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万千教育学前·透视学前儿童的发展:解析幼儿教师常问的那些问题
》
售價:NT$
265.0
《
慈悲与玫瑰
》
售價:NT$
398.0
《
启蒙的辩证:哲学的片简(法兰克福学派哲学经典,批判理论重要文本)
》
售價:NT$
347.0
《
心跳重置
》
售價:NT$
269.0
《
云中记
》
售價:NT$
347.0
《
中国古代妇女生活(中国古代生活丛书)
》
售價:NT$
214.0
《
你的认知正在阻碍你
》
售價:NT$
296.0
《
我们身边的小鸟朋友:手绘观鸟笔记
》
售價:NT$
356.0
|
編輯推薦: |
构建了城镇化质量的测评体系,运用相关数据对我国近十年的城镇化质量水平进行了定量分析。
|
內容簡介: |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经济的持续增长,中国逐渐成长为一个备受世界关注的经济大国,而城镇化的发展是促进中国经济飞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内驱力,也是关系中国能否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 本书从创新发展、绿色发展、以人为本、产城融合等视角,阐述和分析了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导向路径、智慧型城镇化的逻辑与支撑、践行“两山”理论推进生态文明、打造低碳依据的城镇化格局、构建人才友好宜居的城镇化、推进城市高质量转型和升级、产业发展与城镇化良性互动等新型城镇化的理论和国家政策。本书评价研究部分,构建了城镇化质量的测评体系,运用相关数据对我国近十年的城镇化质量水平进行了定量分析,力求大致把握我国城镇化质量的现状,并能对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难题进行一定的监测和反馈,为相关管理部门提供一定的决策依据。
|
關於作者: |
宋涛,男,经济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亚洲理工学院访问学者,北京市优秀人才。现任城市绿色发展科技战略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研究方向: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城市经济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城市病”、宏观经济研究。近5年来,宋涛主持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研究课题10余项,参加了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发展改革委委托项目、中央组织部委托项目、国家统计局委托重点项目、生态环境部委托项目、国务院扶贫办委托项目、北京市科委委托专项课题等在内的各类课题30余项,承接地方规划研究近10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10余篇,出版著作3部,参著或参编著作10余部。获批国家软件著作权1项,获批国家专利1项。参与的著作曾获第二届中国软科学奖、北京市第十二届、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中国生产力发展重要理论成果奖等。
赵峥,经济学博士。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同时担任北京师范大学、亚洲理工学院亚太地区资源中心、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共建亚太绿色发展中心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绿色经济研究所所长。兼任全球未来展望项目中国专家;中国-欧盟环境政策对话项目中方专家;中国城市经济学学会学科建设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近年来,主要围绕城市化、区域与城市发展、创新战略、绿色经济等开展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现为《亚太城市绿色发展报告》主编,《中国城市营销发展报告》副主编。先后出版《中国城市化与金融支持》《北京城市产业体系选择研究》《产业升级与国家竞争优势》等多部著作,参与编著《首都科技创新发展报告》《中国绿色发展指数报告》《中国市场经济报告》《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等知名研究报告十余部,在国家各类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研究成果曾获中国软科学奖、成都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奖项。主持及参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统计局、生态环境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北京市、成都市、西安市等的数十项研究课题,并为多地政府编制区域和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或开展决策咨询。
