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中国王朝内争实录:宠位厮杀
》
售價:NT$
281.0
《
凡事发生皆有利于我(这是一本读了之后会让人运气变好的书”治愈无数读者的心理自助经典)
》
售價:NT$
203.0
《
未来特工局
》
售價:NT$
254.0
《
高术莫用(十周年纪念版 逝去的武林续篇 薛颠传世之作 武学尊师李仲轩家世 凸显京津地区一支世家的百年沉浮)
》
售價:NT$
250.0
《
英国简史(刘金源教授作品)
》
售價:NT$
449.0
《
便宜货:廉价商品与美国消费社会的形成
》
售價:NT$
352.0
《
读书是一辈子的事(2024年新版)
》
售價:NT$
352.0
《
乐道文库·什么是秦汉史
》
售價:NT$
367.0
|
編輯推薦: |
四十年波澜壮阔,四十载笔走风雷。从这里回味历史,从这里读懂中国。
|
內容簡介: |
本书内容收录经济日报副总编辑张曙红从业四十年来的多篇精彩、获奖新闻报道作品。全书分为八辑。《第一辑感受发展热潮》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对各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深度调研作品。《第二辑把脉中观经济》是十八大以前关于地方经济发展的调研报道。在企业报道方面,《第三辑跟踪国企改革》收入了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典型经验,以及各地推进国企改革的实践探索。《第四辑发现民营经济》则是关于民营企业和民营经济报道的集纳,从中可以一窥从个体工商户萌生到民营经济勃兴的发展脉络。《第五辑聚焦自主创新》选录了其中一些较有影响的作品。《第六辑探访东北振兴》是一次对东北三省九市纪行式采访的成果。《第七辑旁观两会议政》是从历年参加全国人大、政协会议报道中选出的一些代表性作品,从纵向上看,从两会这个窗口可以感受到中国民主与法治的不断进步。《第八辑走进新闻现场》是从各类新闻现场发回的报道,体现作者在新闻写作上的个人风格。总的来看,收入本书的200余篇报道,时间或远或近,篇幅或长或短,都倾注了作者的心血与感情,其中一些作品曾在经济社会生活中产生过积极影响,体现了一个新闻工作者推动进步、服务人民、努力为改革开放鼓与呼的初心。
|
關於作者: |
张曙红,湖北黄冈人,1982年7月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长期从事新闻工作,历任经济日报记者、编辑、评论员,评论部副主任、主任,政科文新闻部、策划部主任,经济日报社编委、副总编辑。多次获中国新闻奖报刊言论一、二等奖。首批全国宣传文化系统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06年获第七届“长江韬奋奖”(韬奋系列)。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专家委员会委员,高等学校与新闻单位从业人员互聘“千人计划”特聘教师。
|
目錄:
|
上册
第一辑感受发展热潮/001
长春担当/002
宜昌蝶变/018
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034
顺德再造/039
涪江潮涌/058
常德行/072
从一产独大到三产融合/072
从一花独放到百花争艳/076
泉州行/079
从以快制胜到以质为先/079
心无旁骛做实业/084
依山向海再启航/087
陇原行/092
错将张掖认江南/092
戈壁荒原起绿洲/096
金色大道连城乡/099
蓄势待发看龙城/102
“陇上江南”景色新/107
探访长江经济带/111
金沙碧水千秋画/111
绿色发展万里春/115
守住底线走新路/119
第二辑把脉中观经济/125
解放思想看江西/126
