争*后几个月战况的理解有很大的辅助作用。
|
內容簡介: |
1945年3月,德国国防军戈特哈德·海因里齐大将奉命接手维斯瓦河集团军群司令职务。在随后的2个月里,海因里齐采取各种战术,阻击对手的推进,从德方视角复盘了奥得河前线战场态势的变化。书中收纳了大量来自德军的*一手资料,以及战场日志、战后总结文件、对交战双方的访谈等各种资料,详细梳理了奥得河前线德国守军的兵力编制变化和调整,双方所采取的战役、战术手段,以及如何运用己方力量达成战役战术目的。本书*面客观地展现了战线逐日、逐段的变化,以及奥得河一线德军在*后的战斗中走向覆灭的过程。
|
關於作者: |
作者简介
A.斯蒂芬·汉密尔顿:美国陆军预备队担任少校,美国陆军预备役部队司令部和普通教职员学院毕业生,拥有历史学学士和历史学硕士学位。
译者简介
邢天宁:河北省石家庄市人,从事军事和历史类文字工作9年有余,译有《日俄海战1904—1905》《战舰世界:世界海军强国主力舰图解百科(1880—1990)》《二战苏军武器图解百科》《二战德军武器图解百科》等作品。
|
目錄:
|
第1卷:
第一部分 战斗背景
第一章 1944 年 6 月至 1945 年 3 月,德国在战争末期的战略
第二章 维斯瓦河集团军群,1945 年 1 月至 3 月
第三章 戈特哈德·海因里齐其人
第二部分 奥得河前线的防御准备,3 月 20 日—4 月 13 日
第四章 指挥官的意图
第五章 战役背景和战场环境
第六章 德军部队的部署
第七章 苏军的兵力配置和目标
第八章 回旋镖行动与屈斯特林之战
第九章 袭桥战
第十章 奥得河前线防御战的规划
第三部分 战斗, 4 月 14 日—5 月 3 日
第十一章 战斗综述
第十二章 维斯瓦河集团军群的*后战斗
第十三章 总结和评论
第四部分 后记
附录 A 军事研究文件 R-69
附录 B 军事研究文件 MS B-606
附录 C 维斯瓦河集团军群的组织结构
附录 D 戈特哈德·海因里齐生平
附录 E 哈索 - 埃卡德·冯·曼陀菲尔男爵生平
附录 F 特奥多尔·布塞生平
附录 G 瓦尔特·温克生平
附录 H 汉斯 - 格奥尔格·艾斯曼生平
附录 I 柏林战略进攻行动中苏军的人员和装备总数
附录 J 截至 1945 年 3 月 15 日,维斯瓦河集团军群的人员补充和损失
附录 K 第 9 集团军的战斗人员数,1945 年 3 月 17 日
附录 L 党卫军北欧装甲掷弹兵师、党卫军尼德兰装甲掷弹兵师、第 5 猎兵师、
第 3 海军步兵师 1945 年 3 月 25 日的人员和装备到位情况
附录 M 1945 年 4 月 10 日,第 9 集团军的战斗人员数
附录 N 1945 年 4 月 15 日,维斯瓦河集团军群的装甲车辆和突击炮统计数据
附录 O 党卫军第 3(日耳曼)装甲军的编制,1945 年 4 月 23 日 12 点整
附录 P 维斯瓦河集团军群的战斗序列,1945 年 4 月 25 日
附录 Q 关于维斯瓦河集团军群重型武器和其他事项的说明
附录 R 奥得河前线德军战斗序列,1945 年 3 月—5 月
参考资料
彩色地图
第2卷:
第一部分 希姆莱及其参谋部
第二部分 东线:战略崩溃和重整旗鼓
第三部分 波美拉尼亚要塞
第四部分 海因里希·希姆莱领导下的维斯瓦河集团军群
第五部分 海因里齐上任
第六部分 奥得河前线的文件
第七部分 1945 年德军战斗部队的重建
第八部分 奥得河前线的作战部队
第九部分 关于东线的《元首指示》纪要
第十部分 奥得河前线的*后战斗
第十一部分 总评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附录 D
参考资料
|
內容試閱:
|
