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未来特工局
》
售價:NT$
254.0
《
高术莫用(十周年纪念版 逝去的武林续篇 薛颠传世之作 武学尊师李仲轩家世 凸显京津地区一支世家的百年沉浮)
》
售價:NT$
250.0
《
英国简史(刘金源教授作品)
》
售價:NT$
449.0
《
便宜货:廉价商品与美国消费社会的形成
》
售價:NT$
352.0
《
读书是一辈子的事(2024年新版)
》
售價:NT$
352.0
《
乐道文库·什么是秦汉史
》
售價:NT$
367.0
《
汉娜·阿伦特与以赛亚·伯林 : 自由、政治与人性
》
售價:NT$
500.0
《
女性与疯狂(女性主义里程碑式著作,全球售出300万册)
》
售價:NT$
500.0
|
編輯推薦: |
本书以电子技术基本理论和经典内容为基础,系统阐述了电工电子技术的概念、理论、元器件和电路分析设计方法。全书共10章,将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三个模块有机融合为一体本书在编排上具有以下特点。1)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本书先对电路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予以介绍,再进行实际电路元器件的讨论,最后介绍具体应用,使得知识易懂、易学,便于理解和掌握。2)精选内容,突出基础。教材以基础知识为重点,在核心内容的选择上下功夫,强调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力求打牢基础。3)概念清晰,例题丰富。书中的每一个知识点后均有典型例题的详细讲解,层层递进,利于学生学习。
|
內容簡介: |
本书以电子技术基本理论和经典内容为基础,系统阐述了电工电子技术的概念、理论、元器件和电路分析设计方法。全书共10章,将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三个模块有机融合为一体,内容包括直流电阻电路分析、一阶动态电路分析、正弦稳态电路分析、二极管及其应用、基本放大电路、集成运算放大器、组合逻辑电路、时序逻辑电路、半导体存储器与可编程逻辑器件以及数/模和模/数转换电路。本书知识点系统连贯,深入浅出,注重基本原理和工程应用相结合,力求体现知识性和实用性,可作为高等院校电子信息、计算机和机械工程类专业的本科或专科学生的教材,也可供相关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使用。
|
目錄:
|
前言第1章直流电阻电路分析1.1电路与电路模型1.1.1实际电路1.1.2电路模型1.2电路的基本变量1.2.1电流1.2.2电压1.2.3功率1.3基尔霍夫定律1.3.1基本名词 1.3.2基尔霍夫电流定律1.3.3基尔霍夫电压定律1.4电路基本元件1.4.1电阻元件1.4.2理想电源1.4.3受控源1.5电路的等效变换1.5.1电路等效的概念1.5.2电阻的等效变换1.5.3电源的等效变换1.5.4含受控源电路的等效变换1.6方程法1.6.1支路电流法1.6.2网孔电流法1.6.3节点电压法1.7齐次定理和叠加定理1.7.1齐次定理1.7.2叠加定理1.8等效电源定理1.9最大功率传输定理习题1第2章一阶动态电路分析2.1动态元件2.1.1电容元件2.1.2电感元件2.2一阶动态电路分析2.2.1动态电路方程的建立2.2.2动态电路方程的求解2.2.3一阶直流动态电路的三要素法2.3零输入响应与零状态响应2.3.1零输入响应2.3.2零状态响应2.3.3全响应习题2第3章正弦稳态电路分析3.1正弦量及其相量表示3.1.1正弦量3.1.2正弦量的相量表示及计算3.2两类约束关系的相量形式3.2.1基尔霍夫定律的相量形式3.2.2基本元件伏安特性的相量形式3.3阻抗与导纳3.3.1阻抗Z3.3.2导纳Y3.4正弦稳态电路的相量法分析3.4.1相量模型及相量法3.4.2相量法的应用3.5正弦稳态电路的功率分析3.5.1正弦稳态电路的功率3.5.2功率因数校正3.5.3正弦稳态最大功率传输条件3.6三相电路3.6.1三相对称电源3.6.2三相对称电路分析3.7电感耦合和理想变压器3.7.1自感与互感3.7.2耦合电感及其同名端3.7.3理想变压器习题3第4章二极管及其应用4.1半导体基础知识4.1.1本征半导体4.1.2杂质半导体4.1.3PN结4.2二极管4.2.1二极管的伏安特性4.2.2二极管的工作区域和主要参数4.2.3温度对二极管伏安特性的影响4.2.4二极管的等效模型4.2.5二极管的基本应用4.2.6特殊二极管4.3直流稳压电源4.3.1直流稳压电源的组成4.3.2整流电路4.3.3滤波电路4.3.4稳压二极管稳压电路习题4第5章基本放大电路5.1双极型晶体管5.1.1双极型晶体管的结构和符号5.1.2晶体管的电流放大原理5.1.3晶体管的工作区域5.1.4晶体管的伏安特性和主要参数5.2共发射极放大电路5.2.1直流分析和交流分析5.2.2共发射极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5.2.3共发射极放大电路的分析5.3晶体管放大电路的三种组态5.3.1共集电极放大电路5.3.2共基极放大电路5.3.3三种组态电路的性能比较5.4场效应晶体管概述5.4.1场效应晶体管的类型与符号5.4.2MOS管的结构5.4.3MOS管的阈值电压5.4.4场效应晶体管的伏安特性和主要参数5.4.5场效应晶体管与晶体管的比较5.5场效应晶体管放大电路5