|
目錄:
|
前言1
第一章创新发展—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导向路径1
一、品质导向的城市产品创新3
二、融合导向的城市技术创新5
三、多元导向的城市治理创新7
四、开放导向的城市协同创新9
第二章科技驱动—智慧型城镇化的逻辑与支撑11
一、绿色科技是中国建设“智慧城市”的重要驱动力13
(一)绿色科技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所在14
(二)发展绿色科技首先需要进行三个方面的创新15
(三)绿色科技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有效支撑16
二、建设“智慧城市”亟须理顺四组关系17
(一)“智慧”不是“智能”,以人为本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7
(二)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激发市场的活力,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18
(三)“智慧城市”的建设要注意“全面开花”与典型示范的协调,宁缺毋滥19
(四)公共服务领域的共享发展是重点,兼顾私人服务领域的跨越式发展20
三、建设“智慧城市”需与“五大发展”理念有机融合21
(一)创新发展是建设“智慧城市”的前提和首要任务21
(二)协调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建设22
(三)探索破解城市病问题,推动城市绿色可持续发展22
(四)“腾笼换鸟”与“一带一路”相结合,开放发展23
(五)着重加强公共服务产品的普及和推广,共享发展25
第三章绿色发展——践行两山理论推进生态文明—以北京市为例27
一、北京市“两山论”践行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30
二、北京市“两山论”践行效果的评价31
三、“两山论”践行效果省际比较35
第四章双碳约束——打造低碳宜居城市空间格局37
一、碳排放对城市绿色竞争力影响的实证分析41
(一)模型设定41
(二)变量说明41
(三)计量检验44
二、城市绿色竞争力的时空格局演化特征分析48
(一)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48
(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50
三、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52
(一)研究结论52
(二)政策建议52
第五章以人为本——构建人才友好宜居的城镇化55
一、问题的提出57
二、构建“人才友好型城市”的理论价值60
(一)产业布局和创新趋势对人才集聚提出“新要求”60
(二)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重塑人才集聚“新趋势”60
(三)吸引集聚人才成为全球城市发展的“必修课”61
(四)人才红利成为提升城市竞争力的“新动能”62
(五)城市空间成为各类人才成长和发展的“蓄水池”62
(六)人才友好成为未来城市转型变革的“新底色”62
三、“人才友好型城市”的五维内涵63
(一)环境友好:在城市人才服务环境优化上破题发力63
(二)制度友好:在城市人才体制机制改革上破题发力63
(三)发展友好:在城市人才发展平台建设上破题发力64
(四)民生友好:在城市人才民生福祉增进上破题发力64
(五)文化友好:在城市人才精神文化引领上破题发力65
四、加快构建“人才友好型城市”的现实路径65
(一)“谋”字开路,加强人才友好型城市战略规划65
(二)“改”字当先,破除城市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壁障66
(三)“用”字立基,拓宽城市人才成长和价值实现平台66
(四)“优”字入手,提升城市人才公共服务品质67
(五)“融”字支撑,营造城市爱才敬才文化氛围67
第六章共同富裕——超大城市的挑战与解决路径—基于北京的调查研究69
一、北京推动共同富裕的经验与成效72
(一)人才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夯实城市共同富裕的动力基础72
(二)促进城市就业和产业匹配,提高初次分配劳动份额72
(三)各类城市资源倾斜投向薄弱地区,强化再分配导向73
(四)推动城市基本公共服务“扩围提质”,保障促进社会公平74
(五)深挖城市文化资源宝藏,推动人民群众精神富裕75
(六)树立到基层一线解决问题导向,满足市民多元化诉求75
二、北京推动共同富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76
(一)农村居民大多还属于低收入群体76
(二)中等收入群体发展仍存在“脆弱性”76
(三)行业间的收入差距依然偏大77
(四)民生领域还存在不少“短板”和“弱项”77
三、推动超大城市实现共同富裕的主要路径78
(一)进一步拓宽城市勤劳创新致富渠道78
(二)在努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同时巩固城市现有中等收入群体78