1945年的3月至5月,东线的*后一场惨烈战斗在德国展开。其中,有三个目标始终贯穿着本系列(奥得河前线1945)的撰写:首先,本书将深入介绍海因里齐大将,以及他作为维斯瓦河集团军群司令在奥得河防御战中的决策。其次,我们还利用众多*级军官的评注、保存至今的作战日志、电话记录以及作战地图(来自国防军*高统帅部、陆军*高司令部和维斯瓦河集团军群)还原奥得河前线(不包括柏林)的战斗细节。第三,将从德军的角度审视德国东部的*后一役——由两场彼此*立的战斗组成,其中之一是柏林之战,另一场则是奥得河前线的交锋。不仅如此,这两场战斗还由不同的司令部指挥,其目标也各不相同。由此导致的冲突不仅令海因里齐无力守住奥得河前线,还注定了维斯瓦河集团军群和德国残余领土的命运。
在动笔《奥得河前线1945》时,我只做了一册的写作计划,但在2010年1月,即本手稿完成的6个月后,越来越多的*一手资料和亲历叙述涌现出来,让奥得河前线的战斗细节变得更加清晰翔实,并给老事件提供了新切口。这些信息很难被简单整合到《奥得河前线1945》中——除非其体量扩充一倍——本书的第2卷由此应运而生。《奥得河前线1945》第2卷是*1卷的附录,详细介绍了维斯瓦河集团军群两位关键主官的领导风格,以及下属部队的人员和装备情况,德军战时编制的调整及其对集团军群下属各师级战斗部队的影响;此外,该书还介绍了阿道夫·希特勒在东线的关注*点,并提供了一份第3装甲集团军高层军官留下的战况详情。和本卷不同,*2卷的资料主要来自维斯瓦河集团军群、德国陆军*高司令部和党卫队全国领袖在1945年1月至5月期间的*一手档案。
希望本书及其后续作品能填补西方史学界的空白——无论是对第三帝国的瓦解,还是东线战场*后几个月的深重灾难。
斯蒂芬·汉密尔顿,于2010年12月
海因里齐的战后报告——军事研究文件MS T-9《奥得河之战》——是从对历史的回顾开始的。这些回顾提供了他接管集团军群时,以及战前和战时下达命令的背景,是我们了解此人思想的有力切入点。
该报告中这样写道:
在波兰和德国东部省份取得重大胜利之后,苏军1945年的冬季战役在古本(Guben)-法兰克福-屈斯特林-弗赖恩瓦尔德(Freienwalde)一线的奥得河畔停顿了下来。在此地区以北,即斯德丁的东南方向,德军部队集结起来,攻击了俄国人的北翼。(作者按:即夏至行动)
向德国边境快速推进之后,苏军攻势陷入停顿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经过长期的进攻,他们*须重组部队、补充机动兵力、调集物资和补给,以便重新投入作战。而冬季的恶劣天气,以及德军在波森(Posen)和科尔贝格等要塞的顽强抵抗,则从后方进一步分散了他们的兵力。另外,苏军对德国民众肆意妄为,很多部队斗志涣散——他们变成了散兵游勇,在后方地带大肆奸淫掳掠。苏军部队和下级指挥人员并不能(像德军一样)贯彻纪律,这种松散状态最大削弱了他们的战斗力。此外,由于德军在斯德丁东南方向的行动,苏军高层感受到了右翼的巨大威胁。有鉴于此,他们决定在继续进攻、渡过奥得河之前,首先清除波美拉尼亚方向的重大隐患。
但这一决定并没有改变俄国人的努力,他们仍准备从已占领的区域横渡奥得河、建立桥头堡,并以此作为攻击柏林的出发点。为此,他们*须夺取一个拥有铁路和公路枢纽的关键渡口。在尼斯河、奥得河和弗赖恩瓦尔德之间,这种举足轻重的主要渡口就是法兰克福和屈斯特林。而在波美拉尼亚的战事结束之后,俄国人还将目光对准了斯德丁。按照惯常的战术,苏军并没有对屈斯特林和法兰克福发动正面进攻,而是试图通过钳形攻势将其孤立。由于奥得河在2月初依然封冻,这使得侧翼迂回变得更加容易。就这样,敌军在菲尔斯滕贝格(Fürstenberg)以北占领了一个桥头堡,还在法兰克福以南占据了另一个,但规模相对较小;而在屈斯特林南北两侧,则有两个较大的出击阵地正在成形。在这种情况下,屈斯特林要塞和内陆之间的联系便只剩下了一条狭窄的走廊——沿着铁路干线和公路,一直延伸到柏林。
