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跨界:蒂利希思想研究
》
售價:NT$
500.0
《
千万别喝南瓜汤(遵守规则绘本)
》
售價:NT$
203.0
《
大模型启示录
》
售價:NT$
510.0
《
东法西渐:19世纪前西方对中国法的记述与评价
》
售價:NT$
918.0
《
养育男孩:官方升级版
》
售價:NT$
230.0
《
小原流花道技法教程
》
售價:NT$
500.0
《
少女映像室 唯美人像摄影从入门到实战
》
售價:NT$
505.0
《
詹姆斯·伍德系列:不负责任的自我:论笑与小说(“美国图书评论奖”入围作品 当代重要文学批评家詹姆斯·伍德对“文学中的笑与喜剧”的精湛研究)
》
售價:NT$
398.0
|
編輯推薦: |
本书立足于历史文献学,结合实地考察所获乡土史料及感性认识,从制度分析入手,首先探究了明清盐政制度之嬗变,对明代以来盐务中“占窝”的变迁,徽商与康熙、乾隆南巡及对两淮盐务的控制,“首总”制度之确立,睦姻任恤的“月折”制度与徽州盐商的变化等,一一条分缕析。在此基础上,追寻徽商奔逐于货利之场、从祖籍地缘转向新的社会圈的土著化进程,探讨了徽商与东南城镇、文化之递嬗演化轨迹。研究表明,徽商对明清时代的风俗移易、时迁世变,皆有着广泛且重要的影响。
|
內容簡介: |
历史上,徽州地区山水萦回,土硗地狭,原本是华中各地习见的贫瘠山乡之一。然而,自从明代中叶以还,徽商的崛起令世人刮目相看,成为明清社会经济史上最引人瞩目的现象之一。于是,徽州作为浙江、安徽和江西三省的“接合点”,其本身的发展以及和邻近省区的关系,便具有了“作为特写而进行研究的意义”。
本书以“徽商”为切入点,从社会史的角度,分析明清时期淮扬地区的徽州盐商活动与当地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从明清两淮盐政的关系入手,解释明清以来徽商与康熙南巡,徽籍士子科考,扬州繁华崛起衰落,东南市镇文化变迁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史料丰富、考证详细,在参考大量文献之外,还展开多次深入的实地调查,关于制度对社会变迁的影响,以及经济文化间互动作用的论述,体现了非凡的史学和社会学想象力。
|
關於作者: |
王振忠,复旦大学历史学学士、硕士、博士,1998年起任该校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现兼任安徽大学讲席教授,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徽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2003-2004年美国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并曾赴日本东京大学、法国远东学院、荷兰莱顿大学等海外汉学机构学术交流。主要从事历史地理、明清以来中国史、域外文献与东亚海域史研究,出版有《徽州社会文化史探微——新发现的16—20世纪民间档案文书研究》、《社会历史与人文地理:王振忠自选集》等著作十数种,主编及合作主编有《徽州民间珍稀文献集成》30册、《长江与莱茵河》等五种,并有《从黄山白岳到东亚海域》《日出而作》等数种学术随笔
|
目錄:
|
001 / 总 序
001 / 导 言
011 / 徽商与明清两淮盐政
011 / 一、从势要“占窝”到盐商“占窝”——明代盐政制 度之嬗变
013 / (一)释“窝”
019 / (二)开中法与“占窝”的变迁
024 / 二、康熙南巡与清代两淮盐务
025 / (一)南巡探微
033 / (二)徽州盐商与康熙南巡
052 / 三、清代前期徽商对两淮盐政的控制
053 / (一)“首总”制度之确立
063 / (二)“务本堂”考释
072 / (三)睦姻恤的“月折”
080 / 徽商的社会流动及其影响
080 / 一、从祖籍地缘到新的社会圈——明清徽商的土著化 进程
081 / (一)“商籍”和“占籍”
090 / (二)以侨寓地为中心重修族谱、重建宗祠
101 / 二、“无徽不成镇”——徽商与盐业城镇的发展
102 / (一)“扬州繁华以盐盛”——新、旧二城地域分
异之形成
121 / (二)淮安关厢——西湖嘴的崛起
130 / (三)淮南盐运中枢——仪征
140 / (四)“天下货物聚买第一大马头”——汉口
146 / (五)苏北滨海市镇的发展及特色
158 / 徽商与东南文化变迁
158 / 一、两淮“盐商派”
158 / (一)扬州盐商社区文化
192 / (二)淮安盐商的生活方式
203 / (三)两淮盐商与明清社会风尚
212 / 二、徽商与盐业城镇、文化的衰落
220 / (一)扬州、淮安商况市景的变化
233 / (二)其他盐业城镇的盛衰递嬗
246 / (三)从“扬气”到“洋气”
253 / 主要参考文献
277 / 附录 1 徽商与盐务官僚
——从历史档案看乾隆后期的两淮盐政
293 / 附录 2 游艺中的盛清城市风情
——古籍善本《扬州画舫纪游图》研究
310 / 附录 3 再论清代徽商与淮安河下之盛衰
——以《淮安萧湖游览记图考》为中心
332 / 附录 4 晚清扬州盐商研究
——以徽州歙县许村许氏为例
355 / 后 记
356 / 重版后记
362 / 第三版后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