(三)加快探索超大城市实现城乡融合的有效路径79
(四)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城市居民的获得感79
(五)完善群众诉求驱动的市域社会治理机制,完善和推广北京“五个一”的做法80
第七章城市更新——推进城市高质量转型和升级81
一、城市更新政策体系的比较与建议83
(一)发达国家的城市更新政策体系比较与启示83
(二)国内城市更新政策体系建设的实践进展和特点86
(三)优化我国城市更新政策体系的建议89
二、城市更新中文化活力的多维属性92
(一)从历史维度看,城市更新迫切需要强化文化传承性92
(二)从比较维度看,城市更新迫切需要强化文化差异性93
(三)从治理维度看,城市更新迫切需要强化文化包容性94
三、城市更新中文化活力的主要形态特征95
四、我国城市更新主要面临的文化活力问题97
(一)城市文化价值挖掘不够,同质化现象仍然突出97
(二)城市风貌缺乏美学设计,空间文化记忆流失较为严重98
(三)城市文化产业竞争力不足,对城市更新带动作用有限99
(四)社会公众获得感不够充分,共治共享机制仍需完善100
五、激发文化活力、促进城市更新的实现路径101
(一)以规划引领和全生命周期管理为重点,彰显城市特色文化价值101
(二)以城市设计和“微更新”为重点,营造城市文化品质空间102
(三)以数字文化和文旅融合为重点,增强城市文化产业实力102
(四)以保留“烟火气”和社会共治为重点,涵养城市文化的社会厚度103
第八章产城协调——产业发展与城镇化绿色融合105
一、中国绿色工业化与绿色城镇化的逻辑关系108
二、绿色工业化与绿色城镇化互动的制度因素112
(一)绿色工业化与绿色城镇化互动的正式制度114
(二)绿色工业化与绿色城镇化互动的非正式制度116
(三)绿色工业化与绿色城镇化互动的实施机制117
第九章高质量发展——建立城镇化质量评价体系119
一、中国城镇化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122
(一)指标体系的构建依据122
(二)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和内容127
二、中国城镇化质量评价136
(一)整体结果分析136
(二)各省份城镇化质量评价分析138
(三)各区域城镇化质量评价分析140
三、城镇化质量的空间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142
(一)城镇化质量的空间差异分析142
(二)城镇化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147
第十章县域城镇化——有效固化人口实现乡村振兴161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163
(一)乡村振兴的关键难点在于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失163
(二)县域城镇化是有效固化农村人口的关键第三极164
(三)教育固化人力资本是城县乡融合发展的着力点164
二、模型与实证检验165
(一)构建人口三级流动模型165
(二)实证检验结果及结论166
三、政策建议167
(一)缩小收入差距是有效固化县域劳动力的关键167
(二)扩大就业机会是增强县域就业吸引力的核心168
(三)发展职业教育是就地固化县域劳动力的重要手段169
(四)加快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县域发展的必经之路170
后记171
报告参考文献173
|
內容試閱:
|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促进中部地区加快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加强边疆地区建设,推进兴边富民、稳边固边。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健全主体功能区制度,优化国土空间发展格局。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了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把中国城镇化建设提到了新的战略高度。当前,我国的城市建设已经从单纯的城市竞争时代进入了区域协调发展的时代。要解决城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缩小区域、城乡之间的差距,破解城乡“二元”发展矛盾,实现协调发展、共同富裕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是必由之路。源于此,本书围绕中国的“新型城镇化”问题,分章节重点研究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章创新发展——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导向路径。创新是引领城市发展的第一动力,本章报告主要提出要加快城市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转为以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主抓城市在产品、技术、治理以及协同方面创新。