当俄国人兵临奥得河畔时,屈斯特林城内只有国民突击队和几个驻扎于此的补充营,几乎没有任何正规部队。但沿着奥得河,一条防线已然初具雏形。在屈斯特林和法兰克福,利用陆军从波兰和波美拉尼亚撤下来的残兵败将、各种轻伤员和康复人员、来自当地行政机构的人员、军医院、甚至各种后勤指挥机构,当地也构建起了防御。至于柏林的第3军区司令部(Wehrkreiskommando Ⅲ)和斯德丁的第2军区司令部(WehrkreiskommandoⅡ)则抽调了由补充兵组成的增援部队。在这些七拼八凑的部队协助下,阻止苏军在奥得河西岸构建桥头堡的初步条件已经具备。虽然屈斯特林新城不幸落入敌手,但德军成功地守住了法兰克福和屈斯特林老城区。在此期间,他们还艰难击退了苏军在两座城镇侧翼发动的攻势,敌人既未能形成包围,也未能抵达奥得沼泽(Oderbruch)西侧的丘陵地带(作者按:即泽劳高地)。这一地带的海拔比奥得沼泽平均高出30至50米,可以对东面的土地一览无余。因此,无论是进攻方还是防守方,控制这片丘陵都*为重要。只有夺取了它,东方的进攻者才可以在奥得沼泽调动和集结,而不会遭到守军的窥探,更不会遭到炮火的*确打击。而对于防守方来说,这片丘陵地带自然成为了其防线的基石,*须不遗余力进行保卫。
在对苏战争中,类似的情况经常出现,但通过急中生智,德军曾不止一次化险为夷。1941年12月20日,在莫斯科附近的战斗中,苏军包抄了第4集团军的侧翼,进而威胁到卡卢加(Kaluga)市——德军在莫斯科城下*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其间,连面包师、屠夫、后方梯队的士兵、警戒部队甚至是伤病员都被组织起来,搭乘雪橇和机动车辆投入到了对抗迂回之敌的战斗中。在整整5个昼夜中,他们将敌人挡在了卡卢加市中心,并在城市两翼守住了冰封的奥卡河(Oka),直到前线的正规部队赶来支援。尽管这场战斗一开始看起来毫无希望,但凭借坚强的意志,他们最终化险为夷。
1945年2月底,德军在斯德丁东南地区对苏军北翼的攻势(作者按:即夏至行动)以失败告终,为此,我们不得不放弃波美拉尼亚。在斯德丁东部,第3装甲集团军仍据守着一个桥头堡,但他们也被迫在3月初从当地撤退。现在,维斯瓦河集团军群的有生力量全部撤到了奥得河的西岸,其右翼位于菲尔斯滕贝格以南,即尼斯河与奥得河的交汇处,左翼则位于波罗的海。
在东岸,德军只据守着几个小桥头堡。它们是:法兰克福的城郊——保护着硕果仅存的奥得河大桥,该桥*为坚固,且桥面很宽;屈斯特林老城[位于瓦尔塔河(Warthe)与奥得河之间];弗赖恩瓦尔德以东的采登(Zehden);达姆施湖(Dammscher See)以北珀利茨(P?litz)的小型前沿阵地。
需要指出,在施韦特(Schwedt)附近的奥得河东岸,德军也建立过一个较小的桥头堡,但在海因里齐上任前夕,这处阵地便被苏联军队摧毁。驻守当地的是党卫军中校奥托·斯科尔兹内(Otto Skorzeny)的党卫军猎兵部队(SS-Jagdverband)和第600伞兵营。该桥头堡是奉希姆莱的命令于1月底建成的,目的是为夏至行动的南翼攻势提供一个出发基地。虽然由于缺少部队,这一行动从未实现,但斯科尔兹内仍将侦察巡逻队派入了苏军的纵深。3月初,苏军决定摧毁这个桥头堡。此时,斯科尔兹内已将指挥权转交给了党卫军中校肯平(Kempin),而希姆莱则拒绝从当地撤军,当苏军发起猛攻时,德国守军几乎全军覆灭。按照记载,斯科尔兹内的部下们被迫冒着枪林弹雨向奥得河对岸游去,许多士兵在渡口溺毙。幸存者们则重新武装起来,奉命进入施韦特桥头堡西南方向的采登桥头堡。在采登,德军死守着菲诺运河(Finow Canal)和霍亨索伦运河(Hohenzollern Canal)的闸门,直到3月28日才在海因
里齐的命令下撤退。
海因里齐在军事研究文件MS T-9中写道:
