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唐代冠服图志(百余幅手绘插画 图解唐代各类冠服 涵盖帝后 群臣 女官 士庶 军卫等 展现唐代社会风貌)
》
售價:NT$
398.0
《
知宋·宋代之科举
》
售價:NT$
454.0
《
那本书是(吉竹伸介与又吉直树 天才联动!)
》
售價:NT$
454.0
《
传播的跃迁:人工智能如何革新人类的交流
》
售價:NT$
505.0
《
纯粹·古代中国的历史与制度
》
售價:NT$
286.0
《
生活来来往往 别等来日方长 新版(伍佰:“讲好了这一辈子,再度重相逢。”别等,别遗憾!珍惜当下才是最好的解药)
》
售價:NT$
265.0
《
一个英国军事顾问眼中的二战
》
售價:NT$
1265.0
《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徐毓枬译本)(经济学名著译丛)
》
售價:NT$
306.0
內容簡介:
冯铁教授(Raoul David Findeisen,1958-2017)瑞士汉学家,研究领域包括民国时期文学、文学社会学、比较文学、篇章学以及版本与手稿学。冯铁先生多年来与各国汉学界和中国文学研究界密切合作,开展多方面汉学研究,成果丰硕,贡献卓特。冯铁先生逝世后,学界莫不深表痛惜,纷纷撰文纪念,情深意切。李怡、王锡荣教授编定了冯铁先生编辑纪念集,并怀逝者。纪念集分为四个部分:一、怀念(悼念及交往回顾,均为冯铁逝世后所写);二、对谈(冯铁生前,与学界学术对话录);三、足音(冯铁生前末期几篇重要文章,部分尚未发表);冯铁简历,学术成果等。
關於作者:
作者简介: 多人作者,其中李怡,1966年6月生于重庆。先后任教于西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及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现为教授。出版过学术专著《中国现代新诗与古典诗歌传统》、《现代四川文学的巴蜀文化阐释》、《七月派作家评传》等。先后成为**最新世纪人才、2005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奖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政府津贴。
目錄 :
目录
缘起王锡荣1
第一辑忆念
拉乌尔·戴维·冯铁〔德国〕乌多·黑塞
纪念拉乌尔·戴维·冯铁教授(1958—2017)〔斯洛文尼亚〕罗亚娜
超越了一座图书馆——回忆拉乌尔·冯铁〔奥地利〕李夏德
2015年与冯铁的一次旅行 〔奥地利〕魏爱悟
由冯铁想到“学术共同体” 陈漱渝
人已逝,思永存——纪念冯铁教授 曹顺庆 倪逸之
冯铁五周年祭 陈子善
冯铁没有死,他进入了新生活 王锡荣
心存三意怀冯铁 曾绍义
点点滴滴忆冯铁 龚明德
冯铁先生在我的记忆里 陶霞
怀念冯铁 李怡
故人不可见,江山空蔡州——怀念冯铁师兄 李雪涛
一见如故的西方汉学家:冯铁 〔韩国〕朴宰雨
“摇曳的文字”与风车的对抗
——纪念拉乌尔·戴维·冯铁 〔德国〕吴漠汀
怀念拉乌尔·戴维·冯铁(1958—2017) 〔印度〕海孟德
忆冯铁教授〔俄罗斯〕 罗季奥诺夫
我与冯铁围绕“尼采在中国”的交往 〔澳大利亚〕张钊贻
怀念冯铁——一位可爱的朋友 冯姚平
记忆深处的冯铁教授 王贺
纪念冯铁先生 〔法国〕宇乐文
甘居“主流之外”的汉学家——怀念冯铁先生 史建国
冯铁先生片记 李浩
一位纯粹的学者——追忆冯铁先生 乔丽华
漫游在拿波里的胡同里:冯铁的学术中国 符杰祥
“一粒麦子落在地上”——纪念冯铁老师 刘云
胡同里的冯铁 周维东
“在拿波里的胡同里”——冯铁先生印象 袁继锋
冯铁先生2012年绵阳之行的前前后后 袁洪权
铭刻心头的跨国友谊——怀念瑞士汉学家冯铁先生 潘颂德
他总是面带微笑——缅怀瑞士汉学家冯铁教授 葛乃福
追忆冯铁先生 孙汉田
第二辑对话
“无思无虑,这是田家乐啊”
——怀旧笔记 〔以色列〕阿米拉·卡茨·戈尔
从《自言自语》重读鲁迅的《野草》
——献给亡友冯铁教授 〔澳大利亚〕寇志明
类型·史例与文本 易鹏
神秘的字迹与符号——刘鹗及其甲骨文收藏与研究 〔德国〕屈汉斯
文学研究如何“辩证”——读冯铁《在拿波里的胡同里》 李怡
书写文学“边缘者”
——瑞士汉学家冯铁的中国现代作家研究 赵韧
汉学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冯铁与李雪涛对谈冯铁 李雪涛
