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科学的奇幻之旅
》
售價:NT$
352.0
《
画艺循谱:晚明的画谱与消闲
》
售價:NT$
653.0
《
新民说·现实政治史:从马基雅维利到基辛格
》
售價:NT$
454.0
《
宽容是件奢侈品(人生360度·一分钟经典故事)
》
售價:NT$
203.0
《
甲骨拼合六集
》
售價:NT$
1520.0
《
视觉美食家:商业摄影实战与创意解析
》
售價:NT$
602.0
《
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机会与选择
》
售價:NT$
454.0
《
DK月季玫瑰百科
》
售價:NT$
959.0
|
編輯推薦: |
教育、交通、电力、军工、医疗…… 一场奔赴新中国发展新沃土的伟大长征 一曲无问西东与年华的奋斗壮歌 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 他们如群星汇聚西北 以赤子之心写就“西迁”史话 忠于祖国人民,担当责任使命,书写新时代答卷 西北望,道且长。 鬓微霜,又何妨。 赤子心,国恒强。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一部以“西迁”为题材的报告文学,书写了20世纪50年代,以交通大学为代表的各行各业,为支援祖国西部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来到大西北扎根文化、经济、工业等领域建设工作的辉煌壮举,及其所承载的“西迁精神”。书稿以大历史脉络搭建骨架,既重现历史细节,又立足当代的精神传递,将各行各业“西迁人”的奋斗故事同时代潮流融合,使读者感受到了历史喷涌向前的力量,回应了党中央对传承“西迁精神”的要求与寄托。
|
關於作者: |
沙莎,陕西日报群众新闻网总经理,陕西省记协新媒体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曾任陕西日报专题新闻部副主任,科教新闻部副主任。从事新闻报道十余年,撰写深度报道稿件50余万字,出版图书《史思三叠》《对话》。曾获中国新闻奖,多次获陕西新闻奖一等奖,陕西省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
|
目錄:
|
第一章 西北望 道且长
第一节 梦想开始的地方是远方
第二节 那趟不曾回头的西去列车
第三节 世界归根结底是你们的
第四节 草棚礼堂中的开学典礼
第五节 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
第六节 两弹升空曾为少年舞忠魂
第七节 时空中那些永远年轻的梦想
第二章 鬓微霜 又何妨
第一节 青春——有一种青春刻着国之大者
第二节 道路——有一种道路叫不问前程
第三节 扎根——有一座高山挺立着国家尊严
第四节 初心——他们生产的机床名叫“忠诚”
第五节 岁月——左手咸菜右手机密
第六节 生死——生要向西,死葬长安
第三章 赤子心 国恒强
第一节 15位老教授的一封信
第二节 创新港里的西迁天团
第三节 起飞,从西北的天空
第四节 硬核,西迁路走出大国重器
第五节 向西,向太空
第六节 无问西东与年华
|
內容試閱:
|
无问西东与年华
真正的抵达不是远方而是心灵。
当西迁的人们整理起行装的那一刻,抵达就成为祖国托付给他们的最大使命。为完成这使命,他们用尽一生,他们无怨无悔。
这是路途的抵达。
“列车从我国地势最低的长江三角洲出发,沿江淮平原北上,再穿过中原大地,最后到达西北高原,其间运行30多个小时……我们从车窗往外看,看到广阔的平原、看到一座座城市、看到林立的工厂……祖国啊,你是多么辽阔,我们一定要把你建设得更加美丽。”当年交大西迁的学生,如今已是满头白发,但是回忆起西迁之路,一切仿佛发生在昨天,当年火热的心依旧在纸上跳动。
从祖国首都到秦岭深山,从黄浦江畔到兴庆池畔,从紫金山麓到古都长安,从冰雪之城到周人故里,从大洋彼岸到西北群山……当年“西迁人”日夜兼程踏下的一行行足迹,依然深刻鲜活,当年千里路上数万颗火热的心,依然赤诚如昨。这足迹以坚定的姿态从故乡走向他乡,从过去伸向未来。
这是梦想的抵达。
“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
当年交大师生西迁的火车票上都印有这样的字,他们相信抵达大西北就是梦想,只要抵达,梦想就会实现。
“不后悔,华航西迁,就是为了占领航空航天制高点!”作为新中国“钦定的”二级教授胡沛泉说出西迁师生的心声。
曾任西安交大党委副书记的王世昕说,1955年他在上海参加高考时,最大的心愿就是报考地质专业,将来为祖国探矿。报考交大,最重要的原因是他已经知道交大要迁往大西北。1956年,全国高中毕业生都已经知晓交大要从上海迁往西安,但是报考的人却格外踊跃,最终交大1956级学生中来自华东地区的就有1100人,超过半数。
