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社会学入门套装共3册(社会学上下册+社会学基本概念)社会学大师安东尼·吉登斯作品

書城自編碼: 3919399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社會科學社會學
作者: 安东尼·吉登斯,菲利普·萨顿 著, 李康 译
國際書號(ISBN): 9787301344477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3-10-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1673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强者破局:资治通鉴成事之道
《 强者破局:资治通鉴成事之道 》

售價:NT$ 367.0
鸣沙丛书·鼎革:南北议和与清帝退位
《 鸣沙丛书·鼎革:南北议和与清帝退位 》

售價:NT$ 551.0
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发展:兼论宗教哲学(英国观念论名著译丛)
《 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发展:兼论宗教哲学(英国观念论名著译丛) 》

售價:NT$ 275.0
突破不可能:用特工思维提升领导力
《 突破不可能:用特工思维提升领导力 》

售價:NT$ 352.0
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精装典藏版)
《 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精装典藏版) 》

售價:NT$ 1010.0
失衡与重塑——百年变局下的中国与世界经济
《 失衡与重塑——百年变局下的中国与世界经济 》

售價:NT$ 602.0
不被定义的年龄:积极年龄观让我们更快乐、健康、长寿
《 不被定义的年龄:积极年龄观让我们更快乐、健康、长寿 》

售價:NT$ 352.0
南方谈话:邓小平在1992
《 南方谈话:邓小平在1992 》

售價:NT$ 367.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556
《 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精装版) 》
+

NT$ 276
《 社会学的基本概念 》
+

NT$ 403
《 县乡的孩子们(从田野调查中理解县乡教育现状) 》
+

NT$ 346
《 社会学的想象力 》
編輯推薦:
当代社会学大师安东尼·吉登斯的社会学入门作品,带读者领略社会学之思的持久价值
大师小书,由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切入,带领读者了解社会学的历史、现状和可能的未来
內容簡介:
《社会学》如今出至第八版,对于理解我们塑造的世界、我们所过的生活,依然是不可或缺的导引。
本书行文流畅,布局清晰,努力做到既智识严谨,又深入浅出,尤其强调互动,力求让读者倾心投入,保持兴奋,帮助他们领略社会学之思的持久价值。
第八版特色:
·紧扣社会学基本要义,即社会学的宗旨、研究方法与理论,构筑坚实基础;
·围绕社会生活核心话题,从性别、性相和个人生活,到贫困、全球化、传媒与政治,勾勒最新概观;
·针对社会学有关全球不平等、气候变化等当代世界关键议题的论述,遍举鲜活例证;
·牢牢把握全球社会学趋势,明确聚焦数字技术如何彻底改变传播、劳动与人际互动;