跳出江西看江西/126
跳出争论谋发展/132
跳出惯性闯新路/136
跳出旧制创新篇/140
解放思想才能加快发展/145
一条切合实际的发展新路/149
问安庆何以心安/161
安庆,你本该走得更快些/162
安庆,总想对你叙说/164
让我们重新认识自己/169
古城呼唤精神涅槃/172
要让政府先入世/174
让连云港不再沉寂/179
抬起你的龙头来/179
打出你的拳头来/184
亮出你的风采来/189
鼓起你的劲头来/193
回归十年看香港/198
伟大构想成功实践/199
巩固优势发展优势/204
背靠祖国面向世界/209
百城调研行西安篇/214
“洼地”如何筑“高地”/215
“优势”如何成“胜势”/221
“包袱”如何变“财富”/226
第三辑跟踪国企改革/233
科学的决策是怎样产生的/234
工会改革面临重大突破/238
“吴老大”素描/240
负重而行/245
嘉丰风格/253
“国字号”:何以再辉煌?/262
葛化是怎样起死回生的/267
这家工厂为啥有八千万存款/271
“荷花”重放更鲜艳/274
“永光”沉浮记/277
办法总比困难多/280
坚定信心话改革/283
正是东风吹来时/287
第四个“M”最重要/289
买方市场三方谈/292
关于稽察特派员的对话/296
红塔集团探访录/299
跳出来的红塔/300
长出来的红塔/304
闯出来的红塔/307
拼出来的红塔/311
改革要有新突破/314
装备制造新跨越/317
永不言败/322
化危为机谋发展/333
迈向高端天地宽/338
第四辑发现民营经济/345
一条充满光明的路/346
虽然是涓涓细流/348
民营经济冲击波/353
福日的探索/357
王祥林与喷施宝神话/360
一个延续360年的故事/363
没有终点的旅程/367
挥洒人生天地间/378
民营企业如何跨世纪/383
让思想再次解放让双脚站稳大地/389
扩张的策略/395
郑家纯的“冷热观”/399
激活民营企业的投资热情/401
珍惜阳春创造金秋/407
光彩事业西北行/409
趋利避害扬长避短/415
随总统来访的温州人/419
“五个满意”是如何实现的/420
旺盛的生命力从何而来/423
战略转型赢得发展先机/426
共谋双赢之局/430
再造1000天/433
“宁波帮”的传承与创新/438
下册
第五辑聚焦自主创新/001
中关村新传/002
创新型城市调研行·深圳篇/020
产出丰厚的“创新热土”/020
着力优化创新支撑体系/027
“招研引智”抢占产业高端/033
培育创新文化营造创新环境/039
创新型城市调研行·成都篇/047
着力完善区域创新体系/047
瞄准高端建设“产业成都”/052
为城乡统筹插上科技“翅膀”/056
柳暗花明看奇瑞/060
杀出重围/061
志存高远/067
人才是宝/071
哀兵争胜/075
动力澎湃/079
奇瑞启示录/084
异军突起看华为/090
领先一步看海尔/095
脱胎换骨看吉利/101
脱颖而出看正泰/108
后来居上看美的/114
以新制胜看太钢/120
第六辑探访东北振兴/135
打一场新的“辽沈战役”/136
大连能再造一个“浦东”吗?/139
发现“大森”/142
看鞍山如何“进退”/144
鞍钢的“十二字真言”/146
让抚顺不再“沉沦”/148
抖擞精神看沈阳/151
“—花独放”能长春吗?/153
江城今日再攻坚/156
吉化的“第四次创业”/159
从“存续”到“持续”/161
先改革,再改造/164
要让冰城热起来/166
触摸哈电的春天/169
大庆:站在历史临界点上/172
“本色”的回归/175
鹤城期盼春风来/178
第七辑旁观两会议政/183
韩德培畅说“一国两制”/184
理论工作要跟上改革和建设的步伐/186
在民主的气氛中协商/188
人民热望安定团结/190
怎样看待中共中央的人选建议/193
投票前的话题/195
第三十一位监票人/197
煤、电、水……/198
听董辅仍解读“变形”现象/200
不能是旧体制的复归/202
为何统计与感觉不一样?/204
