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从天文到人文:中华文化师法自然的智慧

書城自編碼: 3922124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化文化研究
作者: 王凯
國際書號(ISBN): 9787569947755
出版社: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出版日期: 2023-08-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449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直观的经营:哲学视野下的动态管理
《 直观的经营:哲学视野下的动态管理 》

售價:NT$ 407.0
长高食谱 让孩子长高个的饮食方案 0-15周岁儿童调理脾胃食谱书籍宝宝辅食书 让孩子爱吃饭  6-9-12岁儿童营养健康食谱书大全 助力孩子身体棒胃口好长得高
《 长高食谱 让孩子长高个的饮食方案 0-15周岁儿童调理脾胃食谱书籍宝宝辅食书 让孩子爱吃饭 6-9-12岁儿童营养健康食谱书大全 助力孩子身体棒胃口好长得高 》

售價:NT$ 214.0
身体自愈力:解决内在病因的身体智慧指南
《 身体自愈力:解决内在病因的身体智慧指南 》

售價:NT$ 449.0
非言语沟通经典入门:影响人际交往的重要力量(第7版)
《 非言语沟通经典入门:影响人际交往的重要力量(第7版) 》

售價:NT$ 560.0
山西寺观艺术壁画精编卷
《 山西寺观艺术壁画精编卷 》

售價:NT$ 7650.0
中国摄影 中式摄影的独特魅力
《 中国摄影 中式摄影的独特魅力 》

售價:NT$ 4998.0
山西寺观艺术彩塑精编卷
《 山西寺观艺术彩塑精编卷 》

售價:NT$ 7650.0
积极心理学
《 积极心理学 》

售價:NT$ 254.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449
《 文化批判理论视阈下的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意义研究 》
+

NT$ 828
《 明式家具研究(王世襄逝世十周年纪念本) 》
+

NT$ 245
《 声貌:中国古代神怪的视听表达 》
+

NT$ 449
《 食菌记(识菌、拾菌、食菌的山林记忆) 》
+

NT$ 449
《 世说新语别裁详解(名画珍藏版) 》
+

NT$ 296
《 新知文库163·女人的笑:一段征服的历史 》
編輯推薦:
今天,我们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需认真体会古圣先贤的良苦用心,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之法探寻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处,才能更加自信地以人文“化成天下”。本书旨在以观天之道、则天之明为主线,帮助读者理解中华文化对天地自然之道的诸多阐述和镜鉴,经历一次从“观其然”到“知其然”,再到“知其所以然”的文化之旅。
內容簡介:
本书系统阐述中华文化“从天文到人文”的人文精神生成逻辑和师法自然的智慧。中华文化有两个优秀传统,一个是“以史为鉴”,另一个是“以天为则”。以天为则、师法自然、天人合一是中华文化的核心特征。“天与人”的关系是中华文化认知中最基本也最核心的关系,涉及中华文化本质属性、价值取向、精神信仰等关键所在。中华传统文化是一种在“天人互动”框架内展开的道德学说。在写作上,本书以《周易·系辞》中伏羲氏创造文化时“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 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的根本原则和方法而纲举目张,分天、地、诸物、鸟兽四章十六个方面五十五个问题进行阐述。
關於作者:
王凯,男,1981年10出生,甘肃兰州人,2012年毕业于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获法学博士学位,现为甘肃社会主义学院(甘肃中华文化学院)中华文化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甘肃省青联委员。著有专著《欧洲一体化进程: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的制度改革》(由时事出版社于2017年10月出版)。其所讲授的《文化自信的底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荣获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中华文化学院)2021年全国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
目錄
第一章
仰则观象于天
一、刚柔之性 002
二、行健之义 012
三、生生之德 023
四、不言之教 037