文学是一个过程 ——瑞士汉学家冯铁访谈冯铁 周维东
从思想的天空到文献的大地
——冯铁教授访谈录冯铁 孙汉田
冯铁教授谈翻译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康丽
《中国鲁迅学史》关于冯铁的记述 张梦阳
第三辑足音
“译作不息”或“因译著事烦,终颇困顿”
——鲁迅译果戈理《死魂灵》研究 〔瑞士〕冯铁
关于周作人译、鲁迅校《神盖记》译稿 〔瑞士〕冯铁
手稿研究与手稿学的展望 〔瑞士〕冯铁
附录
冯铁履历 〔瑞士〕冯铁
冯铁学术著作目录 〔瑞士〕冯铁
后记 李怡
內容試閱 :
缘起
冯铁(Raoul David Findeisen,1958.5.17—2017.11.4)教授是欧洲一位活跃的汉学家。常常有人问:冯铁究竟是哪国人士?这是因为,冯铁为大多数中国人所了解,是他在德国、奥地利、斯洛伐克等地任职,所以往往搞不清他的真正国籍。实际上,他出生于瑞士,但由于他长期在欧洲各国任职,在世界各国活动,懂得多国语言,视野宽阔、学识渊博,实际上是个“世界人”。冯铁的身影在中国学术界出现,其实早在20世纪80年代。进入新世纪后,他在中国就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他的研究视野,也从尼采在亚洲,到中国古代文化,从石鼓文等,又转向现代,关注夫妻作家,到转向手稿学。因此,近年来他越来越频繁地来到中国,结交的中国友人也越来越多。他在四川大学担任客座教授,在上海交通大学担任高端外国专家,每年花几个月在中国和世界各国游走。但他并没有因此放下在欧洲的学术活动。他仍然在欧洲积极筹备主办和参与各种学术会议,他参加欧洲的多个学会、协会活动,他还主编着《斯洛伐克东方研究》,他还是国际鲁迅研究会的副会长。他热情洋溢、精力充沛、学识渊博、眼光独到,凡是认识他甚至只要见过他的人,莫不对他留有深刻的印象。因此,当听到他离世的消息时,友人们无不震惊痛惜!
想编这本书的想法,其实早在2017年11月,收到噩耗的第一时间,就油然而生了。虽然当时大家没有提,但是不少朋友其实是都有这个想法的,只是一时还无从着手,所以也就搁下了。
但朋友们其实一直在怀念他,也陆续在媒体上发表了多篇纪念文字。2021年春天在上海师范大学开会碰到李怡兄,他问我给冯铁编纪念集的事怎样了。我一下被他挑起了心事,随即回答说:“想编啊!但是得有人出版啊!”李怡兄马上就听懂了我的意思,应声道:“没问题!你编,出版我来想办法!”我连忙说:“那好啊!那我就来编!”谁知那以后竟然忙得脚不点地,因为在疫情后恢复期,各种事都要弥补失去的时间,所以加快了节奏。直到去年冬,完成了手上的一本书,这才着手来编。好在各位友人都非常支持,很快就有了三十来篇文章。但是与国外的朋友联系就不是那么顺利了。主要是过去只是简单知道冯铁有很多朋友,但是,我跟他们大多没有直接联系。后来是通过冯铁夫人魏爱悟的渠道以及冯铁的朋友、学生等线索,逐步联系上了冯铁人生道路上一些重要的朋友,他们一般都很理解我们的想法,所以又陆续征集到多篇文章。
收在这集子里的,有三部分文字。第一辑“忆念”,是亲朋好友的怀念文字,主要回忆冯铁生平、与冯铁的交往及感想,按照来稿顺序进行编排。第二辑“对话”,其中又分两类:一是记载冯铁生前与记录者对谈的记录,这些对谈记录,有些是就相关学术问题采访冯铁的谈话记录,有些则是以对话形式讨论某个学术问题的。这些采访和谈话记录都曾经在媒体上发表过。二是由怀念开头而带入对某个研究命题的探究。这些研究命题往往也是冯铁所感兴趣或生前曾经研究的,友人对相关研究的推进,实际上也是继续与冯铁进行学术对话,所以也归入这一类了。第三辑“足音”,收入冯铁后期几篇比较有代表性的文章。前3篇是冯铁生前在中国发表的文章,而最后一篇是他2016年9月在上海国际手稿学研讨会上的演讲,其中作为专有名词使用了“manuscriptology”(手稿学)一词,我想这对手稿学的发展,是具有标志性意义的。由于这些文章多半与我们共同的研究兴趣有关,收进本书,既可以防散失,也可以让大家重温他最后时期的一些思考与成果,对我们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手稿学研究,我想是不无裨益的。同时,也是对冯铁的一个纪念。这些,也正让我们听到了冯铁后期在学术上跫跫的足音,仍在陪伴我们,故名之为“足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