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当代科技艺术:艺术与科技的创意融合

書城自編碼: 3920283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藝術设计
作者: 张燕翔
國際書號(ISBN): 9787302640738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3-10-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388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我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读名画
《 我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读名画 》

售價:NT$ 500.0
尼罗河往事:古埃及文明4000年
《 尼罗河往事:古埃及文明4000年 》

售價:NT$ 347.0
一个人·谁也不是·十万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反思自我的巅峰之作)
《 一个人·谁也不是·十万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反思自我的巅峰之作) 》

售價:NT$ 250.0
重写晚明史(全5册  精装)
《 重写晚明史(全5册 精装) 》

售價:NT$ 3560.0
汉末晋初之际政治研究
《 汉末晋初之际政治研究 》

售價:NT$ 602.0
强者破局:资治通鉴成事之道
《 强者破局:资治通鉴成事之道 》

售價:NT$ 367.0
鸣沙丛书·鼎革:南北议和与清帝退位
《 鸣沙丛书·鼎革:南北议和与清帝退位 》

售價:NT$ 551.0
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发展:兼论宗教哲学(英国观念论名著译丛)
《 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发展:兼论宗教哲学(英国观念论名著译丛) 》

售價:NT$ 275.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500
《 设计问题年轻认知成长应用知识 》
+

