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图以载道——传统绘画的图像叙事
》
售價:NT$
390.0
《
骨科康复学(第2版)
》
售價:NT$
1140.0
《
笔记启蒙 : 英国皇家学会与科学革命
》
售價:NT$
390.0
《
汉语副词研究论集(第六辑)
》
售價:NT$
490.0
《
干戈之影:商代的战争观念、武装者与武器装备
》
售價:NT$
340.0
《
镶嵌之美:古希腊罗马的马赛克艺术
》
售價:NT$
1390.0
《
后希腊化哲学:从斯多亚学派到奥利金的发展研究
》
售價:NT$
349.0
《
别纠结啦:不被情绪牵着走的通透生活指南(“当代一休”小池龙之介治愈新作!附赠精美书签!)
》
售價:NT$
295.0
|
編輯推薦: |
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长,学者李浩先生学术代表作, 昔哲今贤,浩瀚书海, 真切深微的阅读体会
|
內容簡介: |
本书分为蠡测、司幕、培土、自照四辑,其内容重点不在架空高论各种读书的学理,而是具体分享作者真切深微的阅读体会。作者拈出农业文明时代的“慢耕”一词作为书名,既是一种自勉,也是一种人文宣示。
|
關於作者: |
李浩,陕西靖边人,现为西北大学文学院教授,西北大学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长等。著有《唐诗的文本阐释》《唐代关中士族与文学》《唐代三大地域文学士族研究》《摩石录》《唐园说》等学术类著述。
|
目錄:
|
目录
蠡测辑
守先待后,招魂起魄
唐代文学研究新著述读后3
不废江河万古流
《杜甫全集校注》读后17
一书、一师与一学科
《唐诗选注评鉴》读后25
传布推广唐诗总集的新努力
《新修增订注释全唐诗》读后30
九尺高台起垒土
“唐诗学书系”读后32
紫藤园的文化视野
《紫藤园夜话》读后35
乡愁的文化理念
《故园情思》读后41
一枝一叶总关情
《紫藤园夜话》第三集读后44
比较的诗学
《唐诗比较论》读后50
苦心孤诣,征实逆志
《韩愈文统探微》读后55
悟道之旅
从《悟道轩杂品》到《我与世界》63
让石碑自己述说
小说《石语》读后70
“采铜于山”与“眼处心生”
《大秦之道》读后75
重器、神器与利器
小说《长安》读后80
一城文化,半城神仙
诗集《送你一个长安》读后84
现代神话中的文化设计
小说《风来水来》读后88
终南一滴,乾坤几许清气?
小说《金石记》读后91
突破四个“隔离”
《沈奇诗学著述》读后95
具有前瞻意识的《史记》研究
《史记学概论》读后98
腿功
《万花筒:杜爱民散文随笔选》读后100
穆涛的风气
《先前的风气》读后102
为有源头活水来
《中国人的大局观》读后106
行者的城记
《望未央》读后110
谁是诗中疏凿手?