这片土地也从未辜负那些炙热的梦想,秦岭深处导弹飞上了天际,校园之内各界英才辈出,中国工业大旗被毅然扛起。
这是心灵的抵达。
“到西北去,我一定要到西北去,寒冷冻不了我的心肠,北风吹不散我建设祖国的热情,让我们在西北的风雨伴奏声中,高唱起建设祖国之歌。”
留美博士苗永淼,在1955年踏上故土的时候,时任教育副部长黄辛白问:愿不愿意去交通大学?那里正面临西迁。“非常愿意,只想早点去。”当年31岁的博士肯定地说。
对于许多西迁的人们来说,到西部去,就是心灵的抵达。这里天高地阔,可以安放报国的理想;这里山河壮丽,可以容纳科学的追求;这里百废待兴,可以将自己的人生与祖国的命运紧紧相连。
60年前,有许多普通的人,拿着一张小小的火车票,因为那句“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而踏上了千里西去之路,这一别就是一个甲子。60年,改变的是曾经年轻的容颜;60年,不变的是一颗赤子之心。
那时,祖国很高,理想很大。
1955年5月,当时任交通大学校长彭康向全体师生发起迁校的动员令时,学校的师生写下这样朴实的话语:
我们向往于西安,不仅因为她有悠久光荣的历史,主要还在于她有更加远大的将来。在国家建设计划里,她将是一座现代化的大城,将是建设大西北的工业基地。我们极愿迁到那里去,因为我们是学工程的人,不到工业城市还到什么地方去呢?
那是用理想与忠诚写就的时代。
那时,道路很长,天地很广。
1965年,第七机械工业部的工作人员从北京出发,坐了两天两夜的火车才到达凤州站。他们穿过零星分布的山民的茅屋,向大山深处走去,在一个叫“红光沟”的地方驻扎,他们要在这里研制中国的液体火箭发动机。
在小小的红光沟,他们用干打垒的方法建起了家,他们让家属带着咸菜缸挤在大卡车里来到山沟,他们吃着黏牙的黑面接下国家研制远程洲际导弹的任务。
他们相信这茫茫秦岭注定会见证祖国和自己的奇迹。
那时,生活很难,幸福很近。
从上海到宝鸡,对于秦川机床厂的陈师傅来说,改变的不仅仅是工作的地点,更是全部的生活。郭达的小品《换大米》,总会让他在大笑后心中发酸。1966年,他举家从上海迁到宝鸡,山高路远他愿意,住着茅屋他愿意,天天加班他愿意,可是看着孩子们因为吃不惯当地的杂面,拉着他的衣角问什么时间可以吃大米,他心疼了。他记得,以前为了换一袋米,他要花上两天一夜时间。
当西北工业大学师生们的志愿从“拓路苍穹,为新中国的航空开路奠基”,变为“追梦九天,让中国的大飞机翱翔蓝天”;
当西安交通大学的教授们低调地以全国高校第二的成绩,拿到七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当航天六院的员工们让《东方红》乐曲响彻寰宇,“两弹一星”威震九霄,“神舟”飞船问鼎苍穹,“嫦娥”奔月揽胜九天;
……
那些当年跨越大半个中国,永不回头“西迁”而来的人们相信一切都是值得的。
正西风落叶下长安,飞鸣镝。
多少事,从来急;
天地转,光阴迫。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毛主席当年这首诗,让无数人血脉偾张,也让无数人用一生去完成着“只争朝夕”的使命。
寿松涛,华东航空学院西迁时的院长。这位1926年就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老党员,在祖国发出号召的时候,他动员刚刚建好新校园的华航师生西迁。他说:“国家要加强西部建设,首先要加强教育,我们应该为国家勇挑重担。”
一句勇挑重担,让华航5000多名师生和家属千里迢迢奔赴西安。1956年华航的新生录取通知书上写着:祝贺你被华东航空学院录取,请到西安航空学院报到……当年9月1日开学,1000多名新生竟没有一人缺席迟到。
在寿松涛的带领下,西安航空学院飞速发展。1956年,增设压力加工、铸造、焊接、金属热处理和表面保护专业;1957年,增设直升机专业,当年在校生总数达到3235人,是华航建校时的7倍多。
城市里的高校建设红红火火,山里的厂区建设也热火朝天。
在汉中的山沟中,当年只有六七岁的吴亦君难忘和父母刚来汉中时的情景。那时他们住在一个叫狼道的地方,他们跟随父母住在农民的牛棚里。“我记得晚上睡觉可以透过房顶看到星星的。”已经头发花白的吴亦君微笑着回忆当年的情景,“我们呢,要帮忙着工作的爸妈从发绿的塘子里打水,有时还要和父母一起为工厂建设卸砖。”“我记得我们的学校是父母们用草棚搭建的,名字叫作‘抗大子弟学校’,爸爸说来到西北就是要延续延安精神,延安有‘抗大’,在汉中的大山里也有‘抗大’。”