采登桥头堡保护着水闸,从这里可以调节菲诺运河、霍亨索伦运河和奥得河交汇处的水位。另外,它还支援着南面,即奥得河西岸德军阵地的左翼,并让敌人无法从北面的制高点窥探动静。至于珀利茨桥头堡则为当地的合成油料工厂提供了掩护——尽管被英军空袭严重破坏,但它仍在发挥有限的作用。在采登桥头堡和斯德丁以南的高速公路之间,即斯德丁港区以南的地方,是西奥得河的西岸,这里的河面相对更窄,德军的阵地沿河构建。在东岸,我们也设置了一些桥头堡,它们一直延伸到了奥得河的东侧分汊附近。由于当地的意义不容忽视,因此构建桥头堡非常必要,因为它们可以将两条分汊之间的区域置于控制之下。苏军经常利用森林、沼泽和灌木丛进行渗透,试图夺取这片区域,为日后攻击斯德丁寻找一个出发点。
在3月的*初三周,俄国人还多次试图扩大法兰克福、屈斯特林和斯德丁附近的登陆场。他们非常清楚,这些城镇对继续向奥得河西岸进攻至关重要。除施韦特之外,奥得河的其余几座渡口都位于交通线或铁路上。换言之,如果有人想在奥得河西岸投入大部队,就*须控制这些地方。在精力充沛的指挥官比勒(Bieler,他后来阵亡)上校领导下,法兰克福守军在几周内组建了一支可观的城防部队,规模达到了18个营,其成员来自掉队士兵、国民突击队和军医院的伤病员,另外,他们还得到了第3军区的支援。在这些部队的帮助下,比勒数次挫败了苏军在城市南郊的进攻。在屈斯特林,当地的8000名守军则由希特勒钦点的要塞司令——党卫军*袖赖涅法尔特(Reinefarth)率领。他们守卫的屈斯特林旧城只遭到了虚弱的攻击。苏军的真实意图是从南面突破,即从南面的格里茨(G?ritz)桥头堡进攻。在屈斯特林附近,我们在旧图彻班德(Alt-Tucheband)-新曼施诺(Neu Manschnow)一线部署了第25装甲掷弹兵师,他们日复一日地开展警戒,挫败了苏军的所有进攻。在斯德丁南部的丛林地带部署着第281步兵师。在斯德丁桥头堡的战斗结束后,该师被转移到此地,并在艰难的丛林战中不断挫败敌人,让他们无法靠近城市。除了这些战斗焦点地区之外,在3月的头几周,维斯瓦河集团军群的战线相对平静。这里只有巡逻和试探活动,在过去,俄国人经常用这些手段来侦察德军阵地的方位。由于西里西亚山区已经入春,奥得河开始频繁泛滥,苏军被迫减少巡逻。然而,在莱特宛(Reitwein)以南的莱特宛凸地(Reitwein Spur),小规模战斗却连绵不绝。这片高起的地势可以俯瞰格里茨桥头堡,并让苏军惴惴不安。3月底,当地最终落入敌手,而且再也没有被德军收复。
在3月的这几周内,奥得河的冰面破裂了,整个区域化为一片泽国。和每年春天一样,在屈斯特林附近,奥得河和瓦尔塔河之间的大部分浅滩已是洪水泛滥。从采登桥头堡到斯德丁附近的达姆施湖,当地的奥得河浅滩变成了一个宽达3千米的大湖,奥得河的东部和西部河汊就像是护城河一样从两旁流过。其水势是如此湍急,以至于根本无法泅渡,而浅滩上的草地则被淹没在了1米深的水下。
本集团军群负责的奥得河河段从尼斯河河口一直延伸到波罗的海。南部的守军是第9集团军,北部则由第3装甲集团军保卫。
两军之间的自然边界是利本瓦尔德(Liebenwalde)和下菲诺[Niederfinow,位于埃伯斯瓦尔德(Eberswalde)以东]之间的菲诺运河。
维斯瓦河集团军群所在的地形可谓易守难攻(参见地图4)。奥得河河面宽广,难以泅渡,在北部更是分成了东西两支,进一步加大了渡河的难度。奥得沼泽在通向柏林的中央走廊周围铺展开来,它是一片开阔的冲积平原,与泽劳高地毗邻。泽劳高地较奥得沼泽高出约50米,为守军提供了最佳的视野和射击阵地。只有几条道路能通往高地顶部,而且周围的地形过于陡峭,装甲车无法通行。在泽劳高地的背后和奥得河的西岸,生长着茂密的松树林,还有许多湖泊,以及几条始于波罗的海南岸的运河,它们一直向着西里西亚的方向延伸。当地的硬面公路为数不多,而且均为东西走向,其余的辅路基本是路况恶劣的泥土小径,仅能勉强供一辆重型坦克通过。整个地形显然对守军有利——在苏军攻势开始前,海因里齐在几周内便充分运用了这些地形的潜力。
——选自《奥得河前线1945:*1卷》第五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