山西的骄傲与忧虑/207
不寻常的例会/208
群贤毕至迎春来/212
第二十八组的提案/215
夏利·美菱·易拉罐……/217
渐入佳境/220
倾听“老大”的呼声/221
春天的话题总是新鲜的/224
发展看“九”稳定看“十”/227
从禁鞭炮说到反腐败/231
“大有大的难处大有大的希望”/233
春天的印象/236
踏上那长长的石阶/240
去年:为何突破“九”和“十”/243
今年:“八九不离十”/247
警惕浮夸风又起/251
民主监督为何“相距甚远”/254
听吴敬琏教授“咬文嚼字”/257
社会科学不该被冷落/262
大中型企业学得了宝钢吗/267
今日尤须辩证观/270
大的善抓小的敢放/274
期盼改革上新阶/276
新时期人民政协事业的奠基人/278
委员争说邓主席/281
搞活国企看“三招”/284
无奈的夏利与尴尬的美菱/288
形势既然好问题为何多/291
丁凤英的新角色/293
听万鄂湘老师“说文解字”/294
阳光灿烂的日子/297
四个教授一台戏/298
好文章为什么走了样/302
关于讲真话的汇报/305
好梦能圆/308
让长江告诉黄河/309
大堤稳住了还要防管涌/312
第三只眼睛看世界/315
教授跑题记/317
来之不易的重要转机/319
巩固转机不失良机/323
让鼠标点击黄土地/328
新世纪的治国方略/329
吴敬琏:抑制“坏的市场经济”/333
唱多中国/337
“路见不平一声吼”/342
蔡庆华“舌战群儒”/343
联组会上显精神/345
听林毅夫细辨“两只手”/347
听马季说相声/350
第八辑走进新闻现场/357
身做基石奠高原/358
永不消逝的浪花/362
零点出动/366
“妈妈等待着你的喜报”/368
十五的月亮分外明/370
路徽在闪光/372
劳模喜登天安门/373
远洋海员进京来/375
汛前淮河见闻/377
淮河,我们为你担忧/378
危险,伸入河心的庞然大物/379
淮河,在狭窄的河床里蠕动着/381
如此“奉命清障”/382
“老大难”难在何处/383
顾全大局搞活小局/385
红旗轿车的风波/387
听企业工会干部说心里话/389
“订货会就该这么开!”/391
智慧之光/393
为“岩滩一号”送行/398
百万爱心在行动/400
李默然“做媒”/405
郭凤莲“卖酒”/407
想不到、做得到的故事/409
铁流滚滚向未来/412
看花车/418
听曹景行“现场开讲”/419
走进神奇的迪士尼世界/421
吉木乃的希望之窗/423
探访红其拉甫边检站/426
荒漠如何变绿洲/429
今日老山更好看/434
后记/438
|
內容試閱:
|
四十年前夏日的一天,一辆“北京212”从北京火车站接上我,驶上长安街,路过天安门,拐进了西黄城根南街的一座拥挤院落,自此我成了当时的中国财贸报、后来的经济日报的一员,开启了我的新闻职业生涯。 回想起来,与新闻结缘,还是在更早的少年时代。大约是在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有一天心血来潮,我写了一篇关于学校开展学雷锋活动的记叙文,寄给了县广播站。不久后的一天傍晚,从村头的大喇叭里,听到播音员用带有罗田味的普通话朗读我写的广播稿,感觉格外亲切,而且颇有些成就感。这是我发表的第一篇新闻作品,虽然其时我对什么是新闻报道并无了解,也分不清消息与通讯有何区别。 在我们那个偏远的山乡,当记者是一个令人尊崇、让人羡慕的职业,有所谓“见官大一级”之说。1978年我以应届高中毕业生的身份参加高考,没想到分数跨过了重点线,于是由我父亲做主,第一志愿填报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理由就是毕业以后可以去党报当记者。好在我自己还是有些自知之明的,知道这个第一志愿有些悬,在最后一刻撤回了志愿表,改填为武汉大学中文系,得以顺利录取。中文系虽以文学为主课,但新闻写作也是必修课程,从中我得到了有限的新闻基础知识和实践训练。 