·保持教学特性,诸如“经典研究”“全球社会”图文框和“批判性思考”停靠点,以及各章末尾活动环节,邀请读者关注流行文化与原创研究论文,广采社会学洞见。
社会生活变动不居,社会学亦不可停滞不前。今天的社会学,理论视角极为多元,研究议题广泛多样,方法也不拘一格。在这一领域中,最为核心的是基本概念和观点的运用。这些概念和观点能够帮助社会学家理解社会,尽管人们对于它们的认识也在不断发展变化。
本书介绍了一系列精心挑选的基本概念,这些概念塑造了社会学,并将继续为社会学铺筑道路。除了简短的定义外,作者对每个概念都进行了扩展讨论,将其置于历史和理论背景中,探讨了其在使用中的主要含义,介绍了相关的批评意见,并为读者指示了其在当代研究及理论说明中的演化。
本书包括十个主题,通过全球化、现代性、数字革命、消费主义、社会流动、生命历程、身份认同、后殖民主义等基本概念,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社会学的画卷。对于社会学入门者以及面对快速变化的世界想找到可靠图式的人来说,这将是不可或缺的阅读材料。
《社会学基本概念》介绍了一系列精心挑选的基本概念,这些概念塑造了社会学,并将继续为社会学铺筑道路。除了简短的定义外,作者对每个概念都进行了扩展讨论,将其置于历史和理论背景下,探讨了其在使用中的主要含义,介绍了相关的批评意见,并为读者指示了其在当代研究及理论说明中的演化。
本书包括十个主题,通过全球化、现代性、数字革命、消费主义、社会流动、生命历程、身份认同、后殖民主义等基本概念,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社会学的画卷。
關於作者:
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当代著名社会学家、社会思想家,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前院长。研究涉及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经济学、哲学等众多领域。出版了超过三十部作品,其中代表作为《社会的构成》《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社会学》《社会学基本概念》《动荡而强大的大陆:欧洲的未来何在?》等,并发表了两百多篇文章,影响深远。
菲利普·萨顿(Philip W. Sutton),独立学者,曾就职于利兹大学和阿伯丁的罗伯特·戈登大学。主要从事环境社会学方面的研究。已出版作品有《环境社会学导论》《自然、环境与社会》等。
译者李康,先后毕业于复旦大学和北京大学,现为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曾获北大教学卓越奖,主讲课程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曾赴哈佛燕京学社和牛津大学圣安东尼学院分别访学一年。在社会学理论、文化社会学、历史社会学方面完成译著近30部,1400余万字。代表译作有《社会学的想象力》《社会学之思》《社会的构成》《反思社会学导引》等。
目錄
《社会学 第八版》
上册
章 什么是社会学?
第二章 社会学的提问与解答
第三章 理论与视角
第四章 全球化与社会变迁
第五章 环境
第六章 城市与城市生活
第七章 劳动与经济
第八章 社会互动与日常生活
第九章 生命历程
第十章 家庭与亲密关系
第十一章 健康、疾病与身心障碍
第十二章 分层与社会阶级
下册
第十三章 贫困、社会排斥与福利
第十四章 全球不平等
第十五章 性别与性相
第十六章 种族、族属与移民
第十七章 宗教
第十八章 传媒
第十九章 教育
第二十章 犯罪与越轨
第二十一章 政治、政府与社会运动
第二十二章 民族、战争与恐怖主义
人名对照
术语汇编
参考文献
图片版权声明
译者后记