NT$ 338
《 书籍设计 》
+

NT$ 403
《 手绘POP海报一本通 》
+

NT$ 551
《 珠宝设计手绘技法全书 》
+

NT$ 857
《 中国纹样(典藏版) 》
+

NT$ 305
《 手绘POP实用词典 创意字体速查 第3版 》
編輯推薦:
《当代科技艺术:艺术与科技的创意融合》可作为高校科技艺术、艺术与科技、艺术与科学、新媒体艺术、数字媒体艺术等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供研究人员及相关领域从业者阅读参考,亦可作为面向理工科学生提供STEAM教育或艺术教育的参考书。
內容簡介:
《当代科技艺术:艺术与科技的创意融合》从科学技术的分支体系出发,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含人工智能、虚拟现实、信息物理融合与人机交互等)等重要方面,结合已有的典型作品案例进行艺术形态学视角下的谱系构建,以期为艺术与科技融合的可能形态描绘出知识图谱,并为可能的融合形态指出方向,推动艺术与科技融合及互动创新的深入发展。
關於作者:
张燕翔,研究方向为沉浸式媒体(VR/AR/MR)、科技艺术、新媒体艺术、新媒体科普等,现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传播系副教授,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获国家级奖励5项,省部级奖励近20项。艺术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览及获奖。主持“文化与科技融合”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类项目课题、人文社科项目等。在相关领域出版著作十余部,发表论文80多篇。
目錄
第1章 科学技术与艺术 1
1.1 科学技术与艺术及美学交融的多元化形态1
1.1.1 美术、艺术、科学、技术之间的相互关系·1
1.1.2 科学对传统艺术审美的影响·2
1.1.3 科学原理对视觉艺术审美规则的定义·2
1.1.4 科学规则对音乐审美的定义·2
1.1.5 科学技术推动艺术的变革及审美形态的发展3
1.2 科技艺术:艺术与科技交融的全新领域·3
1.2.1 当代科技对艺术观念的推进和影响3
1.2.2 新媒体艺术:概念的局限4
1.2.3 当代科技艺术:一种新的理论视角5
1.2.4 当代科技艺术与传统艺术之间的关系·6
1.2.5 当代科技艺术研究的价值及意义·6
1.2.6 当代科技艺术的审美主体7
1.2.7 当代科技艺术的审美创作7
1.2.8 当代科技艺术的学科体系与研究领域·8
1.2.9 当代科技艺术的发展趋势8
第2章 数学艺术9
2.1 数学艺术的源起与发展9
2.1.1 艺术与数学9
2.1.2 算法艺术·9
2.1.3 当代数学艺术的舞台:Bridges会议·10
2.2 数学思想与艺术审美11
2.2.1 对称11
2.2.2 黄金分割与斐波那契数列12
2.2.3 随机过程与混沌美学14
2.2.4 基于随机函数的艺术15
2.2.5 Voronoi图17
2.2.6 数学公式对自然物态的模拟:超级公式20
2.3 透视、几何与造型艺术·20
2.3.1 透视与绘画20
2.3.2 视觉欺骗:反透视及仿透视的艺术22
2.3.3 坐标变换与歪像艺术23
2.3.4 图形镶嵌与铺块24
2.3.5 光效应艺术25
2.3.6 多面体艺术26
2.3.7 双曲几何与艺术30
2.3.8 高维几何体的艺术·34
2.4 拓扑与艺术38
2.4.1 拓扑学38
2.4.2 点集拓扑结构·38
2.4.3 Mobius环39
2.4.4 Klein瓶39
2.4.5 Hilbert曲线40
2.4.6 结的艺术·41
2.5 分形、混沌与复杂系统的艺术43
2.5.1 分形·43
2.5.2 模拟生物系统的分形44
2.5.3 混沌与蝴蝶效应 ·45
2.5.4 复杂性理论46
2.5.5 表现复杂系统的艺术作品46
2.6 生成艺术与计算美学47
2.6.1 生成艺术·47
2.6.2 生成艺术作品·47
2.6.3 参数化与群簇化51
2.6.4 参数化设计52
第3章 物理艺术·53
3.1 对物质形态和物理现象内在美的表现·53
3.1.1 微观世界的影像53
3.1.2 晶体的艺术54
3.1.3 宏观物质的科学影像56
3.1.4 气象艺术·56
3.2 物理过程的美学呈现60
3.2.1 力与气流的艺术60
3.2.2 光线与影像62
3.2.3 影子雕塑·63
3.2.4 超高压放电63
3.2.5 声波的艺术64
3.2.6 运动的可视化·66
3.3 物理科技手段的艺术化创造·68
3.3.1 成像技术的革命与影像审美的拓展68
3.3.2 空中立体成像技术:全息摄影70
3.3.3 光的艺术创造·75
3.3.4 电磁效应·76
3.3.5 电声效应·78
3.3.6 磁悬浮79
3.3.7 实验性声音装置80
3.3.8 微纳加工·81
3.4 新材料的艺术表现·82
3.4.1 黏性材料·82
3.4.2 磁流体的艺术表现·83
3.4.3 热效应及热功能材料84
3.4.4 超材料86
3.5 太空艺术—当代太空探索为艺术创造的全新舞台·87
3.5.1 太空摄影·87
3.5.2 在太空中创作的艺术88
3.5.3 卫星艺术·90
3.5.4 在外星球实现的艺术91
3.6 物理规则的模拟及艺术化表现91
3.6.1 计算机模拟的物理特效·91
3.6.2 计算机图形对真实物理效果的模拟95
3.6.3 物理规则的艺术化虚构·96
第4章 化学及生物艺术98
4.1 化学反应:分子级的创作手段98
4.1.1 化学过程与视觉造型98
4.1.2 来自化学及生物过程的美丽图案100
4.1.3 无生命物质中的奇迹·101
4.2 生物信息艺术·104
4.2.1 DNA音乐·104
4.2.2 DNA存储与遗传艺术104
4.2.3 转基因艺术·105
4.2.4 基于生物信息的艺术化重建106
4.3 生命形态美的探索与创造106
4.3.1 微生物的艺术表现106
4.3.2 对动植物形态及生命的审美探索110
4.3.3 物种杂交的艺术表现·111
4.3.4 关注人与环境112
4.3.5 电子机械系统对生物的美学拓展114
4.4 生命伦理艺术116
4.4.1 关注活体组织与生物材料·116
4.4.2 关注生物伦理118
4.4.3 关注医疗观念118
4.4.4 艺术家对基因技术的反思·119