50多年过去,那些手拉肩扛在大山里建起工厂的人们都已经老去,就连当年的小孩吴亦君也已经退休,但是这个在狼道上建设的汉江工具厂生产的刀具已经成为行业标准,中国C919大型运输机齿轮的加工、奥迪轿车变速箱齿轮的生产都使用这里生产的刀具。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当年国家156项苏联援建项目中,陕西就有24项,西安地区获其中17项,居全国之首。纺织城、庆安飞机附件公司、红旗航空发动机公司、兵器工业和研究院、鼓风机厂、缝纫机厂、阎良航空城……在那只争朝夕的时代,数万西迁而来的人们在三秦的土地上为共和国的发展打下了至今仍影响深远的基础。
大时代总会产生让人仰望的巨人。
然而那些西迁而来将根扎在西北的人们从未想过让人仰望,他们更多的时候是在低头耕耘。60载过去,他们依然说着当年那句“我们就应该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因为祖国在他们心中很高很高。
“你要相信,我不久就能站起来了,因为中国进入新时代了,我还可以给国家做些事情。”西北工业大学98岁的胡沛泉先生,躺在家中的病床上,说出这样的话,让所有在场的人都潸然泪下。60多年前,作为从美国留学归来的博士,胡沛泉告别妻儿,只身来到西安,这一别就是一个甲子。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因为理想需要在更广阔的土地上生长。
周惠久、谢友柏、汪应洛、屈梁生、卢秉恒、蒋庄德,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学科“一门六院士”成为中国知识界的美谈。截至2017年,西安交大有两院院士35名,其中22名为双聘院士。在西北工业大学,中航工业集团下属三大所和三大长的总师、特级专家、党政领导及国家三大奖获得者中,西工大培育的人才占60%以上。“航空报国特等奖”10位获奖者中有6位是西工大培养的。2017年,西工大科研经费总量再次突破20亿元,保持两位数增长。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因为那里的土地很热,人很温暖。
交大人记得,他们选定的新校址,征用了几个村民的土地,可村民们什么都没有说,第一时间就为新校腾出了地方;全市的人民和交大师生一起在交大对面的兴庆宫公园种树栽花,他们希望这里的美好能让交大的学子们少些思念。时至今日,西安交大在陕西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在西咸新区建立“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交大原党委书记张迈曾说道,这是交大迁校后的第二次创业,这里将成为交大“学术特区”,将紧紧围绕国家和陕西战略需求开展前沿研究。
“风云帐下奇儿在”,这是毛主席当年的期待。无数人准备好行囊,开始了一场不再回头的远行。在陕西,无数趟列车从远方载来了专家、教授、工人、学生……也载来了整整一代人的光荣、梦想与最无私的奉献。
1955年,位于上海的交通大学西迁至西安,成为西安交通大学;
1956年,原华东航空学院西迁至西安,后合并成为现在的西北工业大学;
1956年,苏州工专土木和建筑艺术科、青岛工学院土木系西迁至西安,组建成西安冶金建筑学院(现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1965年,上海机床厂部分西迁到宝鸡,成立秦川机床厂;
1965年,哈尔滨第一工具厂部分西迁到汉中,成立汉江工具厂;
1965年,位于北京的七机部迁至宝鸡凤县,成立067基地;
……
这个名单还可以列得更长,然而历史的波澜壮阔却不是名单可以展观的。
“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有人用这样的话语描述西迁而来的人们,然而他们却只是淡然地微笑。他们心中知道,虽然自己献出了一切,祖国却收获了光明的未来。2017年1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对15位交大西迁老同志的来信做出重要指示:“向当年响应国家号召献身大西北建设的交大老同志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希望西安交通大学师生传承好‘西迁精神’,为西部发展、国家建设奉献智慧和力量。”
数万人赤子情怀,当他乡已经变成故乡,那些乡音未改却鬓发皆白的人们依然如故,他们说:为了祖国,我们无问西东与年华!
斗横西北。
60年春秋沧桑,当平凡中长出伟大,当西北荒凉的土地上长出坦坦荡荡的魂魄,当秦岭的高山上飞出浩浩然然的精神,西迁的脚步已然成为中国明亮的印记,照亮民族复兴的天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