第二章
俯则观法于地
一、势坤之性 050
二、载物之德 060
三、和合之义 078

第三章
观地之宜而取诸物
一、水 097
二、山 113
三、石 137
四、木 150
五、五行 173

第四章
观鸟兽之文以类万物之情
一、鸟 181
二、兽 196
三、虫 211
四、瑞 227
结 语 243
后 记 252
內容試閱
中华民族在生生不息、光辉璀璨的漫长文明历程中,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价值观念和哲学智慧。中华文明之所以源远流长,成为人类历史上5000 多年从未中断湮没的文明,主要得益于自成风格的以理性、实用、辩证、包容、平衡为内蕴品性的哲学、伦理、文化。中华文化有两个优秀传统,一个是“以史为鉴”,另一个是“以天为则”,其中,师法自然、天人合一、道德教化是中华文化的核心特征。换句话说,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儒道两家的思想体系是一种在“天人互动”框架内展开的道德学说。
《周易·系辞下》曰:“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句话高度总结了中华文化“直觉体悟”“取象而生意”“比德”的思维特点。一个“观”字,非同小可。《说文解字》解“观”:谛视也。《穀梁传》曰:“常事曰视,非常曰观。”“谛观”就是用不寻常的眼光看透事物的道理。《韵会》:“所观也,示也。”《周易》观卦:“大观在上,顺而巽,中正以观天下。”朱熹注曰:“观者,有以中正示人而为人所仰也。”“观”的内涵就是古人在观察事物时思维沿着一条从感性到理性的线程,对事物进行从普遍具体到高度抽象的认识,基于“象”建立某种“义理”并以此言志抒怀,提升自我道德境界,进而教化世人,最终实现“观物—取象—尽意—教化”的“从天文到人文”的过程。
“天人合一”就是“以天为师”。庄子的“人与天一也”和董仲舒的“天人之际,合而为一”都是对《道德经》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一种诠释和发展。今天我们提倡生态文明,侧重发掘“天人合
一”思想中所蕴含的和谐生态观,就是告诉人们在追求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同时,应与自然和谐共存,探寻可持续发展道路。这固然是正确的,但如果试图探寻中华文化的源头,就会发现在古人那里,天与人不仅是合一的关系,也是师徒的关系、贯通的关系。在中国人心中,世界是一个整体,天地万物间“道通为一”。天地在造就万物的同时,也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诸多德性、智慧赋予万物,人作为“万物之灵”理当顺应、借鉴和把握“天地之道”,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类社会的存续和发展。换言之,人的生命的有限性借助天的无限性得到“扩充”。今天,我们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需认真体会古圣先贤的良苦用心,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之法探寻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处,才能更加自信地以人文“化成天下”。本书旨在以观天之道、则天之明为主线,帮助读者理解中华文化对天地自然之道的诸多阐述和镜鉴,经历一次从“观其然”到“知其然”,再到“知其所以然”的文化之旅。