1982年7月,当我从武汉大学中文系毕业的时候,正赶上当时的中国财贸报根据中央决定,筹备创办经济日报,需要大量新闻人才。报社领导和人事部的同志分头到各大学挑人,在武大,分别从中文系挑选了我和赵健(中国经济传媒协会会长、中国保险报业股份有限公司原董事长)、从经济系选中了度震(现任人民日报社社长),还从湖北财经学院挑中了李洪波(经济日报社原副社长)。我有幸成为从武汉晋京的“四条汉子”之一,于是再度与新闻结缘,而且一干就是四十年。 从性格上看,我是一个随遇而安的人。这是我长期从事新闻工作而没有转行、甚至没有跳槽离开经济日报的主观原因,虽然其间跳槽或转行的机会还是有的。另一方面,则在于新闻行业对于年轻人是颇具吸引力的。在前互联网时代,作为主流媒体的从业者,是一件风光的事。你可以游历四方,饱览风物;你可以胸怀全局,指点江山;你可以专精一业,登堂入室;你可以问道贤达,遍结文缘……“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是一片既可以施展个人才华、又可以抒发家国情怀的天地。上可以窥堂奥、议国是,下可以问民生、接地气,新闻人的职业特征足以包容下有志者的豪情壮志和五彩梦想。 从编辑、记者、评论员,到部门主任助理、副主任、主任,再到报社编委、副总编辑,一个一个台阶走来,我在新闻实践中丰富了技能,经受了历练,收获了成长。颇为幸运的是,一批新闻界前辈、“大咖”成为我的职业引路人。曾记得,根据老主任贺师尧的安排,我第一次出差就是到山东莘县,成为中央媒体中最早采访报道张海迪事迹的记者;安岗同志选派我奔赴云南老山前线进行战地采访,行前仔细叮嘱,期望殷殷;范敬宜同志策划指导《汛前淮河纪行》批评报道,亲自审定每一篇稿件、拟定每一个标题;颇有惜才之名的杨尚德同志慧眼识珠,将《发展看“九”稳定看“十”》推到头版头条位置刊出,一炮打响,余音不绝;主持两会报道的余焕春同志将《民主监督为何“相距甚远”》破例提到一版刊发,并鼓励我成为专为一版供稿的“专业户”;艾丰同志策划《海尔扩张之路》等深度报道,带着我们结识一批企业界朋友,做出更具专业性的企业报道……徐心华、武春河、冯并、徐如俊、度震、张小影、傅华、郑庆东等历届报社领导言传身教,关爱有加,令人心存感激。詹国枢、李洪波、丁士、汪朗、姜波等领导和同事始终关注和支持我的每一点进步,亦师亦友,如切如磋,令人心怀温暖。有一批经验丰富的新闻前辈领航把关,是经济日报的幸运;与一批优秀而友善的新闻人才同向同行,则是我个人的幸运。 对于这一代新闻人来说,更大的幸运则在于,我们的新闻职业生涯赶上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改革时代,一个朝气蓬勃的开放时代,一个高歌猛进的发展时代。我们经历了从短缺到自足,再到丰盈的物质进步;经历了从温饱到总体小康,再到全面小康的社会发展;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商品经济,再到市场经济的体制变革;经历了从加快发展到科学发展,再到高质量发展的理念嬗变。作为观念变革、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参与者、见证者、记录者,我们用自己的笔和镜头见证了沸腾的生活,记录了时代的变迁,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虽然说新闻都是碎片化的,但正是这一个又一个晶莹的碎片,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时代印迹,一个宏阔进程的历史镜像。 一滴水可以见太阳。当我从故纸堆中翻检自己写过的一篇篇报道,仍然能够从中感受到当年的激情与感奋,并从中生发出一些新的启迪和思考,因此,就有了将之去芜存精并汇编成册的动因。四十年来,我分工联系过不同领域,关注的话题比较广泛。从方便读者阅读的角度考虑,从八个方面对文稿进行了分类整理。