第5章 人工智能与人工生命的艺术 121
5.1 人工智能简介 ·121
5.2 人工智能艺术 ·121
5.2.1 人工智能与文学·121
5.2.2 人工智能象棋122
5.2.3 人工智能音乐122
5.2.4 人工智能与绘画·123
5.2.5 神经网络与生成对抗网络的艺术创造124
5.2.6 辅助创作型AI绘画126
5.2.7 从文本生成图像:基于扩散模型的AI绘画126
5.3 人工生命的艺术127
5.3.1 人工生命127
5.3.2 生命游戏与细胞自动机128
5.3.3 基于细胞自动机原理的艺术作品128
5.3.4 智能艺术对生命规则的探索131
5.3.5 有机艺术134
5.3.6 遗传艺术136
5.3.7 人工进化过程的繁殖系统·139
5.4 人工社会的艺术143
5.4.1 人工社会143
5.4.2 基于人工社会的艺术·143
5.4.3 人群的模拟·146
5.5 人工生命装置艺术·147
5.5.1 具有自发及自适应行为的装置·147
5.5.2 条件反射式装置·148
5.5.3 社会型人工生命装置·150
5.6 机器人的艺术·152
5.6.1 机器人的基本构造152
5.6.2 创造艺术体验的电子机械·153
5.6.3 仿生机器人·157
5.6.4 智能机器人·161
5.6.5 微电子机械系统及未来的纳米机器人164
第6章 沉浸式体验与虚拟现实艺术 167
6.1 境由心生:沉浸感审美的产生与发展·167
6.1.1 沉浸感:一种由来已久的审美取向·167
6.1.2 沉浸式技术:VR的产生与发展 171
6.1.3 沉浸感融入现实:从AR到MR的发展·176
6.1.4 沉浸感技术的发展177
6.2 渐入佳境:虚拟现实的技术美与艺术美177
6.3 虚拟现实艺术创造对审美的拓展·178
6.3.1 沉浸:虚拟现实对艺术审美维度的拓展·179
6.3.2 构想:虚拟现实对艺术想象力的拓展180
6.3.3 交互:艺术审美从旁观到参与和主导180
6.4 VR其他感知体验技术的功能美·181
6.4.1 深度沉浸:增强虚拟中身体运动对临境感审美体验的强化·181
6.4.2 身临其境:多感知对审美体验的维度拓展185
6.5 建构主义美学视野下VR对传统艺术审美的拓展·187
6.5.1 视觉艺术审美在虚拟空间里的延续与发展188
6.5.2 听觉审美在虚拟空间里的延续与发展189
6.6 VR环境下直觉主义美学的意向化表现190
6.6.1 基于直觉互动的沉浸式审美191
6.6.2 基于思想直觉的抽象及隐喻性空间的审美意向化·191
6.6.3 直接化及直觉化表达的VR绘画192
6.7 后结构主义美学视角下VR电影的审美变革·193
6.7.1 VR电影:从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193
6.7.2 VR电影对接受美学的重构·193
6.8 增强现实艺术:虚拟与现实的叠加194
6.8.1 城市景观与文化的虚实融合194
6.8.2 反其道而行之:减弱现实·195
6.8.3 在现实的空间里遭遇虚拟事物·195
6.8.4 通过真实的道具与虚拟人物互动195
6.8.5 现实体验与虚拟视觉的交融196
6.8.6 基于现实空间的多人虚拟互动·196
6.9 空间增强现实:空中成像与视频映射·197
6.9.1 在物理空间中呈现增强现实影像 ·197
6.9.2 视频映射:在任意表面呈现“正常”影像197
6.9.3 TeamLab的大型沉浸式艺术空间198
6.9.4 舞台展演空间增强现实199
6.10 混合现实:在物理空间中的虚实融合199
6.10.1 混合现实的基础技术·199
6.10.2 MR内容的叙事设计200
6.11 人际互动在虚拟空间里的延伸·202
第7章 信息物理融合与人机交互艺术204
7.1 信息物理融合·204
7.1.1 信息世界与物理世界的融合204
7.1.2 信息物理融合与人机交互的多元化发展·205
7.2 信息物理融合模式与艺术体验的创新·206
7.2.1 艺术体验及审美·206
7.2.2 信息物理融合为感知体验带来突破·206
7.2.3 走向多元融合的艺术·207
7.2.4 信息物理融合与人机交互艺术的形态及分类·207
7.3 虚拟信息在物理世界中的艺术化体验·208
7.3.1 虚拟信息的物理介质化呈现208
7.3.2 影像采集及其在物理世界中的转换呈现·212
7.3.3 通过物理直觉及行为方式与虚拟信息互动215
7.4 物理信息的采集转换及互动体验·217
7.4.1 物理信息的转换、可视化及互动217
7.4.2 GPS艺术224
7.4.3 RFID的艺术·227
7.4.4 三维扫描228
7.4.5 物理信息的转换与网络化传播·228
7.4.6 物理世界互动信息的采集与互动转换231
內容試閱
科技手段正在逐步改变着艺术的模式、规则和审美价值观,产生了去中心化、多元化的表现形态,并且使得一系列新兴的交叉学科领域应运而生,包含数学艺术、物理艺术、化学及生物艺术、计算艺术等重要形态。
艺术与科技的融合正在推动着艺术形态的多元化发展,同时,艺术创意也正在推动着科技的创新发展。可以说,艺术与科技正在进入一个互动创新的时代。
目前,关于艺术与科技的这种互动交融还有待系统、深入地研究。本书从交叉学科及艺术形态学的视角出发,探讨科技与艺术的多元融合,深入剖析艺术创意与科技创新交融的多元形态,对艺术与科技融合发展的知识图谱进行了系统梳理,全面揭示了这一新兴艺术领域发展的线索和趋势。
本书所探讨的不少作品形态已超出了传统新媒体艺术概念的范畴,如数学艺术、物理艺术、化学艺术等本身已经不是建立在“媒体”视角上的艺术形态,因此本书的研究对于艺术创作的百花齐放及艺术理论的创新发展也有着建设性意义。
本书创造性地从科学技术的分支体系出发,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技术等重要方面,结合艺术与科技融合的已有典型作品案例进行艺术形态学的谱系构建,以期为艺术与科技融合的可能形态描绘出知识图谱,并为可能的形态创新带来启发,推动艺术与科技融合及互动的深入发展。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加之时间仓促,书中不妥之处在所难免,还请读者朋友批评指正。
本书参考文献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查看。

作者
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