.5.1直流偏置电路及其静态工作点的估算5.5.2场效应晶体管放大电路的三种基本组态5.6多级放大电路5.6.1耦合方式5.6.2多级放大电路的分析5.7差分放大电路5.7.1差分放大电路的结构5.7.2差分放大电路的静态分析5.7.3差分放大电路的动态分析5.8功率放大电路5.8.1功率放大电路概述5.8.2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习题5第6章集成运算放大器6.1集成运算放大器概述6.1.1特点6.1.2结构6.1.3符号6.1.4传输特性曲线6.2理想运算放大器6.2.1理想运算放大器的条件6.2.2理想运算放大器的特性6.3反馈6.3.1反馈的基本概念6.3.2反馈的分类6.3.3反馈的判断6.3.4负反馈对放大电路性能的改善6.3.5深度负反馈放大电路的分析6.4基本运算电路6.4.1比例运算电路6.4.2加法运算电路6.4.3减法运算电路6.4.4积分运算电路6.4.5微分运算电路6.5电压比较器6.5.1单限比较器6.5.2迟滞比较器习题6第7章组合逻辑电路7.1概述7.1.1数字信号7.1.2数字电路7.1.3数制7.1.4编码7.1.5逻辑代数基础7.2逻辑门7.2.1逻辑门电路7.2.2逻辑门电气指标7.2.3逻辑门输出结构7.3组合逻辑电路7.3.1基于逻辑门的组合逻辑电路分析7.3.2基于逻辑门的组合逻辑电路设计7.4组合逻辑模块及应用7.4.1编码器7.4.2译码器7.4.3数据选择器习题7第8章时序逻辑电路8.1概述8.1.1时序逻辑电路的结构与特点8.1.2时序逻辑电路的分类8.1.3时序逻辑电路的描述方式8.2触发器8.2.1基本RS触发器8.2.2同步RS触发器8.2.3D触发器8.2.4JK触发器8.2.5T触发器8.2.6触发器异步控制及功能转换8.3时序逻辑电路8.3.1基于触发器的同步时序电路分析8.3.2基于触发器的同步时序电路设计…8.4常用时序逻辑模块8.4.1计数器8.4.2移位寄存器8.5时序逻辑模块的应用8.5.1计时器8.5.2分频器8.5.3序列检测器8.5.4序列发生器习题8第9章半导体存储器与可编程逻辑器件9.1概述9.2只读存储器9.2.1基本结构9.2.2工作原理9.2.3应用举例9.3随机存储器9.3.1基本结构9.3.2工作原理9.3.3应用举例9.4可编程逻辑器件9.4.1一般结构和表示方法*9.4.2分类与编程特点9.4.3应用举例习题9第10章数/模和模/数转换电路10.1概述10.2数/模转换电路10.2.1基本原理10.2.2常用技术10.2.3主要参数10.3模/数转换电路10.3.1基本原理10.3.2常用技术 10.3.3主要参数习题10参考文献
|
內容試閱:
|
前言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为了适应电子信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新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需要,编者根据教学基本要求,编写了本书。根据多年来教学改革的探索和研究,本书在进行内容和体系的构建时,贯穿了更新教学内容、扩大知识面和加强应用性的想法。书中对基本理论、基本定律、基本概念及基本分析方法都做了详细阐述,并通过例题和习题来说明理论的实际应用,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本书共10章,前3章主要介绍电路分析的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按照先直流后交流,先电阻电路后动态电路来组织内容,包括直流电阻电路分析、一阶动态电路分析、正弦稳态电路分析。第4~6章主要从应用角度介绍模拟电子电路,按照从半导体分立器件到集成运放应用组织内容,包括二极管及其应用、基本放大电路、集成运算放大器。第7~10章主要介绍数字电路的基本工作原理与应用,按照从组合逻辑电路到时序逻辑电路再到可编程器件组织内容,包括逻辑门和组合逻辑电路、时序逻辑电路和触发器、半导体存储器与可编程逻辑器件、数/模和模/数转换电路等。本书在编排上具有以下特点。1)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本书先对电路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予以介绍,再进行实际电路元器件的讨论,最后介绍具体应用,使得知识易懂、易学,便于理解和掌握。2)精选内容,突出基础。教材以基础知识为重点,在核心内容的选择上下功夫,强调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力求打牢基础。3)概念清晰,例题丰富。书中的每一个知识点后均有典型例题的详细讲解,层层递进,利于学生学习。本书由贾永兴主编并负责全书的策划、组织和统稿。具体分工为:贾永兴编写第1章和第3章,王渊编写第2章,黄颖编写第4章和第5章,马丽梅编写第6章,吴元亮编写第7~10章。 本书的编写参考了相关资料,并得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通信工程学院领导和教研室的林莹、朱莹、陈姝、于战科及闵锐等同志的支持和帮助,谨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由于编者水平所限,书中难免有疏漏和不足之处,望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