《诗话美典的传释》序113
发现灵境
《高原灵境:中国西部高原风光风情影像》序122
唐代诗文领域的深耕
《李杜韩柳的文学世界》序126
旧体诗的新使命
《半通斋诗选》序132
精神自驾游
《京兆集》读后135
佛教与文学
《佛教文学十六讲》序139
笳吹共弦诵
《西北联大文学作品选》序142
司幕辑
唐文经典化的新诠释
《唐文选》前言155
东瀛交流琐语
《长安都市文化与朝鲜·日本》序163
风高土厚与文质彬彬
《榆林诗词》创刊号序166
学脉:秘响旁通
《古代文献的考证与诠释:海峡两岸古典文献学国际学术
会议论文集》序170
百年回眸,邓林依旧蓊郁
《西北大学中文学科110年论文集萃》序173
相遇缘,相聚情
《八一集》序184
他山的长安学
《长安文化国际研究译丛》序190
从扶桑看长安
“日本学人唐代文史研究八人集”丛书序193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日本学者唐代文化研究译丛”序197
深耕通识教育的新努力
《大学语文》(第三版)序202
“西北大学语言文学研究丛刊”总序206
“中国文化研究书系”总序210
培土辑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经典精读》代前言217
《尊师重教》前言234
《李因笃文学研究》序238
《牛弘研究:隋唐士族文学个案研究》序242
《唐代公主的婚姻生活》序245
《唐五代佛寺壁画的文献考察》序248
《唐代礼制文化与文学》序251
《朱熹〈楚辞集注〉研究》序255
《唐代京兆韦氏家族与文学研究》序258
《〈乐府杂录〉校注》序261
《振叶寻根:河东人物丛考》序265
《明清唐人诗意图文献辑考》序269
《耶律楚材家族及其文学研究》序272
《生态文化视野下的唐代长安佛寺植物》序276
《唐代教育与文学》序280
《文心见园:唐宋园林散文研究》序284
自照辑
《怅望古今》自序291
《行水看云》自序295
《课比天大》自序299
《野生涯》自序304
《怅望古今》后记310
《行水看云》后记312
《课比天大》后记315
《野生涯》后记318
后记321慢耕集蠡测辑
|
內容試閱:
|
自序
这是一册汇报自己几十年来读书心得的小书。作为个人精神食粮的主要部分,这几十年的阅读总量当然不止这几十种书,但我也没必要为了炫耀博学在这里给朋友们报书单,背金句。本书汇报的主要是在专业工作和学术交流过程中,留下书面笔记的极小部分阅读文字。
一
读书的话题没有难度,几乎人人都能谈,但言人人殊。我自忖无甚高论,先抄前人的两类看法作为话头。一类是强调读书的好处,以北宋黄山谷调子拔得最高:
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苏轼《记黄鲁直语》,《苏轼文集·佚文汇编》卷五,孔凡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2542页。
南宋翁森《四时读书乐》组诗写一年四季的读书乐趣。宋代优礼文人,士大夫们自我感觉都很好,整天幻想着与官家共治天下,读书的环境又这样好,不乐何如?下面抄标题为《春》和《冬》的两首:
山光照槛水绕廊,舞雩归咏春风香。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读书好。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
木落水尽千崖枯,迥然吾亦见真吾。坐对韦编灯动壁,高歌夜半雪压庐。地炉茶鼎烹活火,一清足称读书者。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
另一类意见貌似相反,以现代倡导“平民教育”的陶行知的《春天不是读书天》为主:
春天不是读书天:关在堂前,闷短寿缘。
春天不是读书天:掀开被帘,投奔自然!
春天不是读书天:鸟语树尖,花笑西园。
春天不是读书天:宁梦蝴蝶,与花同眠。
春天不是读书天:放个纸鸢,飞上半天。
春天不是读书天:舞雩风前,恍若神仙!
春天不是读书天:放牛塘边,赤脚种田。
春天不是读书天:工罢游园,苦中有甜。
春天不是读书天:之乎者焉,太讨人嫌。
春天不是读书天:书里流连,非呆即癫!
春天!春天!春天!什么天?不是读书天!
