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规划与设计——迈向绿色转型的建筑规划设计研究与实践前言1992年6月3日至14日,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UN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该会议也称地球首脑会议。此会议上通过了一项重要文件,即《21世纪议程》(Agenda 21)。该文件提出了“世界范围内可持续发展行动计划”。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由此得到世界的共识,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纷纷行动起来。从那时起,我开始关注和思考可持续发展思想对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影响,特别是它对未来建筑、城市建设以及建筑教育的影响。并且,我确定要将这一思想贯彻落实到建筑教学、建筑科学研究和建筑设计工作中。首先,我考虑的是建筑教学,就是如何让学生尽早了解和研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于是,我决定要为研究生开设一门新的选修课。我通过三年的思考和准备,于1996年在东南大学为研究生开设了一门名为“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与建筑”的选修课,后来我到了南京大学创办的建筑研究所(发展为今日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继续为研究生开设这门选修课,与他们共同学习和探索这个课题。自此,我的研究方向就由开放建筑转向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与建筑。我招收的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研究的课题大多也都转向这一方向。如博士生研究的课题就有《应变建筑观的建构》(吕爱民),吕爱民毕业后以此论文为基础出版了专著《应变建筑——大陆性气候的生态策略》。博士生研究的课题还有《存在与进化——可持续发展的建筑之模型研究》(胡京)、《建筑过程的开放化研究》(吴锦绣)、《智能型办公建筑空间特征之研究》(涂尧威)、《建筑结构发展生态化趋势研究》(林武生)、《台北都市再生评量体系建构之研究》(陈金令)以及《城市环境诱发河川水灾之研究》(关华)等。硕士研究生的研究课题有《绿色建筑初探——一种可持续建筑的研究》(孙俊杰)、《城市空间的集约化研究——立体化空间开发利用探讨》(范炜)、《澳门居住环境状况分析》(黄丹东)、《江西客家围屋朴素的生态精神——龙南县客家土围子佣景研究》(汪颖)、《城市住宅利用太阳能设计初探——以夏热冬冷地区为例》(刘锷东)、《长江中下游徽州地区传统居民建筑应对地域性气候设计研究》(孙艳)以及《光纤采光照明系统在城市住宅中的应用研究——阳光住宅设计初探》(刘柯)等。这促使研究生学习、思考、研究和探索这方面的课题,从而有意识地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贯彻到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的建筑科研方向也转向对于可持续发展思想与建筑关系的研究。1998年,我申请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生态住宅小区规划设计研究》。这个课题在国内是该方向*早开展的研究课题。除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外,建设部(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部及江苏省科学技术委员会都很重视和支持,共资助45万元研究基金,在当时四家共同资助的情况是不多的。此研究课题结合实际工程进行,与扬州新能源房屋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合作。我们按可持续发展思想在扬州规划设计一个生态住宅示范小区,即本书第一篇第4章第一个生态住宅小区试验工程。与此同时,我将可持续发展思想贯彻到建筑设计工作中,把它作为建筑工程规划设计的基本指导思想。在所有建筑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中,我都尽力遵循可持续发展思想,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不良影响,努力建造对生态环境更友好的建筑;尽力提高资源利用率,并努力开发新的资源;尽力使规划设计的建筑工程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公平,有利于社会和谐,使人们的生活更加舒适、健康。建筑规划设计应尊重传统历史文化,尊重地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和发展地域新文化。如第一篇第1章上海锦华花园规划设计是我们*早有意识地遵循可持续发展思想而设计的案例。我们尽力保留、利用场地上的自然水系和现有的建筑,可惜该方案当时并未被认同。本书选取的这些工程都是我们根据工程所在地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环境,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进行规划设计的。本书可以说是我们迈向绿色转型的建筑规划与设计的历史记录。2021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了我的一本著作《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与建筑——人居环境可持续论》。这是我二十余年对可持续发展思想与建筑及城市关系的思考,对可持续发展建筑与城市的理论探索。而本书则是我们对二十余年遵循可持续发展思想所完成的一些工程规划设计工作的总结,也是我们迈向绿色转型的建筑规划与设计的足迹。这也是我追求的“思”与“行”的统一。本书共三篇,计29章。其中,第一篇共7章,为绿色社区规划与住宅设计;第二篇共15章,为绿色校园规划与绿色建筑设计;第三篇共7章,为木构绿色低碳建筑探索。这些规划设计大多数都已成为现实,极少部分因各种原因未能建成,但设计所表达的理念还是可以看出来的,如第二篇第15章覆土建筑探索。这个工程是台湾一位投资商拟在厦门新建的丽心梦幻乐园,园址选在厦门市一个公园内。该项目邀请来自东南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及同济大学等六所院校的六位教授主持设计。我们提供的方案得到评委和投资商的赞赏,原拟作为实施方案,但最终因选址不当,工程未建设,实感遗憾。这个设计方案就是按照可持续发展思想,采用了覆土建筑理念,节省了土地,重塑了山丘的自然形态。本书介绍的所有工程的建筑规划和设计工作都是由开放建筑研究发展中心和建学建筑与工程设计所有限公司江苏分公司合作完成的。开放建筑研究发展中心主要从事建筑研究和建筑工程规划设计工作,主要由我带领研究生进行。建筑施工图设计都由建学建筑与工程设计所有限公司江苏分公司完成。我们师生参与部分建筑施工图绘制工作,这样为研究生参与建筑设计实践创造了较好的条件。设计人员中有经验丰富的建筑师和工程师,如原在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的教授级高级建筑师龚蓉芬,原在南京市民用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现为南京长江都市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的结构专业高级工程师陈宜君,原在上海市民用建筑设计院(现为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的给排水专业高级工程师杨汉中及原在江苏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的教授级电气专业高级工程师贡鑫培等。此外还有新生的教授级高级建筑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鲍冈、贺颖,高级建筑师陈菊花,正高级工程师、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朱晓丽,结构专业高级工程师蒋笑奇,结构专业高级工程师朱兴福,电气专业高级工程师李万里等。所有这些工程的施工图都是由他们负责设计的,是集体创作的结果。他们认真负责的态度保证了施工图的高质量。他们为此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的研究生在读期间基本上都会参加一两个实际工程设计工作。参加本书介绍的工程设计的研究生有仝辉、吴锦绣、郭伟、冯三连、张彧、高丹、刘怡、徐晓城、刘锷东、周鑫等。他们都在自己参与的工程设计中得到了锻炼,增长了才干。这本书的出版也凝聚了他们的心血。此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建学建筑与工程设计所有限公司江苏分公司沈国琴和李德林两位同志的大力帮助。他们不厌其烦地帮助做图文工作。在出版过程中,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金紫编辑认真细心地进行了审校编辑工作。他们的支持和帮助方使本书顺利出版问世,在此一并致谢。鲍家声2022年5月