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恒星和星云是怎么形成的?熵和基因又是什么?空间可不可以弯曲?火箭的喷口为什么收缩?我们会在本书中一一解答, 当然还有其他有意思的主题。
最初,我想搜集最为有趣的现代科学常识和理论编入书中,能让读者和科学家一样,对宇宙微观和宏观的两个表现方面有一个总体的了解。在实现这个宏大计划的同时,我并不想做到面面俱到、逐一赘述,以免写出一本卷帙浩繁的百科全书。所以书中讲到的主题都经过精挑细选,涵盖基本科学知识的各个领域,尽量不会有遗漏的地方。
所有的主题都是根据其重要性和趣味性来挑选的,而并不是一味地寻求简单,所以各章节的内容难易程度也必然不同。比较简单的章节可能小孩都能看懂,但是有的章节需要潜心研读才能领会。希望就算是非科学领域的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也不会觉得生僻晦涩。
你可以注意到,本书的最后章节重点讨论“宏观宇宙”,这部分内容的篇幅相较“微观世界”短很多。主要因为我在《太阳的诞生和灭亡》(The Birth and Death of the Sun)和《地球传记》(Biography of the Earth)两本书中,已对宏观宇宙的诸多问题进行了详细描述, 本书再做任何细节的重复都显得多余。因此在这一部分,我只概述了行星、恒星、星云的物理常识和运行规律,只有在讨论近几年科学知识的进步所带来的新问题时,才会展开详细介绍。基于此,我们主要研究两个新观点:一个关于恒星大爆炸——“超新星”,由目前所知物理界的最小粒子,也就是所谓的“中粒子”造成;另一个则关于最新的行星理论,它否定了现在我们普遍认同的观点,即行星是太阳和其他恒星碰撞的产物,重新肯定了康德和拉普拉斯a原来的观点,让这个几乎被人遗忘的理论重回大众视野。
我想借此机会,感谢很多艺术家和插图画家,通过拓扑变换你们的作品,才有了本书中点缀文字的插图(详见第二部分第三章)。最想要感谢的是玛丽娜·冯·诺依曼小朋友,在她看来,除了数学, 她和她著名的父亲冯·诺依曼不相伯仲,在其他学科上,她懂得都更多。她最先读了本书的原稿,告诉我其中她不能理解的地方,我才放弃了把这本书当作儿童科普读物的想法。
乔治·伽莫夫
1946 年12 月1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