《社会学基本概念》
导言
主题一 社会学的思维方式
数字革命(Digital Revolution)
全球化(Globalization)
现代性(Modernity)
后殖民主义(Postcolonialism)
后现代性(Postmodernity)
理性化(Rationalization)
社会(Society)
主题二 社会学研究方法
理想类型(Ideal Type)
定性方法/定量方法(Qualitative/Quantitative Methods)
实在论(Realism)
反身性(Reflexivity)
科学(Science)
社会建构论(Social Constructionism)
结构/能动(Structure/Agency)
主题三 环境与城市生活
异化(Alienation)
环境(Environment)
工业化(Industrialization)
移民(Migration)
风险(Risk)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
都市主义(Urbanism)
主题四 社会结构
科层制(Bureaucracy)
资本主义(Capitalism)
消费主义(Consumerism)
劳动分工(Division of Labour)
教育(Education)
组织(Organization)
宗教(Religion)
主题五 不平等的生活机会
阶级(Class)
性别(Gender)
叠变(Intersectionality)
男权制(Patriarchy)
贫困(Poverty)
种族和族群(Race and Ethnicity)
社会流动(Social Mobility)
地位(Status)
主题六 人际关系与生命历程
社区/共同体(Community)
家庭(Family)
生命历程(Life Course)
网络(Network)
性存在(Sexuality)
社会化(Socialization)
主题七 人际互动与沟通
文化(Culture)
话语(Discourse)
身份认同(Identity)
意识形态(Ideology)
互动(Interaction)
大众媒体(Media)
公共领域(Public Sphere)
主题八 健康、疾痛与身体
生物医学(Biomedicine)
医疗化(Medicalization)
病人角色(Sick Role)
失能的社会模型(Social Model of Disability)
社会自我(Social Self)
主题九 犯罪与社会控制
失范(Anomie)
越轨(Deviance)
贴标签(Labelling)
道德恐慌(Moral Panic)
社会控制(Social Control)
污名(Stigma)
主题十 政治社会学
权威(Authority)
公民权(Citizenship)
公民社会(Civil Society)
冲突(Conflict)
民主(Democracy)
民族国家(Nation State)
权力(Power)
社会运动(Social Movement)
索引
译后记
內容試閱
《社会学基本概念》
社会学起源于19世纪,但这个学科必须与时俱进,否则就可能变得无关紧要。究其根本,主要是因为我们的研究对象,即我们生活于其中且由我们共同创造的社会世界,本身就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冲突和战争、人口迁徙的新模式、多元文化主义、日益流动的性别关系、通信领域的数字革命、金融危机、全球性大流行病及恐怖主义,都只是社会学家尝试探究和理解的一些现象。鉴于研究主题如此广泛,社会学发展出多元的理论视角和多样的研究方法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也就不足为奇了。这是试图理解和解释全球化世界的必然结果;与此同时,我们过去很熟悉和用得顺手的概念通常需要重新评估,必要时还要创建新的概念。在我们看来,本书所收入的,既有经受住了时间考验的成熟概念,也有一些更为晚近才涌现出来的新术语。
社会学概念的发展
有些社会学概念是这个学科结构的一部分,饱经风霜,经受住了社会剧烈变迁的重重考验。社会阶级、地位、资本主义、性别、贫困、家庭和权力等,是任何有志于“做”社会学的人都绕不开的核心概念。然而,还有一些概念是更为晚近才被提出来的,仍处于经历批判和争论的阶段。全球化、后现代性、反身性、后殖民主义、环境和失能的社会模型等,是概念词汇的一部分,代表了最近几十年一些重要的社会变迁。本书力图通过介绍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为读者提供一幅关于社会学概念演变和现状的地图,其中许多概念是19世纪末以来特定理论发展的有效路标。如果读者熟悉这些概念、它们的起源和其在当代社会的用法,就能更清楚社会学的研究主题是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