天,既是中华文化信仰体系的一极,更是中华哲学与道德体系的根源。老百姓日常挂在嘴边的“天啊”“老天爷”“苍天”“天晓得”“天意”“天谴”,似乎给天一种在中国文化中占支配的地位,反映出“天”在民间的信仰价值。在中国政治思想中,“天下”是非常重要的概念,《礼记》的“天下大同”、《诗经》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以及大家熟悉的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说法,已经使“天下”超出地理空间范畴,而具有鲜明的政治内涵和文化属性。古代皇帝打着“奉天承运”的旗号,自称“天子”。在中华伦理道德中,个体追求“天人合一”“与天地合其德”(《周易》),提倡“存天理”(朱熹)、“不虞天性”(《尚书》)、“恪谨天命”(《尚书》),讲究做人做事符合“天经地义”。
孟子讲到人的本性时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认为可以通过“知天”来知晓人的本性,知晓人的本性则可以发展人的本心,即“尽心”。孟子所说的心,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四心”,也被称为“德之四端”。这四端关系到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因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君子培修四端离不开“知天”,人性源自天性。“天”是中华文化最重要的源头,也是理解中国哲学的重要路径。
“天”的甲骨文,似人非人,看起来呆萌可爱,像正面站着的人形,仰望天空,对上天充满好奇,既像在观察天,又像在与天对话。这个字突出人的头部,以示人之顶颠。王国维在《观堂集林》中写道:“古文天字本像人形”。《说文解字》解此字:“天,颠也。至高无上,从一、大。”段玉裁注:“颠者,人之顶也。以为凡高之称。”天原本作为自然之物,与地相对,空空如也,只有万物之灵的人对它仰望、思考,才赋予它无穷奥妙的意义。人或许觉得,天既为人上,必有超越人的高明之处。一个甲骨文,已经将“天人合一”的思想融会其中。
《阴符经》曰“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认识和领悟天的规律,以天道为人道的法则,那么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了。那么,天之道是什么呢?《孔子家语·大婚解》记载,鲁哀公向孔子请教“君子何以尊崇天道”,孔子说,“贵其不已也”。孔子解释说:“如日月东西相从而不已也,是天道也;不闭而能久,是天道也;无为而物成,是天道也;已成而明之,是天道也。”这段话中,孔子总结了天道的四个特点,即日月升落而独立不改、四时错行而轮回不殆、无所作为却化育万物、自成一体而万物效法。
一、刚柔之性
《周易》贲卦对天文的概括是四个字“刚柔交错”。这一认识伟大而深邃。东汉经学家郑玄对“刚柔相摩,八卦相荡”的注解为:“摩,犹迫也,谓阴阳相薄(同搏)也。荡,犹动也。”郑注以“阴阳”解“刚柔”,汉以后注家莫不如此。《周易·系辞下》:“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孔颖达疏:“刚柔即阴阳也。”《周易·系辞下》:“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
从《周易》文本看,用“刚柔”来表现爻性,早于用阳爻、阴爻来描述爻性。比如讼卦的《彖传》曰:“讼,‘有孚窒惕,中吉’,刚来而得中也。”孔颖达疏曰:“九二之刚,来向下体而处下卦之中,为讼之主。”“刚”明显是指九二阳爻。同人卦的《彖传》有“柔得位得中而应乎乾”,其中的“柔”是指六二阴爻。此外,师卦的《彖传》中有“刚中而应”,小畜卦的《彖传》中有“柔得位而上下应之”“一柔畜五刚”,可见刚爻与柔爻相对。学者赵法生认为:“在《易传》形成的初期,二元对待的思想并不是用‘阴阳’而是用‘刚柔’来表述的,表明在《易传》形成初期‘刚柔’具有重要地位,可是,在后来的易学诠释史中,‘刚柔’的重要性却被阴阳思想的光辉掩盖了。”
由此可见,古人在观察天文、思考天性的过程中,对“天”最基本的性质进行了高度抽象和极为凝练的表达与总结,即“刚柔之性”。古人用刚和柔归纳了天性中相反相成的内在属性。《周易·系辞上》曰“刚柔者,昼夜之象也。”白昼代表刚,夜晚代表柔。孔颖达解释说:“昼则阳日照临,万物生而坚刚,是昼之象也。夜则阴润浸被,万物而皆柔弱,是夜之象也。”白天,太阳出现,气渐温暖,万物开始运动,展现出向外发展的坚强刚健之力;夜晚,黑暗袭来,时渐寒凉,万物逐渐静止,展现出向内安顿的休憩温柔之态。月亮被称作太阴,与太阳相对。一年四季,寒暑交替,花开花谢,动物生死相续,岁月周而复始,刚柔交错,阴阳相对且共生。
《周易·系辞上》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刚与柔、阴与阳、昼与夜、寒与暑、动与静、天与地、男与女、上与下、胜与负……生活中的一切都充满着普遍的、相互对立的矛盾,这一认识具有唯物辩证法矛盾对立统一规律的朴素特征,体现了中国古代贤哲源于直觉体悟所产生的朴素的辩证思维。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