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第四版)(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
》
售價:NT$
765.0
《
朋党之争与北宋政治·大学问
》
售價:NT$
454.0
《
甲骨文丛书·波斯的中古时代(1040-1797年)
》
售價:NT$
403.0
《
以爱为名的支配
》
售價:NT$
286.0
《
台风天(大吴作品,每一种生活都有被看见的意义)
》
售價:NT$
245.0
《
打好你手里的牌(斯多葛主义+现代认知疗法,提升当代人的心理韧性!)
》
售價:NT$
301.0
《
新时代硬道理 广东寻路高质量发展
》
售價:NT$
352.0
《
6S精益管理实战(精装版)
》
售價:NT$
458.0
|
編輯推薦: |
“坐忘”受到儒释道三家广泛关注,承载着儒释道的独特思考,本书在探讨“坐忘”在中国思想史上发展演变的同时,也试图描绘更为立体的儒释道交流图景。书籍装帧精美,图文音画并茂。
|
內容簡介: |
“坐忘”是庄子修养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后世好道者、庄学阐释者的重视。早在南北朝时期,道教徒已开始从方术的角度去理解“坐忘”,随着佛道论衡的不断深入,道教也认识到自身理论的不足,庄子“兼忘”的思维方式受到道教徒的重视,并由此发展出重玄思潮,“坐忘”也因其心性修养义的解读空间,成为了与重玄思潮相匹配的修养方法;到了唐代,道教徒思考的问题,从义理深化,转移到如何将新兴的重玄义理,与传统修养实践的肉身成仙说相协调,也就是“心”“形”如何沟通的问题,经过一系列的探索,最终“坐忘”被主张性命双修的内丹学所吸收。
|
關於作者: |
朱韬,1988年生,山东济宁人,西北大学中国史博士,现任教于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主要从事中国思想史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已在《宗教学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数篇。
|
目錄:
|
绪论/1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1
二、研究现状/3
三、研究方法/13
四、研究思路与内容/13
第一章 庄子“坐忘”义辨析/15
第一节 “忘仁义”“忘礼乐”解/16
一、“坐忘”寓言文本辨正/16
二、“忘”之意蕴/22
三、“仁义”“礼乐”所指/24
第二节 “隳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解/33
一、“隳肢体、黜聪明”与“离形去知”的关系/33
二、“一受其成形”的痛苦/37
三、“聪明”与“知”/41
第三节 “同于大通”与“化则无常”/46
一、何谓“大通”/47
二、“同则无好,化则无常”/50
三、“坐忘”与“逍遥游”/55第四节 何谓“坐忘”/59
一、解“坐”/61
二、“坐忘”与“心斋”/69
三、“坐忘”与“吾丧我”/75
第二章 魏晋玄学对“坐忘”修养境界义的发展/85
第一节 郭象“坐忘”思想研究/86
一、郭象对“坐忘”修养方法义的消解/86
二、“坐忘”与“内圣外王”/90
三、“坐忘自得”/94
四、“坐忘而后能应务”/97
小结/100
第二节 韩康伯“坐忘遗照”研究/102
一、“坐忘遗照”出处/102
二、韩康伯“坐忘”义辨析/104
三、韩康伯“遗照”义辨析/109
四、韩康伯“坐忘遗照”义辨析/117
余论/119
第三章 道教对“坐忘”修养方法义的发展/127
第一节 方术化的“坐忘”/127
一、“众术”中的“心斋坐忘”/128
二、“斋”中的“心斋坐忘”/132
三、“存思”与“坐忘”/138
第二节 “坐忘”与重玄思潮/143
一、重玄学溯源/144
二、成玄英对“坐忘”的理解/154
三、王玄览以“坐忘”“舍形入真”/160
第三节 性命双修视野下的“坐忘”/170
一、《天隐子》的内在矛盾/17二、云本《坐忘论》将“坐忘”系统化/174
三、石刻本《坐忘论》:“坐忘”是“求道之阶”/178
四、钟吕金丹道体系下的“坐忘”/180
第四章 “坐忘”与儒释修养论/189
第一节 “坐忘”与“禅”/189
一、“禅”义溯源/190
二、“枯木死灰”与“灰身灭智”/196
三、“枯木龙吟”/204
第二节 “坐忘”与“静坐”/208
一、“二程”“静坐”说的渊源/209
二、“二程”对“静坐”“坐忘”的矛盾评价/211
三、“二程”对佛教修养论的批判/217
结论/227
参考文献/233
|
內容試閱:
|
“博知文丛”弁言
尝闻黔地之文教,始于后汉道真。迄至阳明,则学风承嗣,渐自广布。考其古典学脉,有清以降,不断涌现之西南宿学鸿钜,耕耘于经史典章、天文地理、风雅辞赋间,堪疏明义,上下通达,其献绩可谓不绝如缕。遑论建国之后,自大学庠序间,不断滋播而出的古典文教种!,敷宏华夏遍地。本书系,正膺此文教源流,瞽妄以中西古典经籍为钩索之沉隐,托身林城香樟,步趋古典复兴之后浪,战战兢兢,一如南明河畔,躬身谨取一瓢自饮,亦如,文明复兴之幡帜下,一段迎风击筑,奔赴各自灵魂之弑的,“不复还”之途。而古典学域,西人疏于华夏,乃存狭义之希腊罗马实证专域,更携语文学之内力规训,引致今日古典复兴,稍存“本体工夫” 歧义。然较兹中西,考据义理、实证问题,实则渊脉同生,共襄助力,如互为榫卯之人类行为的“四因”。故而,本文丛之选题不拘绳墨,但以探究之整全为鹄的。昔日,孔子寻道于周畿,行前尝谓南宫敬叔曰:“吾闻老聃博古知今,通礼乐之原,明道德之归,则吾师也,今将往矣。” 是时,辩辞壅扎,道阻弗受,祸福旦夕。子欲以文教之温恭,匡社稷之废兴。然德如孔子者,亦欲寻博古知今之师,而后礼乐道德之义昌明。谨受此教,本文丛之后学,慕效前贤,试于通雅典籍间,访师求索,撷揽博知整全于万一。
贵州师范大学西方古典文明研究中心初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