社会学概念的发展,通常与各种理论和经验研究密不可分,这些理论和研究一般都需要新的概念来解释其发现。有些概念,如地位、阶级和风险等,已经在社会上广为流传。然而,一旦这些概念脱离日常生活,进入社会学的学术语境,人们就会系统讨论和完善它们,使之变得更为准确和有价值。其他的一些概念,如异化、道德恐慌、全球化等,是由社会学家创造出来的,用于研究各种相关的社会现象,而后“渗透”到了日常生活中,从而可能影响或改变人们对他们所处的世界的认识。这与自然科学的情况很不一样。无论自然科学创造出多少概念,它们都不具备改变动物和植物行为的可能。正如吉登斯强调的那样,这就是一个“单向”的过程。然而,在社会学领域,概念、研究发现和理论会反作用于社会,进而改变人们的思想、理念和行为。这意味着,社会学研究是社会学家同他们研究的对象之间持续的“双向”过程的一部分。
这种双向过程意味着,社会学概念本身变动不居且开放包容,不仅社会学专业共同体可以进行修改和更正,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也会根据现实的变化对其加以解读。因此,也可以说,有些(甚至大多数)概念“在本质上是不确定的”。换句话说,同一个概念在不同的理论中会有不同的使用方式。这种说法或许夸大了差异性和不一致性,因为实际情况是,社会学中相互竞争的理论相对较少,虽然它们似乎在各说各话,但其实内部一致性和整合性非常高。
由某个理论视角发展出来的概念,经常会被其他理论视角拿去用。例如,异化这个概念是由马克思提出的,这使他能更好地理解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作的性质。然而,一个多世纪以后,工业社会学家复活了这个概念,脱离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框架,用它来描述不同部门的员工对他们的工作及其工作环境的感受。在这个过程中,概念的内涵变了,虽然一些马克思主义者可能会反对,但有所改变的版本确实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有益的见解,帮助我们理解不同的工作场所和管理体系如何影响员工的生活。
何为基本?
在这个新版本(第三版)中,我们更新了所有概念条目,并增加了两个新概念:后殖民主义和数字革命。这两个新概念已经广泛应用于许多研究领域,并且有望在社会学内部站稳脚跟,因此它们值得在本书占有一席之地。有必要在一开始就提醒读者的是,本书并不是,也不打算写成一部囊括所有社会学概念的综合汇编。我们精心选择了那些形塑了或者正在塑造各个社会学研究领域的关键概念。这些概念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首先是那些长期存在的概念,如权力、意识形态、社会、文化等。它们伴随了社会学发展的大部分时间,但仍然在激发辩论和指导当下的各种研究。其次是历史没有那么悠久,但对社会学这个学科具有重要影响的概念。这些概念,如性别、消费主义、身份认同等,启发了大量研究项目,重构了既有辩论,迫使社会学家重新评估自己早期的想法。最后是一些相对晚近的概念,如叠变、全球化、数字革命等。它们推动了许多具有创新意义和重要价值的研究项目,带领社会学家朝着新的方向进发。
典型的“关键概念”读本的目标通常是尽可能涵盖所有概念,但每个条目的内容相对简略。与此不同,本书呈现的概念条目在内容上更加丰富多元。我们的目标是对每个概念进行扩展讨论,把它的历史和理论背景交代清楚,展示目前最主要的用法,介绍相关的批评意见,最后为读者指出他们可以自行跟进的当代研究和理论文章。这种逻辑结构使读者可以通过梳理社会学基本概念的发展过程,将社会学的历史和当下勾连起来。建议读者以书后的索引为指南,来查找出现于文本各处但没有放在目录上的许多其他概念。
所有的科学学科皆是如此,争论和分歧不仅不可避免,而且是必要的。我们所选的一部分概念无疑也会引起争鸣和讨论。有人可能会认为,我们遗漏了一些至关重要的概念,或者纳入了一些实际上已经过时的概念。这种情况很正常,尽管对一些读者来说,这可能显得有些怪异,即我们连在什么是“基本”概念这样的问题上也无法达成一致。然而,社会学的理论多样性意味着,不同的理论取向和视角会优先考虑或重视其中一些概念,同时忽略或者轻视另外一些概念。但请记住这一点,即使存在分歧,我们依然可以相互沟通和理解。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多年来,社会学的各种理论视角和解释框架在此消彼长的过程中,给我们留下了一整套可以共享的概念遗产。
本书使用指南
本书的概念条目分为十大主题,每个主题内部按照概念条目的英文单词首字母来排序。这种索引排序可以帮助读者快速定位他们感兴趣的概念条目。本书还是一本相对独立的入门指南,任何想要了解社会学基本概念的读者都可以阅读。同时使用我们另一本书《社会学:入门阅读》的读者会欣喜地发现,两本书存在某种结构上的对应关系,可以方便地根据主题检索概念与相关文献。在本书中,各个概念也是交叉索引的,在每个词条第一次提到某个相关概念时,会用黑体加粗的格式加以标示。我们还采取了一些便宜行事的办法。例如,种族和族群被放入一个条目,而不是分成两个独立的条目,这么做是考虑到这两个概念经常被放在一起讨论,尽管我们也在论述中明确了它们之间的关键区别。类似的策略还有结构/能动、定性/定量这样的用法。部分条目更像是某种理论或一般性的视角,而不是某个概念。例如,全球化,既可以当作一个概念,也可以视为一种关于社会变迁的理论;失能的社会模型则是研究特定社会中的失能问题的具体思路。本书收入这些概念是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即为读者提供一幅关于当代社会学概念的准确的最新地图。