第一是以品质导向的城市产品创新,报告指出要推动品质导向的城市产品创新,关键要在以下3个方面加强建设:(1)在城市产业方面,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并培育新兴产业,与此同时,利用新兴产业的发展推动传统产业的升级,构建城市空间创新体系;(2)在城市环境方面,要意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并强调城市与自然要和谐共生,拒绝“一时的增长”与“增长狂热症”;(3)在城市文化方面,要尊重城市区域文化并将其特色化,不断延续城市的生命活力。第二是以融合导向的城市技术创新,推动城市技术创新。其一要以提升宜业功能为目标,将创新产业化并与城市互动融合发展;其二要以提升宜居功能为目标,将技术创新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领域结合,打造城市智慧化发展。第三是以多元导向的城市治理创新。报告指出现今城市创新活动仍主要靠政府主导,城市缺乏自身能动性,在现代城市治理中治理主体应多元化,主力方式上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在治理效果上以社会和公民为导向。(1)形成良好稳定的制度基础;(2)促进城市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3)尊重市民权益;(4)重视社会组织培养;(5)推动电子治理。第四是以开放导向的城市协同创新,城市高层次的发展仍需加强城市区域间协同创新,保障城市长期高质量发展,实现协同创新要加强群体协同、战略协同、城乡协同与国际协同。 第二章科技驱动——智慧型城镇化的逻辑与支撑。报告主要以智慧城市为研究对象,详细剖析智慧型城镇化的建设方案。首先,报告指出绿色科技是中国建设“智慧城市”的重要驱动力;其次,报告重在理顺建设“智慧城市”的四组关系,包括“智慧”与“智能”的关系、“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智慧城市建设中“全面开花”与“典型示范”的关系以及公共服务领域的共享发展与私人服务领域的跨越式发展的关系;最后,报告强调要将“智慧城市”与“五大发展”理念有机融合:创新是建设“智慧城市”的前提与首要任务;协调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社会建设,实现政府引导,多方参与管理的发展模式;推动城市绿色可持续发展;对内“腾笼换鸟”与对外“一带一路”结合,坚持开放发展;着力推动公共服务产品实现共享发展。 第三章绿色发展——践行两山理论推进生态文明——以北京市为例。报告总体从三个角度切入构建践行“两山论”的评价指标,并根据测算结果详细评价北京市以及省际间践行“两山论”的效果。报告首先选择3个一级指标,包括绿色发展协调性、资源环境承载力、产业发展新动能,9个二级指标以及20个三级指标构建指标体系评价北京市践行“两山论”的效果;其次,对北京市2011—2017年“两山论”践行的综合指数进行排名,并从绿色发展协调性、资源环境承载力、产业发展新动能三个方面分析北京市的变化情况,深入分析北京市践行“两山论”较为优异的三点原因;最后,报告比较省际间“两山论”践行效果。 第四章双碳约束——打造低碳宜居城市空间格局。本章构建了城市绿色竞争力的评价体系并实证分析城市绿色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及其空间演化特征。首先,构建城市绿色竞争力评价指标;其次,利用2010年、2013年、2015年、2018年、2020年数据实证检验碳排放对城市绿色竞争力的影响,经过一系列方法稳健性检验后,显示回归模型较为稳健;再次,将城市类型分为沿海城市与内陆城市,实证检验不同城市类型对于模型结果的影响;从次,分析城市绿色竞争力进行时空格局演变特征,从全局莫兰指数与局部莫兰指数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最后,结合上述分析提出研究结论与相关对策建议。 第五章以人为本——构建人才友好宜居的城镇化。高质量城镇化建设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坚持“以人为本”,建设人才友好型城市,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报告首先介绍友好型城市的概念及理论渊源,并强调人才对于现代城市发展的建设作用,随后强调构建“人才友好型城市”的理论价值与政策价值,并深入剖析“人才友好型城市”的五维内涵,主要包括:环境友好、制度友好、发展友好、民生友好和文化友好,而要想构建“人才友好型城市”需要遵循以下现实路径:(1)“谋”字开路,加强人才友好型城市战略规划;(2)“改”字当先,破除城市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壁障;(3)“用”字立基,拓宽城市人才成长和价值实现平台;(4)“优”字入手,提升城市人才公共服务品质;(5)“融”字支撑,营造城市爱才敬才文化氛围。 第六章共同富裕——超大城市的挑战与解决路径——基于北京的调查研究。本章梳理总结了典型的超大城市北京推动共同富裕的主要做法和成效,并结合北京推动共同富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形成相关政策建议,以为全国城市推进共同富裕提供参考和借鉴。