“第一辑感受发展热潮”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对各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深度调研作品,其中数篇万字长文是以“经济日报调研组”名义刊发的,可以说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第二辑把脉中观经济”是党的十八大以前关于地方经济发展的调研报道,一以贯之的是转变观念、解放思想、加快发展的主题,体现了经济日报长期关注中观经济发展战略的报道特色;在企业报道方面,“第三辑跟踪国企改革”收入了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典型经验,以及各地推进国企改革的实践探索;“第四辑发现民营经济”则是关于民营企业和民营经济报道的集纳,从中可以一窥从个体工商户萌生到民营经济勃兴的发展脉络;在主持经济日报政科文部工作期间,我们落实中央领导同志指示,组织了《创新型城市调研行》和自主创新示范企业系列报道,“第五辑聚焦自主创新”选录了其中一些较有影响的作品;“第七辑旁观两会议政”是从历年参加全国人大、政协会议报道中选出的一些代表性作品,虽是陈年旧作,但代表委员的一些深邃思考即使放在今天也并未过时。且从纵向上看,从两会这个窗口可以感受到中国民主与法治的不断进步;深入新闻现场是对记者的基本要求,“第八辑走进新闻现场”是从各类新闻现场发回的报道,其中一些现场特写篇幅不长,但以小见大,也是我在新闻写作上个人风格的体现。与上面大体按内容分类不同,“第六辑探访东北振兴”是一次对东北三省九市纪行式采访的成果,这组报道因持续时间较长、篇幅较多,故以专辑形式收录。总的来看,收入本书的200余篇报道,时间或远或近,篇幅或长或短,文字或巧或拙,虽然说不上篇篇精品,但都倾注了作者的心血与感情,其中一些作品也曾在经济社会生活中产生过积极影响,体现了一个新闻工作者推动进步、服务人民、努力为改革开放鼓与呼的初心。 时间是一块“试金石”,可以检验每一篇文字的成色。时间又是一把“杀猪刀”,消磨着每一个过来人的激情。当职业生涯即将结束的时候,人们难免回首自问:值得吗?这让我想起了以前看到的一则故事。偏远的村寨里有一个年轻人即将远行,临行前请村里的智者嘱咐几句。智者送给年轻人一个“锦囊”,让他到最困难的时候再打开。年轻人走进了外面的世界,历尽艰辛,实在撑不下去的时候,他打开“锦囊”,里面的纸条上写着三个字:“不要怕”。于是年轻人再贾余勇,坚持了下来。当年轻人也变成了老人,回到家乡,看着平和的田园生活,不禁为当年的选择而困惑。他再度造访智者的家,智者的儿子告诉他,父亲去世前给他留下了另一个“锦囊”。打开一看,里面仍然只有三个字:“不要悔”。 以前给报社年轻人讲课的时候,我喜欢讲这个故事,重点在前面三个字:“不要怕”,以此激励青年人要有开拓创新、一往无前的勇气。这里引述这个故事,当然是为了后面三个字:“不要悔”。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为选择的后果“买单”。只要你曾怀揣梦想,并为之不懈努力,你的付出就是值得的,你的人生就有其价值。无论最后的结果如何,不要悔!
在这个热流涌动的夏日里,我们自南往北,由东向西,与三省九市老工业基地的干部群众一起,感受《打一场新的辽沈战役》的豪情,抒发《再造一个“浦东”》的壮志,《看鞍山如何“进退”》,听《鞍钢的12字真言》,祈愿抚顺《不再“沉沦”》,欣慰沈阳《抖擞精神》,探析《“一花独放”能长春吗?》的疑虑,共商《江城今日再攻坚》的大计。《站在历史临界点上》,倾听《吉化“第四次创业”》的故事,品味《从“存续”到“持续”》的变迁,《发现大森》令人惊奇,《“本色”的回归》促人深思,所有这一切都告诉我们:只有按照《先改革再改造》的新思路,才能《让冰城热起来》,也才能让《哈电的春天》永驻。 —摘自本辑文章《鹤城期盼春风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