据说陶行知先写出歌词,又请赵元任为本词谱曲。赵说为了乐曲的完整,就又补了最后一行的文字。表面上看,这是两位现代教育名人借写词谱曲玩成人游戏,真是“精致的淘气”,故意与流行的包括《四时读书乐》之类的读书有用论唱反调,揶揄讽刺,幽默挖苦。但如按字面理解的话,可能就误解了陶先生的用心良苦。
其实陶先生不是反对读书,而是反对读死书、死读书,他提倡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花草是活书,树木是活书,飞禽、走兽、小虫、微生物是活书。山川湖海,风云雨雪,天体运行都是活书。活的人、活的问题、活的文化、活的武功、活的世界、活的宇宙、活的变化,都是活的知识宝库,便都是活的书。”《新旧时代之学生》,《陶行知全集》第2卷,第123页。这与他倡导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是一致的。与陶先生的“活书”说类似的,还有张舜徽先生的“无字书”说:
天地间有两种书:一是有字书,二是无字书。有字书即白纸黑字的本子,无字书便是万事万物之理,以及自然界和社会上许多实际知识。有字的书,人人知道重视它,阅读它;无字的书,人们便等闲视之,很少有人过问它。特别是过去研究中国文、史、哲的学者们,平日除伏案阅览、写作外,不愿多和社会接触,形成“两耳不闻窗外事”,与世隔绝。由于他们平日所接触的书本,绝大部分是古代的,受古人的思想影响很大,潜移默化,便不期而然地与古人接近和今人离远了。偶与物接,便会格格不入。不独言论、行事容易流于迂腐,知识领域也是很狭隘的。
可见陶先生反对的是只会读前人留下的纸本的小书,他鼓励人们学会读天地自然这本大书。犹如时下所说的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不是反对写论文,而是用自己的行动和生命谱写一篇能彪炳史册的大文章。从这个意义上说,屈原最好的作品不是《离骚》,而是他投汨罗江的壮举。简言之,陶先生的意思与历代谈读书的意见并不矛盾,而是对这个话题更深刻、更智慧也更有现代感的引申发挥,是读书有用论的20世纪升级版。
万古云霄一羽毛:杜诗的当代价值
杜甫的十三世祖杜预,注《左传》,内容宏富,朝野称美,被称为“杜武库”。其实杜甫也可称为古典诗歌的“武库”,他作品中的思想意义、文化资源、美学境界衣被百代,沾溉后人,不仅仅限于诗歌爱好者和专业学者,也不仅仅限于汉语文化圈的读者,早已成为优秀的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对于杜诗的当代价值,学界已有不少成果,限于篇幅,本文仅简略强调如下几端:
一是“己溺己饥”的仁爱精神。《孟子·离娄下》:“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杜甫一生“窃比稷与契”(《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以下简称《咏怀五百字》),他不仅仅是为获得一官半职,解决生计,而是要“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所以他能“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咏怀五百字》),“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种悲天悯人的思想深度对后来的诗人兼政治家白居易、王安石等影响很大。但白居易也仅能做到推己及人,杜甫则能舍己为人,忘我利他。这种本土的思想资源在“充满精致的利己主义”(钱理群语)的当下,不啻为空谷足音,可以引领士人与国民走上向上一路。
二是“友于花鸟”的生态意识。杜甫《岳麓山道林二寺行》“一重一掩吾肺腑,山鸟山花吾友于”,被后人视为“见道”之语,谓起伏的山峦犹如自己起伏的肺腑,山中的花鸟就是自己的朋辈兄弟。这与充满戾气、杀伐气的征服自然的论调相比,是更先进的一种文明意识。《江亭》:“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寂寂春将晚,欣欣物自私。”《后游》:“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杨伦解释说:“物自私,谓物各遂其性也。更无私,谓物同适其天也。”(《杜诗镜铨》卷八)“物自私”与“更无私”,相反相成,与《礼记·中庸》“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可以互相发挥。这种认识与现代生态学的原理暗合,故有学者谓中国人所推崇的既非“天人合一”,也非“天人相争”,更非“人定胜天”,而是“天人共生”的理念(参见彭富春《论中国的智慧》)。我们在治理环境污染、抚平自然创伤、建设生态文明时,既要从现代文明国家汲取先进经验,又不要忘记从中国传统文明中获取思想资源。
三是“以时事入诗”的创作追求。明人胡震亨谓:“以时事入诗,自杜少陵始。”虽有不同的理解,但是众体兼备的杜甫,最大的创新恐怕在于既能借古题写时事,又能自立新题写时事,还能在纪行咏怀中述时事,在山水吟咏中饱含对时事的关切,故他的诗被誉为“诗史”,被赞为“子美集开新世界”。这个“新世界”就是他写入诗中的“时事”。前人已多指出,杜诗不仅可以证史,而且可以补史之不足,补史之亡佚,甚至可以纠史籍之错讹。多读杜甫诗,作家、学者可以重新构筑与现实时事的关系,不做鸵鸟,不做应声虫;大众亦可疗治文化失忆症与文化缺钙症。
清人黄生说:“读唐诗,一读了然,再过亦无异解。惟读杜诗,屡进屡得。”(《杜诗说》)此语可自勉,又可与天下读杜者共勉。愿我们的当代文化在涵泳经典中,也能“屡进屡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