报告指出六点北京推动共同富裕的经验与成效:(1)人才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夯实城市共同富裕的动力基础;(2)促进城市就业和产业匹配,提高初次分配劳动份额;(3)各类城市资源倾斜投向薄弱地区,强化再分配导向;(4)推动城市基本公共服务“扩围提质”,保障促进社会公平;(5)深挖城市文化资源宝藏,推动人民群众精神富裕;(6)树立到基层一线解决问题导向,满足市民多元化诉求。在取得成效的同时也面临了一系列问题与挑战,如“农村居民大多还属于低收入群体”“中等收入群体发展仍存在脆弱性”“行业间的收入差距依然偏大”“民生领域还存在不少短板和弱项”,最后依据文中分析的问题与挑战从多角度提出推动超大城市实现共同富裕的主要路径。 第七章城市更新——推进城市高质量转型和升级。报告主要从城市更新视角出发,分析城市文化活力对于城市更新的重要性。报告首先对发达国家的城市更新政策进行梳理与对比,进而将视角转向国内城市更新政策体系建设,并对我国城市更新政策体系提出相关建议。随后,报告指出城市更新不仅是城市存量空间重构与价值提升的过程,更是城市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因此报告在后文重点分析城市更新中的文化活力,包括其多个维度,如从历史维度来看,城市更新迫切需要强化文化传承性;从比较维度来看,城市更新迫切需要强化文化差异性;从治理维度来看,城市更新迫切需要强化文化包容性。除此之外,深入剖析城市文化活力的形态特征表现,如其价值形态、空间形态、经济形态以及社会形态特征,最后指出现阶段我国城市更新中面临的文化活力问题以及相关对策建议。 第八章产城协调——产业发展与城镇化绿色融合。本章主要从制度的角度对中国绿色工业化和绿色城镇化的协调发展进行实证检验。首先报告梳理中国绿色工业化与绿色城镇化的逻辑关系,绿色工业化从经济效应、资源环境以及社会效应方面推动绿色城镇化发展,而绿色城镇化从三方面反之拉动绿色工业化。作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两大动力,二者协调发展至关重要,因此报告从三个角度厘清限制绿色工业化与绿色城镇化协同发展的因素,一是正式制度,主要包括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二是非正式制度,主要包括一些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三是二者互动的实施机制,包括各级政府之间协调合作,共创共建。 第九章高质量发展——建立城镇化质量评价体系。本章第一部分构建了城镇化质量评价体系,选取了22个指标等权测算中国城镇化质量评价体系。第二部分从全国整体、各省份、各区域城镇化质量进行评价分析城镇化质量发展。第三部分利用2006—2016年数据实证分析城镇化质量的空间演变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首先进行城镇化质量的空间差异相关性检验,并构建误差修正模型实证检验对城镇化质量的空间影响因素,对影响因素的城镇化质量差异进行详细解释,最终结合研究结论提出相关研究背景。 第十章县域城镇化——有效固化人口实现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战略和县域城镇化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改变现有农村空心化问题,进而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契机。本章重点研究县域城镇化发展究竟是否会出现以后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对农村劳动力的虹吸效应?县域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怎样有效地优化农村劳动力流向,提升农村人力资本,并合理固化农村劳动力?本章尝试对这些重要问题给出了自己的一些思考。
创新是引领城市发展的第一动力。当前我国城市应以提高城市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通过推动品质导向的城市产品创新、融合导向的城市技术创新、多元导向的城市治理创新和开放导向的城市协同创新,提升城市持续发展能力。 从城市发展史上看,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力主要来自量的增加和质的改善两个方面。其中,“量的增加”主要体现为人口、土地和资本等传统要素投入量的累积而推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质的改善”则强调通过创新优化发展质量,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演变过程中,由于两种驱动力作用力度和地位的不同形成了要素驱动、资本驱动和创新驱动等不同类型的驱动结构。当前,我国城市发展已经普遍进入新常态,不同程度地面临着既要保持经济稳定又要转型发展的双重任务。在新的形势下,破解城市发展瓶颈制约,引领经济新常态,关键是要加快城市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转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