凭借两位作者的力量,2019年初面世的《社会学基本概念(第二版)》(中译本),连续重印10次,累计印刷4.4万余册,成为本人从事学术翻译近二十年来最为畅销的一本译著。印象中豆瓣评分最高冲到9.5,最终稳定在9.2。第5次重印,销量即将破两万之际,正值2019年末,我给吉登斯教授写了一封邮件,致以新年问候的同时,告知这本书在中国颇受欢迎的情况。吉登斯教授很快回复,说特别高兴看到这个消息,还把我的邮件转发给了Polity Press的同事。
2021年4月,英文第三版更新,北京大学出版社的陈相宜编辑再次联系我,希望我能继续承担新版的翻译工作。经典难题再次摆在眼前:一边是绵薄的稿费报酬和对现行考核评价体系几乎没有任何助益的“负向激励”;另一边是繁重的科研、教学和服务负荷,以及已经被各种杂务切割得零星稀碎的日程表。翻译,于我来说,似乎注定成为一条食之逐渐寡淡、弃之难免可惜的“不归路”。
那就继续“用爱发电”。
第三版新在哪里?
接到邀约,第一个反应是:更新和改动的篇幅有多大?需要我承担的工作量有多少?通篇比较、翻译和校对下来,不完全统计,大概是三分之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处:
一、 词条增补和删减
1. 新增两个概念词条:数字革命和后殖民主义。均在主题一部分,其中前者被放在全书第一个词条的位置。
2. 删去第二版主题九中的第五个词条恢复性司法(Restorative Justice)。
3. 调整了结构/能动、污名、话语这三个概念的位置。
二、 内容完善和更新
第三版较第二版,通篇均有修订及完善,这部分主要是语句表达、引文校对、新文献增补和笔误修正。
大幅修改和更新,主要集中在每个词条的最后一部分“意义与价值”。这个部分,有相当大比例(不完全统计,至少超过三分之二)的词条几乎是完全重写,其余则有不同程度的更新。这使得新版内容更加贴合近几年全球社会剧烈变革后的新语境和新形势,有利于帮助读者更好地在本书所选的基本概念和当下现实之间,建立起某种切合自身感受和生活体验的联系。
新版翻译工作流
新译稿的工作流程大致如下:
1. 转换原文pdf格式为Word文件,用Word的文档比较功能,逐个词条找出第三版相较于第二版的差异。
2. 人工对比剩余部分的两个版本是否一致,以免机器识别出现差错。
3. 重新翻译增减、改动和调整的部分,梳理新译文和旧版文字之间的逻辑关系,看是否自洽,以及上下文和段落之间的衔接是否顺畅。
4. 抛开原文,通读新译稿,遇到不通顺或费解的地方,再次对照原文,调整语法结构和表述方法,确保译文通俗、流畅。
5. 按照上述工作流,我翻译完一个主题,转手交给我的太太孙晓舒女士校读一遍,然后我开始下一个主题的翻译。2022年3月,经过近一年的零星累积和寒暑两个假期的集中工作,第三版中译本初稿完成。
6. 2022年春季学期,我邀请第一批三位读者试读全文,根据她们的反馈和建议,在2022年暑假再逐一校对、润色译稿。这样加起来,新译稿至少反复过了五遍。
7. 因疫情加上其他杂务耽搁,2022年12月初才完成最终稿的自我校对,清洁、整理、汇总后,发给出版社交活。
感谢第一批读者
孙晓舒女士始终是我的译著和其他作品的第一个忠实读者。这次她也放弃休息时间,利用她短暂的假期,帮我打印校对译稿,逐字逐句通读全文。2021年暑假,我们主要在国家图书馆和红楼公共藏书楼度过。我用电脑翻译新的主题,她带着打印出来的前一部分译稿仔细逐句校读。读到我翻译得好的地方,她在一边实时表扬,不吝赞美,给我继续工作的动力;读到佶屈聱牙、晦涩拗口的语句,她大笔批注,用一连串问号和感叹号表达不愉快的阅读体验,督促我反复字斟句酌,打磨译文,重视读者友好。她的校读带有浓厚的批判色彩,读到不满意的地方,或者想到更合适妥当的中文表达,恨不得自己上手取而代之。一年后,她独立启动了一个翻译项目,用大半年业余时间,翻译了戴秉衡写于1937年的博士论文《芝加哥毒瘾》。
我还邀请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2021级社会学硕士研究生凌超、刘沁源,和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2019级本科生潘畅三位同学,作为第一批试读读者通读整本译稿。我允诺赠送签名版新书,希望她们把阅读过程中遇到的任何问题、疑惑和不懂的地方,逐一记录并标注出来,并反馈她们的阅读感受和修改建议。
凌超同学是我带的研究生,本科是管理学和金融学背景,跨专业且跨校考入中财社会学读研。让她通读新译本初稿,一是帮助她补一补社会学理论的基础知识,二是借助她的社会学初学者视角,为译稿“捉捉虫”。凌超同学中文和英语功底都很好,看得也非常认真,读到中途,问我要了英文原书,逐一对照中英文反复校读,不仅把译稿梳理得更加通顺,也订正了多处“的地得”使用错误。
刘沁源同学本科是社会学科班出身,专业功底扎实,又有踏实较真的学者气质。她从一开始就要去原文,花了整整一学期,不仅从专业内部人士视角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还设身处地站在读者,特别是非社会学专业普通读者角度,建议用更多译者注和引申文献等帮助入门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本书。
潘畅同学则更多站在非社会学专业的普通读者立场,从语句通顺及词义表达等方面,给我提出了很多极富启发性的建议和反馈。她自称“门外得不能再门外汉”的阅读感受,其实给了我“跳出庐山”面向更大范围受众群体思考的难得机会。
豆瓣读者和学术公器
学术应该是一种公器,一经印刷出版,就具有某种自主的“社会生命”,脱离作者控制,是非曲直留给学界和读者评说。第二版中译本问世后,我以译者身份与豆瓣网友及读者有较多互动和交流。我在该书的豆瓣信息页下面开了一个帖子,取题“X印勘误征集”(X是数字,意思是第几次重印),逐一记下读者的反馈和修改建议。我还把第二版的译后记也发到豆瓣上,保持和读者沟通的同时,也征求到了很多宝贵的修改意见。有豆瓣网友比较了日译本和中译本,还通过豆邮发来日译本的若干书影,建议增加对参考文献的翻译,以及添加部分晦涩术语的注疏。还有一些豆友也反馈了细致、精到的意见。
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2019级本科生邹福同学发来两封长邮件,对译文提出了一大两小三个具体且深入的建议。我们就大众媒体(Mass Media)词条最后一段的原文理解和中文翻译表述,反复进行了好几轮邮件讨论,交流文字加起来接近5000字。我觉得这个讨论非常有意义,很好地体现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美好状态,在征得邹福同学本人同意后,予以实名致谢。
还有11篇书评、66篇读书笔记、76篇摘录的豆瓣作者,以及1247位参与豆瓣读书评分的网友,在此一并作揖感谢。
在历次重印过程中,陈相宜编辑与我保持持续沟通,每次印刷之前都询问我是否有新的修订想法。新版译稿,也是在她的不断督促和持续关注下才得以尽早付梓印刷。两次合作,让我对她的专业素养及尽职精神印象深刻。我们还就如何实现一个作者、译者、出版社和读者合作共赢的美好愿景,做了坦诚深入的交流和探讨。
最后,中译本的所有问题,责任都在我一个人。期盼学界同仁和读者继续批评指正,共同打磨这件学术公器。
王修晓
2023年8月22日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